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研究】張耀軍:「一帶一路」研究6年回顧與展望:理論供給與實踐需求不匹配

2021-03-02 海外利益研究

/張耀軍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研究基地研究員

關於當今時代變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此,各國需要相向而行,破解全球治理的各種難題和全球性挑戰,共同努力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9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6周年。6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在中國與世界的良好互動中穩健前行,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術研究的熱點議題。

梳理總結6年來「一帶一路」相關研究的成就和經驗,探尋共建「一帶一路」火熱實踐背後蘊含的理論內涵,有助於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邁向高質量發展。

1、研究規模不斷壯大

「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等相繼建立,推出一批有價值的學術成果,通過深入分析現狀,探索實踐對策,開展理論研究,有力推動「一帶一路」研究成果生產和流動的價值鏈不斷延伸。

截至2019年9月底,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一帶一路」主題詞檢索量為56313條,「一帶一路」關鍵詞檢索量為45167條。就主題文獻看,2014年起發文數量逐漸增多,2015年則呈井噴式增長,隨後逐年穩步上升。

從研究主題和領域看,社科類文獻佔比超過90%,主要集中在經濟、管理和國際關係等領域。「一帶一路」對外學術交流加快推進,在「請進來」國外智庫專家的同時,中國學者與國際同行對話能力持續增強,相關研究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拓展。

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為例,對外交流合作現已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國外200多個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基金會及政府部門建立交流關係。參與「一帶一路」研究的主要國家和地區已從美國、日本、歐盟、俄羅斯、澳大利亞等發達和新興經濟體迅速擴展到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拉美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一帶一路」研究彰顯文化自信和行動自覺,推動中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進一步提升,正在成為中國參與國際事務、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智力支撐。

2、研究內容穩步拓展

「一帶一路」研究經歷了從介紹性到研究性、從單純現象描述到基於數據分析的發展歷程,提煉出不少具有學理性的新表述和新觀點,科研生產力和學術創新力穩步提升,為把握「一帶一路」基本狀況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3年至2014年,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的感知很多尚停留在古代絲綢之路的傳統印象之中,有關研究大多聚焦古絲路歷史文化、旅遊風光以及「一帶一路」歷史鉤沉、現狀描述和意義詮釋等直觀內容。

2015年至2016年,各界對「一帶一路」的時代內涵了解逐漸加深,「互聯互通」、「產能合作」、「基礎設施建設」、「文明互鑑」等成為研究熱詞,「一帶一路」集經濟合作與發展、政治外交與安全、文明交流與互鑑為一體的國際倡議特性被日漸認知。

2017年和2019年,我國成功舉辦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取得豐碩成果,相關研究進一步深入拓展,開始聚焦「構建全球價值鏈」、「塑造新型經濟全球化」、「提供國際公共產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事關人類和平發展的重大議題。

國外學術界逐漸從中國發展對世界的戰略影響視角轉而向共建「一帶一路」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著力,認為共建「一帶一路」正在積極回應世界性難題,為全球治理注入正能量。

3、研究成效持續顯現

「一帶一路」研究自主意識日益增強,逐步確立了研究視域,具備了一定的學術自覺,正在不斷運用理論成果和研究方法發揮對共建「一帶一路」實踐的引導功能。

學界緊密結合世界發展格局新調整與新時代中國新變化,從人類命運共同體高度對「一帶一路」的時代特徵、發展進程、作用規律、影響要素、總體趨勢等深入研究,對共建「一帶一路」頂層設計機制、爭端解決機制、合作成本分攤機制以及與此密切關聯的全球貿易投資格局、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新型南南合作等議題持續深入思考,形成了一批既有理論支撐又體現不同領域特點的研究成果,為研判共建「一帶一路」建設走勢、推動相關政策實施、化解建設風險和挑戰、凝聚國際社會共識、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堅實學理支持。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發展經驗成為「一帶一路」研究的重要內容,表明「一帶一路」研究為拓展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途徑提供了有益的學理借鑑。

