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中美建交的當年美臺生效《臺灣關係法》

2021-03-03 平實生活裡的哲思

79年中美建交的當年美臺生效《臺灣關係法》

美國人在中美建交時就在大陸和臺灣關係上釘進去一枚釘子——《臺灣關係法》,它不失時機的在中美關係上、大陸和臺灣關係上掣肘大陸(也制約臺灣),時下尤其突出。

美國訂定《與臺灣關係法》的要旨為:「美國政府支持一個中國政策,並且也理解臺灣內部的獨立聲音,但不支持臺灣獨立。而如何統一以和平方式達成要靠雙方進行兩岸對話。如果中共當局企圖以武力而非對話來達成,美國將提供軍事物資使它無法成功。」

《與臺灣關係法》的主要內容是美國要設立一個「美國在臺協會」和它的職責等。與美國武力保衛臺灣相關的內容在第2條II款的美國的政策裡:

(1)保持並促進美國人民同臺灣人民,以及同中國大陸人民和西太平洋地區所有其他人民之間的廣泛、密切和友好的商務、文化和其他關係;

(2)宣布該地區的和平和穩定符合美國的政治、安全和經濟利益,並為國際上所關切;

(3)表明美國決定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是基於臺灣的前途將通過和平方式解決這樣的期望;

(4)認為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運來決定臺灣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對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和安全威脅,並為美國嚴重關切之事;

(5)向臺灣提供防禦性武器;

(6)使美國保持抵禦會危及臺灣人民的安全或社會、經濟制度的任何訴諸武力的行為或其他強制形式的能力。

為了實現這些政策,《與臺灣關係法》的第三條規定:

(1)為促進本法第2條規定的政策,美國將向臺灣提供使其能保持足夠自衛能力所需數量的防禦物資和防禦服務。

(2)總統和國會應完全根據他們對臺灣的需要的判斷並依照法律程度來決定這類防禦物資和服務的性質和數量。對臺灣防禦需要作出的這類決定應包括美國軍事當局為了向總統和國會提出建議所作出的估計。

(3)茲指示總統將對臺灣人民的安全或社會、經濟制度的任何威脅並由此而產生的對美國利益所造成的任何危險迅速通知國會。總統和國會應依照憲法程序決定美國應付任何這類危險的適當行動。

可見,《與臺灣關係法》並沒有明確美國在臺灣遭受武力進攻時會不會直接出兵臺灣。因為美國並不承認臺灣獨立,這個法律明確要做的事情是武裝臺灣,而不是武裝保衛臺灣。

大陸「武統」臺灣,美國會不會突破這個限制?

 

 

 

