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婷 長徵女紅軍的特殊作用和貢獻

2021-02-18 婦女研究論叢


女紅軍在長徵中雖然面臨比男性更大的困難,但她們和其他紅軍戰士一樣完成行軍任務,並且在宣傳鼓動、發動群眾、搶救傷員、運輸、徵集糧食、後勤保障等方面發揮著獨特優勢,在推動長徵的勝利進軍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宣傳鼓動

紅軍長徵時面對的是艱苦卓絕的戰鬥和異常殘酷的環境,紅軍普遍建立宣傳隊和劇社,激勵紅軍指戰員樹立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女紅軍成為人數不多的宣傳隊的主要力量,在鼓舞士氣、教育士兵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女紅軍通過宣傳鼓舞士氣。為解決士氣低落問題,蔡暢在行軍途中時常向戰士講述蘇聯革命故事,高唱《國際歌》《馬賽曲》鼓舞士氣。危拱之發揮文藝特長,編唱新《鳳陽花鼓》,在路邊載歌載舞激勵隊伍士氣。紅軍行軍疲憊時,戰士常風趣地喊道:「快點走啊!唱花鼓戲的同志就在前面,去聽她唱兩段吧!」行軍的速度也就快了起來。這些歌曲起到了很大作用,紅軍戰士回憶說:「飯可以沒得吃,歌不能沒得唱。行軍打仗沒有歌,那就沒法取得勝利。」

女紅軍通過宣傳提高戰士的作戰能力。1935年,紅一方面軍由於遭遇強悍的騎兵隊不斷受到損失,士兵中普遍懷有畏敵心理。為使廣大戰士儘快克服對騎兵的恐懼及掌握作戰的技術要領,宣傳幹事李伯釗與政治部宣傳部部長陸定一創作《打騎兵歌》,寓戰術要領於歌詞之中,她還配合騎兵訓練編導了舞蹈,很快在紅軍中廣泛傳唱。紅軍戰士回憶道:「《打騎兵歌》及其舞蹈的推廣普及,的確發揮了應有的效用。以後紅軍遇到騎兵,再也不感到驚慌失措了,一排子槍打過去,打得敵人人仰馬翻。」此外,女紅軍還向紅軍戰士宣傳黨的戰略決策方針。李伯釗創作《北上抗日歌》,在戰士中宣傳黨的北上抗日方針。

女紅軍在進行戰爭宣傳和鼓舞士氣方面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甚至生命的代價。承擔宣傳任務的女紅軍在戰士進入夢鄉後,還要完成第二天鼓動標語的製作。她們冒著掉隊的危險在行軍途中從隊首到隊尾來回宣傳,被譽為走了三萬五千裡。女紅軍宣傳員在設立在湘江邊、烏江渡口、臘子口等戰場的鼓動棚進行「飛行演出」時,經常會遭到敵人飛機轟炸掃射或者與敵人交火,當中有女紅軍壯烈犧牲。

二、動員群眾

紅軍在長徵中經過的地區大多是國民黨統治區,黨的影響力較弱,群眾對共產黨和工農紅軍的性質、宗旨、任務等了解甚少。加上國民黨長期的欺騙宣傳,群眾甚至對紅軍抱有很大的懷疑和恐懼心理。黨和紅軍加強對群眾的宣傳動員,一方面宣傳黨的政策和主張,另一方面擴大黨和紅軍的群眾基礎,為長徵提供必要的支持。

總政治部要求每個紅軍戰士都要開展群眾工作,每人每天至少寫一條標語。在群眾工作方法上,提出用布告、群眾會議、飛行集會、宣傳隊等方式,鼓動群眾起來鬥爭,並使鬥爭發展到「分土地與建立政權」。在宣傳動員和深入的群眾工作中,女紅軍發揮了重要作用。王泉媛回憶道,在長徵途中每個紅軍女戰士都肩負著使群眾知道什麼是共產黨以及代表什麼人做事的使命。在中央紅軍進遵義城的當天,紅軍總政治部召開各界群眾代表大會,同時派出包括女紅軍在內的工作隊、宣傳隊,以群眾集會講演、宣傳演出、走家串戶等方式,廣泛開展群眾工作。

