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時代之三:更快更準更強,近代槍械發展高潮

2021-02-16 燃燒的島群

  自從燧發槍的發明和普及後,由於火槍發射效率的提升,歐洲軍隊裡迅速淘汰了長矛兵,改為全部由火槍兵組成的步兵隊列。滑膛燧發槍相比火繩槍有了很大進步,但仍遠遠不能令軍隊滿意。直到19世紀以前,由於滑膛槍糟糕的遠距離射擊精度,軍隊對火槍射速的要求一直排在首位,通過密集火力的殺傷來獲得戰場優勢。18世紀末,法軍首先發明了線性縱隊戰術,可以迅速地從行軍隊形展開成適合射擊的線形隊形,於是戰爭的形態發生了與冷兵器時代截然不同的變化。

  拿破崙戰爭時期的英軍

  線性縱隊戰術形似「排隊槍斃」,在18-19世紀上半葉風靡西方世界,從瑞典到普魯士,從英國到法國,乃至美國獨立戰爭和拿破崙戰爭中,都發揮著兇猛的作用。拿破崙戰爭時期,由於拿破崙為炮兵出身,特別喜歡採用靈活多變的炮兵戰術,促使線形戰術向散兵線發生一定的轉變。

  美國獨立戰爭中的美軍隊形

  到了19世紀中葉,「排隊槍斃」戰術在美國內戰中遭到極大挑戰。由於槍械技術的持續發展,步槍開始了從前裝滑膛槍向後裝線膛槍的演進,射速和精確度有了極大提高,甚至出現了早期的連發近代槍械——加特林機關槍。美國內戰初期,在南軍兇狠的火力下,北軍的密集隊形被一次次打到懷疑人生。新技術催生著新的戰術。

  軍迷重演美國內戰中的南軍,密集隊形遭遇沉重殺傷

  18世紀末,新的槍械革命時代到來了。1779年,英國人發明了雷汞。很快,蘇格蘭人亞歷山大·福希斯發明了火帽,這對槍械來說,是在定裝彈出現前最大的兩個進步;從此以後槍手不用再擔心因為潮溼、下雨而無法擊發的情況出現,只需要將火帽套在火門上,然後扣動擊錘打擊就可以點火。

  槍械自發明出來後,早期槍械一直都是前裝滑膛槍,即火藥和彈丸均由槍口裝入,槍管內無膛線。此類槍結構簡單,但是彈丸和槍膛密閉性不佳,必須用槍條將彈丸和火藥擠壓嚴密後才能發射。1520年,一位德國鐵匠發明了直線式線膛槍,在槍管內增加了膛線使得彈丸能夠更緊塞在槍膛內,如此便增強了火藥爆炸的推力。「膛線」一詞的英文譯音是「來復」(Rifle),所以線膛槍也被稱作來復槍,這種帶有膛線的來復槍射擊精度大大超過了滑膛槍。

  炮管裡的膛線

  16世紀以後,直膛線被改為螺旋形,發射後可使彈丸作旋轉運動,提高了射擊精度,增大了射程。典型的如法國米涅前裝來復槍,槍重約4.8千克,螺形膛線4條,最大射程914米,彈丸長形,頭部蛋形,底部中空,略小於槍管口徑,故較易從槍口填裝,發射時火藥氣體使彈底部膨脹而嵌入膛線以發生旋轉。由於線膛槍從槍口裝入彈藥很費時間,螺旋形膛線真正的廣泛採用還是在後裝槍普及後。

  米涅前裝來復槍

  米涅來福槍的彈藥

  米涅來復槍威力巨大,性能穩定,在美國南北戰爭中成為南北雙方大量裝備的步兵主要武器。然而前裝來復槍仍然存在著重新裝填麻煩等不利因素,1836年,德國人德萊賽完成了後裝來復槍的設計,1841年,德萊賽步槍被普魯士軍隊採納並以M1841的名稱列裝。德萊賽M1841型步槍採用了擊針撞擊子彈底火的方式引發,這已經是現代步槍的標準動作。同時M1841採用了旋轉後拉式槍機,完成一發子彈的擊發後拉動槍栓完成退彈殼和重裝填動作,相較於前裝槍的射速大為提高,據測算M1841的射速是當時各國普遍裝備的前裝槍的近5倍,因此後裝來復槍一面世就獲得了壓倒性優勢。

