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直沒有遵守中美建交「三原則」

2021-02-07 淮左徐郎

 

中美關係1972年解凍後,中美兩國遲遲未能正式建交。其關鍵問題就是臺灣問題。中國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則是:


1、美國與臺灣當局「斷交」;

2、廢除「共同防禦條約」;

3、美國從臺灣撤軍。

 


1978年12月15日。中美兩國發表建交的公報,兩國同意於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關係。關於美國對臺軍售問題,中美雙方並未達成一致,雙方同意建交後再談。1979年4月10日,美國通過《與臺灣關係法》。儘管該法是4月10日批准的,但該法第18條規定「本法自1979年1月1日起生效」,即與中美外交關係生效日是同一天。

 

中美建交公報規定,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美國同臺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與臺灣關係法》則規定該法的宗旨是「維持美國人民同臺灣人民之間的商務、文化和其他關係」。同中美建交公報相比,「其他非官方關係」中的「非官方」一詞被刪除。

 

《與臺灣關係法》在提到美國政策時說,美國決定與中國建交是「基於臺灣的前途將通過和平方式決定這樣的期望」,「認為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運來決定臺灣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對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的威脅,並為美國嚴重關切之事」。美國要「保持抵禦任何危及臺灣人民的安全或社會、經濟制度的訴諸武力的行為或其他強制形式的能力」。並聲稱,為此,「美國將向臺灣提供保持足夠自衛能力所需數量的防禦武器和防禦服務」

 

《與臺灣關係法》的實質是繼續堅持「兩個中國」「一中一臺」政策。該法案規定,美臺之間在1978年底以前有效的「條約」和「協定」,除1954年12月籤訂的《共同防禦條約》及其有關協定外,一律繼續有效。把美臺之間過去以「國家名義」籤訂的一大批「條約」「協定」一字不改地保留下來。這實際上是否認只有一個中國、否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實際上是重新恢復了美臺《共同防禦條約》。

 


鄧小平一直密切關注著事態的發展。1979年4月19日借會見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訪華團的機會,鄧小平首度表明了他的態度,嚴正指出:中美兩國關係能夠正常化的政治基礎,就是承認只有一個中國。現在,這個政治基礎受到了一些幹擾。對你們國會通過的《與臺灣關係法》,中國是不滿意的。這個法案最本質的問題,是實際上不承認只有一個中國,法案的許多條款還是要保護臺灣。美國認為,保護臺灣是美國的利益,還說要賣軍火給臺灣,包括一旦有事美國還要幹預。所以說,這個法案實際上否定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政治基礎。我奉勸美國朋友注意這個問題,這樣的事情不能幹了。(《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507-508頁)

 

4月28日,中國政府就美國國會通過《與臺灣關係法》並經卡特總統籤署成為美國的法律向美國政府提出抗議照會,鄭重指出:「中國政府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立場是堅定不移的。如果美國方面在臺灣問題上不恪守建交時達成的協議,而懷有繼續幹涉中國內政的圖謀,這只會給中美關係造成損害,對中美任何一方都不會帶來好處。」

 

但是,美國仍然一意孤行,不斷完善與臺灣實質性的外交關係。1980年10月28日,《美國在臺灣協會與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之間的特權與豁免協定》在華盛頓籤署,協定規定臺灣駐美機構人員享有免稅、免予起訴和搜查等外交特權。

 

10月15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章文晉約見美國駐華大使伍德科克,就此事向美方正式遞交了中國外交部的抗議照會。

 


為了進一步完善美國與臺灣的實質關係,1981年12月29日,美國總統裡根批准國會對1961年援外法的一項修正案,該修正案規定對來自中國臺灣的移民給予每年不超過兩萬名的籤證限額。按照美國移民法,獨立國家或自治領、委任統治地、聯合國託管地等政治實體,如經美國國務院批准作為「單獨的外國」看待,就能獲得每年不超過兩萬名的去美移民限額。中美建交後,美國政府一直把從中國大陸和臺灣省去美的移民統一計算在給中國的移民限額之內。現在美決定單獨給臺灣移民名額,實際上等於是把臺灣作為「單獨的外國」看待

 

1982年8月17,中美兩國政府就分步驟解決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問題發表聯合公報,即中美關係三個文件中的最後一個文件《八一七公報》。美國總統裡根就《八一七公報》發表聲明說:「同中國建立牢固而持久的關係,一直是連續四屆美國政府的一項重要的對外政策目標。這種關係對我們國家安全的長遠利益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有助於東亞地區的穩定。」他同時又宣稱,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將繼續根據《與臺灣關係法》進行」。美國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霍爾德裡奇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也對公報內容進行了解釋,說:「在事實上和法律上,我們在對臺灣出售武器方面的任何調整都必須以中國(對臺灣)繼續執行和平的政策為前提。」

 


