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改變戰爭方式的開始,簡述早期火槍的發展變遷!

2021-02-13 輕武講堂

在火器出現之前,戰爭中所使用的遠距離殺傷武器主要是彈射武器,長弓、弩及彈弓基本上是千百年來的標準彈射武器。直到11世紀,一些先知先覺的中國人開始研究硫磺、硝石、木炭這三種化學品,這些物體的混合物被點燃後產生了轟然巨響,金光閃爍,濃雲貫日。但在它最初發明的一個多世紀中,只能用於威脅和迷惑敵人,而無法直接用於作戰,直到13世紀我國一位不知名的發明家創造了一種新型火器,從此揭開了熱兵器的發展序幕……

突火槍

火藥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而最早的槍械也是出現於我國的宋代,這就是突火槍。據《宋史 兵十一》記載: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府「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燃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步。」 也就是說,將火藥填壓在一根竹管裡,再放一些小彈丸,火藥點燃後,就會以巨大的力量將小彈丸射出相當遠的距離。這就是最初的槍——一種改變整個世界戰爭理念的武器。 雖然這種武器在當時還很簡陋,但已經具備了槍械的基本特徵:有槍管;以火藥為發射動力;射出的彈丸有殺傷作用。

火門槍

火藥傳至歐洲的精確日期無從考證,但羅傑•培根的巨著中曾經留有關於這方面的隻字片語。雖然並不確鑿,但歐洲很可能於13世紀中葉了解了黑火藥的製作方法,並且首次利用黑火藥發射彈丸大概是在14世紀。瓦特•得•美爾米特撰寫的兩份文獻的頁邊空白處勾勒了這種武器的草圖,並配以文字說明,兩處都表現了披甲戴盔的騎士點燃放在槍尾部罐狀器皿中的火藥,也就是說,採用了金屬製造槍筒。這就是歐洲的第一代槍械——火門槍。採用金屬制槍筒相對於竹製的突火槍來說又是一個重要進步。

絕大部分火門槍是前裝槍,即火藥和彈丸通過槍口裝入,再推至後膛。在彈膛後部的合適位置鑽一個小孔,這就是火門,通過火門點燃火藥,使彈丸發射出去。初始時的點火方式尚不明確,美爾米特手稿中的騎士可能是使用一把鉗子夾著一個燒紅的鐵塊,也可能是握著火光餘燼的苔蘚來點火。總之,無論採取何種方式,均是用物體的燃燒端在火門處點燃火藥,形成爆炸,從而發射彈丸。

我國元朝出現了「火銃」,分「手銃」和「碗口銃」兩種:其中手銃為單兵手持使用,相當於槍;碗口銃較大,發射時置於架上,是後來的炮的雛形。手銃實際上就是我國的火門槍,它的原理和歐洲的火門槍沒什麼區別,都是通過火門引燃火藥,射出彈丸。最早有明確記載的火銃制於1332年,只比歐洲晚6年。

▲元代銅手銃

▲明代手銃,多以「×字」命名

火繩槍

火門槍只能用手直接點燃火藥,十分不便,因此大概在15世紀早期,歐洲發明了一種控制點火的槍機——火繩槍機,使槍的製造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所謂火繩,就是將一根麻繩經過銷酸鉀或其他化學藥品的浸泡,以使它的燃燒速度很慢,大約為每小時10cm左右,從而可以隨時用它點燃火藥,這種原理類似於我國古代所使用的油燈的燈芯。火繩槍槍身側面安裝一個蛇形管,火繩就插在蛇形管上,使用時用手推蛇形管或扳動下方相連的扳機,使上部向前旋轉,火繩的點火端接觸到火門中的火藥,將其點燃。早期的槍械製作得都不精密,火藥燃氣壓力和彈丸的不同造成了彈道曲線的變化,所以那時人們基本上憑直覺進行瞄準。