  德國德萊賽M1841後裝來復槍

  1866年普奧戰爭時,曾經的明星武器米涅來復槍在戰場上遭到了慘重的失敗,普軍裝備的後膛德萊賽步槍輕鬆地擊敗了奧軍的前裝米涅步槍。後膛槍和前膛槍相比,更可以讓士兵在臥倒、匍匐時裝填彈藥,而前膛槍必須站著裝填,因此裝備後膛槍的軍隊擁有更多的可用戰術動作。至此,後裝步槍開始迅速替換流行了四百多年的前裝步槍。

  早期風琴炮的一種設計方案

  自槍械發明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求更高的射速,除了加快裝填速度這條路外,簡單並排多個槍管也被廣泛驗證,如16-17世紀風行一時的風琴炮,就是將很多小炮管或火槍管集中在一起,由於很多槍管排列在一起很像風琴,故得名。風琴炮可算是最早的機槍,但由於實在是太笨重且裝填不便,因此很快就被淘汰了。

  加特林機槍的早期型號

  1861年夏天,美國人加特林開始設計構思轉管機槍,他將一個內有擊針的圓柱形旋轉體,與槍管一起旋轉;每根槍管內都有獨立的擊針,在旋轉的同時,由下方下落的子彈將順次被擊發,這使得步槍射擊的速度大為提高。加特林之名早期也被翻譯為格林,故也稱格林機槍或格林炮,清末北洋水師的戰艦上就裝備有多門用於近戰的格林機槍。

  博物館中的加特林機槍,注意手搖把柄

  加特林機槍是真正意義上第一款不是單純靠增加同時裝填好的槍管數量來實現連發的近代火槍,它的出現將人類真正帶入了高效率殺戮的時代。在美國內戰中裝備了加特林機槍的一方往往可以獲得超過對手的火力優勢,也進一步將「排隊槍斃」的線性隊列戰術推向淘汰。在面試後直到19世紀末威力更強大的馬克沁機槍發明之前,加特林機槍風靡全世界軍界。

  最後的武士裡,明治政府軍裝備的加特林機槍,可見射手準備搖動射擊,裝填手正在裝彈匣

  在好萊塢大片《最後的武士》裡,把最後的武士摧毀的,正是剛剛問世不久的來復槍和加特林機槍。應該說這部電影裡冷熱兵器交戰的故事,在300年前的歐洲,和同世紀較早期的東亞大地上都多次上演,又一次證明了火器時代的到來是無法被阻止的。

  五管迅雷銃操作想像圖

  明清時的中國人也設計了不少連發火槍。其中,五管迅雷銃可以拆成幾個可獨立戰鬥的部件,包括槍管組、槍機齒輪組、短矛(軸杆)、盾牌(護盾兼前固定器)和小斧子(支架),保證了槍手的肉搏自衛能力。七星銃和五管神機等都是與之類似的轉輪多管火槍,雙頭銃顧名思義兩頭都可以發射彈丸。明朝的單管十眼銃,能不用裝藥連放十槍,構造相當特殊。

  大批裝備迅雷銃的明軍

  清康熙年間戴梓發明的連珠銃達到頂峰,據說可一次連發28發,可惜沒有留下圖紙和實物,估計是與西方同時代的風琴炮想接近的一種武器。這些連發火器的共有缺點是:它們只是單純地把很多單發槍管捆在一起而已,提前將所有槍管都裝填好。一旦發射完畢,則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再次裝填。只有加特林機槍的出現,實現了彈藥和槍管的分離,彈藥發射完畢後,更換一排彈藥,理論上就可以實現不間斷的火力輸出,屬於槍械連發的劃時代突破。

