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由於蘇聯與德國在戰前一周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史達林放下心來著手解決與芬蘭的領土糾紛問題。這場發生於1939年11月30日的戰爭,史上被稱為蘇芬戰爭也叫冬季戰爭,原本蘇軍以為很輕鬆就能取勝,沒想到芬蘭依託有利的地形條件和高寒氣候打得蘇軍丟盔棄甲,雖然蘇軍最終取得勝利,卻贏之不武也贏得窩火。在這場戰鬥中,蘇軍原本想將新研發的T-34中型坦克投放戰場,準備在實戰中檢驗它的性能效果,結果卻沒能如願,這裡面究竟發生了哪些故事呢?
蘇芬戰爭打得最激烈的時候,T-34坦克剛製造出兩輛模型車,由於沒有獲得試驗數據,又有保密需要,蘇軍內部出現分歧
要知道蘇軍T-34中型坦克的由來,就要知道蘇軍坦克發展的歷史。蘇聯主管工業的部門成立於1924年,由於當時重工業基礎並不發達,到1927年才批准在哈爾科夫和列寧格勒建立兩個製造坦克和拖拉機的工廠,這時起,蘇軍的坦克歷史才正式起步。
1928年,蘇軍研製出第一臺T-12坦克,雖然這款坦克車漏洞不少,卻為蘇軍坦克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隨後進行的一系列戰爭中,從T-12發展起來的T-28、T-35、T-26相繼下線並投入戰場。1938年5月,哈爾科夫工廠的工程師科什金設計出了一輛新型坦克模型A-32,也就是T-32型坦克,受到蘇軍一致好評。但這款坦克在德軍閃擊波蘭的時候,蘇軍也從東邊與波蘭發生了小規模戰鬥,坦克的部分性能受到詬病。
由於T-32坦克在動力系統和裝甲防護能力上的差距,史達林親自指示科什金設計出一款新型坦克,並將該車命名為T-34型,以紀念蘇軍1934年發布的大規模建造坦克的指示命令。1939年11月,史達林急於解決蘇芬邊境爭端,蘇芬戰爭隨之爆發,在這緊要關頭,科什金的T-34中型坦克也初具模型,相關部門就想將這款坦克投入到蘇芬戰場,原因在於芬蘭冬季嚴寒氣候和堅固堡壘阻擋了蘇軍的坦克進攻。
但是,T-34中型坦克是史達林親自批准的絕密項目,沒有經過史達林親自驗收是不能公開亮相的,因此,在蘇軍內部就出現了兩種聲音,蘇軍為防止這款坦克洩密,還向哈爾科夫工廠派出了內務部代表。
為獲得莫斯科許可,拿到T-34坦克第一手試驗資料,工程師科什金率領試驗小組歷時半個月將兩輛坦克直接開到了莫斯科
1940年1月份,科什金坦克小組終於製造出兩輛T-34中型坦克原車,但在如何送往莫斯科讓史達林親自驗收的問題上,蘇聯內務部卻不允許裝載運輸,原因是防止沿途有敵特破壞和洩密。在這種情況下,科什金只好請示蘇軍裝備主管部門,並得到許可,他以跟車試驗的理由獲得了批准,五名工程師分乘兩輛T-34坦克需要行程八百公裡。
但蘇軍研製T-34新式坦克的情報仍然被德軍所獲,他們不僅在哈爾科夫製造廠收買了工程師,並獲得了第一手的圖紙資料,還在科什金他們前往莫斯科的途中部署了攔截特務。由於研發小組不僅要沿途收集坦克試驗資料,還要挑選溝河湖坎等檢驗坦克的性能,所以,科什金他們歷盡艱辛,白天晚上要檢驗,睛天雨天也要前行。
讓試驗小組最難的是不僅要防止德軍的特務堵截和破壞,還要防止沿途蘇軍各個公安部隊的檢查,由於莫斯科限定了十天的時間,他們又不能向外公開坦克車的秘密,沿途就發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期間,一夥歹徒將他們視為生意人,將蓋上篷布的坦克當成了一筆大買賣,當發現是坦克時,他們良心發現,不僅送給了汽油還與德軍的特務交上了火,掩護他們脫離了險境。科什金他們沒走多遠,還是與德軍特務碰上了,他們不僅被捆上了雙手成了俘虜,坦克車也掉下了他們設下的陷阱。但好事多磨,當特務們費了很大勁將坦克拉上來後,科什金想盡千方百計將坦克開了出來,並鬼使神差消滅了特務並查出了隨隊的一名工程師被特務收買。
戰場驗收是最好的許可證,當工程師將坦克開到蘇芬戰場時,戰爭已結束,他們只好以蘇軍佔領的芬蘭碉堡作試驗,並獲得一致好評
1月17日,科什金帶領試驗小組開著兩輛T-34來到莫斯科,當史達林看到新式坦克無論是裝甲防護還是動力系統都較以前坦克有重大改進後,非常高興,尤其是聽科什金一路親自試驗,檢測的數據顯示坦克性能良好後,更是指示要儘快投入戰場,以解決蘇芬戰場的蘇軍坦克作戰不利局面。
但是,科什金知道,T-34坦克從研發到史達林點頭同意只是剛開始,後面還需要完成生產圖紙定案、工廠材料準備和工具機調試,尤其是各個批准文件也要家家跑到。等到科什金開著兩輛T-34來到蘇芬前線時,戰爭已經結束了。沒辦法,蘇軍只好允許他們用佔領的芬蘭碉堡作打擊對象,隨著T-34精確的打擊和毀傷效果出來,它的戰場作用迅速傳遍了整個陣地。
1940年6月,蘇軍T-34中型坦克終於完成了生產圖紙的定型,開始量產。由於生產這個型號坦克一是保密二是要求很高,一般工廠生產不了,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一共才生產了1861輛。
但這1861輛坦克在蘇德戰爭初期仍然接受了考驗,主要是炮塔和炮彈在戰場上的打擊效果,另外,履帶和附加油箱還不能適合長途追擊。直到1942年,經過改進的T-34更上一層樓,年生產量也達到了12000多輛。
1943年,經過莫斯科戰役和史達林格勒戰役的檢驗,蘇軍對T-34坦克在戰場上的作用又有了新的要求,由於德軍虎式坦克的出現,蘇軍不僅研發了自行火炮和坦克殲擊車,還在炮塔上加裝了觀察塔,這年的年產量達到15000多輛。
1944年,蘇軍的T-34家族又多了兩個兄弟,T-34/76、T-34/85相繼投入戰場,成為打擊德軍的生力軍。
綜上所述,蘇軍的T-34坦克發展也是經歷了無數磨難,最終才修成正果。它之所以沒有趕上蘇芬戰爭並在戰爭中得到檢驗,是因為受到種種條件制約,有人為的也有客觀的。但在前期半個月的長途跋涉中也吃盡了苦頭,工程師科什金是T-34坦克的最大功臣,可惜的是他由於研發坦克積勞成疾於1940年9月去世,否則,他的才能將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T-34坦克》
精彩推薦:二戰蘇德戰爭,蘇德兩軍組建的御林軍,為何都成為戰場上的精銳
二戰盟軍諾曼第登陸,為何隆美爾信心不足,手下有一批湊數士兵
二戰高加索戰役,德軍為何把主戰場變成次戰場,進攻和撤退都是輸
蘇德戰爭,蘇軍新式坦克如何研發到量產?它在二戰中的地位作用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