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聊聊另一個機構,那就是行轅。認真的說,在行營撤銷以後,南京方面又建立了行轅。先後出現了3個行營、5大行轅,行營和行轅的情況並不完全一樣,但都屬於戰爭時期的臨時性指揮機構。按照當時的標準,一個行轅管理了3個戰區。那麼,到底能夠擁有多少軍隊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什麼是行營和行轅。在古代歷史上,行營、行轅都不是戰爭指揮機構,而是皇帝或欽差大臣臨時居住的地方。歷史上,皇帝如果出巡江南或者御駕親徵,需要臨時居住在外地。皇帝臨時居住的地方,被稱為行宮或者行營。至於欽差大臣居住的地方,由於代表了朝廷的權威,通常被稱為欽差行轅。歷史在影視劇《雍正王朝》中,雍親王胤禛擔任欽差大臣的時候,自己臨時居住的地方,就被稱為欽差行轅。1912年,已經統治了200多年的清朝,面臨各方面的內憂外患,最終滅亡。清朝滅亡以後,我國出現了軍閥混戰的複雜局面。
尤其是1916年之後,北洋軍閥集團的大首領去世以後,北洋集團內部陷入了混戰。請大家注意一個情況,隨著清朝已經滅亡、皇帝成為了歷史,但我國處於從古代向現代的過渡階段。因此,很多古代的稱呼,一時半會還改不過來,出現了很多半古代半現代的機構稱呼和官職、例如巡閱使,怎麼看都像古代的節度使,但屬於北洋時代的高級官員。
在1928年北伐戰爭以後,南京方面名義上管理全國。但各地還存在晉系軍閥、東北軍閥、桂系軍閥、粵系軍閥、川系軍閥、滇系軍閥等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所以說,南京方面的實際控制區,基本上就是江南、江淮各省。在西南、西北等地,出現了政令不通的問題。1937年,日本發動了全面戰爭。隨著抗戰局勢的不斷變化,日本軍隊佔領了華北、東南的大片地區,南京、北平、天津、上海、廣州等城市先後失守。
在抗戰的最初期,當時的部隊最高編制為路軍,例如第17路軍等等。1937年12月,27個路軍逐步改編為40個集團軍。但是,一個一個集團軍很難對抗日本的常備師團。按照日本軍隊的編制,一個甲級師團下轄了8個聯隊,4個步兵聯隊和獨立的工兵、騎兵、運輸、炮兵聯隊,總兵力達到了27000多人,非常難對付。此外,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需要幾個集團軍聯合作戰。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為了戰爭的需要,在集團軍之上,出現了戰區這個指揮機構。1937年,戰區的數量為5個。
到了1938年12月,由於實際需要,戰區的數量調整為8個,分別是:第1、第2、第3、第4、第5、第8、第9、第10戰區。8個戰區的實際兵力相差很大,例如第8戰區,包括了青海和甘肅等西部地區,屬於西北三馬的地盤,三馬總計只有幾萬人馬。第1、第2、第9、第10等幾個戰區,位於抗擊日本軍隊進攻的第一線,通常能下轄了好幾個集團軍或者軍,總兵力能夠達到20萬以上。例如第9戰區,下轄了4個集團軍和直轄6個軍,總兵力超過了30萬人。鑑於戰爭規模逐步擴大,依靠一個戰區已經很難應付局面。
1938年,先後設立了桂林行營和天水行營。不過,行營的問題很多。由於各地軍閥實際控制,行營的很多命令根本就無法傳達。尤其是北方的天水行營,根本指揮不動北方的各地部隊。鑑於這樣的實際情況,1940年,行營這一機構被撤銷。不過在同一年,又建立了西昌行轅和成都行轅。換而言之,行轅開始替代行轅,指揮各個戰區的部隊。但實際情況,則是另一回事了。
在抗戰時期,桂系軍閥、滇系軍閥、晉系軍閥等集團仍然存在,對於重慶方面的命令,一般都是選擇性執行。為了應對川系軍閥的各個派系,才出現了西昌、成都行轅。一轉眼到了1945年,抗戰已經進入了大反攻階段。為了統一指揮、協調各個戰區的部隊,重慶方面設立了贛州行轅、漢中行轅和昆明行轅。為了籠絡各個軍閥集團,漢中行轅主任由桂系軍閥首領擔任,負責指揮第1、第5、第10等戰區的幾十萬部隊。
昆明行轅設立在滇系軍閥的地盤上,自然由滇系軍閥首領擔任,負責西南方和東南亞的戰事。至於贛州行轅,負責第3、第6、第9等戰區的部隊,屬於嫡系。從兵力來說,贛州行轅下轄的部隊數量超過60萬。從各個行轅下轄的兵力來看,每個行轅都能下轄幾十萬野戰部隊。但是,能否能夠真正指揮就是另一個問題了。畢竟,各個部隊隸屬於不同的派系,相互內鬥、見死不救的情況太多了。這是抗戰時期的情況,在抗戰勝利以後,5個行轅被先後撤銷和改編,情況又發生了新的變化。
抗戰勝利以後,行轅被撤銷。行營這一機構再次出現,先後出現了東北行營、北平行營、西北行營、武漢行營、重慶行營等機構。其實,這些機構在1946年之後,又出現了新的改變,不過,這已經不屬於抗戰時期的範疇了。我們總結一下行轅,按照規定來說,一個行轅能夠下轄3/4個戰區,管理的部隊數量能夠達到幾十萬人。但是,不一定能夠真正指揮。關於抗戰時期的編制還有很多,我們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