火繩槍的裝填很繁瑣,首先要將火繩自蛇管中拿出,將一定數量的火藥粉通過漏鬥灌入槍中,然後拿出鉛彈,以油布包裹後塞入槍中。從槍身下方卸下推彈杆,將彈丸推入彈膛,以使其壓在彈膛中的火藥上。然後,在靠近引火孔的槍身側面的小藥鍋裡裝滿第二個火藥箱中的優質細粒火藥——點火藥。為避免點火藥被風吹走,用一個鎖眼蓋將其蓋住,然後將火繩重新裝入蛇形管,便可擊發。

早期的火繩槍槍管是由一根102mm長的厚重長筒製成,因為太沉,一般士兵很難將其支撐好並平穩瞄準。為解決這一問題,槍託便應運而生了,使用槍託可以幫助槍手開槍時保持平穩。漸漸地槍託進行了改進——這其實是一種簡單卻至關重要的發展,使有效瞄準成為可能。小型火繩槍也在16、17世紀問世,很受騎兵的歡迎。

火繩槍製作簡單,生產成本低,在歐洲軍隊中廣受歡迎,但它最大的缺點就是射速太慢,而且裝填繁瑣,戰場上很少有機會射擊第二次,所以放一次槍後,武器的空殼宛如雞肋,棄之可惜、留之無用,何況,還是笨重的「雞肋」!

各國各地區火繩槍的原理均無太大區別,但其槍託的造型卻融入了各個國家的民族特徵,可謂豐富多彩。

▲早期歐洲火繩槍兵的裝備,除了沉重的火繩槍外,還要攜帶多個彈藥瓶和一把自衛用的劍

▲歐洲16世紀的火繩槍兵在裝填彈藥

▲17世紀土耳其火繩槍

▲18~19世紀印度火繩槍

▲18世紀晚期越南火繩槍

▲18世紀阿富汗火繩槍

▲18~19世紀阿拉伯火繩槍

▲清乾隆御用的「奇準神槍」,本質上也是火繩槍

我國火繩槍的製作技術最早是由歐洲經日本傳入而來,稱為「鳥銃」,雖比歐洲晚了100年,但這種武器在我國普及得很快,據記載,1558年,明政府一次就製造鳥銃1萬支。而且,我國的鳥銃又有許多獨特的創新。

趙士楨是明朝後期傑出的火器研製家,他年幼時,家鄉屢遭倭患,成年後不惜自解私囊,潛心研製火器,設計和試製了多種火繩槍,有嚕密銃、翼虎銃、三長銃、掣電銃、迅雷銃、鷹揚銃、震疊銃、奇勝銃等。其中嚕密銃在尾部裝有刀刃,在敵人逼近時可作斬馬刀使用;震疊銃為雙管火繩槍,與倭寇作戰時,因為倭寇知道火繩槍只能打一槍,於是在明軍射完第一槍時就衝上來,但哪知震疊銃能連續發射兩次,第二槍正好射中衝上來的倭寇,給其以重大殺傷;迅雷銃更是有5支槍管,共用一個火繩槍機,槍管輪流發射。

明朝嘉靖後期還研製了一種「連子銃」,它的銃身用銅合金製作,銃膛後部裝填火藥,火藥事先裝在一節一節的小紙筒中,紙筒間都用紙相隔,中通一孔,插一根火藥線,火藥線相互連接。 各紙筒自銃底首尾相接,每節火藥發射一枚彈丸。銃膛中部豎有一個鐵筒,裝滿彈丸,先由第一節紙筒中的火藥發射第一發彈丸,發射完後第二節火藥自動引燃,同時第二發彈丸自動落入銃膛,正好被第二節火藥發射出去,如此循環以實現連發。這種連子銃已經具備了全自動槍械的雛形,當然在沒有可靠定裝槍彈的情況下,它的技術很難發展成熟並被普遍裝備。

清朝以後,「鳥銃」改稱為「鳥槍」,本質上仍然是火繩槍。

火繩槍簡單的構造是軍隊對其予以採納的關鍵因素。其另一個優點是使用方法非常簡單,稍微一學就會。但是火繩槍也有著與生俱來的缺點——為保持備戰狀態,火繩必須是一直點燃的,因此,雨天作戰就大受影響;另外步兵夜行也是不可能的,因為火繩的亮光會暴露自己的行蹤;暴露的燃燒火繩還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危險,因為戰爭中往往都會有大量火藥殘留在地面上,由此引發的事故不勝枚舉;邊騎馬邊手持燃燒的火繩所出現的問題更多。這些嚴重缺點壓過了其製作簡單及成本低廉這樣的優點,於是,一種新的點火方法——轉輪打火槍機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