紅軍每到一處都要召開群眾大會,動員群眾參軍參戰,擴大紅軍。二十五軍的7位女戰士在群眾大會上登臺表演、演講,在長徵沿途的「擴紅」中起到了鼓動作用。在遵義,危秀英通過與窮苦工人邊勞動邊宣傳黨的政策和紅軍主張的方法,動員二百多名青年人加入紅軍。同時,女紅軍本身對動員女學生參軍起到了示範作用,「有的女學生就是以女紅軍為榜樣來投身革命的」。女戰士在「擴紅」中的積極參與,對於中國工農紅軍隊伍的壯大、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均做出了重要貢獻。

參與組建群眾組織也是女紅軍重要的群眾工作內容。在中央紅軍進入遵義後,中央直屬機關司令部成立民運工作組開展群眾工作,李堅真擔任組長,李伯釗、劉群先、蔡暢、劉英、王泉媛、金維映以及遵義籍女紅軍參加工作組。工作組建立群眾組織——紅軍之友社,帶領群眾打土豪分浮財,開展土地革命。

女紅軍還參與宣傳土地政策、開展土地革命的工作。紅一方面軍進入遵義後,女紅軍將《土地法》《出路在哪裡》等材料大規模分發,宣傳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具有在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經驗的女紅軍入戶調查土豪劣紳的土地財產狀況,予以查封沒收清理登記,散發給窮苦百姓。

此外,女紅軍還向群眾傳播共產黨的婦女解放思想,促進當地婦女運動的發展。她們傳唱在蘇區創作的發動婦女群眾的歌曲,如在轉戰川滇黔時傳唱的《婦女解放歌》,用淺顯簡短的歌詞,動員婦女擺脫封建束縛,「快快覺悟起」。

三、救護傷員

長徵中各個方面軍的女紅軍都承擔了醫治救護傷病員的任務,分為衛生員、擔架員、給養員。在紅一方面軍中,鄧六金等7人承擔看護傷病員的任務,紅二十五軍近3000名戰士中僅有周東屏等7名女護士,被稱為「七仙女」,紅四方面軍女戰士被編入擔架隊,婦女獨立團承擔了護理和轉移傷員的任務,而紅四方面軍的總醫院中則有700多名女戰士、洗衣隊中有200多名女紅軍。

長徵中的醫護工作,是在長途跋涉、連續作戰、沒有後方保障以及醫療器材和藥品極度匱乏的艱苦條件下進行的。女紅軍克服困難完成戰場救護、衛生防病、傷病員治療的任務。在戰場救護時,冒著炮火在火線上搶救傷員;在護理傷員時,擔負起清洗傷口、洗滌血衣、換藥餵藥等繁重任務;在軍隊轉移中,隨時取代走累了或中途逃跑的民夫抬擔架運傷員;在宿營時,做好部隊的衛生防病工作。女紅軍的醫療救護工作為長徵勝利提供了重要衛生醫療保障。

四、後勤保障

女紅軍由於自身善溝通、吃苦耐勞等品質,擔負著異常艱辛繁重的後勤任務。首先是籌糧籌款。紅軍長徵中缺糧問題十分嚴重。女紅軍一方面通過打土豪來籌糧籌款,另一方面開展群眾工作,向群眾買糧。許多女紅軍由於細緻耐心,成為打土豪分浮財的能手。李堅真創造出「一眺二聽三看」的辦法,即先到高處觀察,看看誰家的房子大高樓多,然後聽狗叫,有錢人家的狗吃得好叫得兇,接下來是看牛欄、豬欄、馬欄。通過這個方法,能夠快速掌握當地百姓的貧富狀況,打土豪又多又快又準,由此籌集了很多糧款。此外,女紅軍還通過耐心說服和談判解決紅軍供給。如1935年5月,紅四方面軍經過藏族聚居區時,為籌集糧食和物資,張琴秋等人與喇嘛寺進行談判,傳達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消除了喇嘛們對紅軍的疑慮和敵意,「達成了成交犛牛1000頭、羊3萬隻、青稞麥和炒麵45萬斤的協議」。