在中美兩國磋商「八一七公報」的時候,美國副國務卿伊格爾伯格於7月10日發送電報給美國在臺協會(AIT)負責人李潔明,宣稱美國的立場主要關切為維持兩岸的權力平衡,對臺軍售的性能和數量將完全取決於中國大陸帶來的威脅。文件以「最後一項保證:美國將持續對臺軍售」作結。8月17日,即《八一七公報》宣布當天,美國國務卿舒爾茨發送電報給李潔明,電報宣布了對臺的「六項保證」。電報中表明,未同意修訂《與臺灣關係法》;未改變關於臺灣主權的立場,等等。(見《參考消息》2020年9月2日第11版《美敏感時刻公開對臺「六項保證」》)

 

此後,美國方面一直堅持自中美建交以來的這個立場至今。如果說有不同的話,那就是美方將其「一中一臺」和「兩個中國」的政策日益公開化,並通過自己的行動或公開或隱蔽地對其他國家施加這種影響。

 

資料來源:

 

《與臺灣關係法》全文

 

《中美建交公報》全文

 

《中美關係二百年》李長久、施魯佳主編 新華出版社出版 1984年3月

相關焦點

  • 反對《與臺灣關係法》鬥爭的啟示 —— 記中美建交後圍繞臺灣問題的第一場嚴重政治較量
    1979年4月10日,美國國會通過的《與臺灣關係法》經美國總統卡特籤署正式生效。法案嚴重違反中美建交公報精神,嚴重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為中美關係進一步發展製造了嚴重障礙。對此,中國政府展開堅決鬥爭。在這一中美建交後首場嚴重政治鬥爭中,鄧小平提出一整套指導中美關係發展的思路和原則。
  • 以史為鑑,回顧中美建交始末
    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進程一直擱置下來。1977年,鄧小平以副總理的身份復出,主持外交事務。中美建交的接力棒傳到了鄧小平手裡。鄧小平的外交戰略跟毛澤東一脈相承,都視蘇聯為心腹大患。而此時中國面臨更為複雜的國際環境。前面講到中越之間因為援越抗法和抗美援越凝結了鐵血般的友誼。但是隨著中美關係的改善,中越之間反目成仇,越南轉而投向蘇聯的懷抱,充當蘇聯遏制中國的馬前卒。
  • 大國外交:中美建交的故事
    1977年卡特當選第三十九任美國總統,同年七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卡特鄧小平鄧小平復出後,美國國務卿萬斯來到北京與鄧小平商討中美建交的具體事項。當萬斯提出《美臺共同防禦條約》將逐漸消失而不是廢除時,鄧小平打斷了他的話:如果要解決,乾乾脆脆就是三條,斷交、撤軍、廢約(同臺灣斷交、從臺灣撤出軍隊和設施、廢除美蔣條約)。萬斯碰了釘子後返回美國,卡特又派美國總統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秘密訪問中國進行談判。鄧小平在接見布熱津斯基時再一次就臺灣問題表明中方立場,要求美國與臺灣斷交、撤軍、廢約。幾天後布熱津斯基空手而歸。
  • 美國為什麼害怕大陸武統臺灣?
    因此任何國家跟中國建交都必須承認「一個中國」這一原則並遵守不跟臺灣發展官方關係的承諾,中美建交也是在這些共識和承諾基礎上實現的,美國在臺海兩岸只能選擇跟其中的一方建立外交關係,一中原則美國只有遵守,沒有談判或討價還價的可能,更別說美國想造既成事實了。
  • 「八一七公報」38周年,回顧中美三個聯合公報
    其間,中美關係歷經幾起幾伏,摩擦不斷。臺灣始終是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之一。回眸歷史,即使是當年作為美中建交基礎而籤署的三個聲明《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和《八一七公報》,本應是中美關係的框架,但也曾多次成為美中臺之間唇槍舌劍的源頭,導致關係僵局。
  • 中國近幾年統一的可能性大增,美國為什麼害怕大陸武統臺灣?
    因此任何國家跟中國建交都必須承認「一個中國」這一原則並遵守不跟臺灣發展官方關係的承諾,中美建交也是在這些共識和承諾基礎上實現的,美國在臺海兩岸只能選擇跟其中的一方建立外交關係,一中原則美國只有遵守,沒有談判或討價還價的可能,更別說美國想造既成事實了。
  • 祁冬濤:臺美建交是個「假議題」 未來談判需要籌碼
    首先必須明白,美國並不想和臺灣建交。因為如果美臺建交,就意味著沒有臺灣牌可打了。美國方面非常清楚,美國與臺灣建交,中國就會和美國斷交。先不論中美斷交影響有多大、是不是承受得起,關鍵是一旦中美斷交,臺灣牌也就沒有價值了。美國不想和臺灣建交,而是想持續打「臺灣牌」。
  • 最短的建交公報
    此次默克爾訪華距中國和聯邦德國建交已經過去了四十七年。四十七年前,中國與聯邦德國建交經歷了怎樣的過程?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前政務參贊羅國文在新著《中德之間:一個資深外交官的回顧與展望》中回顧了這一歷史過程。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1971年10月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解凍。在這種背景下,毛主席和周總理很關心如何解決東邊與日本的關係、西邊與德國的關係。
  • 美國對中(對臺)政策基調驟變 中國被騙40年