「一帶一路」研究雖然取得一定進展,但仍面臨挑戰。

總體看:

·「一帶一路」理論研究滯後於實踐發展

·有話語影響力的思想成果較少

·系統性研究成果不多

·對「一帶一路」實踐引領力亟待加強

·理論創新的廣度和深度有較大提升空間

深入研究並解決共建「一帶一路」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煉規律性因素,升華到理論高度,形成系統性學說,進而推動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兼具的「一帶一路」研究體系,尚需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1、如何平衡諮政建言與學理研究的關係

目前有些研究仍屬「大而全」「國情式」的情況介紹或現象說明,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質化、碎片化、低水平重複等流弊,研究成果缺乏學者個人獨到見解,針對性、前瞻性和特色化不足。

應用型對策性研究多而原創型基礎性成果少,針對「一帶一路」未來發展趨勢的前瞻性成果少,理論供給與實踐需求不匹配,最終影響成果應用的有效性。

與此相應,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指導研究的能力不足,一些研究方法創新不夠,視野總體上仍然停留在舊有研究路徑之上,尚未提出綜合性、整體性理論範式,運用大數據等新型工具的研究意識和能力有待加強。

2、如何平衡學科建設與國別研究的關係

國別或區域研究不均衡等問題依然突出,對大國的研究較為充分,而對非洲、中東歐等研究較為薄弱,難以適應新時代國家發展需要。例如中非合作不斷加強,人文交流方興未艾,但中國對非文化深度研究不足,缺乏能夠提供政策支撐的理論成果。

當前,「一帶一路」研究還零散地分布在多個學科領域,自身專業屬性尚不明晰,學科定位有待明確,不同研究領域之間缺乏互通、交流與整合,尚未形成獨具特色的概念範疇、規範術語和內在邏輯,其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理論框架的互聯性和基於多學科聯合攻關的協同性急需強化和提高。

3、如何平衡中國話語與國際研究的關係

國外部分「一帶一路」研究的現實主義思維定式突出,多以「投入—產出」視角分析「一帶一路」的成效和挑戰,務實傾向明顯。一些研究對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目標和未來走向存在模糊認識,尚需發揮定嚮導航作用,促進精準對接,切實解決問題。

我國「一帶一路」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還不夠強,在國際上的聲音還不夠響亮,「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

「一帶一路」研究要解決共建進程中的問題和挑戰,需要構建一個對現實問題具有解釋力、對未來發展具有指導性的理論框架,以期實現研究內容多元化基礎上的精深化,研究結構碎片化基礎上的融合化,研究指向實踐性基礎上的理論化,不斷提升回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理論能力和學術水平。

為此,要在批判借鑑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強化問題意識,堅持目標導向,發揮理論引領,促進「一帶一路」研究進一步理論化、系統化。

1、總體規劃方面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我國根本利益與參與各國的共同利益相結合的戰略高度出發,加強共建「一帶一路」理論研究的科學謀劃和總體設計,堅持高點定位,提高理論的指導性、預見性和有效性,增強「一帶一路」研究的文化自信和理論自覺。

進一步整合「一帶一路」研究機構,統籌協調「一帶一路」研究工作,提煉總結「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代背景、核心理念、推進路徑、發展動力和內在規律,深入研究「一帶一路」與世界經濟再平衡、新型全球化、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關係,建立健全「一帶一路」研究體系。

著眼於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從實踐發展到理論建構、再到指導實踐的螺旋式上升推進進程,推動有關研究注重現實關懷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體現大國格局基礎上的全球視野,彰顯前沿意識基礎上的時代特徵,增強「一帶一路」理論供給,為共建「一帶一路」創新合作提供思路和方案。

具體議題上:

