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問題】中美關係新態勢下的臺灣問題∶走向與評估

2021-02-07 中國周邊安全研究中心

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議題之一,事關中國的核心利益。同時,由於臺灣重要的戰略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轉型、美臺傳統關係,臺灣問題也事關美國戰略利益。川普政府時期的美臺關係是受到國內學術界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關於川普就任總統期間的美臺關係,國內學術界關注的主要問題有∶

 

第一,川普政府把臺灣納入"印太戰略"的目的及影響。鍾厚濤分析了川普政府對臺灣戰略角色定位,認為美國不斷強化臺灣的戰略定位是為了所謂"以臺制華",把臺灣地區當作與中國大陸對抗的籌碼和棋子。潘飛認為,川普政府把臺灣納入"印太戰略",目的是"增強臺灣對抗大陸的能力,以合作抵制中國大陸在印太地區,特別是拉美和南太地區日益增強的影響力"。儲斌認為其目的是"壯大美國實施該戰略時的盟友與夥伴關係網絡","有效助推該戰略的建設進程",直接發揮制衡中國的作用。川普政府的舉動向臺灣當局發出了錯誤信號,刺激了蔡英文對抗大陸的決心,給中美關係蒙上陰影,也為兩岸關係平添變數。

 

第二,川普政府對臺政策調整的特點和原因。嚴安林認為川普政府臺海政策的主軸仍然是"分而不獨、和而不統",不會"棄臺",不會放棄一個中國政策,但也不會嚴格按照一個中國政策行事,更不會支持中國統一;不希望兩岸關係緊張或發生軍事衝突,也不會讓臺灣問題成為中美關係的核心障礙。汪曙申認為川普政府臺海政策有三個特點∶將臺灣問題作為對華政策籌碼的意圖明顯;強調以"美國優先"原則處理美臺經濟關係。沈惠平認為,川普上臺以來,美國全面深化美臺實質關係,不斷侵蝕美國"一中政策"的基礎,持續挑戰中國政府的一個中國原則底線,已給兩岸關係帶來諸多負面影響,但中美關係沒有出現結構性變化,美國對臺政策尚未出現結構性轉變。李義虎認為川普政府對臺政策調整呈現四個新特點∶ 政策框架轉變為"三公報二法加'六項保證'";美國一個中國政策呈空心化趨勢;幹預手段轉向事涉中國國家主權的重大敏感問題;臺灣方面可能成為美與大陸多方面較量的籌碼。林岡認為川普時期美臺"準官方""準同盟"關係急劇發展,美國涉臺關係迅速升級有兩個原因∶一是美國內部聯邦政府行政和立法系統的互動;二是中美戰略競爭關係的演進和兩岸政治關係的持續緊張。

 

第三,美國國會在美臺關係中扮演的角色。汪曙申系統研究了第 115 屆美國國會涉臺立法的新動向。信強研究了美國國會新一波親臺勢力的回潮及動因。周文星、林岡研究了美國國會幹涉臺灣問題的表現、原因和局限。有學者研究了美國國會通過的涉臺立法。羅國強認為所謂"與臺灣交往法"較之所謂"與臺灣關係法"更明顯地違反國際法,也違反雙邊條約規定的對臺事實上交往內容和方式。楊澤軍研究了川普籤署所謂"與臺灣交往法"的目的和影響。汪曙申梳理了美國所謂"臺北法案"成法的過程及該法案的主要內容,分析了該法案對美國介入臺灣問題的意涵和影響。

 

第四,臺灣當局對美國的政策。國內學者主要強調了臺灣蔡英文當局利用川普政府推行"印太戰略"之機,圖謀"借美抗陸"、"聯美抗陸"。何達薷等認為,臺灣當局的這一選擇存在明顯的政策誤區,不僅增大自身對美政策成本,無法實現在兩岸關係方面打"美國牌"的預期效果,而且會給臺海地區帶來嚴重的政治軍事危險。

 