其次,運輸輜重。紅一方面軍中,鄧六金等11人被編為隨擔架行軍的政治戰士,被編入醫療隊的女紅軍除背負必要的醫療物品外,「就連衛生部最重要的醫療器械X光機也是由幾個女同志抬著的」。紅四方面軍成立了由500名戰士組成的婦女工兵營,成員大多為身強力壯、能吃苦耐勞的「川妹子」,除了擔負全營生活物資外,還要運輸供給部隊的財物,在急行軍中每人都要背負四五十斤重的輜重。紅四方面軍被服廠的女戰士負責製作軍衣軍服,她們在行軍途中背著工廠的生產機器翻山越嶺,有的戰士直到倒下也沒有扔下機器。

再次,修路架橋。1936年2月,紅四方面軍翻越甘孜黨嶺山,婦女獨立師一部在前方為部隊清除冰雪,疏通道路,她們在空氣稀薄的雪山上開鑿「天梯」,按時完成了開路任務,但婦女獨立師到達爐霍時,2500人僅剩下1000餘人,犧牲慘重。

正是長徵女紅軍艱難而又活躍的身影,使中國革命歷史上永遠不老的長徵精神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和特質。

(作者為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相關焦點

  • 紅軍長徵中的宣傳工作及其歷史作用
    在敵強我弱的大背景下,紅軍長徵能夠取得勝利,歸功於黨的正確領導,歸功於紅軍的頑強拼搏,歸功於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歸功於領袖人物的戰略指揮等。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充分發揮「宣傳隊」的作用,讓人民群眾最充分、最全面、最真實地了解紅軍,支持紅軍,使革命軍隊持續保持旺盛的戰鬥力,並因時因事因勢地針對特殊群體、特殊事件、特殊形勢加強「紅色宣傳」,發揮了其他因素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 十問紅軍長徵:毛澤東在長徵中的作用有多大?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實行戰略轉移,開始了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裡長徵。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今天是長徵八十周年紀念日,關於長徵,你了解多少?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長徵?強國論壇採訪了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軍事學博士、空軍大校舒健解答關於長徵的十個問題。一、長徵究竟出發於何時何地?
  • 紅軍歷史上,組建過4支先遣部隊,在長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些先遣隊為紅軍主力探路,宣傳抗日,牽制敵人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北上抗日先遣隊1934年7月5日成立,這支隊伍旨在推動抗日救國運動,同時減輕因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不利中央根據地面臨的軍事壓力。二、中央紅軍長徵先遣隊在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的同時,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決定成立中央紅軍長徵先遣隊,目標是西徵與紅3軍(紅二軍團)會師,為中央紅軍長徵探索道路
  • 漫漫長徵路,紅軍吃什麼?
    吃過之後,根據黨員們身體的反應,做好有毒野菜和無毒野菜的標本,下發到各個部隊,讓戰士們學習和辨認。如若碰巧遇到當地的老鄉,紅軍會耐心地詢問周邊可食用野菜的樣子,再舉辦野菜展覽,讓新兵和老兵排隊參觀,從根上杜絕中毒現象的再次發生。長徵時,紅二方面軍走在最後面,吃的野菜、野草自然最多。
  • 從行軍速度看紅軍長徵在西南的幾次急行軍