一是緊緊圍繞共建「一帶一路」長時段、全局性、基礎性和本質性問題,注重研究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的議題,重視規律總結與提煉、理論概括與提升,側重揭示共建「一帶一路」以發展為導向、以人民為中心、以創新為手段、以開放為路徑、以共享為平臺、以共贏為目標、面向未來的深刻內涵;同時注重尋找「一帶一路」實踐中不斷湧現的新經驗、新做法,為「一帶一路」理論研究創新提供新的增長點。

二是注重從理論上回應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深入研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全球治理體系的重大影響,關注事關國際格局走向的重大前沿熱點問題,挖掘具有國際前瞻視野,能夠引導或規範「一帶一路」理論發展、提升研究質量的議題,推動「一帶一路」研究在登高望遠中走深走實。

三是注重立足中國經驗、深入研究有助於建構中國「一帶一路」本土化理論的議題,力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研究範式,推出體現中國風格的研究成果。堅持用中國話語闡釋人類社會發展,用國際語言傳播「一帶一路」和中國故事,探索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加強「一帶一路」國際傳播規律研究。

加大區域與國別研究對於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為此,「一帶一路」研究要強化區域與國別視角,了解每個參與國家的特殊性,尊重每個夥伴國家的差異性,以重大現實問題為導向,善於運用當地語言進行實地考察,多做具有國際視野的比較分析,多做跨國跨境的協同研究,在了解有關國家與區域的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語言、宗教、文學、外交等方面以及「一帶一路」與其他區域合作機制的關係的基礎上,力求實現跨領域的整合集成和跨學科的綜合分析。

「一帶一路」建設實踐的長期性、發展過程的複雜性和牽涉領域的廣泛性,決定了區域與國別研究要始終關注處理好歷史與現實的關係,多做打通歷史和現狀的研究;處理好智庫功能和學術研究的關係,以學術為基石加強智庫建設,在中長期研究的基礎上,加快學術成果智庫轉化;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既對「一帶一路」研究做出宏觀整體的認識,形成專門化的知識體系,也要分門別類地開展國別、區域和次區域研究,具體深入地把握參與國家和地區面臨的各類問題。

2、研究方法方面

要牢固樹立問題意識,注重確立研究的理論範式、邏輯結構和整體框架,使研究有新的視野、新的角度、新的分析框架、新的理論概括。

針對「一帶一路」建設內容涉及面廣,囊括傳統、新興、前沿、交叉等多種學科的特點,要加快建設多學科交叉融合、全方位綜合立體的「一帶一路」學術研究體系,著重明確其學科定位、主體內容、研究範式、核心範疇、理論工具、評價體系等,努力形成兼具明晰概念、深厚學理、自洽邏輯、完備系統的「一帶一路」研究體系,提升內涵式發展。

重視「一帶一路」資料建設和大數據研究方法的應用,注重文獻資料和數據的積累,建立資料分享聯盟,使得資料收藏更好為研究服務。

3、行動主體方面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智力先行,強化智庫的支撐引領作用。為此,要以增強理論供給為動力,從思想源頭上著力提高「一帶一路」智庫學者理論創新和戰略謀劃能力,不斷提升政治敏銳性和學術剖析力,築牢主動為黨和國家大局服務的研究意識。

注重圍繞國際社會關注的「一帶一路」重大理論和實踐議題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研究,推動「一帶一路」學術研究與理論創新走在時代前列。加快構建「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絲路國際智庫網絡、「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等研究機構作用,廣泛利用高端學術平臺與合作機制,加大力度與國外智庫協同開展一線考察調研和更有針對性的精準研究。

加強對知識生產的專業化管理,創新科研組織方式、成果評價方式等,培育特色專長明顯的「一帶一路」研究智庫。建議依託高校多學科、多語種、跨文化交流優勢,在高校專業目錄中增設「一帶一路」專業,加強師資建設,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教材教法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