明代神器譜中的鳥銃,依次為:

a-嚕密(今土耳其)銃,長約190cm,用火藥四錢,鉛彈三錢,槍託上裝有鋼刃,可掉頭格鬥;

b-西洋銃,長約185cm,用火藥一錢,鉛彈八分;

c-掣電銃,長約185cm,用火藥二錢五分,鉛彈二錢,使用子銃;

d-迅雷銃,有5支槍管,各長60cm,共用一個火繩槍機,輪流發射

▲明代鳥銃戰術——輪流裝銃-進銃-放銃

▲清乾隆御用鳥槍

▲清代鳥槍

轉輪打火槍

16世紀早期,經研究發現,歐洲蘊藏豐富的硫礦石和鋼輪互相摩擦可以產生火花。轉輪打火槍機就是依據這個原理髮明的。它的上方有一個名為「狗頭」 的轉動臂,其頭部夾有一塊礦石,轉動臂壓下後,硫礦石抵在表面有一系列凹槽的鋼輪上。扣動扳機時,彈簧驅動相連的鏈條帶動鋼輪旋轉,摩擦礦石產生火花,火花落在藥鍋上的發射點火藥上,將其點燃。這個裝置就是轉輪打火裝置,直到17世紀末一直被廣泛應用於一些武器中。

轉輪打火槍有許多優點,最主要的是可提高武器的實用性。拿起槍—扣住扳機—火藥點火,整個操作過程簡便,而且它的機械構造可以以任何尺寸組裝,可長可短,所以轉輪打火槍既有長槍,也有手槍,只要製造者的技術能滿足要求就可以。

雖然轉輪打火槍有上述優點,但它也存在著一些嚴重缺點,即構造非常複雜,製作相當困難,而且受擠壓時容易損壞,所以成本高昂,應用也僅限於保鏢和某些騎兵組織。但轉輪打火槍後來的發展對戰爭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得裝備火器的士兵第一次可以行動迅速地輕裝上陣了。

由於轉輪打火槍本身就已經非常昂貴,因此製造者們也不吝惜給它配以華麗的裝飾。鎦金錯銀者有之,鑲嵌寶石者也有之,使轉輪打火槍作為一件武器的同時,又是精美的藝術品。到了現在,奢華的轉輪打火槍尤其受槍械收藏家的鐘愛,一些歐洲博物館收藏的轉輪打火槍更是被視為「國寶」。

轉輪打火槍多見於歐洲,亞洲及我國的轉輪打火槍出現得很少,清朝康熙皇帝有一支御製自來火二號槍,全長1335mm,槍筒長903mm,口徑11mm,採用的就是轉輪打火槍機。(待續)

▲轉輪打火槍,其槍尾部雕刻有騎士的頭像

▲17世紀土耳其轉輪打火槍

▲歐洲轉輪打火槍,其槍身上遍布鑲金的圖案

▲歐洲轉輪打火槍

▲轉輪打火槍分別有兩套槍管、轉輪槍機和扳機,可以連續發射2次

燧發槍

槍炮製造家們總是不遺餘力、想方設法地尋找成本低廉的制槍方法。轉輪打火槍的機械點火相對於火繩槍的火繩點火優越性明顯,但做工複雜、成本高昂的缺點又嚴重製約轉輪打火槍的生產,於是製造商們費盡心思尋找一種可以替代轉輪打火,同時又較為簡便的機械裝置。

其實在16世紀早期,也就是轉輪打火槍出現的同一時期,就已經有了一種簡單的裝置,據記載,其出現在斯堪地那維亞及波羅的海周邊地帶,現被稱為「波羅的」火槍。該槍設計有由彈簧驅動的轉動臂,頭部夾著燧石,轉動臂向下旋轉時,燧石與引火藥盤上的鋼板摩擦產生火花,火花落入藥盤點燃引火藥。