    根據這個數據,可以基本看出,紅軍的行軍速度保持在平均每日70華裡。另外,美國記者斯諾也記錄了當年紅軍平均每行軍天71華裡,應該說這些數據是準確的。長徵途中,中央紅軍在西南地區曾創造了至少五六次急行軍的歷史記錄——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猴場召開會議。決定紅軍強渡烏江,攻佔遵義。
  • 我的紅軍媽媽潘家珍(二)
    因為疼痛和行走不便,常常白天被強制纏裹,晚上自己悄悄放開,媽媽的反抗招到不斷毒打,直到參加紅軍才真正放腳,但她的腳已不如常人,僅能穿著34碼鞋。可以想像,漫漫長徵路上,這雙小腳承受了多大痛苦。當時,媽媽剛調入紅軍總部第四局工作,與我的爸爸劉子云初次相識。    爸爸劉子云從紅一方面軍調入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指揮科學習,後調入紅軍總部任作戰參謀,此後他們在長徵過草地的路上相愛了。
  • 【老麥薦讀】長徵:憑勇敢和忠誠殺出來的血路
    長徵比拼的正是信仰和意志,最終信仰突破了「圍追堵截」,意志戰勝了艱難險阻。  (一)  紅軍三大主力長徵都是在力量對比十分懸殊下的被迫戰略轉移,說白了,就是打了敗仗。中國自古以來,鮮有敗軍成事者,李自成九宮山的敗亡,石達開大渡河的覆滅,成為當年所有預言家預測紅軍前途的參照系。但歷史沒有重演,紅軍跳出了歷史的覆轍。為什麼紅軍敗而不倒,潰而不散,上下同欲,百折不撓?
  •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徵程】紅軍在長徵路上如何過春節
    紅軍在長徵路上度過的那個春節,是公元1935年2月4日,農曆乙亥年(豬年)春節。      在本該萬家團圓的日子,辭舊迎新的煙火併不能衝淡濃烈的戰場硝煙。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遵義會議之後的紅軍依舊是危機重重,必須儘快殺出一條血路,突出重圍。
  • 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被迫長徵
    中央紅軍被迫長徵1934年4月廣昌失守之後,中央紅軍在根據地內粉碎國民黨軍隊的第五次「圍剿」已極少可能。5月,中央書記處作出決定,準備將中央紅軍主力撤離根據地,並將這一決定報告共產國際。不久,共產國際復電同意。但是,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領導人仍沒有適時作出轉變戰略方針的決斷,戰略轉移的準備工作只在極少數中央領導人中秘密地進行。
  • 【兵器譜】唯一一門伴隨紅軍全程走完長徵的山炮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陳列著一門七生五過山炮,這是一門編號為587的山炮。要知道,在紅軍長徵途中,因為負重問題,扔掉的先進武器那可是相當多的呀。 這門山炮其實還是當年從敵人手裡繳奪過來的。1935年4月,國民黨鄂軍縱隊司令兼五十八師師長陳耀漢收到了一份情報: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決定離開湖南,開赴湖北 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陳耀漢連忙調集一七二和一七四旅,準備將紅軍兩個軍團殲滅。 陳耀漢顯然低估了紅軍的戰鬥力。
  • 關於長徵
    1.長徵的起因2.長徵的路線3.長徵中面臨的困難4.長徵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5.長徵的歷史意義一、長徵的起因紅軍長徵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客觀條件的變化和共產黨內主觀方面的原因決定的,換句話說,紅軍長徵是國內外多種因素交錯影響、合力作用的結果
  • 我的紅軍媽媽潘家珍
    後來紅軍長徵離開通、南、巴,「還鄉團」回來殘酷報復楊柏河村。他們沒能抓住我媽媽,但殺害了參加赤衛隊、帶領貧苦農民打土豪分田地的外公和擔任赤衛隊隊長的大舅媽。大舅潘家德跑到川陝交界的山裡替人家背鹽巴、拉縴度日,當時僅有八九歲的小舅潘家治被賣到青江一位楊姓地主家裡,小姨則病亡了。這些情況在解放後媽媽才知道。1935 年 3 月,紅四方面軍西渡嘉陵江開始長徵。
  • 紅軍長徵中的最後一道關口
