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忠,1968年出生,1987年入伍,空軍某部政治部副主任。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空軍指揮學院、空軍政治學院、空軍工程大學和中國文聯舉辦的首屆全國中青年文藝人才高研班。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楷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考級導師,中國楹聯學會理事,北京書法家協會理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舒同書法藝術研究會副會長。獲中國第二屆書法「蘭亭獎」藝術創作一等獎、林散之獎、第十四屆「群星獎」金獎和全國第四屆正書展最高獎,連續5次在全軍書法大賽中獲一等獎,入選中國書協「三名工程」,在第七、八、九屆全國展等重大展項中獲獎入展30餘次。獲「京華書壇青年十佳」和「「敦煌百家」,被北京文聯授予「繁榮首都文藝事業做出突出貢獻者」榮譽稱號,被中國書協評為書法家進萬家先進個人。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楷書藝術新突破
──軍旅書法家張維忠先生楷書賞析
上官甫貴
張維忠自2006年獲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藝術獎一等獎之後,其書法便在書法界引起廣泛關注。
張維忠的書法藝術成就,突出表現在楷書和行草兩大方面。尤其在楷書創作方面,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張維忠的楷書所彰顯出來的總體風格是:遒麗、清新、俊逸、自然、靈動。其變化多端的結體,奇思遐想的神態,遙相呼應的點畫;顧盼有情的字勢;跌宕起伏的節奏;行草章法的布局;行距字距的隨性安排,軸線的輕微擺動;筆斷意連的運動軌跡等,是他的楷書留給我們的多種審美特徵。這些特徵,都是現代書法審美特徵的重要方面,抑或說,是現代審美特徵的主旋律。當我們把張維忠的楷書放到古典楷書中去比較,很顯然,他的楷書與鍾繇為代表的第一代楷書古拙質樸相比,則顯遒麗自然;與二王為代表的第二代楷書遒勁秀美相比,則顯俊逸灑脫;與唐楷為代表的第三代楷書靜穆、端嚴相比,則顯跌宕靈動,獨具濃烈的生命氣息。
張維忠的楷書之所以能實現歷史性的突破,實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在思想精神層面所賦予的是:一種鍥而不捨、持之以恆、幾十年如一日,深入古楷傑作的探研精神;一種對傳統的熔鑄、提煉、取捨、化合的敏銳思想。他在理想層面的追求目標是:在繼承中大膽地創新──並上升到一個時代的審美高度;使楷書具備多元的審美需求和寬廣的審美包容。在師承淵源層面,他思路開闊,眼界高遠──手臨北魏《張猛龍碑》、《元思墓誌》、東魏《敬使君碑》、《元思墓誌》、東魏《敬使君碑》等;心慕二王小楷;目窺唐楷顏、柳、歐、虞、褚。另一條是逆流而上──從明清行草、二王行草中汲取筆法和結字的養份,澆灌在他的楷書根基裡。
