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紅軍在長徵中雖然面臨比男性更大的困難,但她們和其他紅軍戰士一樣完成行軍任務,並且在宣傳鼓動、發動群眾、搶救傷員、運輸、徵集糧食、後勤保障等方面發揮著獨特優勢,在推動長徵的勝利進軍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宣傳鼓動
紅軍長徵時面對的是艱苦卓絕的戰鬥和異常殘酷的環境,紅軍普遍建立宣傳隊和劇社,激勵紅軍指戰員樹立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女紅軍成為人數不多的宣傳隊的主要力量,在鼓舞士氣、教育士兵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女紅軍通過宣傳鼓舞士氣。為解決士氣低落問題,蔡暢在行軍途中時常向戰士講述蘇聯革命故事,高唱《國際歌》《馬賽曲》鼓舞士氣。危拱之發揮文藝特長,編唱新《鳳陽花鼓》,在路邊載歌載舞激勵隊伍士氣。紅軍行軍疲憊時,戰士常風趣地喊道:「快點走啊!唱花鼓戲的同志就在前面,去聽她唱兩段吧!」行軍的速度也就快了起來。這些歌曲起到了很大作用,紅軍戰士回憶說:「飯可以沒得吃,歌不能沒得唱。行軍打仗沒有歌,那就沒法取得勝利。」
女紅軍通過宣傳提高戰士的作戰能力。1935年,紅一方面軍由於遭遇強悍的騎兵隊不斷受到損失,士兵中普遍懷有畏敵心理。為使廣大戰士儘快克服對騎兵的恐懼及掌握作戰的技術要領,宣傳幹事李伯釗與政治部宣傳部部長陸定一創作《打騎兵歌》,寓戰術要領於歌詞之中,她還配合騎兵訓練編導了舞蹈,很快在紅軍中廣泛傳唱。紅軍戰士回憶道:「《打騎兵歌》及其舞蹈的推廣普及,的確發揮了應有的效用。以後紅軍遇到騎兵,再也不感到驚慌失措了,一排子槍打過去,打得敵人人仰馬翻。」此外,女紅軍還向紅軍戰士宣傳黨的戰略決策方針。李伯釗創作《北上抗日歌》,在戰士中宣傳黨的北上抗日方針。
女紅軍在進行戰爭宣傳和鼓舞士氣方面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甚至生命的代價。承擔宣傳任務的女紅軍在戰士進入夢鄉後,還要完成第二天鼓動標語的製作。她們冒著掉隊的危險在行軍途中從隊首到隊尾來回宣傳,被譽為走了三萬五千裡。女紅軍宣傳員在設立在湘江邊、烏江渡口、臘子口等戰場的鼓動棚進行「飛行演出」時,經常會遭到敵人飛機轟炸掃射或者與敵人交火,當中有女紅軍壯烈犧牲。
二、動員群眾
紅軍在長徵中經過的地區大多是國民黨統治區,黨的影響力較弱,群眾對共產黨和工農紅軍的性質、宗旨、任務等了解甚少。加上國民黨長期的欺騙宣傳,群眾甚至對紅軍抱有很大的懷疑和恐懼心理。黨和紅軍加強對群眾的宣傳動員,一方面宣傳黨的政策和主張,另一方面擴大黨和紅軍的群眾基礎,為長徵提供必要的支持。
總政治部要求每個紅軍戰士都要開展群眾工作,每人每天至少寫一條標語。在群眾工作方法上,提出用布告、群眾會議、飛行集會、宣傳隊等方式,鼓動群眾起來鬥爭,並使鬥爭發展到「分土地與建立政權」。在宣傳動員和深入的群眾工作中,女紅軍發揮了重要作用。王泉媛回憶道,在長徵途中每個紅軍女戰士都肩負著使群眾知道什麼是共產黨以及代表什麼人做事的使命。在中央紅軍進遵義城的當天,紅軍總政治部召開各界群眾代表大會,同時派出包括女紅軍在內的工作隊、宣傳隊,以群眾集會講演、宣傳演出、走家串戶等方式,廣泛開展群眾工作。
紅軍每到一處都要召開群眾大會,動員群眾參軍參戰,擴大紅軍。二十五軍的7位女戰士在群眾大會上登臺表演、演講,在長徵沿途的「擴紅」中起到了鼓動作用。在遵義,危秀英通過與窮苦工人邊勞動邊宣傳黨的政策和紅軍主張的方法,動員二百多名青年人加入紅軍。同時,女紅軍本身對動員女學生參軍起到了示範作用,「有的女學生就是以女紅軍為榜樣來投身革命的」。女戰士在「擴紅」中的積極參與,對於中國工農紅軍隊伍的壯大、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均做出了重要貢獻。