來源:光明日報/一帶一路網

相關焦點

  • 萬喆|「一帶一路」視角看國家金融安全
    但由於國際國內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中國經濟面臨的產能與消費需求的失衡,進口與出口的困境的壓力和挑戰,巨額外匯儲備需要科學管理。John H.Dunning的投資發展周期理論認為,一國對外直接投資淨額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人均GDP超過4750美元的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力度會明顯加強,對外直接投資淨額一般表現為正值,並呈逐步擴大趨勢。
  • 美國學者庫恩談「一帶一路」
    他認為,不研究「一帶一路」倡議就是不懂中國、不懂中國領導人;「一帶一路」倡議聚焦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契合中國成功發展經驗;「一帶一路」倡議是開啟新型全球治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遠見卓識;世界需要「一帶一路」大計劃,「一帶一路」倡議是21世紀最重要的國際合作倡議之一。
  • 陳世華等:「一帶一路」修辭傳播的邏輯與進路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主流媒體、官方宣傳話語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對外傳播任務,開展了一系列有價值的「一帶一路」對外傳播實踐。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7年推出了「一帶一路」主題系列節目,人民網對習近平「一帶一路」足跡開闢了專題報導集,中宣部聯合新華社出品了《「一帶一路」上的智者》大型紀錄片,都是響應「把握國際話語權,有效傳播中國聲音」號召的具體落地。
  • 【一帶一路】鄭永年:B3W計劃|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威脅還是機遇?
    在6月13日結束的七國集團峰會宣布了一項針對中低收入國家的基礎設施融資機制,旨在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相抗衡。這項名為「把世界重建得更好」(Build Back Better World)倡議的目的是動員現有的發展和融資機制,並動員私人企業來縮小發展中國家基礎建設的融資需求差距,同時滿足勞工、環境和透明度的標準。
  • 【東南亞研究】方芸:寮國華僑華人與「一帶一路」建設
    1955年,寮國的6家銀行中有2家為華僑開設,即竂京銀行和竂泰銀行,足見華僑經濟實力在當時寮國經濟中的地位。寮國華僑華人人數不多,社團組織相對單一。最早的華僑社團組織是根據當地華僑籍貫的多少設立的各個幫公所。1948年華僑幫公所改稱為中華理事會。1959年,寮國政府下令取消中華理事會,擬以中華會館代之,對華僑社團進行改組。
  • 「一帶一路」背景下土耳其的宗教風險研究
    這種以伊斯蘭為基礎的政治,有著政府機制的保障和社會經濟的基礎,還在教育和性別領域有著特殊的表現。土耳其伊斯蘭政治的一個外在特徵是其跨國性,這體現於土耳其政府在中亞和中東的「新奧斯曼主義」外交。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東突」始終是影響中土關係的一個敏感問題。近期土耳其的一系列暴恐事件,也值得我們特別注意。
  • 林民旺:印度對「一帶一路」的認知及中國的政策選擇
    然而印度對「一帶一路」的態度卻顯得多有保留。  在此次訪問中,印度總理莫迪認同將自身經濟發展戰略同中方的「一帶一路」深入對接,將中國優勢和印度的發展需求緊密結合,承諾將積極研究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但是在雙方的聯合公報中,卻並沒有寫入「一帶一路」。
  • 【聚焦】「一帶一路」建設與構建中美新型關係報告
    2013年6月,習近平主席和歐巴馬總統在美國加州安納伯格莊園舉行會晤,習近平用三句話概括了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一是不對抗、不衝突,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贏。歐巴馬則表示將「探討構建在互利互尊基礎上的國與國之間新的合作模式」。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期間,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構想,即「一帶一路」倡議。
  • 盤古智庫報告:「一帶一路」建設與構建中美新型關係
    2013年6月,習近平主席和歐巴馬總統在美國加州安納伯格莊園舉行會晤,習近平用三句話概括了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一是不對抗、不衝突,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贏。歐巴馬則表示將「探討構建在互利互尊基礎上的國與國之間新的合作模式」。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期間,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構想,即「一帶一路」倡議。
