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帶線與接地共面波導

2021-12-29 英飛聯

      在為某一電路設計選擇最優 PCB 材料時,高頻電路設計者通常需考慮電路的性能變化、物理尺寸和功率高低。不同傳輸線技術的選擇會影響電路設計的最終性能,如使用微帶線或是接地共面波導(GCPW)。大部分設計者都了解高頻微帶線和帶狀線的明顯區別,但接地共面波導與傳統微帶線有很多的不同。接地共面波導能為高頻電路設計者的設計帶來了許多好處和便利。選擇不同電路時,了解不同 PCB 材料對微帶線和接地共面波導電路的影響對設計是非常有幫助的。下圖中可以看到兩種電路的不同結構。

 

圖 1:同種結構對比圖

 

我們可以看到:微帶線電路的結構是信號導體線加工在介質層的頂部,接地導體面在介質層的底部。而接地共面波導結構中,除了介質層底部有的接地平面外,在介質層頂部,增加了額外的兩個地平面並使信號導體處於這兩個地平面中,且相互間隔。通過金屬填充過孔使頂部和底部的接地平面相連接實現了一致的接地性能。此外,為保證如接合處等電路不連續處的一致性,許多接地共面波導電路通過接地母線來實現兩頂層接地導體間的電氣連接。

 

兩種傳輸線技術的不同之處在於:接地共面波導中,頂層接地導體和信號導體之間的小間距可以實現電路的低阻抗,且通過調節該間距可以改變電路的阻抗。接地導體和信號導體的間距增大,阻抗也會增大。當接地共面波導的頂層接地導體和信號導體的間距增大時,接地導體對電路的影響會降低。當間距足夠大時,接地共面波導電路就類似於微帶線電路了。

 

為什麼某種傳輸線比其他傳輸線技術有優勢呢?很明顯,相比於接地共面波導,微帶線結構簡單,這更加便於加工和電腦建模。微帶線和帶狀線是微波波段最常用的傳輸線技術,但在毫米波頻段時,微帶線和帶狀線電路的損耗將增加。這使得這兩種傳輸線技術在 30GHz 及以上頻段的工作效率降低。但接地共面波導則具有牢固的接地結構,在高頻頻段具備更低的損耗。這為毫米波頻段甚至 100GHz 及以上頻段的設計提供了潛在的優勢和穩定性能。

 

在選擇使用微帶線或接地共面波導傳輸線技術時,PCB 材料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呢?介電常數(Dk)和介電常數一致性等材料參數會影響傳輸線的電氣性能。因電磁場在介電常數 Dk 的材料內部和外部都可以傳播,其在電路結構中的傳播方式不同從而影響電路材料的有效介電常數。對於頂層傳輸線和底層接地面的微帶線電路結構,它的電磁場主要分布在兩金屬平面之間的介電材料內部,且集中分布在信號導體邊緣。因此微帶線電路的有效介電常數和 PCB 材料的介電常數值是密切相關的,如羅傑斯公司的 RO4350B 碳氫化合物陶瓷 PCB 材料, 10GHz 時其 z(厚度)方向的介電常數工藝標準值為 3.48,整個材料上的介電常數偏差保持在±0.05。

 

PCB 材料的有效介電常數將決定的電路結構的尺寸,如 50 歐姆特徵阻抗。例如,基於 RO4350B 碳氫化合物陶瓷電路材料的微帶傳輸線,50 歐姆特徵阻抗條件下的電路寬度將基於該材料的介電常數值 3.48。但對於使用該材料的接地共面波導,其有效介電常數會降低。因為電磁場將更多地分布於電路上方的空氣中而不是 PCB 介電材料中,相比於微帶線,接地共面波導的有效介電常數將減小。接地共面波導和微帶線有效介電常數的差異還依賴於接地共面波導介質厚度和頂層地信號線 - 地之間的間距。

 

PCB 加工因素對微帶線電路造成的影響小於對接地共面波導電路造成的影響。例如,PCB 鍍銅厚度差異對微帶線電路性能的影響很小,但會影響接地共面波導電路的性能。對於微帶線電路,較厚的 PCB 銅層厚度僅略微減小插入損耗和降低電路的有效介電常數。而對於接地共面波導電路,較厚的 PCB 銅層厚度將導致頂層地—信號線—地間電磁場的增加,這使得接地共面波導電路上方空氣中的電磁場分布增加。空氣中電磁場分布的增加導致使用較厚的 PCB 銅層厚度的接地共面波導電路的電路損耗和 PCB 的有效介電常數均明顯降低。

 

可以發現:儘管微帶線在高頻頻段及毫米波頻段有高的輻射損耗且難以實現高階模抑制,微帶線仍可適用於微波頻段帶寬相對較窄的電路。且微帶線電路對 PCB 加工工藝和銅層厚度及厚度差異較不敏感。與此不同,接地共面波導在毫米波頻段具有相對較低輻射損耗且能實現良好的高階模抑制,這使得接地共面波導成為適用於 30GHz 及以上頻段的候選傳輸線技術。此外,接地共面波導電路對 PCB 加工工藝和偏差要求相對不十分苛刻,這使得接地共面波導適合於高頻頻段的量產與應用。