對北魏《張猛龍碑》,張維忠精心汲取的是變化多端的結體,奇思遐想的神態,穩健而又飄逸的氣勢。《張猛龍碑》結字穩健而又有飄逸之感主要是通過舒展撇捺、強化長橫、放縱字形來實現的。在張維忠的楷書中上述三種情況並不明顯,但張維忠的楷書卻更有一種輕鬆的穩健,更有一種超乎飄逸的激越。那麼,他是通過什麼手段實現的呢?首先,他打破傳統結字中宮緊斂的慣例,把字的內部結構統統打通開來,密處不讓其緊閉而讓其疏朗。就單字而言,使字的內部氣流循環頓然暢達起來,毫無凝問這種暢達必然帶到整幅作品中去。其次,他打破傳統結字的收、放、開、合關係,當可左右舒展時他則放其一收其一;放不枉之;收不過之。有時當收他卻放,有時當放他卻收。在他的楷書中所有的字結構中都娓娓動聽地敘述著一種「生動自然」的故事。在這些字的欣賞中,無不給欣賞者二度創作的空間。這種空間的客觀存在是張維忠主觀上的易學理念所提供的──正是「善為《易》者不佔」。欲收不收,欲放不放;不放之放,不收之收,乃為高層次的放、收。一切都在意料之外,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這也清晰端現出他對楷書的藝術思辨──楷欲遒勁,而不以生硬為之;楷欲飄逸,而不以輕薄為之;楷欲精爽,而不以雕琢為之。
對於東魏《敬使君碑》,他盡情吸收的是遒麗、寬和、朗潤的君子氣度。他要把這種不同於《張猛龍》的特點糅合到自己的楷書中去,僅僅技巧是不夠的,學識、修養、審美能力尤為重要。他的突出能力是將古典楷書中提按、留駐和勻速運動留下的顯著特徵以及魏碑中的方峻;沉雄、靜穆的傳統樣式,在經過漫長的吸收、消化之後,又大膽地把它過濾掉,只讓傳統中的精髓和他的現代審美濃烈的線條卿卿我我。其中,一方面他注重長畫的一波三折,另一方面他削弱魏碑中彎折處方峻的折筆,打破古典楷書線條運動中常常被分割成瑣碎的片斷一一組合的局面,實現使轉連續推移。他的楷書用筆,也打破了傳統中以中鋒運筆、逆筆行筆為主的局面,採取的是中側鋒並用,起筆既不是藏鋒逆筆落下,也不是明顯的側鋒逆筆落下,更多的是中鋒露鋒起筆。這樣,楷書線條運動的程式化被他簡約到了一種靈動自然、因勢造形的筆墨內涵。這樣,他的楷書線條推移速度大大加快起來。所以,他從中能蕩漾出一種情緒──自然輕鬆的情緒;能飽滿出一種激情──步步為營的激情;能興奮出一種期待──跌宕生動的期待。
不管書法的取法定位,還是風格追求,至少有兩種層面的意識:一是思想精神意識,二是抒情通途意識。張維忠執著於楷,不是一種簡單的追求,他的第一目標是:改變古典楷書程式化的面貌。第二個目標是:讓楷書生動起來、活躍起來、清新起來、親近起來。第三個目標是:讓楷書賦予更多的性情抒發。這「第一」是手段,「第二」是目的,「第三」是橋梁。三者互為關係。所以當他工楷紮實地走完初步的藝術取值道路之後,又開始盡興在明、清、二王的行草中,返回到楷書出爐前的「草」寫。從中汲取筆法和結體的養份,澆灌在他楷書的根基裡。這樣,他的楷書線條引進行草筆法後,使楷書的性情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他把行草書中筆畫牽絲部分刪掉,用筆斷意連保留線條連續運動的軌跡,使楷書結字內部之間的映照關係多了起來,也讓楷書線條切割平面空間的角度多了起來,這必然會使楷書有新的形勢出現。又如:他把楷書作品章法布局的觸角往行草方面延伸,字距、行距一一突破古典楷書章法布局舊貌。使我們體驗到其楷章法布局的生動性、多樣性、突破性──使楷書完全可以進入行草章法布局的審美中去。
讀張維忠的楷書還能體悟到一種書寫速度的快感,當現場觀賞他的楷書表現時,就線條推移的速度而言,其快速敏捷而又沉穩程度非一般書家所能企及。當然速度不是考察作品的唯一重要指標,但在他的書寫速度中,我們確實發覺到他對線條運動的敏銳和具有獨自的動力形式。「動力形式是與節奏有關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指書寫時力量分布和速度分布的形式……動力形式是比節奏深一層次的構成因素」(邱振中《書法》第100頁)。他的楷書線條所蓄含的力量變化見證出他對傳統碑帖的深入體察把握和消化、創新能力。所以他賦予楷書的欹側有度、大小任意、粗細隨心、濃淡相間、運筆徐疾有別的豐富變化,都使我們面對他的楷書時,心情激動起來、蕩漾起來、怡然自適起來。這就是張維忠的楷書魅力所在!
