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伴隨著俄羅斯《T-34坦克》的熱映,網際網路上再次出現了針對二戰時期究竟哪種坦克才是最好的討論。在近幾年的網絡上就曾流傳著一句話:如果你要像歐洲中世紀的騎士一樣以1抵10,那麼要選擇"虎王";如果你作為一個坦克營營長,率領幾十輛坦克贏得戰鬥,那麼要選擇"黑豹";而如果你要贏得一場戰爭的勝利,那麼要選擇T-34!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在大規模戰爭中,真正強大的坦克不需要最強的火力、防禦和速度。而T-34之所以一直大放異彩,則是因為其皮實耐造、結構簡單、易於維修和大量生產的特點。
此外,T-34坦克還影響了二戰後主戰坦克的發展,時至今日T-34使用的傾斜裝甲設計思路還再被沿用。傾斜裝甲使得蘇聯的T-34,在二戰初期面對德軍使用的各型坦克時,理論上幾乎毫無壓力。傾斜裝甲加強了坦克的正面裝甲厚度,提高了防禦力,由於裝甲板被傾斜布置,處於30度傾角的30mm裝甲相當於90mm裝甲,並且還能增加跳彈的機率。值得一提的是,T-34在面對坦克炮的穿甲彈時,傾斜裝甲受到的實際受力面積明顯要比德軍的垂直裝甲小。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傾斜裝甲擁有比垂直裝甲更好的防禦效果。
然而,世間沒有完美的事物,使用傾斜裝甲的T-34也一樣。傾斜裝甲使得T-34的車內空間進一步縮小,並且在面對高於自己的敵方坦克時,因為角度的關係,裝甲的防禦效果會弱化。可是,這並不會影響T-34流芳千古的威名。那麼有人會說,為什麼蘇聯紅軍在擁有T-34這種防禦優秀的坦克時,在二戰初期面對德軍坦克時候會打的力不從心呢?
要知道,蘇聯的工業體系一直傾向於重工業,電子產業則比較薄弱,甚至時至今日的俄羅斯也有著這個通病。而無線電作為電子產業的主要產品,蘇聯必然在該領域受限,T-34坦克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二戰初期一個連的T-34坦克只有指揮車擁有無線電,其他車輛只能像海軍一樣利用旗語來溝通。此外,初期型號的T-34坦克(這裡泛指所有使用雙人炮塔的T-34/76坦克)根本沒有專職負責偵察、搜索、指揮的車長,這是由於其炮塔過小,只能塞進兩個人造成的,此時的車長往往由炮長、駕駛員代替,但這些崗位的觀察視野十分有限。比如,駕駛員只能擁有前方視野,而炮長則只能利用旋轉緩慢的炮塔上的火炮光學瞄具來觀察,再加上與其他友軍溝通不暢的原因,這些都嚴重影響了T-34/76的作戰能力。在二戰時期的蘇聯戰場上,雖然大量使用傾斜裝甲的T-34坦克投入戰鬥,並在德軍中引發了"T-34危機",但這並沒有阻止蘇軍的潰敗。大量的T-34由於不能及時發現敵方目標,再加上通信上的問題,很快就被德軍從側面,甚至後面擊毀。
烏克蘭東部盧甘斯克的親俄武裝將幾年前從紀念碑上拆下並修復的二戰蘇軍237號T-34坦克投入與烏克蘭政府軍的作戰中。有媒體目擊到這輛坦克行駛在盧甘斯克街頭。
直到1943年,T-34/85橫空出世,其不僅換裝了85mm火炮,還將兩人炮塔變為了三人炮塔。T-34/85使用的三人炮塔不單單是為了安裝更大的85毫米火炮,還讓其擁有了車長的位置,並且此時蘇聯在該車上都裝備了無線電,使得T-34/85擁有了足夠的通信能力和偵察能力。由於T-34/85出色的能力,其僅在1944年蘇軍所裝備的86%,並且其在蘇聯還持續生產至1950年。除了在二戰中大量使用外,T-34/85還被用於越南戰爭和中東戰爭,甚至時至今日T-34/85仍在一些發展中國家軍隊服役。值得一提的是,在烏克蘭內戰中,就曾有作為紀念碑的T-34/85被民兵修理後直接開上戰場的。要知道這輛T-34/85坦克,可是70年前就在水泥臺上風吹日曬的.
(本文為中華網軍事原創,作者張亨。轉載請註明來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