相關焦點

  • 微帶線的不連續性和解決方法
    在射頻電路設計中,微帶線是最常用的一種傳輸線,從某種角度來說,微帶線就是PCB上直流/數字線的一種射頻實現形式。
  • 寬頻帶微帶天線技術學習筆記(一)
    微帶線的傳輸模式是將微帶線看成一種開放線路,因此其電磁場可無限延伸。這樣微帶線的場空間由兩個不同介電常數的區域(空氣和介質)構成,只有填充均勻媒質的傳輸線才能傳輸單一的純橫向場-TEM模。 要得到高增益、掃描波束或波束控制等特性,只有將離散的輻射元組成陣列才有可能,同一陣列中輻射元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空間可以排成線陣、面陣或立體陣。微帶天線優勢有低剖面、價格偏移並可製成多功能、可共形的天線;可集成到無線電設備內部,可用於室內外,尺寸可大可小,大的微帶天線其長度可達十幾米。
  • 如何直觀的理解波導中微波的模式(TE\TM\TEM)?
    而波動傳播的方向稱為波射線(簡稱波線)。由于波在介質中的傳播是一個時間過程,所以必須考慮波在空間中分布的一些時間性的特性。首先是相位的概念。由于波動是一種周期現象,因此在某一個時刻振子處於一個周期的什麼位置是非常重要的物理特徵,這種位置就叫做相位。其次在波的空間分布中由相位相同的各點組成的一個幾何面,稱為波陣面(簡稱波面)。波陣面的概念在應用波動圖象來分析波動現象時是非常關鍵的。
  • 交叉波導(waveguide crossing)
    交叉波導(waveguide crossing), 也就是兩個不同方向的波導發生交叉,類似一個十字架(crossing),如下圖所示。當多個光器件進行互聯時,會遇到互聯波導發生交叉的情況,如下圖所示,A需要D相連,B和C相連。
  • 【學術論文】方形環貼片雙模微帶帶通濾波器的設計
    微帶帶通濾波器普遍應用於衛星通信、醫療和無線通信系統。
  • 矽基納米光波導微腔全光開關新進展
    2004 年,美國Lipson 研究組在Nature 雜誌上刊登了矽基納米波導環腔全光開關的實驗報導。他們採用電子束曝光和反應離子束刻蝕技術,以SOI 材料製備脊形納米波導,該波導橫截面尺寸為:寬×高=450 nm×250 nm。用納米波導構成直徑為10 μm的共振環。圓環波導與直波導的間隙為250 nm。器件結構如圖1 所示。器件的插入損耗小於0.5 dB。
  • 一定要看的基礎:怎樣形象地理解波導中微波的模式(TE\TM\TEM)?
    而波動傳播的方向稱為波射線(簡稱波線)。由于波在介質中的傳播是一個時間過程,所以必須考慮波在空間中分布的一些時間性的特性。首先是相位的概念。由于波動是一種周期現象,因此在某一個時刻振子處於一個周期的什麼位置是非常重要的物理特徵,這種位置就叫做相位。其次在波的空間分布中由相位相同的各點組成的一個幾何面,稱為波陣面(簡稱波面)。
  • 利用Python與HFSS聯合仿真設計一個微帶天線(附詳細代碼)
    由於後期可能會用到聯合仿真,而大多數聯合仿真的腳本都是使用的Matlab進行編程,網上也有不少現成的api,因為對python比較熟悉,且python除了數值計算其他的功能也相當強大,並且免費開源,於是決定用python寫一個建模的腳本(其實是我matlab學得太爛了),折騰了兩天,終於把微帶天線的模型建立與仿真的過程搞定了,當然是基於有Matthew Radway這位大牛的基礎上。
  • 世上最薄光波導:僅三個原子厚!
    光波導的傳輸原理不同於金屬封閉波導,在不同折射率的介質分界面上,電磁波的全反射現象使光波局限在波導及其周圍有限區域內傳播。(圖片來源:RMIT)其實,波導技術並不是什麼新發明。例如,光通信系統中常見的光纖,就是波導的一種。除了通信應用之外,由於光纖的傳輸特性對外界溫度以及壓力等因素敏感,因此它還可以製成傳感器,用於測量溫度、壓力、聲場等物理量。
  • 世界上最薄的光波導 只有三個原子厚
    現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光波導,它只由三層原子組成。這意味著新的波導只有6埃厚。一納米等於10埃,而今天的光波導通常在200-300納米左右,這意味著這些新的光波導比現在使用的要薄500倍。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副教授Ertugrul Cubukcu說:「這可能導致光電晶片上波導或光學元件的密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