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軍國主義(一個擁有國家的軍隊)

2021-02-23 各國概況

普魯士由小而大,由弱而強,還因為它推行軍國主義政策。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即位時正值三十年戰爭,布蘭登堡被瑞典軍佔領。他親身體會到軍隊為立國之本,因此他決定向瑞典學習,建立一支常備軍。1653年,他與容克貴族達成協議:允許容克對農民行使警察權和裁判權;容克則同意選帝侯徵收「軍事稅」,以便創立常備軍。在這個協議中,選帝侯也同意讓容克擔任常備軍的軍官。從此以後,容克就與普魯士軍隊結成不解之緣。從腓特烈·威廉以來,普魯士國家就變成一架強大的軍事機器。到腓特烈·威廉一世在位時期,普魯士軍隊的數目幾乎增加了一倍,達85460人,相當於全國居民的 4%。在全歐,普魯士在人口方面佔第13位,但是其軍隊的數目卻佔第4位,國家財政收入的3/4都用在軍事上。在軍隊中實行盲目服從,容克出身的軍官可以任意鞭撻士卒,有些士卒往往因不堪軍官的虐待而自殺。平時軍紀甚嚴,但是到一戰時,軍官卻縱容士兵燒殺掠奪。

普魯士的軍國主義是與容克階級緊密相聯的。容克階級積極支持軍國主義政策,這是因為這個政策給他們帶來許多利益:第一,實行軍國主義及侵略擴張,他們就可以獲得新的地產。第二,隨著國家領士的擴張,行政管理機構也就擴充起來,這就為容克的子弟提供了更多的當官機會。第三,加強軍事力量,也相應地增加了軍官的數目從而為容克的子弟提供了更多的軍官職位。

容克階級採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業和投資於工業,他們的經濟力量是建立在農奴制上面的。德意志的「農奴制第二版」在普魯士表現得最為突出。從16世紀到17世紀上半期,普魯士,特別是易北河以東地區的農民又農牧化了。他們完全被束縛在土地上,並且被迫向地主提供勞役地租及代役租。農奴每周要在領主的土地上勞動4~6天。1710年一個官員在報告中寫道:「地租、勞役、租稅、士兵駐紮和貢賦等經常增加,人民很難維持下去;農奴一直很窮而且越來越窮,一如既往,最後他們無可奈何只好逃跑……」

普魯士的官僚系統也是靠軍隊的力量建立起來的。本來普魯士一些地區的徵稅權掌握在各領地的等級會議手中,但是腓特烈,威廉卻靠武力徵稅。他曾派軍隊以武力相威脅,迫使克列夫茲和馬爾克接受了新稅。接著,他把這種新稅變成事實上的永久性稅收,從而剝奪等級會議最主要的職權——收稅權。最後,由於各地稅款主要用於軍隊開支,他就把稅收事務交給軍方去辦,為此組建軍事總部,下面設軍事財務處,向各地派遣軍官,負責徵稅。這些軍官用軍事命令的方式進行工作,很快把工作範圍擴展到整個經濟領域,並把各地原有的行政機構排擠到一邊,其中包括各領地等級會議和市鎮自治當局。通過軍事總部,腓特烈·威廉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官僚行政系統,而這個系統的靈魂是軍隊。1723年他設立直屬國王的「財政、軍事與王室領地最高總管理處」,作為管理國家的最高行政機構。這位「軍曹國王」用管理軍隊的方法管理國家,認為專制君主最懂得他的人民需要什麼。他曾說:「朕乃君主,故可為所欲為。」在他的統治下普魯士發展成高度集權的專制國家,軍營式的紀律與等級制度支配整個社會生活。所謂的「普魯士精神」到這時已完全成形了,它的公式是專制主義加上軍國主義。

1740年腓特烈二世即位,在他20多年的鐵腕統治下,普軍人數由原先的7萬人激增至20萬,佔全國人口9.4%,軍費開支每年要花去政府全部預算的4/5。當時的普魯士面積在歐洲僅居第十位,人口居第十三位,但它的軍隊卻排到了全歐第四的位置。而且這一數字在腓特烈二世的後繼者威廉二世那裡又增加到了23.5萬人。曾有人這樣描述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對其他國家來說,是國家擁有一個軍隊;對普魯士而言,則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

普魯士的軍國主義性質是如此的鮮明,它的好戰性直接促成了後來俾斯麥「鐵血政策」的出臺,並進而成為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相關焦點

