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通過中印外交部門以及雙方邊防部隊的交涉,達成了協議,再加上寒冷天氣的來臨,中印邊界衝突將暫告一段落了。
實事求是的講,中國邊防部隊對印軍的挑釁做了充足的準備,進行了有力、對等,節制的應對,挫敗了印度又一輪企圖佔點小便宜的動作。顯然,這是一個符合中國所處國際環境和現有實力的合理結果,因為西南方向在目前的確不是,也不應該是中國的戰略重點方向。
然而,廣大鍵盤俠們卻感覺非常不滿意。
在之間發布的一系列有關中印衝突的文章中,只要一講對印不是中國的戰略重點,不能把注意力和資源投入得太多,要做長期反摩擦準備,必然會看到很多諸如「就是慫!不敢打!」、「居然鼓吹後退,漢奸!」之類的留言,令人大跌眼鏡——能把「不要過多投入」等同於「不投入」,把有節制的反擊等同於不反擊,這種理解能力,小學語文怕是越南人教的……
當然,也有一些正常的疑問。比如,西南方向不是重點,可1962年不是打了嗎?後來不也打了越南嗎?還有人認為,現在對印鬥爭的節制是因為實力不足,等中國像美國那樣強了,想打誰就打誰。
的確,1962年中國打了印度,但這並不說明對印就是重點方向。
首先來看一下戰爭規模。在主要的東段作戰中,中國動用的部隊有藏字419部隊、步兵11師、55師和部分炮兵、工兵部隊,首戰克節朗戰鬥我方參戰兵力為一萬餘人,全殲了印軍第4師第7旅約3000餘人。
第二階段作戰,中國投入兵力約4個師近3萬人,擊潰印軍2萬餘人。而具體戰鬥,則多以團為單位實施,部分戰鬥以連為單位實施。
對比建國以後的歷次對外戰爭,對印作戰是規模最小,動用兵力最少的一次。
其次是戰爭結果。我軍以主動收兵,撤回戰前實控線,脫離軍事接觸的方式主動結束了戰爭。
為什麼贏了還要後撤呢?
從軍事角度看,中印交戰之地易攻難守,物資從內地轉運拉薩全靠公路,已屬不易,從拉薩到前方更是困難重重,從前方到前線就得人背肩扛了,即使把身強力壯,忠心耿耿的藏族同胞充分動員起來,也提供不了足夠的運力——客觀條件並不支持對印的長期戰爭。
從大形勢看,當時國內經濟狀況比較困難,臺灣島上的蔣介石正準備「反攻大陸」,朝鮮半島仍在對峙,而蘇聯已經翻臉。放眼四周,都是威脅,但有大有小——美蘇和印度,哪一個對中國威脅更大,並不難判斷。
▲這就是像堡壘一樣的人造山
在蘇聯解體前,解放軍員額最多時達到631萬人,至於其它方面的投入,比如研製核武器(強五投氫彈)、遍及內蒙、華北的人造山、各地的人防工程、大力推進的三線建設……都是為了準備對抗蘇聯可能的入侵。
相比之下,用於對付印度的力量和資源,無論在1962年還是之後,真的是很少了——規模不大,見好就撤,恰恰說明對印是一個次要方向,而不是相反。
可能又有人要說了,1979年不是打了越南嗎?動靜可比打印度大多了,這總是重點了吧?
其實仍然不是。對越作戰動用的部隊約有9個軍20多萬人,的確大大超過了對印,但只是那一個月維持了這樣的兵力。在之後的兩山戰鬥中,我方兵力約為2至3萬人的規模。更多的部隊,仍是在漫長的北方防線上防備蘇聯。
▲想想為什麼要在張家口演習?