在義大利和德國的南部,以波羅的火槍為基礎設計出了更為精緻的武器,這就是後來使用達300年之久的「燧發槍」。燧發槍構造簡潔,安全性也很好,如果轉動臂脫離引火藥盤,就不可能打擊出火花,武器也就不會發射。到了1580 年代,就有人將引火藥盤蓋和鋼板連在一起形成「L」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火鐮」,但直到17世紀中期才被廣泛接納。這樣連接的優點是使整個結構簡單化,因為燧石擊打火鐮面時,引火藥盤蓋(與火鐮一體)同時被打開。

17世紀早期,法國槍炮製造商設計了一款新型燧發槍,首次採用了待發機構,使槍械更加可靠。

燧發槍可靠、便宜,燧石片可以供30發彈使用。雖然機械構造頗有功效,但啞火現象時有發生,大風使火花轉向,雨淋阻礙火花形成,都會使槍不打火。其更嚴重的缺點就是延時發火,擊鐵前擺摩擦火鐮,火花落入引藥盤,火藥點燃,火焰穿過引火孔進入後膛,點燃主火藥,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因此,射擊移動的目標前必須考慮延遲時間,但因為延時並不是一個常量,所以要做到精確無誤絕非易事。

明朝末年,我國另一位傑出的火器研製家畢懋康發明了一種「自生火銃」。從畢懋康所著的《軍器圖說》上看,自生火銃已經是一種較為精良的燧發槍,基本和歐洲保持同步發展。可惜的是,自生火銃生不逢時,即將覆滅的明朝,已無力將武器更新換代,而改換門庭的清朝統治者目光短淺,片面強調所謂「騎射乃滿州之根本」,並不重視火器的研製。新型的槍械只作為皇帝的玩物,普通士兵仍然使用落後的鳥槍。到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時,英軍已經由燧發槍進一步換成了更先進的擊發槍,清朝軍隊仍然用火繩槍及大刀、長矛作戰,焉能不敗!

我國清代火器製造專家戴梓還研製成功一種「連珠火銃」,其構造原理和使用方法與近代的半自動步槍頗為類似。連珠火銃形若琵琶,火藥和彈丸皆裝於銃背倉內,以機輪控制,其銃機有二,「相銜如牝牡」。當扳動第一個銃機時,火藥和彈丸自動落於銃膛,與此同時,第二個銃機隨之而動,撞擊火石發火點燃火藥,將彈丸推出銃管,如此循環不止,一次可以連續發射28發槍彈。戴梓發明的「連珠火銃」在17世紀末亦屬十分先進的火器,故紀昀稱之為「奇器」。但可惜的是,隨著清帝國統一戰爭的勝利結束,加之,清朝統治者軍事思想的保守,這種先進火器「當時未通用,器藏於家」,使中國輕武器錯失了最後一次跟上世界潮流的機會!由於戴梓在火器方面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同樣為康熙王朝試製火器的歐洲傳教士南懷仁的妒嫉,他用誣陷的手段使戴梓流放鐵嶺,後雖然被赦,卻病死在回京途中。一個精研西方火器的中國專家,卻被一個西方人用中國式的「整人術」陷害致死,歷史有時真會開玩笑!

▲17世紀義大利燧發槍

▲18世紀歐洲燧發槍,其身體遍體鑲金

▲歐洲火槍,其有燧發、擊發兩套槍機和扳機

▲18世紀歐洲貴族用燧發槍,其做工豪華、槍託上遍鑲寶石

▲印度火槍,其兼有火繩槍機和燧發槍機

▲18~19世紀阿爾巴尼亞火槍,上面三支為燧發槍,下面一支為擊發槍

▲18~19世紀土耳其及北非地區的燧發槍

▲19世紀早期土耳其燧發手槍,其有兩套槍管和槍機

▲18~19世紀摩洛哥燧發槍機

▲19世紀印度燧發槍

▲19世紀阿富汗燧發槍

▲19世紀摩洛哥燧發槍

擊發槍

蘇格蘭巴哈維亞的一個牧師瑞衛•亞歷山大•福賽斯善於思考且天生具有科學家潛質。他本人善射擊,並想盡辦法減少燧發槍的延遲。同時,福賽斯還是一位大膽創新的業餘化學家,他發現了一種性能不穩定、急劇打擊就會產生爆炸的化學物質——雷酸鹽。雷酸鹽的使用是輕武器發展史上又一次劃時代的變革,使用雷酸鹽的火帽的出現及應用使「點燃發火」進步為「打擊發火」,這也就是 「擊發槍」這個名稱的由來。從這個意義來說,直到現在所使用的槍都應該屬於擊發槍,但出於歷史習慣,擊發槍這個詞特指最早出現的這種依靠打擊火帽發火的槍械。

