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燧發槍的發明和普及後,由於火槍發射效率的提升,歐洲軍隊裡迅速淘汰了長矛兵,改為全部由火槍兵組成的步兵隊列。滑膛燧發槍相比火繩槍有了很大進步,但仍遠遠不能令軍隊滿意。直到19世紀以前,由於滑膛槍糟糕的遠距離射擊精度,軍隊對火槍射速的要求一直排在首位,通過密集火力的殺傷來獲得戰場優勢。18世紀末,法軍首先發明了線性縱隊戰術,可以迅速地從行軍隊形展開成適合射擊的線形隊形,於是戰爭的形態發生了與冷兵器時代截然不同的變化。
拿破崙戰爭時期的英軍
線性縱隊戰術形似「排隊槍斃」,在18-19世紀上半葉風靡西方世界,從瑞典到普魯士,從英國到法國,乃至美國獨立戰爭和拿破崙戰爭中,都發揮著兇猛的作用。拿破崙戰爭時期,由於拿破崙為炮兵出身,特別喜歡採用靈活多變的炮兵戰術,促使線形戰術向散兵線發生一定的轉變。
美國獨立戰爭中的美軍隊形
到了19世紀中葉,「排隊槍斃」戰術在美國內戰中遭到極大挑戰。由於槍械技術的持續發展,步槍開始了從前裝滑膛槍向後裝線膛槍的演進,射速和精確度有了極大提高,甚至出現了早期的連發近代槍械——加特林機關槍。美國內戰初期,在南軍兇狠的火力下,北軍的密集隊形被一次次打到懷疑人生。新技術催生著新的戰術。
軍迷重演美國內戰中的南軍,密集隊形遭遇沉重殺傷
18世紀末,新的槍械革命時代到來了。1779年,英國人發明了雷汞。很快,蘇格蘭人亞歷山大·福希斯發明了火帽,這對槍械來說,是在定裝彈出現前最大的兩個進步;從此以後槍手不用再擔心因為潮溼、下雨而無法擊發的情況出現,只需要將火帽套在火門上,然後扣動擊錘打擊就可以點火。
槍械自發明出來後,早期槍械一直都是前裝滑膛槍,即火藥和彈丸均由槍口裝入,槍管內無膛線。此類槍結構簡單,但是彈丸和槍膛密閉性不佳,必須用槍條將彈丸和火藥擠壓嚴密後才能發射。1520年,一位德國鐵匠發明了直線式線膛槍,在槍管內增加了膛線使得彈丸能夠更緊塞在槍膛內,如此便增強了火藥爆炸的推力。「膛線」一詞的英文譯音是「來復」(Rifle),所以線膛槍也被稱作來復槍,這種帶有膛線的來復槍射擊精度大大超過了滑膛槍。
炮管裡的膛線
16世紀以後,直膛線被改為螺旋形,發射後可使彈丸作旋轉運動,提高了射擊精度,增大了射程。典型的如法國米涅前裝來復槍,槍重約4.8千克,螺形膛線4條,最大射程914米,彈丸長形,頭部蛋形,底部中空,略小於槍管口徑,故較易從槍口填裝,發射時火藥氣體使彈底部膨脹而嵌入膛線以發生旋轉。由於線膛槍從槍口裝入彈藥很費時間,螺旋形膛線真正的廣泛採用還是在後裝槍普及後。
米涅前裝來復槍
米涅來福槍的彈藥
米涅來復槍威力巨大,性能穩定,在美國南北戰爭中成為南北雙方大量裝備的步兵主要武器。然而前裝來復槍仍然存在著重新裝填麻煩等不利因素,1836年,德國人德萊賽完成了後裝來復槍的設計,1841年,德萊賽步槍被普魯士軍隊採納並以M1841的名稱列裝。德萊賽M1841型步槍採用了擊針撞擊子彈底火的方式引發,這已經是現代步槍的標準動作。同時M1841採用了旋轉後拉式槍機,完成一發子彈的擊發後拉動槍栓完成退彈殼和重裝填動作,相較於前裝槍的射速大為提高,據測算M1841的射速是當時各國普遍裝備的前裝槍的近5倍,因此後裝來復槍一面世就獲得了壓倒性優勢。
德國德萊賽M1841後裝來復槍
1866年普奧戰爭時,曾經的明星武器米涅來復槍在戰場上遭到了慘重的失敗,普軍裝備的後膛德萊賽步槍輕鬆地擊敗了奧軍的前裝米涅步槍。後膛槍和前膛槍相比,更可以讓士兵在臥倒、匍匐時裝填彈藥,而前膛槍必須站著裝填,因此裝備後膛槍的軍隊擁有更多的可用戰術動作。至此,後裝步槍開始迅速替換流行了四百多年的前裝步槍。
早期風琴炮的一種設計方案