整體而言,這些成果對 2017年1月以來的美臺關係已進行了較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但部分成果發表時間較早,對中美關係的最新發展以及美國國會涉臺立法活動缺乏全面和細緻的研究。實際上,自川普 2017年1月入主白宮,特別是 2018年其政府對中國發起貿易摩擦以來,中美關係出現了新態勢,兩國已進入全面競爭狀態。在臺灣問題上,美國政府不斷挑戰中國底線,國會動作頻頻,美臺實質關係進一步大幅提升。與此同時,臺灣島內政治發生了劇烈變動,民進黨當局不斷惡化兩岸關係。中美關係新態勢將對兩岸關係產生深刻影響。特別是在 2020年美國大選之後,中美之間的競爭和衝突可能進一步加劇。未來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動向值得關注。本文通過分析 2017年川普入主白宮後中美關係出現的新態勢,梳理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認知變化和2017—2020年美國國會的涉臺立法行動,進一步探討未來美國對臺政策走向及其對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的潛在影響。

 

一、中美關係新態勢∶從經貿衝突到全面競爭

 

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中美關係雖波折不斷,但總體保持穩定發展態勢∶雙方高層互訪頻繁,經貿聯繫緊密,文化和人員交流活躍,各層次的對話機制運作較好,兩軍關係取得突破性進展,兩國在反恐、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合作卓有成效。但 2017年川普入主白宮後,中美關係穩定發展的局面遭到改變。當然,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在歐巴馬政府時期已露出端倪。2010 年開始,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國際政治學者和外交專家展開對華政策辯論。這場辯論在 2015年前後達到高潮。辯論的主題是∶ 尼克森訪華以來美國歷屆政府實行的與中國接觸的政策是否已經失敗;中美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能否持續;美國下一任總統是否需要大幅度調整甚至改變對華政策。辯論的一個基本觀點是,所謂"美國對華政策失敗了,沒有實現其預期目標";一個基本共識是,所謂"自 2008年以來,中國的國際、國內行為變化是令人失望的"。這場辯論反映了美國對華關係輿論氛圍的變化,預示著未來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巨大調整。中美關係的競爭性在川普任期內經歷了逐步升級,從貿易領域擴展到科技領域,再發展到全面競爭狀態。由於中美之間結構性的矛盾,未來中美兩國在各種議題和領域的競爭和衝突可能延續甚至加劇。

 

(一)貿易摩擦再起風險依然存在

 

川普入主白宮之初,中美關係也曾經歷過高潮。2017年 4月,習近平主席應邀訪美,在佛羅裡達州海湖莊園與川普舉行會晤。習近平主席在會晤中強調∶"中美兩國關係好,不僅對兩國和兩國人民有利,對世界也有利。我們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習近平主席還指出∶"合作是中美兩國唯一正確的選擇,我們兩國完全能夠成為很好的合作夥伴。" 2017年 11月 8—10 日,川普應邀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2017年11月10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兩國元首"就中美關係和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坦誠深入交換了意見,就今後一個時期中美關係發展達成了一系列新的重要共識"。

 

但實際上,川普在 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就宣稱中美貿易存在巨大的不平衡。就任總統不久,川普在 2017年3月籤署行政命令,指示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對美國的貿易赤字以及所謂違反貿易規則、損害美國及美國工人的行為進行全面評估。2017年11月,川普的公開講話流露將對中國發起貿易摩擦的跡象。他說,美國確實不得不改變貿易政策,因為它們已遠遠落後於與中國以及其他許多國家的貿易,"過去歷屆政府讓它嚴重失衡,但我們將使之公平,這對我們兩國都非常重要"。川普聲稱,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貿易,在過去很多年裡對美國一直不是非常"公平"的,美國每年都有巨額貿易逆差;美國必須立刻解決導致這種逆差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必須關注所謂"準入、強制技術轉移以及智慧財產權盜竊"等問題。在對華貿易問題上,川普特別強調所謂"對等"。2018年3月 22日,川普在籤署針對中國所謂"經濟侵略"的總統備忘錄時表示∶"我希望每個人記住的詞是'對等'。……如果他們徵收我們的關稅,我們就徵收他們同樣的關稅。"

 

進入2018年,川普政府發起並逐步升級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同時,兩國也為解決爭端做出努力。從2018年5月到2020年1月,經過 13輪 20餘次談判,中美雙方最終籤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經濟貿易協議》,即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但是,達成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並不意味著貿易摩擦終結,由於美國政府單方面的錯誤認知,未來兩國經貿爭端隨時可能再起。

 

(二)美國將加大對華科技遏制力度

 