福賽斯為這種化學物質製作了精緻的配件。用一個小型、中空的金屬器皿取代以往的藥盤,稱為「氣瓶」,裡面裝有一定量的雷酸鹽。氣瓶倒轉過來時雷酸鹽顆粒能進入引火孔。引火孔中沉積了一些雷酸鹽的顆粒後,氣瓶返回原始位置,並帶動活塞運動,使活塞底端直接置於雷酸鹽顆粒之上。擊錘(而不是夾著燧石的擊鐵)前擺驅動活塞打擊雷酸鹽顆粒,雷酸鹽顆粒爆炸產生火花,傳入引火孔點燃主火藥。

這種使用化學物質來取代機械方式點火的裝置並未立即產生影響,因為這種裝置過於複雜,可靠性不好,甚至相當危險。經過多方探索,後來有人將藥粉放進紙卷中製成火帽,這就大大加快了發射速度。

繼紙火帽之後,究竟是誰率先造出銅火帽是火器史上至今難以定論的問題。許多著名製造者及槍手均聲稱對這項技術有發明權,如倫敦人麥頓、著名槍手豪克、法國人布賴特等。最近研究顯示,倫敦著名的槍炮製造者杜斯•艾格可能是第一人。但大家公認的是一個後來定居美國的英國人——喬舒亞•肖,他聲明於1815 年發明銅火帽,但在1822年才申請專利。不管究竟誰該享此殊榮,但銅火帽的發明的確意義重大,它使現代槍械初具雛形。

擊發槍簡潔的構造給設計者和製造者很大的發揮空間,使得各種各樣的槍械設計紛紛出現,很多擊發槍的外觀明顯帶有製作國家的民族風格。在擊發步槍迅速普及的同時,擊發手槍也被廣泛使用,設計者發揮想像力,設計了大量多管武器,2個或4個槍管的手槍大批出現,成為這一時代最為普遍的武器。

構造簡單雖能提高武器的產量,但還是需要尋求大批量生產的方法。鑑於克裡米亞戰爭中武器顯露出的各種缺點,英國政府決定擴建生產中心,於是舉世矚目的恩菲爾德輕武器工廠因此開工。高效的機器設備引進之後,一直靠手工製造的線膛槍管就可以通過機器高速製造了。勞動力和成本大大削減,政府也不再大規模依賴私人承包商。

我國雖在嘉慶、道光年間也有過擊發槍的製造,但數量非常少,未能普及,軍隊裝備的仍然是落後的鳥槍,這時的中國已經被世界輕武器發展的大潮遠遠拋在了後面!

▲19世紀中期俄國哥薩克士兵使用的擊發槍

▲19世紀中期波斯擊發槍

▲1868年英國造的擊發槍

擊髮式轉輪手槍

從火繩槍的時代開始,人們就在為研製能連續多發發射的槍械而絞盡腦汁,期間雖然也有過很多巧妙的設計,但都沒能成為主流武器。一直到擊發槍出現以後,多發發射的武器才真正登堂入室。現在常見的轉輪手槍最初就是為了能實現多發發射而研製的。其發明者就是現在大名鼎鼎的美國柯爾特公司的創建人——塞繆爾•柯爾特。他分別於1835年12月在英國、1836年2月在美國取得專利。

