作者:Michael R. Auslin (胡佛研究所現代亞洲研究員)
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取得了獨一無二的成功,而與之相隨的軍事和政治實力的發展同樣令人讚嘆。從許多角度來看,中國試圖超越美國的努力都應引起重視。在某些方面,可以說中國已經取得了成功。然而,就在這個中國全球地位處於數百年來的至高點時,它也許會發現自己幾乎必將經歷一定程度的困難。
從長期的歷史視角來看,世界正在回歸到數個世紀之前的常規狀態,即中國具有亞洲的主導地位,並有力地影響著通向歐洲的貿易路線。今天的中國將其財富投入軍事、對外援助和整治計劃中,使得中國獲得了全球影響力並能夠與美國競爭。
在地裡經濟方面,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旨在歐亞大陸及以外建立一個以中國為基礎的貿易和基礎設施網絡,該倡議正是繼承了古絲綢之路和明朝的海上貿易路線。許多人將「一帶一路」視為馬歇爾計劃以來最具雄心的發展計劃,而「一帶一路」在許多方面都遠超馬歇爾計劃的規模。中國同時填補了川普對自由貿易的偏離,宣稱中國是全球貿易秩序的守護者。「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目標即在於在人工智慧和5G等高科技領域超越美國。
在軍事實力方面,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變得更為精巧,如今已經能夠在海洋上發揮力量,亦可以在空中爭奪優勢地位。此外,解放軍還專注於發展電子戰爭和反衛星武器,這表明中國能夠發動不對稱進攻,並能夠瓦解美國的通訊和精準打擊能力。儘管缺乏實戰經驗,中國的軍事力量遠超地區內的其他國家,且中國軍隊的數量和其地理優勢可能給美軍帶來許多障礙。
中國的政治影響力得益於經濟和軍事力量的增加。在國際組織中,中國的意見變得愈發重要;世界各國的領導人也紛紛前往中國會見中國領導人。在許多人看來,中美的G2格局已經存在。這說明中國在改變美國的主導地位中取得了很大成功。
然而,中國前進的道路上面臨許多重大的挑戰。
首先,雖然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正在遭受一輪重大的宏觀經濟增長放緩。這不僅是因為中國經濟已日臻成熟,還是因為中國未能進行有效的國有企業改革;此外,還存在著全國範圍內的不當投資、日益減少的勞動力以及環境問題等。
其次,中國的全球影響力已經在一些國家遭遇阻力。有的國家對「一帶一路」的承諾持懷疑態度,並擔心它會形成一個封閉的貿易集團。
此外,在安全事務方面,中國的強硬立場使日本開啟軍事建設,並在南亞和東南亞激發了更為積極的軍事政策。日本和印度開展了合作,而許多地區內小國則紛紛向美國或日本尋求更為緊密的聯繫。
最後,世界各國開始對中國的軟實力發展作出反應。中國支持的弘揚傳統文化的學院開始遭到挫折,而歐洲國家開始和美國一道反對華為等與中國政府有著密切關係的大公司。
未來,中國仍將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仍將能夠對全球經濟和地區安全產生重要作用。但中國也必將遭遇其實力和影響力的限度。過去的十年中,與中國打交道的成本變得越來越高,而未來針對中國的制衡將逐漸削弱其影響力。這是否會降低中國的發展速度則有待持續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