僅是北京軍區,從1977年到1980年,連續組織了4次集團軍規模的演練。在1981年8月底,更是在張北地區舉行了11.4萬人、裝甲車輛1327輛、火炮1541門,飛機475架,汽車10606輛參加的華北大演習,消耗的經費佔當年軍費的1.3‰,軍委主席鄧小平全程現場觀摩。
蘇聯用於中國方向的兵力約為118萬,中國用於對蘇備戰的兵力則在200萬以上,佔高峰時期全軍人數的1/3,還有千萬數量級別的民兵。
在對越作戰打響前的八小時,北京軍區、瀋陽軍區、蘭州軍區所有部隊進入一級戰備,新疆作為預設戰場,在阿勒泰、塔城到烏魯木齊、奇臺的廣闊空間布置了三道防線,火炮飛彈運抵前線,所有坦克、裝甲車、汽車全部發動——其實這個動靜比對越作戰大多了。
▲為了防備蘇聯,哈爾濱挖了這麼大的地下工事
只是因為最後沒有打起來,而對越作戰則一直在新聞報導中佔據顯著位置,所以給大家造成的印象是好像中國一直在全力打越南,而實際情況是更多的百萬大軍都在防蘇聯,因為肌肉十足的北極熊才是大患,小小的越南還犯不著中國使出重拳。所以,對越作戰更像是當時的熱點而非重點。
在接下來的十年裡,中國一直拿越南練手,各軍區出一支部隊輪戰,就在邊境上把越南按在地上反覆摩擦,讓越南耗得民窮財盡——用來練拳的沙包,怎麼可能與真正的拳手相提並論呢?如果說中國應對蘇聯是雙手持棍的話,那麼對付越南只是用了一個小指頭,相信大家不難明白這一點。
那麼,是不是有了美國那樣的實力,就可以四面出擊,想打誰就打誰呢?其實就連美國自己也不是這樣幹的。
比如說朝鮮,實力和美國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但朝美之間的衝突,卻幾乎全是美國吃啞巴虧。
▲有意思的是,這船仍然在美國海軍的編制之列
1968年1月11日,美國「普韋布洛」號間諜船從日本佐世保出發,前往朝鮮海域偵察。1月22日,該船被四艘朝鮮魚雷艇包圍,結果連船帶人都被俘虜。
美國一開始態度強硬,增調了上百架戰機到韓國,朝鮮也不示弱,進行了戰爭動員。眼看朝鮮不能壓服,美國轉而開始談判,經過近一年的拉鋸式交涉後,美國籤字畫押,認錯道歉,承認侵犯朝鮮領海,保證再不犯了……然而朝鮮只放了人,船則被拖到平壤,停在大同江畔,成了展示美國「罪行」的博物館。
美國一直讓朝鮮還船,但朝鮮表示——就是不還,咋滴?
▲擊落美機的油畫,但是朝鮮戰機畫的不對
1969年4月15日,美國海軍的一架EC-121「警戒星」電子偵察機載著8名軍官和23名士兵,從日本厚木基地起飛,計劃從東至西對蘇聯和朝鮮進行電子偵察。然而,美軍沒有想到,朝鮮已經將兩架米格21拆散,運到了成鏡北道的漁郎機場再組裝起來,專門用於伏擊這架空中的「普韋布洛」,這是給金日成的生日獻禮。
這兩架米格21以無線電靜默和超低空飛行的方法,瞞過了美韓的雷達偵測,在接近到四公裡處發射R-13飛彈,EC-121爆炸墜海,無一人生還。
美國一開始反應強烈,包括「提康德羅加」號、「突擊者」號、「大黃蜂」號以及「企業」號四艘航母在內的第 71 特遣艦隊抵達朝鮮近海,甚至威脅要使用核武器。但朝鮮也進行了強硬表態,蘇聯宣布支持朝鮮。
當時美國正深陷越南,國務卿羅傑斯認為最好不要打,總統尼克森最終妥協,沒有對朝鮮進行報復,只是給偵察機增加了戰鬥機護航。
▲棍棒斧頭大亂鬥,美軍又吃虧了
發生於1976年8月18日的「白楊樹」事件中,美韓一方要砍掉一顆位於三八線「共同警備區」內擋住了視線的白楊樹,結果前去砍樹的美韓軍遭到了朝軍的阻攔,衝突變群毆,美軍遭到暴打,帶隊的兩名軍官一個被斧頭砍死,一個被棍子打死。
這回美國感覺不能忍了,從本土招來了攜核彈的 BF-111 戰鬥轟炸機,從關島招來了 B-52 轟炸機,出動了航母戰鬥群,還制定了進攻開城的計劃——如果朝鮮還不讓砍樹的話。
8月21日,美韓軍再次出動前去砍樹,當然這次人很多,光是韓軍就挑選了64名跆拳道高手,以免肉搏吃虧。朝軍派了三輛載滿士兵的卡車,但只是在遠處圍觀,最後樹被砍倒……然後,雙方各自放了一通嘴炮,就沒有然後了,這事就這樣結束了。
船被扣押,飛機被擊落,人被砍死,美國沒有還擊,是因為美國打不過朝鮮嗎?