相關焦點

  • 反對《與臺灣關係法》鬥爭的啟示 —— 記中美建交後圍繞臺灣問題的第一場嚴重政治較量
    1979年4月10日,美國國會通過的《與臺灣關係法》經美國總統卡特籤署正式生效。法案嚴重違反中美建交公報精神,嚴重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為中美關係進一步發展製造了嚴重障礙。對此,中國政府展開堅決鬥爭。在這一中美建交後首場嚴重政治鬥爭中,鄧小平提出一整套指導中美關係發展的思路和原則。
  • 93年美國立法《臺灣關係法》優先於公報,減少售臺武器承諾無效
    這是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美國方面第一次以國會立法的形式,否定1982年中美籤署的《八一七公報》中關於美國售臺武器在數量和性能上逐步減少直至最終解決的承諾,為美國政府不顧中國的強烈抗議繼續不斷向臺灣出售武器提供了法律依據。當地時間26日,美國國務院決定批准向臺灣出售100套「魚叉」岸防巡航飛彈系統,價值約23.7億美元。這是一周內美國第四筆重大軍售案。
  • 美國一直沒有遵守中美建交「三原則」
    1978年12月15日。中美兩國發表建交的公報,兩國同意於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關係。關於美國對臺軍售問題,中美雙方並未達成一致,雙方同意建交後再談。1979年4月10日,美國通過《與臺灣關係法》。儘管該法是4月10日批准的,但該法第18條規定「本法自1979年1月1日起生效」,即與中美外交關係生效日是同一天。 中美建交公報規定,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美國同臺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
  • 解密|馬英九老師熊玠:我們起草了《臺灣關係法》
    美臺斷交之後,1979年3月,美國國會在不到兩天的時間內表決通過《臺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TRA,大陸譯為《與臺灣關係法》),當年4月經總統吉米•卡特籤署通過成為美國法律,並追溯自1979年1月1日生效。
  • 「與臺灣關係法」必輸給反分裂國家法
    4月10日是美國「與臺灣關係法」生效40周年,美臺都很重視。This act, a US domestic law, took effect a few months after China and the US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 in 1979.
  • 祁冬濤:臺美建交是個「假議題」 未來談判需要籌碼
    最近在臺灣島內被熱議的「臺美建交」,其實是個「假議題」。長遠來看,兩岸仍需要政治談判解決臺灣問題。
  • 【臺灣問題】中美關係新態勢下的臺灣問題∶走向與評估
    1979年3月28 日和29日,美國國會眾參兩院分別正式通過所謂"與臺灣關係法"。4月 10日,該法案經卡特籤署後生效。所謂"與臺灣關係法"在1979年4月10日生效之後,美國多次向臺灣地區出售各式武器。裡根在1981年入主白宮後依照所謂"與臺灣關係法"升級了美臺關係。1981年12月4日,中美兩國正式就美國對臺軍售問題進行談判。1982年8月17 日,兩國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又稱《八一七公報》)。公報指出∶"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的問題在兩國談判建交的過程中沒有得到解決。
  • 美國籤署《臺灣保證法》 令中美關係再入囚徒困境
    1979年中美建交,兩國關係正常化。然而,美國自始至終不放棄將臺灣作為遏制中國崛起的棋子。在《中美建交公報》的中文版裡,美國「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在英文版中「承認」一詞沒有用語義明確的「admit」或「agree」,而是用含糊的「acknowledge」。
  • 美國軍售七十年只為掏空臺灣並給咱們攢家當
    如果不是後來的金大發動的「統一戰爭」搞砸了,美國也不會改變了「棄臺」的決定,將臺灣視為對抗蘇聯和中國大陸的「不沉的航空母艦」,對臺灣提供安全保障,防止大陸武力統一臺灣,同時也阻止蔣反攻大陸。為了實現這一狼子野心,從1950年開始,美國重新拾起對蔣的軍援與軍售,給錢又給槍。在中美建交前的1950年至1978年的28年期間,美國政府平均每年贈予、出售臺灣武器裝備和其他軍事援助達1億美元左右。
  • 「八一七公報」38周年,回顧中美三個聯合公報
    其間,中美關係歷經幾起幾伏,摩擦不斷。臺灣始終是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之一。回眸歷史,即使是當年作為美中建交基礎而籤署的三個聲明《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和《八一七公報》,本應是中美關係的框架,但也曾多次成為美中臺之間唇槍舌劍的源頭,導致關係僵局。
  • 美國《與臺灣關係法》(附中文全文) [@裸嘢李 轉]
    主要功能《與臺灣關係法》具有三個主要功能:一、記載美國對臺灣政策的目標,包括維持臺海和平穩定,維持臺海現狀,維持美臺商業及文化關係、保障人權與臺灣安全。生效日期第 18條本法自1979年1月1日起生效。1979年4月10日批准。繁體本譯者:美國在臺協會相關資料美國政府盤算多時的又一輪對臺軍售,21日終於出籠。
  • 美國對中(對臺)政策基調驟變 中國被騙40年