  • 軍國主義的淵藪還是開明理性的國度?揭露一個你不知道的普魯士
    為了能夠批駁汙名化和榜樣化的傳說,他帶領我們考察了普魯士幾百年的發展歷史。歷史上的普魯士擁有兩大組成部分,其一是德國的布蘭登堡地區,其二是普魯士地區。在最初,普魯士人指的是居住在波蘭北部的信仰異教的一些斯拉夫部族。事實上,在中世紀早期,德國西部和波蘭北部和東北部都居住著很多這樣的部族。
  • 北歐新教自由主義與普魯士軍國主義(下)
    漫畫:俾斯麥竭力防止其他國家成為法國的盟友hh 舊的普魯士王國是只有東方派、沒有西方派的,這樣一個普魯士王國不可能在任何戰爭中反對英國;一個擁有萊茵省的普魯士王國就產生了東方派和西方派的爭奪德國自由主義者都希望普魯士人出來主持大局,就像克倫威爾時代的英國自由主義者都希望蘇格蘭長老會出兵英格蘭、幫助他們抵抗英格蘭的聖公會和託利黨的勢力一樣。這時候的普魯士在啟蒙派文人心目中的形象是開明和進步的。自從普魯士統一了萊茵省、建立了關稅同盟、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以後,它在輿論界的形象就越來越差,最後就變成一個反動的、專制的、軍國主義的德意志了。
  • 普魯士軍國主義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嗎?歷史或許沒那麼簡單
    在上一篇文章當中,我們通過哈夫納的《不含傳說的普魯士》一書,探討了早期普魯士的發展歷程。我們了解到其實普魯士王國一直以來都是在德意志境內製造混亂的一個國家,它不僅沒有促進德國的統一,反而一直在挖德意志各國的牆腳。軍國主義的淵藪還是開明理性的國度?揭露一個你不知道的普魯士那麼這樣的一個國家為什麼在十九世紀突然搖身一變成了統一德國,拯救德意志民族的大救星呢?
  • 北歐新教自由主義與普魯士軍國主義(中)
    哥尼斯堡舊影hhh但我們要注意,這樣一個普魯士國家是一個純粹的東歐和北歐國家,它跟西歐是沒有關係的。當時的觀念上的中歐不是一個民族國家,而是一個世界。在南方,把皮埃蒙特和撒丁王國合併,在義大利西北部建立一個比較強有力的王國,過去的薩伏依公爵不可能抵抗法蘭西國王,在法蘭西共和國和拿破崙面前立刻就投降了,但是擁有西北部義大利和撒丁島的新的撒丁王國在英國和奧地利的支持下就有一定的能力抵抗法蘭西的擴張了。
  • 與沙青青解答一個歷史問題,日本軍國主義是如何產生的
    「軍國主義」,是一個很血腥的話題,它帶有強烈的窮兵黷武和軍事擴張的色彩。
  • 德國十二講·普魯士的崛起
    從德意志騎士團國家到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地處波羅的海沿岸,因其居民為普魯士人而得名。古普魯士人屬於日耳曼人的波羅的海族,同立陶宛人相近。    13世紀時,參加十字軍東徵的德意志騎士團佔領普魯士人土地,建立了一個騎士團國家,名義上歸屬神聖羅馬帝國,並迫使當地居民信奉基督教、使用德語。
  • 為什麼是普魯士最終統一了德國?其實這和普魯士的民族精神有關
    但事與願違的是,幾乎在查理六世剛剛死的那一瞬間,大部分歐洲國家都恬不知恥地站了出來,相繼宣布自己對神聖羅馬帝國擁有繼承權,因為當時歐洲王室普遍實行互相通婚,所以大家多多少少都有點血緣關係。這下可熱鬧了。就在歐洲國家準備扯嘴皮子吵架的時候,腓特烈大帝卻已雷厲風行地出兵西裡西亞,並佔領了這一地區。
  • 從「普魯士藍」看德國軍服崇拜史
    二戰結束後,普魯士作為德國的一個行政區劃被取消。普魯士之被廢除,原因之一就是普魯士乃是德國軍國主義的溫床。普魯士在立國之初,幾代國王都明白普魯士所處的地域政治環境,把國家的現代化與軍事化聯繫起來,通過軍事的現代化來促進國家的現代化。所以除了教育之外,普魯士王國開國時期的國王們便把軍隊建設作為國家的另一項國策,普魯士的軍費開支在國家預算中的比例、軍人數量在國家人口所佔的比例之高,都為世所罕見。
  • 沙恩霍斯特:普魯士軍國的鐵血之父
    但德國人之所以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重要戰艦,本身也說明其在軍隊文化中的重要傳承性。時光倒退到拿破崙戰爭時期,正是沙恩霍斯特和脾氣暴躁的老帥布呂歇爾一起,扭轉了普魯士軍隊的頹勢。他力主進行的軍事改革,不僅讓普魯士軍隊得以同拿破崙一較高下,也成為了日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德軍基礎。