當然不是,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戰略重心在歐洲,在遠離對手核心地帶的朝鮮大動幹戈,將正中蘇聯下懷,得不償失。在美國真正動了手的越南,打了幾年後發現情況不妙,也就撤軍走人了。
如果說對朝鮮一直忍,還要考慮朝鮮背後有中國和蘇聯的因素,那麼下面這個例子可能更說明問題。
1993年,美國派兵參加聯合國索馬利亞維和行動。10月3日,美軍派去抓捕反對派首領艾迪德的部隊遭遇了「黑鷹墜落」,一眾精銳被打得狼狽不堪,2架直升機被擊落,3架被擊傷,數輛卡車和悍馬車被擊毀。「遊騎兵」和「三角洲」戰死18人,傷73人,還一人被俘。
被俘的美軍上了電視,陣亡士兵被索馬利亞民兵拖著遊街示眾,美軍被警告「不得上街巡邏」。
1993年是什麼情況?蘇聯土崩瓦解,俄羅斯跌入谷底,中國遠未發達,歐洲都是小弟,環顧世界,美國的相對實力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峰,遠超任何國家或勢力。
▲就這?但是也不值得去打
索馬利亞的黑蜀黍們有什麼呢?他們只有步槍和RPG,最先進的電子設備是收音機,最好的「裝甲車輛」是皮卡,國際上更是沒有任何後臺——只要美國願意,出動大軍把索馬利亞掃平,一點問題也沒有。
美國這樣幹了嗎?沒有。
相反,在這些非常刺激的影像在美國電視臺播出後,美國輿論和民眾幾乎一致要求政府撤軍,而不是報復。柯林頓最終決定撤軍,與艾迪德談判達成協議,艾迪德交還了俘虜和兩具屍體,美軍釋放了全部俘虜,承諾不將艾迪德作為打擊目標。
是美國慫嗎?並不是,而是美國從來都秉承利益第一的原則,不在不重要的方向投放不相稱的資源。參加索馬利亞維和本來就有點面子工程的性質,真要是為了面子去掃平索馬利亞,雖然能做到,但收益在哪裡呢?只是白費成本而已。
▲請回憶一下262在《珍珠港的棋局》中的論斷
美國即使是在相對實力最強的時候,也並不是想打誰就打誰,更不是能打得過誰就必然要打誰,而是有所選擇,只打該打的,贏得利益最重要,而不是為了面子。應該說,這正是美國得以強大的一個原因。
其實,這是每一個國家都應該遵循的規則。
反過來,因為面子,因為情緒,因為狂熱,整個國家駛向懸崖,一敗塗地的教訓在是太多了。
一戰時,因為訂購的軍艦被英國扣下,而德國主動送上兩艘軍艦,土耳其腦子一熱就投向德國,向協約國宣戰,結果戰後70%的領土都沒了。現在的土耳其,又在國內民粹的推動下四面出擊,大有不把五常得罪光不罷休之勢,然後就是外交衝突和金融危機接踵而來,其貨幣今年已經貶值了20%,前景不妙。
▲日本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還有更多的例子——向十一國宣戰的慈禧;為了侵略中國顧頭不顧腚,不惜退出國聯,臆想出ABCD包圍圈的日本;為了轉移國內視線貿然發動馬島戰爭的加爾鐵裡……哪個落個好結果了?
按照某些鍵盤俠的要求,「中國必須要在每一個方向上都強硬無比,不出動大軍打將過去,掃蕩一番,絕不滿意。
收復南海島礁!打!
拿下釣魚島!打!
收回外蒙!打!
印度挑釁!打打打!打到新德裡!
總之就是要打,不僅要打,還要大打特打——什麼?連印度都不敢打?不是慫貨就是漢奸!」
▲中國海警船巡航釣魚島
其實,每一次對外的衝突,解放軍和有關部門都做出了對等且合理的應對。印度每次「前進」都被打得頭破血流;釣魚島有中國海警船定期巡航;南海也正在填海造島,修機場造航母憋大招……
這些行動,有理有利有節,但就是這個「有節」,讓鍵盤俠們老不滿意了——不大打一番,怎顯我大國威風?老子平時活得老憋屈了,還不趕緊打個大勝仗來讓老子高興一下?
至於後果,並不在鍵盤俠考慮之內。
再強調一下,中國的戰略重點在東南方向,不在印度。
大家想一想,近幾十年來,中國軍備在哪方面增長最多,最讓人感到歡欣鼓舞?
是海軍下餃子,航母,055大驅,殲10、殲15、殲20,是新型核潛艇,新型核飛彈……只有15式坦克是為印度準備的,其它都是為太平洋和臺海準備的,而且效果顯著——現在的中國海軍,可以說已經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這是中國近兩百年來沒有達到過的高峰。
▲鍵盤俠,越少越好
國家利益,當然要維護,然而如何維護,卻是一個既考驗國家意志,更考驗國家智慧的問題——無論哪個國家,事情再多,總有個輕重緩急,實力再強,也不是無邊無限,一個大國的戰略走向,戰略重點,如果被情緒左右,極其危險!
即使是一個人,也不應該情緒化生存,而是應該理智化生存,否則,要麼容易誤入歧途,要麼容易被人當槍使。一個十幾億人的國家,更是如此——希望你千萬不要成為網絡和生活中的鍵盤俠,軍武菌拜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