    >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發表了《中美建交聯合公報》。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美國宣布斷絕同臺灣的所謂「外交關係」,並於年內撤走駐臺美軍,終止美臺《共同防禦條約》。這就是中美外交關係正常化的三個基點,即「斷交、廢約、撤軍」。過去,我們一直強調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達成的共識,即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構成了中美關係或中美建交的政治基礎。
  • 美國又打「臺灣牌」!中國核專家:美國正助力我們完成統一大業.
    美國邀請臺灣參加環太演習,主要是想挑釁一個中國的原則。凡是參加環太演習的基本上都是主權國家,美國現在從邀請中國改為邀請臺灣,實際上想把臺灣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把臺灣非建交的準盟國地位給抬升起來,這明顯是在挑釁一個中國的原則底線,同時很明顯會對中美關係造成破壞。
  • 中韓建交談判秘聞
    1992年8月24日,錢其琛外長與韓國外長李相玉正式籤署了中韓建交公報。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 朝鮮一直被日本佔領。日本投降後, 蘇聯與美國商定, 以朝鮮半島上的北緯38°線 (後稱「三八線」) 為界, 北部地區為蘇軍對日受降區, 南部地區為美軍對日受降區。1948年8月, 南朝鮮在美國的扶植下, 成立了以李承晚為首的大韓民國 (又稱韓國) 政府。
  • 中美對抗升級,最終結局沒有懸念
    中方沒有臺階,只剩川普還有。中美就算翻臉,美國最後要想回到談判桌上,還是無法繞開臺灣問題,必須要解釋清楚。 口多失言,形勢急轉直下美國當選總統川普在進行所謂的「答謝之旅」時,不斷對中國政府提出嚴厲的批評。中國政府至此一直處於下風,對川普無計可施。共和黨人還未上臺,任何反制美國的措施都等於打在民主黨人的臉上,而不是川普的屁股上。
  • 美國拉攏臺灣,風物長宜放眼量
    美國拉攏臺灣風物長宜放眼量作者:轅固小生最近,因為疫情導致國際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加上之前中美之間在貿易戰中的拉鋸角力,使得兩國關係出現了微妙變化。而美國方面則加緊對中國的打壓,祭出了很多招數,現在竟然開始拿臺灣說事了。
  • 79年中美建交的當年美臺生效《臺灣關係法》
    79年中美建交的當年美臺生效《臺灣關係法》美國人在中美建交時就在大陸和臺灣關係上釘進去一枚釘子——《臺灣關係法》,它不失時機的在中美關係上
  • 重大原則問題上中國決不讓步!中美經貿磋商白皮書發布(附全文)
    二、美國在中美經貿磋商中出爾反爾、不講誠信 三、中國始終堅持平等、互利、誠信的磋商立場 結束語前言中美經貿關係是兩國關係的「壓艙石」和「推進器」,事關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事關世界繁榮與穩定。但合作是有原則的,磋商是有底線的,在重大原則問題上中國決不讓步。對於貿易戰,中國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這個態度一直沒變。為全面介紹中美經貿磋商基本情況,闡明中國對中美經貿磋商的政策立場,中國政府特發布此白皮書。
  • 薩爾瓦多棄臺奔中 中美臺繼續角力拉美
    他補充說,他認為這樣做「符合國際關係法的原則,也是我們的時代的一個無可避免的趨勢」。臺灣民進黨2016年重新掌政至今已經有五個國家與臺灣斷交,轉而與北京建交。臺灣多次批評中國以「巨額援助」誘使臺灣友邦轉投中國,北京當局否認。
  • 日本赤軍無法接受中美建交紛紛自殺
    日本赤軍長期活動在中東,也是先後三支赤軍中,國際影響最大的一支。事件發生後,美國將日本赤軍列為恐怖組織,而阿拉伯世界開始對日本產生好感,這3名日本赤軍被阿拉伯世界奉為英雄,巴勒斯坦在和以色列談判時也要求釋放岡本公三。
  • 美國籤署《臺灣保證法》 令中美關係再入囚徒困境
    1979年中美建交,兩國關係正常化。然而,美國自始至終不放棄將臺灣作為遏制中國崛起的棋子。在《中美建交公報》的中文版裡,美國「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在英文版中「承認」一詞沒有用語義明確的「admit」或「agree」,而是用含糊的「acknowledge」。
  • 王在希:拜登上臺後的中美關係與臺灣問題
    在拜登就職第三天,美國務院正式發表聲明,表示美「將維持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與臺灣關係法」和對臺「六項保證」中提出的長期承諾,「繼續協助臺灣維持足夠的防衛能力」,稱美國「對臺灣的承諾堅如磐石」。從以上訊息可以看出,拜登上臺後在中美關係上,將基本回歸民主黨以前歷屆總統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為下一步調整中美關係預留了空間,也適當安撫了臺灣蔡英文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