    >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發表了《中美建交聯合公報》。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美國宣布斷絕同臺灣的所謂「外交關係」,並於年內撤走駐臺美軍,終止美臺《共同防禦條約》。這就是中美外交關係正常化的三個基點,即「斷交、廢約、撤軍」。過去,我們一直強調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達成的共識,即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構成了中美關係或中美建交的政治基礎。
  • 敏感時刻,美國公開當年對臺「六項保證」
    就在民進黨當局宣布開放美國豬、牛肉進口引發島內輿論反彈之際,據臺灣《聯合報》報導,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AIT/T)昨日(8月31日)突然公布兩份所謂1982年的「解密電報」,其中提到當年美國對臺存在所謂的「六項保證」,內容主要涉及對臺軍售。民進黨當局趕忙表示「感謝」,有島內網民則諷刺說,「保證什麼?保證高價賣武器」。
  • 美國力圖支持臺灣地位,只差承認主權
    另一方面,美國指責北京要為臺海關係緊張負責、公開表示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不同於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等等,中美關係則進入建交以來最困難時期。面對美臺聯手,北京雖有常規性反制,但基本無法影響美臺關係的進一步發展,促統工作更是遭遇困境。
  • 臺在中美角力中押錯寶,會讓臺灣萬劫不復
    ;過去美方都曾派部長級官員訪臺,在「臺灣旅行法」通過後,訪臺層級沒有突破,臺灣應思考如何變更有價值,不輕易被人當牌打。「臺美關係」這麼多年以來,各界都認為川普政府似乎對臺灣最好,但是重點是在川普之前的美國總統都曾經派部會首長來到臺灣訪問。
  • 林泉忠:美軍艦入高雄 為何中美臺三方都低調?
    摘要:「美國海軍軍艦停靠臺灣高雄港!」對此絕對是敏感度極高的事件,「意外」的是,中美及臺灣三方卻不約而同地比低調。美臺之間不存在邦交關係,尚可理解。然而,為何北京也要「冷處理」?本文分析三大原因。這也是為什麼去年12月8日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曾經強硬警告美國國會:「我告訴你,美國軍艦抵達高雄之日,就是我解放軍武力統一臺灣之時。」二,引發李克新義正言辭地發飆的,是時值美國國會通過《2018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NDAA),內容要求美國國防部評估臺美軍艦互訪可能性。這也是美國國防授權法在言及強化美臺軍事安全合作部分時,首次建議美國海軍與臺灣海軍的軍艦互訪。
  • 大國外交:中美建交的故事
    1977年卡特當選第三十九任美國總統,同年七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卡特鄧小平鄧小平復出後,美國國務卿萬斯來到北京與鄧小平商討中美建交的具體事項。當萬斯提出《美臺共同防禦條約》將逐漸消失而不是廢除時,鄧小平打斷了他的話:如果要解決,乾乾脆脆就是三條,斷交、撤軍、廢約(同臺灣斷交、從臺灣撤出軍隊和設施、廢除美蔣條約)。萬斯碰了釘子後返回美國,卡特又派美國總統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秘密訪問中國進行談判。鄧小平在接見布熱津斯基時再一次就臺灣問題表明中方立場,要求美國與臺灣斷交、撤軍、廢約。幾天後布熱津斯基空手而歸。
  • 王在希:拜登上臺後的中美關係與臺灣問題
    在拜登就職第三天,美國務院正式發表聲明,表示美「將維持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與臺灣關係法」和對臺「六項保證」中提出的長期承諾,「繼續協助臺灣維持足夠的防衛能力」,稱美國「對臺灣的承諾堅如磐石」。從以上訊息可以看出,拜登上臺後在中美關係上,將基本回歸民主黨以前歷屆總統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為下一步調整中美關係預留了空間,也適當安撫了臺灣蔡英文當局。
  • 美艦敢在臺灣停泊?別忘了我們有《反分裂國家法》!
    繼美國總統川普和蔡英文通話之後,美國政界再度給民進黨當局洗了一次「三溫暖」。
  • 國臺辦原副主任王在希:拜登上臺後的中美關係與臺灣問題
    在拜登就職第三天,美國務院正式發表聲明,表示美「將維持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與臺灣關係法」和對臺「六項保證」中提出的長期承諾,「繼續協助臺灣維持足夠的防衛能力」,稱美國「對臺灣的承諾堅如磐石」。我們主張的一中原則,集中體現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明確要求美國不得與臺灣當局有官方性質往來,不得售臺先進武器裝備,不得和臺灣軍方建立合作關係(即所謂的「協防臺灣」),不得支持臺灣加入國際官方組織。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把1979年國會通過的「與臺灣關係法」、裡根任總統期間提出的「六項承諾」和中美三個公報捆綁在一起,還強調國內法大於國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