1849年柯爾特製造出了著名的袖珍轉輪槍,成為之後十多年槍械中的典範。 1851年,他製造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即所謂的「海軍」式手槍,也稱作「老牌海軍」。這是一款6發轉輪手槍,槍管長191mm。1851年,在倫敦舉行的展示會上,柯爾特展示了自己的手槍,令全英國的達官顯貴嘆為觀止,而柯爾特也認為這些人將對自己的產品訂單大有幫助,於是信心百倍地迎接成功的到來。1851 年,他在倫敦開辦了工廠,裝配美國工廠提供的部件。

也許是因為英國槍炮製造商不歡迎外來競爭者進入自己國家的市場,也許是由於柯爾特與倫敦及伯明罕轉輪槍廠商多次不愉快的交易,柯爾特發現他的轉輪手槍銷量遠遠低於預計。

1860年代,許多英國製造商已能製造性能優良的轉輪手槍,較柯爾特的產品更具考究的裝飾,且在許多細節上加以變通。

大約在19世紀中葉,一種更為簡約的、名為「胡椒盒」的連發轉輪手槍悄然問世。與以往不同的是,這種手槍有5或6個槍管,這些槍管沿圓環排列,形成槍管束,並可繞槍管束中心轉動,每個槍管都有自己的彈膛。大部分胡椒盒手槍均採用雙動發射機構,扣壓扳機時,槍管束旋轉,同時擊錘抬起,扳機扣到底時,槍管束停止轉動,某根槍管對正擊錘,同時擊錘落下、擊打槍管尾部的火帽,發射彈丸,再扣扳機,則重複上述動作。

雖然轉輪槍和胡椒盒手槍性能都很不錯,但如同這個時期所有的火器一樣並非完美,如裝藥特別緩慢、不方便。無論是槍是炮,大量火藥粉必須倒進槍身或彈膛,並且需用軟物將其塞緊,然後將槍彈用另外的軟物塞緊。這很費時間,這一缺點在出現定裝槍彈以後才得以克服。

世紀交替之時,自動裝填手槍誕生了。1893年博查特手槍研製成功,後來喬治•盧格在該槍基礎上研製出了非常著名的P08手槍——這就是最早的半自動手槍,我們習慣稱之為自動手槍。此刻也出現了機槍。由此,火器已經發展到了今天的模式。

從13世紀中葉我國宋代出現突火槍開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意義武器的誕生,在600多年發展歷程中,火器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中前行,終於步入了現代武器發展軌道。而現代輕武器在百年曆程中又書寫了更為輝煌的一頁。(全文完)

▲雷明頓海軍型擊發轉輪手槍

▲柯爾特小龍3式單動擊發轉輪手槍

▲柯爾特M1860陸軍型擊發轉輪手槍

▲柯爾特步行者擊發轉輪手槍(複製品)

關注我們,歡迎轉發評論!