在對中國發起貿易摩擦的同時,川普政府還發起了科技打壓,加緊對中國的高科技出口管制,制裁中國高科技企業,企圖強力推動與中國科技脫鉤。美國對華發起科技打壓的第一個案例就是制裁中興通訊。2018年4月16 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以所謂中興通訊未及時對涉及歷史出口管制違規行為的某些員工扣減獎金、進行懲戒,並在 2016年11月30日和 2017年7月 20日提交給美國政府的兩份函件中對此做出虛假陳述為由,決定激活對中興通訊和中興通訊公司的出口特許禁令,未來7年內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出口電訊零部件產品。後經中美雙方共同努力,事件出現轉機。2018年5月25日,美國商務部通報美國國會準備有條件解除限制美國公司向中興公司出售配件和軟體產品的禁令。7月2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暫時和部分解除對中興通訊公司的出口禁售令。

 

之後,美國政府進一步在出口管制制度上封堵對華高科技出口。2018年8月,川普籤署《2019 財年國防授權法》。作為該法附件的《出口管制改革法案》要求美國商務部改變出口管制流程,加強對關鍵新興基礎技術出口的預先審批。2018年11月19 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公布了針對關鍵新興基礎技術的出口管制框架意見,把生物技術、人工智慧、定位、導航和定時技術等14個領域的產品及技術納入出口管制目錄,實施嚴格監管和審查 。

 

2018年10月30 日,美國商務部把福建晉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列入限制美國產品、軟體和技術出口的"實體清單"。2019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把華為公司等70家關聯企業列入"實體清單"。6月 21日,美國商務部把中科曙光等5家中國科技企業列入"實體清單"。8月 15 日,美國商務部把中廣核集團及其關聯公司列入"實體清單"。10月7日,美國商務部把大華股份、海康威視、科大訊飛、曠視科技、商湯科技、依圖科技、美亞柏科等共28家中國企業和機構列入"實體清單"。2020 年5月23日,美國商務部把奇虎 360、雲從科技等 33家中國企業或機構列入"實體清單"。

 

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對華為的制裁。2019年5月16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以所謂維護美國國家安全的理由,把華為及68家關聯企業列入"實體清單"。未經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批准,華為將無法向美國企業購買元器件。6月 25 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把華為列為美國及其盟國的所謂國家安全威脅。8月7日,白宮宣布禁止美國政府部門購買華為的設備和服務。2020年5月15 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宣布計劃,限制華為使用美國技術和軟體在海外設計和製造半導體。8月17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又把另外38家華為關聯實體列入"實體清單",進一步限制華為以及被列入"實體清單"的華為在境外附屬機構獲取美國開發和生產的技術和軟體。不過,美國商務部出於美國自身利益需要,分別在2019年5月20日、8月19日、11月18日和2020年2 月13日、3月11日、5月 15日、8月17日發布不同時限的臨時許可,授權華為及其關聯企業進行具體、有限的交易。

 

除了把中國一些高科技企業或機構列入美國商務部的"實體清單"外,美國還在高科技領域投資和併購、科技人才交流方面設置眾多障礙。隨著中美關係整體氛圍進一步惡化,美國對中國的科技打壓可能進一步加劇,美國推動中美科技脫鉤的趨勢可能難以逆轉。

 

(三)美國對南海問題立場清晰化

 

川普政府上臺以來,美國在南海問題上不斷挑戰中國立場,使地區局勢處於緊張狀態。在南海問題上,歐巴馬政府基本保持模糊立場,川普政府的立場卻日益清晰化∶ 美國軍方在南海地區開展的所謂"航行自由"活動越來越頻繁;在中國與有關國家的爭端中,川普政府完全放棄模糊立場,完全站到中國的對立面。

 

2020年7月13日,美國國務院發布所謂"美國關於南海海事聲索的立場"聲明。該聲明妄稱∶"北京對於南中國海大多數地區近海資源的聲索完全是非法的,其凌霸行動目的是控制它們。"聲明還妄稱,北京利用"恐嚇"來削弱南海地區東南亞沿海國家的主權權利,"搶佔"它們的近海資源,實施單邊"控制",並用"強權即公理"取代國際法;中國沒有為其在南海的"九段線"聲明提供任何一貫的法律基礎。聲明表示,國際仲裁法庭在 2016 年7月12日做出的所謂"裁決對雙方(中國和菲律賓)都是最後的和有法律約束力的",美國將支持東協盟國和夥伴,保護它們對近海資源的主權權利。2020年 8月 26 日,美國國務院高級官員在政策說明會上聲稱,美國做出明確和清晰的表達,目的是支持東南亞沿海國家維護其主權權利。同一天,美國國務院對中國在南海的所謂爭議島礁進行大規模開墾、建設或使之軍事化,對中國部分所謂負有責任的個人及家人進行籤證限制。此外,美國商務部把我國24家國有企業增列入"實體清單",包括中國交通建設公司的數個子公司。9月11日,國務卿邁克·蓬佩奧發表題為"美國對東協的持久承諾"的聲明,重申美國對東協的支持,承諾與東協夥伴站在一起,在南海"堅持法治"和"尊重主權"。