2012年7月16日
動靜相宜 雄秀古雅
——張維忠書法評談
□傅德鋒
知道張維忠先生的大名已是多年,然與之見面卻在今年夏季,地點在北京陳求之美術館。因為之前彼此都通過報刊及網絡互相有所了解,所以見面後如同故交相逢,雖然聚談時間不長,但其英武的軍人裝束和文質彬彬的氣質、談吐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軍旅之中,多有書法才俊。張維忠即是其中之優秀者。他儘管在書法上取得了令同道刮目相看的成績,但卻表現得非常謙虛、低調,體現出一個書法家應有的良好素質。書法是筆墨之舞,更是心靈之語,黑白之間承載著作者的文化精神與思想情懷。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對古人碑帖深研細究融會貫通而能自成家數者,其筆下自會風行雲起,蘊含著萬千化機……
品讀張維忠的行楷書作品,平和中見豪情,飛動中見靜穆,將六朝碑版的遠古氣息和當代書者的思想情懷巧妙結合,亦古亦今,亦今亦古,割玉剝金,碑中見帖,氣象渾穆而不乏靈動,令人為之心動不已!其楷書,更多取法於《張猛龍》、《龍門二十品》等魏碑經典,審美取向上則比較側重於體現點畫精準、勁健清雅。這與他作為軍人特有的人格氣質是互為表裡的,也是非常協調一致的。
張維忠的行楷書作品是魏碑和行書成功結合的典範。魏碑是楷書的一種,魏楷和晉朝楷書、唐朝楷書並稱三大楷書字體。魏碑表現出由隸書向典型的楷書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過渡因素。魏晉之際已經有了楷書,鍾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黃庭經》等楷書作品已然是比較成熟的楷書,但是大批西晉知識分子隨晉室南渡之後,北朝的書風就和南朝大異了。北朝現存的碑刻大多是民間無名氏書法家的作品,和南朝士大夫所謂「風流蘊藉」的書法風格自然不一樣。鍾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隸變楷的過程,由於晉室南渡,北魏的民間書法家們沒有繼承多少他們的成果,而是遵循原來民間書法的發展軌跡,更多地是直接從漢魏時期的隸書演變而來。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書論家劉熙載認為「南書溫雅,北書雄健」;與唐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筆和結體趨於規範統一,魏碑則用筆任意揮灑,結體因勢賦形,不受拘束。張維忠長期浸淫於魏碑,打下了深厚的楷書功底。同時對歷代行草書法帖逐一臨摹研究,書路日廣。
其成功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用筆的靈活自然和方圓並施。一般而言,魏碑楷書,方筆居多,重在體現點畫的雄健、厚重,表達一種特有的金石氣。但張維忠恰恰打破了這種既定的模式,巧妙地將《聖教序》、《書譜》和米芾行書的一些用筆方法拿來為我所用。因此,他在用筆上就平添幾分靈動,在搖曳多姿中進一步豐富了魏碑楷書的筆法。而魏碑的書寫性也得到了相應的強化。書寫性的強化必然會使其行楷書作品顯得更加富有筆墨情趣,更加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方圓並施,靈活應用,古樸自然,生動感人。
二是結體雍正典雅和姿態萬千。張維忠不僅在用筆上將魏碑和行書筆意相結合,而且在結體上也大膽融合,將《聖教序》、《書譜》和米芾行書的結構與魏碑互相嫁接。清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讚譽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與魏為可宗。可宗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張維忠在很大程度上對魏碑的理解恰恰是和這「十美」一脈相承的,他不僅從魏碑本身的結體規律上去處理每一個字的結構,而且善於借鑑經典行草書法帖的單字造型,進一步豐富和「美化」每個字的結構,使其姿態萬千而不失典雅。
當代寫魏碑者,往往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刻意模仿魏碑的刀刻斧鑿之痕跡,圭角特出,僵化呆板,了無生趣。一種是將魏碑過分行草化,肢解結構,誇張變形,失去了魏碑書法本應具有的那種風度和氣質,與魏碑書法的本質精神相去甚遠。而張維忠顯然是在二者之間尋求突破,但與李松之魏體行書和而不同。
張維忠最大的特點是能夠寫出不同感覺的魏碑作品。很多以帖為主的書法人往往都是從碑刻裡面尋找結字的靈感,而張維忠則反其道而行之。他不僅將魏碑本身的結字特點熟練發揮,且能將《聖教序》、《書譜》、米芾行書等等的結字特點融而化之,融入的比例不同,則作品的效果也不同。或凝重、或輕靈,皆質樸無華,渾融自然。魏碑的書寫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書者的個人性情也得以充分展露。
張維忠的行草書也很見功見性,取法高古而不拘一格。從其行草書作品可以看出他的涉獵範圍非常廣泛,魏晉一路的、明清調的,皆有不同程度的嘗試。他能在一種總體文化精神的統攝和觀照之下,以魏楷為基,兼取各家,創作出各種不同感覺的作品,而在整體上又比較和諧統一,這是殊為難能可貴的。
此外,張維忠還擅長隸書,所作雄秀典雅,古樸大氣,亦頗耐人尋味。
書法家孫過庭云:初學分布,務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大文豪蘇東坡亦曰: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這是為藝之道;也是為學之道;也是為人之道。張維忠不僅在藝術上如此,為人上亦如此。年輕人做事喜歡表現,蓋年齡特點使然。書法亦是,所謂「漸老漸熟,乃造平淡」是也。如果張維忠不為時風所動,一以貫之,假以時日,他完全有可能成為一位在魏碑書法上卓有成就的大家。
其書法上所取得的成就不僅僅得益於他在超逸中下實際的功夫,也在於他做人上的成功。
古今成大事業者,學問道德缺一不可。文質彬彬,謙謙君子,學養深厚,書藝出群,維忠先生可當之矣!
(作者系書法家、藝術評論家、中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精英班成員、全國各大權威書畫報刊專欄作家、多家書法網站論壇總版主、學術主持人)
更詳細信息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