相關焦點

  • 槍械小史——從突火槍到概念槍
    槍,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熱武器,作為士兵的基本作戰武器,槍的歷史變遷也反應了人類戰爭軍事理念的發展歷程。從槍的發射原理來看,儘管數百年來槍的射程、精度和其他綜合性能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通過引燃火藥使金屬彈頭獲得極高速度,從而以動能殺傷敵人,這一基本流程是相通的。
  • 帝國Hitler:從火藥到燧發槍——也就是現代槍械出現前的火器發展
    而在此之前,無論人們怎樣挖掘武器的形制和戰術潛能,總是沒有跳出冷兵器這個圈子,而當火藥和製造工藝結合、以槍炮的形態出現之後,人類自遠古以來綿延數千年的戰爭模式就有了徹底的改變。火藥武器呢,最早出現是在公元11世紀北宋時期;早期的的火藥武器,簡單來說就是炸彈,以及藉助火藥推力把箭發射出去的「火箭」。 之後,一直到13世紀末。
  • 【軍事】槍的發展歷史
    以巨竹筒為槍身,內部裝填火藥與子窠--子彈。點燃引線後,火藥噴發,將「子窠」射出,射程遠達150步(約230米)。是世界第一種發射子彈的步槍。  中國的早期火槍,在宋朝時就已經出現了,當時叫做「突火槍」,其基本形狀為: 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脹的部分是火藥室,外壁上有一點火小孔;後段是手持的木棍。
  • 火槍時代的真正來臨——西班牙火繩槍的登場
    戰爭新視界,專注近代戰爭歷史,鑑古知今 ,以史明理火槍時代的真正來臨——西班牙火繩槍的登場火槍時代的發端
  • 東方還在玩騎射 西方從火槍一步步搞出了加特林
    除了容易受潮且不能在有雨和有風的環境下使用外,火繩槍在當時的歐洲可以稱得上是「神器」,一個毫無火繩槍使用經驗的普通人也僅僅需要不到一個月的訓練就能夠熟練使用。歐洲古老而森嚴的封建體系開始動搖。人們還在燧發槍的基礎上給槍管增加膛線,使之可以發射能夠穩定旋轉的子彈,這就是來復槍的起源。燧發槍【米尼彈】在線膛槍出現之後,由於槍膛內的膛線突出,導致士兵在實際戰爭中從槍口給線膛槍裝彈時極其麻煩,有時候甚至要用小槌敲擊推彈杆(通條)來完成費勁的裝彈過程。自從19世紀30年代英國人成功發明米尼彈後,一切都改變了。
  • 【科技革命】未來戰爭會以怎樣的方式打響?
    自古至今,戰爭與和平就相伴而行。科技革命和重大創新,既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和平發展,也改變了國際戰爭的戰爭形態。
  • 火槍射程不足100米,弓箭射程150米,為何歐洲人願用火槍?
    而且弓箭只有臂力大,才能保證其初速度和它的精確度,不然的話箭頭就會改變路線。相比之下,火槍手就沒有那麼高的門檻。只要能端起火槍,扣動扳機就可以。不但適齡男子能夠操作,即使未成年人和年邁體弱者也能輕鬆操作。雖然早期的火槍操作起來比較麻煩,射擊之前還要把火藥攪拌一下 ,並且還要受天氣因素影響。但是要注意的是,培養一個火槍手的成本還是要比培養一個弓箭手的成本低得多。
  • 火槍為什麼會讓騎兵的地位降低?
    ▲火繩槍手在火槍沒有出現以前,弓箭和弓弩對陣身穿鎧甲或手拿盾牌的敵人時很吃虧,因為與能輕鬆達到2000焦耳以上動能的火槍相比,弓箭的動能較弱,不足以破甲,這致使弓手射出的箭經常被盔甲彈開。所以弓箭從沒有淘汰盔甲。而火槍不同,火槍的出現就是盔甲沒落的開始。火槍將盔甲從當時人類最重要的保命道具,變成了鐵皮棺材。
  • 火器時代之三:更快更準更強,近代槍械發展高潮
    滑膛燧發槍相比火繩槍有了很大進步,但仍遠遠不能令軍隊滿意。直到19世紀以前,由於滑膛槍糟糕的遠距離射擊精度,軍隊對火槍射速的要求一直排在首位,通過密集火力的殺傷來獲得戰場優勢。18世紀末,法軍首先發明了線性縱隊戰術,可以迅速地從行軍隊形展開成適合射擊的線形隊形,於是戰爭的形態發生了與冷兵器時代截然不同的變化。
  • M1加蘭德步槍是如何改變戰爭方式的(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戰爭的車輪碾過世界的每個角落,大大小小的國家飽受戰爭的屠戮,生靈塗炭,一片狼藉。
  • 火器時代之三:更快更準更強,近代槍械發展高潮