 

2020年9月27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指責中國在南海前哨基地採取所謂"無所顧忌的、挑釁性的軍事化行動",包括部署反艦飛彈,擴大軍事雷達和信號情報能力,建造戰鬥機機庫,以及建立能夠起降作戰飛機的跑道等;敦促國際社會繼續反對這種所謂"無法接受的危險的"行為,讓中國承擔責任;並表示美國將會繼續與其東南亞盟友和夥伴站在一起,反對所謂"中國確立在東南亞之控制地位的活動"。2020年10月 29日,蓬佩奧在與印尼外長蕾特諾·馬爾蘇迪舉行的記者會上聲稱,歡迎印度尼西亞以堅定行動捍衛海上主權,"我期待以新的方式共同合作,確保海上安全並保護世界上最繁忙的一些貿易通道".

 

(四)美國深度幹涉香港事務

 

川普政府上臺以來,美國不斷加大幹涉香港事務的力度。2019 年香港修例風波以來,美國政要、行政部門和立法部門通過發表言論、採取行動,令香港問題更加複雜化,嚴重惡化了中美關係。

 

2019年8月19日,川普在香港問題上公開對中國施壓。9月18日,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大衛·史迪威在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作證時妄稱∶"香港人走上街頭,因為北京正在削弱其自己的'一國兩制'框架……美國支持和平集會和言論自由。""10月24日,美國國防部部長馬克·埃斯珀在德國馬歇爾基金會演講時妄稱,香港正在發生的抗議活動是北京不斷"侵蝕"1997年"一國兩制"原則所保證權利的結果。2020年1月13日,蓬佩奧在胡佛研究所發表演講時妄稱∶關於香港,"我們的政策一直是很簡單的∶中國政府對香港做出了承諾。這個承諾仍然存在……這不是對美國,而是對香港人民做出的承諾。這也是他們對世界人民做出的……我們已經盡力為我們認為可以接受的東西劃定了邊界"。

 

2020年4月18日,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維持社會秩序,香港警方展開了強有力的拘捕行動,黎智英、李柱銘等至少15人被拘捕。蓬佩奧發表聲明妄稱∶"美國譴責在香港逮捕民主運動支持者。北京及其在香港的代表繼續採取了與其在《中英聯合聲明》中做出的承諾不一致的行動,這些承諾包括透明、法治,以及確保香港繼續'享有高度自治'等。"4月29日,蓬佩奧在記者會上聲稱,美國將繼續關注所謂"北京日益增加的幹預香港治理的行動","任何把國家安全立法強加給香港的做法與北京的承諾都是不符的,也都將會影響美國在香港的利益"。

 

2020年5月 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該決定第六條規定∶"授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就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制定相關法律,切實防範、制止和懲治任何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組織實施恐怖活動等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以及外國和境外勢力幹預香港特別行政區事務的活動。"對這一舉措,蓬佩奧向美國國會報告稱,根據美國法律,香港已經不適合享有特惠待遇。2020年5月 29日,川普在玫瑰園演講中妄稱∶"香港已不再充分自治了,沒有資格享受回歸以來我們給予它的特殊待遇了。""中國已經用'一國一制'取代了它承諾的'一國兩制'。因此,我在指示我的政府開始取消給予香港不同和特殊待遇的政策豁免。"川普聲稱,美國將重新審視國務院關於香港的旅行建議,以反映中國國家安全部門業已增加的所謂"監控和懲罰危險";將採取行動,取消香港作為獨立關稅和旅行區的優惠待遇;將採取必要行動,制裁中國相關官員。

 

2020年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增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國性法律的決定》,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三,明確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在當地公布實施。

 