    激戰臘子口(油畫)臘子口戰役是軍事史上以弱勝強、出奇制勝的著名戰役,也是紅軍長徵進入甘肅境內最關鍵的一仗。「人過臘子口,像過老虎口。」1935年9月12日,黨中央在俄界高吉村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了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錯誤和部隊整編問題。之後,黨中央率陝甘支隊由俄界出發北上,於16日到達岷山腳下的臘子口。
  • 長徵時300紅軍一夜暴斃 50年後懸案終破解
    就在長徵快要勝利結束時,駐紮在六盤山下的紅軍將士一夜之間竟無聲無息地突然死亡300多人!他們究竟是怎麼犧牲的?多年來一直是個謎。50年後,兩個軍人利用科學終於揭開了謎底。每當毛澤東談起「六盤山」的詩句,講起長徵最後到達陝北的這段歲月,他總是忘不了這300多紅軍將士的冤魂,扼腕嘆息。他曾親自部署讓周恩來負責偵破此案,然而周恩來查遍了全國的重要特務案和間諜案,卻無論怎樣也與此案聯繫不上,終是未得其解,成為懸案。
  • 長徵史上第四軍創下高原山地長途奔襲作戰的奇蹟
    有資料指,軍長王宏坤率十師二十八團、十二師三十六團、直屬隊和軍直機關為一路,從道孚出發,走「女戈(女汝)→瓦日→甲斯孔(甲子孔)→拉日馬(拉日瑪)→瞻化」路線。在「康〔定〕道〔孚〕爐〔霍〕戰役及其發展態勢」的圖中,標註了紅軍由道孚西進瞻化的路線。(實際上,該戰役計劃並未包括進佔瞻化。)
  • 「開國上將」宋任窮95歲高齡去世,留下2兒6女,如今現狀如何?
    1924年,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後,紅軍開始了長達兩萬五千裡的長徵。在長徵的過程中,宋任窮主要負責掩護大部隊轉移工作,在強渡烏江、攻克遵義等戰鬥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宋任窮也長期處於戰爭一線。開國上將,居功至偉他曾擔任過129師副主任,隨後率領軍隊深入冀南,開闢了我黨位於此處的抗日根據地。
  • 金剛臺走出的紅軍伉儷
    1934年11月,紅軍第25軍離開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長徵後,留在當地堅持鬥爭的紅軍第218團、鄂東北獨立團,於1935年 2月合編為紅軍第28軍,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書記高敬亭任軍政治委員,共1300餘人。
  • 紅軍小鬼·戰鬥英雄·百歲司令
    懷著「推倒三座大山,打倒剝削階級,過上幸福生活」的信念,何志聰毅然參加了紅軍。1935年5月,何志聰跟隨紅軍從通江出發,開始了長徵,當時的他尚不滿18歲。雪山上空氣稀薄,缺氧嚴重,戰士們穿著單衣艱難前行;縱橫300多公裡的大草地,到處是野草叢生的沼澤和散發腐臭味的黑色泥潭,方圓數百裡連鳥都很少看見。
  • 長徵路上的英烈!奮鬥在新長徵路上的中國人!
    從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離開中央蘇區,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在甘肅會寧和今屬寧夏的將臺堡會師,歷時兩個寒暑。  忘不了,翻越大雪山,百姓提供了行軍的路線和訣竅,拿出了僅有的辣椒和生薑……  吳清昌,1917年生,江西會昌人。16歲參加紅軍,歷經反「圍剿」和紅軍長徵,他印象最深的戰役是飛奪瀘定橋戰役。
  • 唯一經歷過長徵的一門山炮
    1935年年底,這兩門山炮隨紅二、六軍團踏上長徵歷程。1936年7月初,紅二、六軍團在四川甘孜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根據中央指示,紅二、六軍團和紅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隨後,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混合組編,分為左、中、右三個縱隊,分別由甘孜、爐霍、綏靖等地出發北上到包座、而後出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