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1日開學日,33名車臣恐怖分子突襲了俄羅斯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市第一中學,將參加開學典禮的1200餘名師生家長扣為人質,製造了震驚世界的「別斯蘭人質事件」。綁匪與俄軍警對峙了3天,在一系列意外事件發生後,雙方爆發了激烈交火,最終釀成了334人死亡的慘劇。
「別斯蘭事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繼「9.11」後又一起刻骨銘心的恐怖事件,其手段之殘暴、傷害範圍之廣極為罕見;而綁匪以中小學生為主要劫持對象,更是創下了對少年兒童大開殺戒的惡劣先例。如今,「別斯蘭事件」已整整過去了十五年,恐怖主義威脅依然無處不在、愈演愈烈。
危機爆發後一片廢墟的別斯蘭一中
正值「別斯蘭事件」十五周年。回首往昔,十五年前,慘劇緣何發生?十五年間,俄國人又做了什麼來彌補事件留下的創傷?
事件回顧
莫斯科時間2004年9月1日上午九點半,一夥數量不詳、頭戴面罩的恐怖分子闖入別斯蘭一中,將上千名師生和家長劫持押往學校體育館,並在館內四處布設爆炸物。校園外,聽見槍聲的男性家長立即做出了反應,他們迅速回家拿起槍枝趕往學校,與綁匪爆發了槍戰。衝突中,兩名家長喪生,恐怖分子也有一人重傷。
聞訊,俄總統普京迅速中斷了自己在索契的假期返回莫斯科,並下令俄內務部相關單位、聯邦安全局所屬兩大精銳特種部隊「阿爾法」「信號旗」以及北高加索軍區第58集團軍獨立特種作戰旅迅速趕赴別斯蘭穩控秩序。普京還表示,沒有他本人的命令,現場「再也不許聽見槍聲」。
體育館內,綁匪已經殺害了一些成年男性人質,並讓一名女人質帶著一盤錄像帶和一張字條走出體育館。錄像帶上記錄了體育館內的狀況,而在字條上,綁匪寫明了其手機號碼並要求面見普京處理車臣問題倚仗的三位心腹——北奧賽梯共和國總統扎索霍夫、印古什共和國總統賈濟科夫及俄總統車臣事務特別顧問阿斯拉克哈諾夫大將。俄政府果斷拒絕了這一要求,他們認為綁匪讓三人進館面談「就是拉去槍斃的」。
體育館內安放炸藥的劫匪
9月1日在毫無建樹的僵局中過去,等到了第二天,綁匪要求面見印古什共和國前總統奧舍夫,後者聞訊立刻趕赴現場。在奧舍夫獨自進入體育館後,綁匪才終於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他們把車臣非法武裝頭目、「高加索之狼」巴薩耶夫的親筆信交給了奧舍夫,並允許奧舍夫帶領15名幼兒及其母親離開。在信中,巴薩耶夫向普京提出了「承認車臣獨立、從車臣撤軍」兩大要求,這與其在2002年莫斯科軸承廠文化宮人質事件中要求的如出一轍。
對於曾經豪言「要將恐怖分子溺死在馬桶裡」的普京來說,他肯定不會答應這樣的要求。儘管如此,普京還是做出了讓步,他承諾如果綁匪釋放全部人質,就會為其留出一條撤退通道。對體育館內喪心病狂、決心一死的綁匪而言,這樣的承諾毫無吸引力,但校內缺水缺糧的情況日益嚴峻,遇害人質屍體堆積發出的腐爛氣味又令人難以忍受。在此情形下,9月3日下午一點,綁匪致電俄政府允許其緊急情況部相關人員進入校內運走人質屍體,事態似乎出現了轉機。
此時,形勢卻急轉直下,運屍車剛開進學校,體育館內便突然發生了爆炸,局面完全失控。俄軍警立刻衝入學校,與33名綁匪及約5000名衝進校內的持槍家長混為一團,狹小的校園內子彈橫飛、混亂不堪。直到當晚九點,俄軍警才完全佔領了整個學校,並將所有倖存人質救出。
俄軍警在控制現場
混亂的局面導致了極為慘痛的損失,被困人質中有334人(其中186名兒童)死亡,728人受傷,而參與救援行動的俄強力部隊共陣亡25人、傷40人,和被擊斃的綁匪相比幾乎達到了「一命換一命」的程度。
痛點之源
回顧整個事件,轉折點就是體育館的爆炸,在此之後局勢便完全失控,慘劇就此釀成。但是,偶然之中有必然,俄強力部門在整個事件的醞釀、爆發、升級到救援中均暴露出了諸多的問題,有目共睹:
一是邊防檢查不託底。2004年6月21日深夜,約兩百名車臣恐怖分子突襲了俄印古什共和國的納茲蘭市,打死打傷兩百人後揚長而去。事後,普京一怒之下解除了俄軍總參謀長、內衛軍總司令等11名將軍的職務,然而「臨陣換將」並沒有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為僅僅兩個多月後,同樣的一幕便在印古什隔壁的北奧賽梯共和國發生了。依常理來看,陌生人進入別斯蘭——一個人口不到四萬人的小城,將很容易被發現。然而,劫匪乘坐的卡車卻如入無人之境,橫穿印古什、北奧賽梯兩國進入別斯蘭,足見此地邊檢系統的形同虛設和邊防人員的瀆職無能。
二是信息發布出偏差。人質危機爆發後,俄聯邦及北奧賽梯共和國政府沒有第一時間向外及時準確發布相關信息,致使人心惶惶、民眾騷動。北奧賽梯政府發言人祖加耶夫在危機爆發後五個小時後居然向媒體表示,校內人質數目是354人,而實際被扣押的人質數量是這一數字的四倍。如此失真的消息一經發布,不僅引發了現場家長的憤怒,還變向刺激了劫匪——在收聽廣播後,劫匪頭目庫丘巴諾夫立刻槍殺了15名成年男性人質,因為「俄國人說我們只劫持了354人,那我們就殺到這一數字」。劫匪的嗜血本性,就這樣被發言人的「三緘其口」進一步激發了出來。
三是現場管控不到位。在體育館爆炸、危機升級後,負責外圍警戒的俄內衛部隊未能有效將群眾與現場隔離開來,憤怒的人質家長直接衝進學校與恐怖分子發生交火,導致俄軍狙擊手視線被阻擋,無法瞄準體育館內的劫匪。更為致命的是,由於劫匪與先期進入學校的俄特種部隊所著迷彩服相似,後者因而遭到了來自不辨敵我的學生家長及劫匪的交叉火力覆蓋、腹背受敵、損失巨大。其中,「阿爾法」陣亡5人,包括一名少校;「信號旗」陣亡7人,包括一名上校和一名中校,而在此之前,「信號旗」成立二十年以來在歷次作戰行動中一共才陣亡了4人。
憤怒的持槍家長
四是武器使用不匹配。通過電視轉播畫面,全世界都看到俄軍警將用於常規作戰的武器不合時宜地投入到了人質解救的行動中,這不僅與反恐作戰要求相悖,更與人質保護原則相悖。危機爆發後,裝備14.5毫米大口徑機槍的BTR-80裝甲車匆匆趕來,背著火箭筒的士兵從車上縱身跳下,最後甚至還出現了T-72主戰坦克。事後,有遇難者親屬表示曾親眼目睹坦克和裝甲車「向校園開火」並導致了體育館的爆炸,而有記者則乾脆用「圍殲戰」來形容這一損失慘重的救援行動。
現場的俄軍T-72主戰坦克
威力過剩的重武器不僅殺死了劫匪,也殺死了人質,而衝在最前面的許多俄特種部隊官兵卻連最基本的防彈背心都沒有穿上。武器配置上的極端不合理,讓俄國軍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補贖之路
在熱播電視劇《破冰行動》的最後一集,作為「保護傘」的東山市公安局副局長馬雲波說了這樣一段話:
「有些錯誤一旦犯下,無法原諒,只能補贖。」
對遇難者親屬而言,他們無法原諒的不僅僅是車臣恐怖分子,還有俄羅斯政府。事件發生後,據俄知名數據統計機構「列瓦達中心」的民調抽樣結果顯示,普京的支持率跌至了自2000年以來近四年的最低點,僅次於俄北方艦隊「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沉沒時的支持率——當時這一數字僅為60%。
對普京及其麾下的軍政高官而言,眼淚無用,唯有補贖才能告慰別斯蘭的亡靈們。普京正視了俄在處理相關事件上出現的問題,他在記者會上這樣談道:
「我們的弱點在恐怖分子面前被暴露了出來,而弱者總是會挨打的;我們不能忘記那些無辜慘死的生命,但這些考驗令我們更加團結。」
補贖行動很快便被提上了日程。人質事件發生後,俄軍總參謀長巴盧耶夫斯基大將立即表示「將對境外恐怖分子基地和藏身之處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俄政府還宣布將分別懸賞一億盧布,捉拿人質事件的始作俑者巴薩耶夫及車臣非法武裝二號頭目馬斯哈多夫,死活不論。