自槍械發明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求更高的射速,除了加快裝填速度這條路外,簡單並排多個槍管也被廣泛驗證,如16-17世紀風行一時的風琴炮,就是將很多小炮管或火槍管集中在一起,由於很多槍管排列在一起很像風琴,故得名。風琴炮可算是最早的機槍,但由於實在是太笨重且裝填不便,因此很快就被淘汰了。
加特林機槍的早期型號
1861年夏天,美國人加特林開始設計構思轉管機槍,他將一個內有擊針的圓柱形旋轉體,與槍管一起旋轉;每根槍管內都有獨立的擊針,在旋轉的同時,由下方下落的子彈將順次被擊發,這使得步槍射擊的速度大為提高。加特林之名早期也被翻譯為格林,故也稱格林機槍或格林炮,清末北洋水師的戰艦上就裝備有多門用於近戰的格林機槍。
博物館中的加特林機槍,注意手搖把柄
加特林機槍是真正意義上第一款不是單純靠增加同時裝填好的槍管數量來實現連發的近代火槍,它的出現將人類真正帶入了高效率殺戮的時代。在美國內戰中裝備了加特林機槍的一方往往可以獲得超過對手的火力優勢,也進一步將「排隊槍斃」的線性隊列戰術推向淘汰。在面試後直到19世紀末威力更強大的馬克沁機槍發明之前,加特林機槍風靡全世界軍界。
最後的武士裡,明治政府軍裝備的加特林機槍,可見射手準備搖動射擊,裝填手正在裝彈匣
在好萊塢大片《最後的武士》裡,把最後的武士摧毀的,正是剛剛問世不久的來復槍和加特林機槍。應該說這部電影裡冷熱兵器交戰的故事,在300年前的歐洲,和同世紀較早期的東亞大地上都多次上演,又一次證明了火器時代的到來是無法被阻止的。
五管迅雷銃操作想像圖
明清時的中國人也設計了不少連發火槍。其中,五管迅雷銃可以拆成幾個可獨立戰鬥的部件,包括槍管組、槍機齒輪組、短矛(軸杆)、盾牌(護盾兼前固定器)和小斧子(支架),保證了槍手的肉搏自衛能力。七星銃和五管神機等都是與之類似的轉輪多管火槍,雙頭銃顧名思義兩頭都可以發射彈丸。明朝的單管十眼銃,能不用裝藥連放十槍,構造相當特殊。
大批裝備迅雷銃的明軍
清康熙年間戴梓發明的連珠銃達到頂峰,據說可一次連發28發,可惜沒有留下圖紙和實物,估計是與西方同時代的風琴炮想接近的一種武器。這些連發火器的共有缺點是:它們只是單純地把很多單發槍管捆在一起而已,提前將所有槍管都裝填好。一旦發射完畢,則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再次裝填。只有加特林機槍的出現,實現了彈藥和槍管的分離,彈藥發射完畢後,更換一排彈藥,理論上就可以實現不間斷的火力輸出,屬於槍械連發的劃時代突破。
毛瑟1871式步槍
火槍的歷史,隨著後裝線膛槍的出現就已經完結了。普魯士士兵在19世紀中葉裝備的這種新式步槍代表著一個新的、一直延續到現在的時代,這種槍已經不能叫「火槍」了。1851年,金屬殼子彈發明,淘汰了沿用150年的紙殼子彈。此後的幾十年內,為了提高步槍的連發特性,許多人做了大量的嘗試。1867年,毛瑟兄弟發明了現代式的閉鎖機構和供彈機構,著名的毛瑟1871式步槍誕生,直至現在,槍械的基本原理都沒有什麼改變。19世紀末,馬克沁機槍發明,機關槍的時代到來。毛瑟步槍由於其優異的性能,直到近百年後,才從世界各地的戰場裡退場。
馬克沁本人在操作馬克沁機槍,注意腳下的子彈殼
後膛槍發明之後的戰爭,戰場上的殺伐已經被提高到殺人效率的提升上來,從此之後,所謂戰爭藝術就完全變成了各國工業生產力和技術的比拼了,軍事領域的進步隨著技術革命一起飛速發展,令人眼花繚亂,直到現在的時代。
火器時代共有三篇,此為第三篇,歡迎延伸閱讀和關注
一、火器時代簡史之一:從三眼銃到火繩槍,大明火器落後在襁褓期
二、火器時代簡史之二:從燧發槍到整裝彈藥,徹底完結了冷兵器時代
三、火器時代簡史之三:更快更準更強,近代槍械的發展高潮
歡迎關注燃燒的島群(http://www.bi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