    自從燧發槍的發明和普及後,由於火槍發射效率的提升,歐洲軍隊裡迅速淘汰了長矛兵,改為全部由火槍兵組成的步兵隊列。滑膛燧發槍相比火繩槍有了很大進步,但仍遠遠不能令軍隊滿意。直到19世紀以前,由於滑膛槍糟糕的遠距離射擊精度,軍隊對火槍射速的要求一直排在首位,通過密集火力的殺傷來獲得戰場優勢。
  • 驅逐齊發——中國古代早期管型火器探微
    一 宋金管型火器宋金之際,是我國早期火器發展的重要階段,出了多種鐵質爆炸彈的運用和大規模的生產以外,管型火器也於戰爭中萌發,比如我國南宋軍事家陳規
  • 有哪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發明,竟改變了戰爭的形態?
    「蝴蝶效應」在軍事戰爭史上,也同樣存在,一些不起眼的小發明,往往改變了戰爭形態。馬鐙,是一種懸垂於馬腹,圓環狀,可以讓騎手雙腳得到支撐的器具。馬鐙的發明,很大程度解放了騎手的雙手,也讓農耕民族騎兵有了和從馬背上長大的草原民族騎兵較量的能力。在馬鐙發明之前的時代,騎手馭馬需要長時間培養,而且在馬上也受限頗多。所以,騎兵並不作為農耕民族主力部隊存在。
  • Q&A 早期的火槍兵和騎兵哪個更厲害?
    日本人火槍使用得也很早,早在16世紀便發生了一場當時東方世界規模最大的火槍戰爭——長筱合戰。1575年,織田德川聯軍成功擊敗了號稱擁有日本第一騎兵隊的武田家,導致武田家自此衰落,退出了爭奪全日本的爭鬥。而在這其中,火槍隊便是改變戰局的中堅力量。
  • 【戰意風雲錄】火槍為什麼能取代弓弩?
    而燧發槍的有效射程其實也差不多就這樣,當然了,後來的線膛燧發槍改觀很多,最遠可以達到200了,而且精度也提高了,這也是為何鴉片戰爭,清朝的火繩槍兵打不過人家。    但總體來說,在線膛燧發槍問世之前,火槍射程上沒有優勢。    至於其他的幾個方面,火槍更是被弓箭完爆。    比如說精度,早期的火槍根本談不上精度,不然你以為歐洲人傻啊,在哪裡排隊槍斃?
  • 【攻略精選】不想當劍聖的快槍手不是好火槍!——弗朗基火槍手大型攻略
    弗朗機火槍手使用的燧發槍相較同時代的其他火槍,射程、準度和傷害都更為出色,在戰鬥的時候,可以利用射程優勢邊射擊邊推進,還可以憑藉準度的優勢對單個目標進行集火攻擊。同時弗朗機火槍手身著鏈甲,佩戴刺劍,雖然降低了機動能力,但防護能力大為增強:在必要的時候,也不憚與敵人近身戰鬥。
  • 【槍】鼻煙盒步槍的前世今生:幾經改造豐富曲折
    除了美國的南北戰爭,戰爭中使用武器種類最多的當屬發生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了,其 中法軍使用的鼻煙盒步槍可謂是世界上曾經為步兵裝備的最大口徑的後裝槍
  • 【男人槍】動不動跪地潑水30發,打那麼多子彈,你了解它嗎?
    雖然在CS:GO中因為簡化遊戲操作取消了這一設定,但你是否好奇為什麼在早期的CS中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子彈的歷史。子彈與槍械發展與火藥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早在南宋時期一位名叫陳規的將領在長竹筒中裝入黑火藥,通過點燃後產生的火焰來抵抗入侵的金軍。
  • 徹底改變世界的七種武器
    自長矛之後,人類的戰爭形式就沒有發生過太多改變--直到火槍的誕生。火槍使平民真正得到了在戰爭中擊敗貴族的能力,在歐洲,這種變化帶來了民主的改革。在日本,火槍使一部分農民成為了武士。在中國,火槍也使革命的成功成為了可能。在經過改進之後,火槍變得越來越精確高效,遠遠超出了弓弩。自從火槍誕生之後,戰爭才終於變得人人平等。無論你出身如何,我都能殺死你。  第2位:矛
  • 火器時代簡史之二:從燧發槍到整裝彈藥,徹底完結了冷兵器時代
    這種槍的擊發裝置是一根蝸牛形發條和一個金屬轉輪,用右手拇指扳動擊錘,發條擰緊,扣動扳機時發條帶動轉輪高速旋轉,摩擦火門上的彈簧片發出火花,引發火藥,這已是早期燧發槍的雛形。轉輪打火槍的槍機設計複雜且昂貴,不可能馬上更換全體步兵手中的老式火繩槍,但對於騎兵來說卻避免了戰鬥時火繩熄火的麻煩,所以首先在不缺錢的騎兵們中得到裝備,甚至每人都攜帶數把這種轉輪發火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