  • 中國正式發布「一帶一路」路線圖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參加2013年中國-東協博覽會時強調,鋪就面向東協的海上絲綢之路,打造帶動腹地發展的戰略支點。
  • 【薛力】 「印太戰略」對「一帶一路」影響幾何?
    再次,莫迪政府對「四國同盟」的興趣大於上一屆印度政府,辛格政府的主張是「不與中國對抗」,而莫迪則不太強調這個。但印度有根深蒂固的不結盟戰略文化,也非常珍視自己的戰略自主性,不願意被任何大國當棋子。冷戰時對蘇聯、冷戰後對美國,都是這種立場。同時,印度也擔心「四國同盟」將強化美日澳(特別是美國)在印度洋與南亞的影響力。
  •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圖,一帶一路包括哪些國家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  一帶,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陸地。
  • 「一帶一路」如何融入伊斯蘭文化?
    2013年習大大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即「一帶一路」的倡議。
  • 「一帶一路」對咱老百姓有啥好處?
    自打習大大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與不少沿線國家深入合作,開創了一條互聯互通的共贏之路。那對於咱老百姓來說,究竟有啥好處呢?2017年1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世界衛生組織關於「一帶一路」衛生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2016年12月《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2015年10月《推進「一帶一路」衛生交流合作三年實施方案(2015-2017)》2015年5月《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
  • 一帶一路:鼓浪嶼 古地圖之華美
    探索的需求和科技的發展相互促進,航海技術和地圖繪製在這一時期快速發展。鴉片戰爭後,清廷與大英帝國籤訂之《南京條約》將廈門設為條約口岸,其後幾十年間,難以被本地人接納的各國領事和洋行商人,逐漸在隔海相望的鼓浪嶼上建造辦公場所和居所,並讓它成為一個頗具盛名的外國人居留地。
  • 一帶一路之馬來西亞2019
    關於一帶一路方面的資訊,請有需求的讀者多多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和情報。2) 中馬雙方加強「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馬來西亞便表示願同中方加強「一帶一路」框架下經貿投資、交通運輸、港口建設等合作,密切人文交流。2017年5月,馬時任總理納吉布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 「一帶一路」建設對中國與世界的意義
    主要是全面開放受制於以下因素:  第一,區域發展水平不均衡。通過「一帶一路」進行戰略調整和空間重新布局,打破原有的點狀、塊狀的開放模式。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無論是早期的深圳等經濟特區、還是2013年成立的上海自貿區,都是做相對單一的區域規劃,容易受行政區劃的約束。「一帶一路」的戰略規劃把中國的大多數省都納入進來,連成片,形成帶。
  • 一帶一路:日俄關係 慘烈的大海戰
    ,另一發6英吋的炮彈又再次落在司令塔上,艦長重傷不醒,舵手不明就理不停轉舵,原地打轉,俄軍太平洋艦隊就此潰散。一帶一路:日本 傳統種稻、種茶和養蠶一帶一路:日本 藝伎一帶一路:中國北京一帶一路:北京 北洋時期東交民巷使館區一帶一路:北京 民國初年的城市改造一帶一路:北京 最早北海和頤和園的開放一帶一路:北京 西洋版畫「乾隆帝國史畫
  • 百廢待興,阿富汗的「一帶一路」期盼
    眾所周知,阿富汗作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多年來飽受政治動蕩、軍事紛爭以及域外大國幹涉的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而中國始終堅持在不幹涉阿內政的前提下,為阿富汗提供發展援助支持。中國不僅是阿富汗的鄰國,還是阿富汗最重要的經濟夥伴之一。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前不久表示,期待塔利班與各方協商建立「開放包容」的政治架構。
  • 2017「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安全風險地圖發布
    「安全與發展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只有做好萬全準備應對『一帶一路』建設中存在的風險,才能使倡議紮實推進。」日前中國現代關係研究院院長特別助理李偉主編的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安全風險地圖》正式發布。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安全風險地圖》系國內最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安全風險分析和預警專著,自2015年開始,每年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