參與組建群眾組織也是女紅軍重要的群眾工作內容。在中央紅軍進入遵義後,中央直屬機關司令部成立民運工作組開展群眾工作,李堅真擔任組長,李伯釗、劉群先、蔡暢、劉英、王泉媛、金維映以及遵義籍女紅軍參加工作組。工作組建立群眾組織——紅軍之友社,帶領群眾打土豪分浮財,開展土地革命。
女紅軍還參與宣傳土地政策、開展土地革命的工作。紅一方面軍進入遵義後,女紅軍將《土地法》《出路在哪裡》等材料大規模分發,宣傳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具有在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經驗的女紅軍入戶調查土豪劣紳的土地財產狀況,予以查封沒收清理登記,散發給窮苦百姓。
此外,女紅軍還向群眾傳播共產黨的婦女解放思想,促進當地婦女運動的發展。她們傳唱在蘇區創作的發動婦女群眾的歌曲,如在轉戰川滇黔時傳唱的《婦女解放歌》,用淺顯簡短的歌詞,動員婦女擺脫封建束縛,「快快覺悟起」。
三、救護傷員
長徵中各個方面軍的女紅軍都承擔了醫治救護傷病員的任務,分為衛生員、擔架員、給養員。在紅一方面軍中,鄧六金等7人承擔看護傷病員的任務,紅二十五軍近3000名戰士中僅有周東屏等7名女護士,被稱為「七仙女」,紅四方面軍女戰士被編入擔架隊,婦女獨立團承擔了護理和轉移傷員的任務,而紅四方面軍的總醫院中則有700多名女戰士、洗衣隊中有200多名女紅軍。
長徵中的醫護工作,是在長途跋涉、連續作戰、沒有後方保障以及醫療器材和藥品極度匱乏的艱苦條件下進行的。女紅軍克服困難完成戰場救護、衛生防病、傷病員治療的任務。在戰場救護時,冒著炮火在火線上搶救傷員;在護理傷員時,擔負起清洗傷口、洗滌血衣、換藥餵藥等繁重任務;在軍隊轉移中,隨時取代走累了或中途逃跑的民夫抬擔架運傷員;在宿營時,做好部隊的衛生防病工作。女紅軍的醫療救護工作為長徵勝利提供了重要衛生醫療保障。
四、後勤保障
女紅軍由於自身善溝通、吃苦耐勞等品質,擔負著異常艱辛繁重的後勤任務。首先是籌糧籌款。紅軍長徵中缺糧問題十分嚴重。女紅軍一方面通過打土豪來籌糧籌款,另一方面開展群眾工作,向群眾買糧。許多女紅軍由於細緻耐心,成為打土豪分浮財的能手。李堅真創造出「一眺二聽三看」的辦法,即先到高處觀察,看看誰家的房子大高樓多,然後聽狗叫,有錢人家的狗吃得好叫得兇,接下來是看牛欄、豬欄、馬欄。通過這個方法,能夠快速掌握當地百姓的貧富狀況,打土豪又多又快又準,由此籌集了很多糧款。此外,女紅軍還通過耐心說服和談判解決紅軍供給。如1935年5月,紅四方面軍經過藏族聚居區時,為籌集糧食和物資,張琴秋等人與喇嘛寺進行談判,傳達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消除了喇嘛們對紅軍的疑慮和敵意,「達成了成交犛牛1000頭、羊3萬隻、青稞麥和炒麵45萬斤的協議」。
其次,運輸輜重。紅一方面軍中,鄧六金等11人被編為隨擔架行軍的政治戰士,被編入醫療隊的女紅軍除背負必要的醫療物品外,「就連衛生部最重要的醫療器械X光機也是由幾個女同志抬著的」。紅四方面軍成立了由500名戰士組成的婦女工兵營,成員大多為身強力壯、能吃苦耐勞的「川妹子」,除了擔負全營生活物資外,還要運輸供給部隊的財物,在急行軍中每人都要背負四五十斤重的輜重。紅四方面軍被服廠的女戰士負責製作軍衣軍服,她們在行軍途中背著工廠的生產機器翻山越嶺,有的戰士直到倒下也沒有扔下機器。
再次,修路架橋。1936年2月,紅四方面軍翻越甘孜黨嶺山,婦女獨立師一部在前方為部隊清除冰雪,疏通道路,她們在空氣稀薄的雪山上開鑿「天梯」,按時完成了開路任務,但婦女獨立師到達爐霍時,2500人僅剩下1000餘人,犧牲慘重。
正是長徵女紅軍艱難而又活躍的身影,使中國革命歷史上永遠不老的長徵精神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和特質。
(作者為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