很快,不到半年,根據被擒獲的車臣恐怖分子提供的線索,俄特種部隊於2005年3月8日在車臣首府格羅茲尼東北郊的託爾斯泰—尤爾特村發現了馬斯哈多夫。隨後,俄軍警部隊包圍了整個村落,馬斯哈多夫的保鏢眼見走投無路,紛紛離開藏身的地下室舉槍投降。然而,馬斯哈多夫本人拒絕投降,在與保鏢的爭執中,馬斯哈多夫因其保鏢配槍「走火」身亡。
又過了一年半,別斯蘭事件的幕後黑手巴薩耶夫同樣殞命於「自己人」的槍口下。2006年7月10日,巴薩耶夫正準備策劃又一場恐怖行動,潛伏在車臣非法武裝內部的俄特工果斷行動,在用於恐怖襲擊的土製炸彈上做了手腳,當場炸死了這匹「高加索之狼」。他的斃命,終於給「別斯蘭事件」中的死難者及其家屬予以一個交代、一份慰藉。
巴薩耶夫
血的教訓帶來的改變是最為徹底而深刻的,除了送主犯去接受「上帝的審判」外,俄還針對反恐行動中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法規條文。2006年2月,普京先後籤署了《關於打擊恐怖主義措施的命令》和《俄聯邦反恐法》,並根據《俄聯邦反恐法》成立了「國家反恐委員會」,組建了中央反恐行動指揮部和地方反恐行動指揮部負責協調各級機關的行動。在此基礎上,俄政府還制定了專門的協調計劃和統一的行動方案,並賦予各部門以明確的職責。
俄對其原有強力部門進行的大刀闊斧式改革同樣在加速進行。2004年11月,普京的「老東家」聯邦安全局就完成了所屬邊防力量的機構改革和體制調整,以地區性邊防分局取代了曾經的「邊防軍區」,在北高加索方向新建了72個邊防哨所並大幅提升了一線邊防值勤人員的比例。此後,俄西南邊陲地區的恐怖活動數量顯著減少,恐怖分子的行動往往還未展開就已被俄強力部門消滅在了萌芽階段。
巴薩耶夫們怎麼也想不到的是,就在幾年前的兩次車臣戰爭中,北高加索的山民還經常向其「通風報信」,而正是自己一手策劃的「別斯蘭事件」,成功地將北高加索大部的民眾完全推向了俄聯邦政府一邊,車臣非法武裝徹底淪為了人人喊殺的「過街老鼠」。有了當地邊民的積極配合,東躲西藏的車臣非法武裝頭目在俄軍警力量的打擊下幾乎無一逃脫。
「以牙還牙」是一種不得不堅持的痛,想必普京自己也十分清楚,與恐怖分子做鬥爭一定需要付出不小的犧牲,可謂「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正值「別斯蘭事件」十五周年祭,管窺俄國人的漫漫反恐徵途,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消滅恐怖主義,非一朝一夕可就;它是一個永無止境、艱苦卓絕的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
別斯蘭人質事件後陰陽相隔的兩位孩子
不過,邪不壓正,俄國軍民付出的巨大犧牲,換回的是「敢同惡鬼爭高下」的堅定決心以及15年來俄在反恐議題上取得的矚目突破。「別斯蘭事件」爆發後的第二年,發生在俄境內的重大恐怖活動是203起,而到了2008年上半年,這一數字便驟降為3。隨著車臣非法武裝幾大匪首紛紛就法、恐怖分子在俄國內活動日漸式微,俄國軍民,終於取得了對恐怖分子的壓倒性勝利。
參考資料:
1.Ю.Савельев,Беслан:правдазаложников.2004-09-28,
http://materibeslana.ru/index/doklad_ju_saveleva/0-25.
2.正文,秦思:《俄羅斯軍事改革啟示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8.
3.顧小清:《俄羅斯「克格勃」接連出錯》,環球時報,200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