  毛瑟1871式步槍

  火槍的歷史,隨著後裝線膛槍的出現就已經完結了。普魯士士兵在19世紀中葉裝備的這種新式步槍代表著一個新的、一直延續到現在的時代,這種槍已經不能叫「火槍」了。1851年,金屬殼子彈發明,淘汰了沿用150年的紙殼子彈。此後的幾十年內,為了提高步槍的連發特性,許多人做了大量的嘗試。1867年,毛瑟兄弟發明了現代式的閉鎖機構和供彈機構,著名的毛瑟1871式步槍誕生,直至現在,槍械的基本原理都沒有什麼改變。19世紀末,馬克沁機槍發明,機關槍的時代到來。毛瑟步槍由於其優異的性能,直到近百年後,才從世界各地的戰場裡退場。

  馬克沁本人在操作馬克沁機槍,注意腳下的子彈殼

  後膛槍發明之後的戰爭,戰場上的殺伐已經被提高到殺人效率的提升上來,從此之後,所謂戰爭藝術就完全變成了各國工業生產力和技術的比拼了,軍事領域的進步隨著技術革命一起飛速發展,令人眼花繚亂,直到現在的時代。

  火器時代共有三篇,此為第三篇,歡迎延伸閱讀和關注

  一、火器時代簡史之一:從三眼銃到火繩槍,大明火器落後在襁褓期

  二、火器時代簡史之二:從燧發槍到整裝彈藥,徹底完結了冷兵器時代

  三、火器時代簡史之三:更快更準更強,近代槍械的發展高潮

  歡迎關注燃燒的島群(http://www.biku.net)