  • 需索無度的國家理念毀了一個帝國
    所謂傳說有二:一個是「金色的普魯士傳說」,即德國的統一實為普魯士一貫的使命,歷代普魯士國王乃至之前的布蘭登堡選侯時時刻刻都在為此奮鬥。另一個是「黑色普魯士傳說」,普魯士在人們的眼中僅僅意味著強盜作風的軍國主義,甚至將腓特烈大帝和俾斯麥視為希特勒的先驅。
  • 一個理性國家的悲劇|《不含傳說的普魯士》閱讀札記
    國家至上、理性主義,這是18世紀國家最重要的理念之一。普魯士便是其中之最,它是那個時代最具現代性的國家。
  • 俾斯麥為什麼生前極力防止軍國主義?
    那麼,俾斯麥為什麼生前極力防止軍國主義?►一個軍國主義的鼻祖,致力於防止軍國主義這事,本身就是不矛盾的。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利益面前,政治家必須讓位於現實選擇。就像老牌反華高手,「臺獨」勢力的始作俑者尼克森,最後卻選擇了打開中美關係堅冰。就是政治感情讓位於現實利益的寫照。放在俾斯麥身上,更是如此。
  • 普魯士靠什麼打敗奧地利
    1866年,在爭奪德意志諸邦領導權的戰爭中,普魯士僅僅花了七周就完勝老牌帝國奧地利。
  • 日本軍國主義何以如此頑固
    古代德意志民族的精神品質是勤勉、忠誠、理性、節儉、清廉;但隨著普魯士的強大,特別是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獲勝後,傳統的德意志精神被異化為狂熱崇尚武力的普魯士精神,德國也由自由資本主義逐漸轉向帝國主義,導致德國兩次發動世界大戰。結果是兩次大戰德國都徹底失敗,給國家帶來毀滅性災難,結局很慘,吃虧很大,教訓很深。
  • 【原創連載】普魯士的崛起——普魯士統一德意志之路
    一、德意志毀滅了   普魯士是歐洲近代歷史發展的一個謎。  因為,它的開始和終結時間,至今還是歷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一個題目。  一個國家,居然不知道是從何時開始的,而且居然還不是一個遠古國家,真是奇聞了。  我覺得,與其說那些生僻的名詞,不如直接跳去普魯士的最初歷史。
  • 普法戰爭01–最弱的大國普魯士
    普魯士在德意志諸邦的東部,跟西邊新獲得的土地中間隔著一群德意志邦國,這樣普魯士自然就有了統一德意志,把兩邊的土地連成一片的想法。然而歐洲任何一國打算改變疆域的想法,都容易招致其他國家的群起而攻之,更何況普魯士地理位置十分糟糕,乃四戰之地——東邊是沙皇俄國,南面是奧地利,西邊是法國——雖然暫時接壤得不太瓷實,但你動動試試?馬上法國就過來跟你全面接壤,所以普魯士還要韜光養晦。
  • 帝國的崛起:19世紀普魯士陸軍的編制和裝備發展史
    到了1815年,普魯士軍隊開始重新編組以適應新的局勢,普魯士將全國的常備陸軍按照其所駐防的區域劃分成了7個戰區,每個戰區由一個陸軍司令部負責本區域內的所有常備軍的軍事事務,到了1816年,戰區司令部又增加到8個。
  • 普魯士王國的核心明明是布蘭登堡,但為什麼一定要叫「普魯士」?
    在經過13世紀的殘暴徵服之後,14世紀的普魯士卻迎來了其歷史上的一次大發展。當時的普魯士富饒一方,是所有德國殖民地中最有錢的地區,擁有丹澤、柯尼斯堡這樣快速發展的城市,同時還有很多擅長經營的貴族。德意志人、波蘭人、立陶宛人和歐洲其他種族紛紛移民來此,因為條頓騎士團對移民十分友好,這些移民一來到普魯士就可以獲得土地,同時所有事情都已經安排妥當。
  • 消失的紅色普魯士軍隊,站在東方陣營的德國軍人|老照片
    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樣,執政的東德統一社會黨(共產黨)對人民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很多軍官是共產黨員由於顧忌二戰時納粹曾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那段歷史,東德軍隊最早撤出東德人民軍五萬名軍人繼續在聯邦國防軍中服役,但不久多數離開軍隊,只剩下部份軍官繼續留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