相關焦點

  • 火器時代之三:更快更準更強,近代槍械發展高潮
    由於槍械技術的持續發展,步槍開始了從前裝滑膛槍向後裝線膛槍的演進,射速和精確度有了極大提高,甚至出現了早期的連發近代槍械——加特林機關槍。美國內戰初期,在南軍兇狠的火力下,北軍的密集隊形被一次次打到懷疑人生。新技術催生著新的戰術。
  • 火器時代簡史之二:從燧發槍到整裝彈藥,徹底完結了冷兵器時代
    所以近代軍隊裡特別強調戰鬥隊列,強調勇氣和戰術的結合。17世紀前半,三十年戰爭的時代,古斯塔夫如此重視火器的使用,但在他的軍隊中仍然保有三分之一左右的長矛兵,而在卡座式刺刀發明僅僅30年之後,最保守的俄軍也淘汰了長矛兵的編制,從此歐洲步兵所使用的就完全是槍械了。
  • 帝國Hitler:從火藥到燧發槍——也就是現代槍械出現前的火器發展
    雖然只有準星沒有照門,更沒有扳機,還要靠右手的大拇指按壓槓桿點火發射,但那卻是最初的可以抵肩射擊、和在發射中保持瞄準的火器。而且由於粒狀火藥的發明,使得彈丸威力和精度都有了絕大的進步。由於粒狀火藥燃燒迅速,所以擊發後立刻就爆炸推動彈丸,免去了早期火槍點火後的等待時間,進一步提高了精度,也為後世火槍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兵器譜|帝國時代3的日本火器真有那麼強?大明笑了:見過我們的火箭和佛郎機嗎?
    帝國時代3的時代已經是火器的時代,除了阿茲特克之外,包括蘇族和易洛魁這樣的北美印第安民族都擁有強大的火器。
  • 本來領先於世界的明朝火器技術卻遺憾的逐漸落後於時代
    早在13 世紀,蒙古軍隊就攜帶著火器進入朝鮮半島作戰,而元朝建立後,元軍又以朝鮮半島為跳板渡海進攻日本,因此,朝鮮人在多年的耳濡目染之下,對火器有了初步的了解。到了元明易代時,由於中國沿海地區不斷受到倭寇的騷擾,明太祖朱元璋在國際上採取了廣交盟友共同對敵之策,下令將一批火器運送到朝鮮半島,支援那裡的抗倭戰爭,同時,還向朝鮮人提供硝、硫磺,鼓勵其自製火藥。
  • 大明火器拾遺—被遺棄的輝煌
    要說明的是,歐洲的火槍是自己獨立發展起來的,在17世紀的時候,反而對中國的火槍技術有所影響。宋朝出現的「突火槍」殺傷力不大,射程僅僅5—10m,在當時多說是嚇唬人用。但元朝建立後,重視發展新型火器,1279年 (至元16年),集中各地工匠於大都(今北京市),研製新式兵器,重新調整火藥的配方,使同樣體積的火藥,效能提高了約三倍。
  • 神機營:為何反而使明朝的火器技術長期滯後
    由於年代跨越了中世紀與近代,明朝無疑成為了東亞歷史上的首個火器帝國。然而,在統治者早早建立了專業火器部隊--神機營後,明朝的火器技術不僅沒有大的提升,反而在不長的時間內顯得愈發滯後。縱使有當代發燒友在故紙堆裡尋找金玉良言,也遮蓋不了明朝火器發展落後的慘狀。
  • 種子教官·成人達己 | 更高,更快,更強!
    種子教官培養計劃,是總部聚焦發掘和培養精銳教練人才,重力打造的「賦能型」教練人才發展項目,旨在錘鍊一支具有戰鬥力和影響力的優秀青年領袖教官團隊。作為具備「賦能型教練管理」潛力的種子教官,需要具備「梳理關鍵業務、搭建服務體系、提升經營思維、優化管控體系」的能力,同時要運用教練技術,為全國各區域進行賦能和標準體系複製落地,搭建起龍光服務高績效的項目管理團隊。
  • 明朝火器發展簡史:從繳獲的佛郎機到列裝部隊
    其實,但凡對火藥武器發展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這是絕不可能的,且不說這兩百年間歐洲發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火藥武器突飛猛進,早已非17世紀之初可比。即使把時間調回更早的明代,中國的火器依然落後於西方。有關明朝火器發展的研究文章很多,我想用通俗的說法,用3篇文章給大家分享,明朝的火器究竟都有哪些,在世界範圍內,處於何種狀態,明朝中後期,傳入的佛郎機、紅夷大炮、火繩槍的背後故事。
  • 冷兵器時代的霸王:古今中外的弩
    弩機由三個做工精巧的青銅零件拼裝而成,如下圖所示。持弩者用手指向後勾懸刀,穩定懸刀的鉤心下推,弩弦脫牙後回彈將箭矢推出。望山則使弩更有資格被稱作殺人機器,弩手的目光、望山的頂端和目標成同一水平線時,符合了彈道曲線的箭矢的精準度幾乎達到完美。現代槍枝的扳機和準星的原始形態便是如此。秦漢時期由於長期和遊牧名族作戰,弩的威力被發揮的淋漓盡致,弩機也有所發展,漢代出現了帶有刻度的望山。
  • 【槍】改變戰爭方式的開始,簡述早期火槍的發展變遷!
    趙士楨是明朝後期傑出的火器研製家,他年幼時,家鄉屢遭倭患,成年後不惜自解私囊,潛心研製火器,設計和試製了多種火繩槍,有嚕密銃、翼虎銃、三長銃、掣電銃、迅雷銃、鷹揚銃、震疊銃、奇勝銃等。但轉輪打火槍後來的發展對戰爭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得裝備火器的士兵第一次可以行動迅速地輕裝上陣了。由於轉輪打火槍本身就已經非常昂貴,因此製造者們也不吝惜給它配以華麗的裝飾。鎦金錯銀者有之,鑲嵌寶石者也有之,使轉輪打火槍作為一件武器的同時,又是精美的藝術品。到了現在,奢華的轉輪打火槍尤其受槍械收藏家的鐘愛,一些歐洲博物館收藏的轉輪打火槍更是被視為「國寶」。
  • 更快,更小,更強!
    兩種改進的組合得到了本文的EfficientNetV2,它在多個基準數據集上取得了SOTA性能,且訓練速度更快。比如EfficientNetV2取得了87.3%的top1精度且訓練速度快5-11倍。Abstract本文提出一種訓練速度更快、參數量更少的卷積神經網絡EfficientNetV2。
  • 總說近代滑膛火槍打不準!到底是槍不行還是人不行?
    提及近代火器,通史類的書會簡單地告訴你,那個年代的小型火器太不精確,以至於士兵們為了攻擊敵人就必須得十分地靠近。▲不同時代的火槍手形象,伴有一根丫杈杆的就是重型火繩槍手(musketeer),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裡的火槍手一詞本意就是指使用重型火繩槍的火槍手
  • 戰傷模擬之火器傷(上)
    在現代戰場,槍彈或炮彈等導致的火器傷仍然是是常規戰爭中最常見的戰傷類型。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一線救護人員要確保在傷員被擊中後實施快速、正確的戰現場急救,首先要了解火器傷是什麼樣,致病機制是什麼,不同情況下傷口特點如何。戰場上的火器傷,遠非塗抹一些紅藥水或染料那麼簡單。在一定程度上,模擬傷員的逼真程度與還原能力影響著一線救護人員的實戰化救治能力提升。
  • 洋為中用:明朝對西方火器的引進和改良
    明代前期是火器發展的鼎盛時期,無論是各類火器的製造,還是使用火器的戰術,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在戰爭史上擁有一席之地。然而,明朝的火器技術在其後的發展中出現了波折,不但未能保持領先於世界的水平,反而逐漸變得落後於時代。歐洲的火器不可避免地傳入了中國,明人不得不反過來虛心加以學習。而在西式火器中,著名的有「火繩槍」與「佛朗機炮」。      火繩槍的引進首先介紹一下與火門槍有很大區別的火繩槍。
  • 如果沒有他,日本還真進不了火器時代
    16世紀的日本是最後東亞地區最後一個進入火器時代的國家,它進入火器時代的時間不光晚於東南亞土著(東南亞土著甚至有印度和奧斯曼送來的火炮,也有中國送來的大量火器,緬甸和越南戰爭中更是大規模的使用了火槍手作戰),也晚於朝鮮和琉球。
  • 大明王朝的嘆息——被「智子」鎖住的火器技術
    南宋開慶元年,壽春(今安徽壽縣)軍民製造出"突火槍",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發射彈丸的管型火器;1970年,考古人員在黑龍江阿城出土了元代火銃,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型管狀射彈火器。經過元代的發展,中國火器獨領風騷,以致於到了元末,群雄並起,天下混戰時,義軍的火力竟超越了同時代歐洲的正規軍。
  • 明朝火器真的不行嗎?紅夷大炮為何在明末大行其道
    這支部隊在朱元璋時代助明北伐驅逐蒙元,在朱棣時代又助明軍橫掃漠北,甚至直到萬曆時代,還為在朝鮮的明軍驅逐倭寇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些原因導致了明朝的火器普遍朝著輕量化、面殺傷發展,輕量化是為了能夠便於攜帶,面殺傷是為了能壓制往往數量眾多的敵人。這點在明代兵書《武備志》中也能看到端倪,其中記載了大量面殺傷的火器,並往往被作者高度評價。而在重型火器方面,明軍雖然不是毫無發展,但是也往往是用在水戰上,並且以重型佛郎機炮為主,發熕較少。
  • 新火器時代:太平天國的洋槍隊是什麼?
    但在太平天國時代,火槍的發射速度很慢,只有組成大隊進行分組齊射,才能形成彈幕,衝破敵陣或阻止敵人衝擊,從這個角度講,湘軍的編制模式更有利於大兵團的陣地戰。  當時太平軍和清軍使用的火藥都是黑火藥,用「一硝二硫三木炭」的配方配製,這一配方根據火藥用途的不同,會有一定變化,大抵硝石成分偏高,則爆炸力強而燃燒性差,適合做炸藥;反之則適合做彈丸的發射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