針對我國的上述立法行動及法律實施,美國的反應逐步升級。2020年7月 3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決定將原定於9月6日舉行的立法會選舉延後一年舉行。對此,美國國務院8月1日發表聲明稱∶"這種令人遺憾的行動證明北京無意信守其在《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中對香港人民和英國做出的承諾。"8月7日,美國財政部宣布對林鄭月娥等 11名中國官員實施所謂制裁。8月9日,美國國務卿與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和英國外長發表聯合聲明,對我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表達關切,妄稱這會"侵蝕香港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聲明妄稱,中國在《中英聯合聲明》中承諾在"一國兩制"原則下給予香港人民自治和自由,必須尊重其承諾。

 

2020年 11月1日,香港警方以涉嫌擾亂立法會秩序拘捕7人。針對這些拘捕行動,蓬佩奧在11月2日發表聲明妄稱這是"出於政治目的濫用執法",並宣稱"美國與香港人民站在一起"。11月9日,美國宣布對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鄧中華等4名官員進行所謂制裁。11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資格問題的決定》後,蓬佩奧在 11月 12日發表聲明,聲稱這一決定"踐踏了《基本法》賦予的香港人民選擇其民選代表的權利",表示美國"將繼續與全世界的盟國和夥伴合作,支持香港人民的權利和自由"。11月 18 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英國五國外長發表聯合聲明,對中國通過這一決定表達所謂"嚴重關切","呼籲中國停止削弱香港人民選舉其代表的權利,遵守《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2020年 12月7日,美國國務院宣布對 14 位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實施所謂制裁,宣稱美國"將繼續與其盟國和夥伴合作,讓北京對破壞香港之自治地位的做法負責"。

 

此外,美國還高頻度幹預我國新疆事務、西藏事務、臺灣事務。美國政府關於上述事務的所有言論及深度幹涉,無疑將繼續惡化中美關係。

 

(五)美國肆意挑起意識形態對立


意識形態是國家關係中的一個根本性問題。意識形態在很大程度界定了國家間深層次的相互認知。在國家關係中,具體的利益往往可以討論,可以妥協、讓步、交換;但意識形態層面的衝突往往無法改變和妥協。2017—2020 年,中美之間的競爭和衝突已經從經貿領域擴展到意識形態領域,而且呈現越來越激烈的態勢。

 

2018年 10 月 4日,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在哈德遜研究所發表關於川普政府對華政策的演講,指責中國的內外政策。彭斯在演講中反覆用"中國共產黨"代替"中國政府",宣稱中國所謂"試圖通過'中國製造 2020'控制世界上 90%的最先進的工業","利用盜竊的技術,大規模地化犁為劍","說服三個拉美國家斷絕與臺北的關係","獎勵或懲罰美國商界、電影公司、大學、智庫、學者、記者以及地方、州和聯邦官員","花費數十億美元用於在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宣傳活動","威脅和監禁進行深度調查的美國記者的中國家屬","對學術界進行審查"等。這些說法嶄露川普政府對華意識形態對立的苗頭。2019年 10月 24日,彭斯再次就川普政府對華政策發表演講,在尊重私有財產、法治和國際商業規則方面無端指責中國。

 

蓬佩奧是川普政府中推動中美意識形態鬥爭升級的"急先鋒"。此前,蓬佩奧多次在演講、媒體採訪以及國際會議等場合對中國政府、中國共產党進行攻擊。美國對華意識形態鬥爭最惡劣的表現是"企圖離間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關係",把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分開。2018 年 12 月 4 日,蓬佩奧在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演講中聲稱∶"中國的經濟發展沒有導致擁抱民主和地區穩定,而是導致更加嚴重的政治壓制和地區挑釁。我們過去歡迎中國融入自由主義秩序,但從未監督其行為。中國一直在利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漏洞,施加市場限制,強制進行技術轉移,並盜竊智慧財產權。"2019年10月30日,蓬佩奧在哈德遜研究所發表所謂"中國挑戰"的演講,聲稱"今天中國的共產黨政府並不等同於中國人民",並在中美國家制度、價值觀方面大做文章,攻擊中國的情報、統戰、宣傳等工作。

 

2020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美國對中國的認知更加負面。2020年2月8日,蓬佩奧在全美州長協會冬季會議上專門就所謂"中國共產黨在美國的影響力活動"發表演講。蓬佩奧聲稱,美國與中國的競爭不僅發生在聯邦,還發生在各個州。儘管中美存在能夠合作的領域,但美國不能忽視中國的行動和戰略意圖。他認為中國將利用美國的制度在聯邦、州及地方層次獲取對美國的競爭優勢。此後,蓬佩奧又組織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羅伯特·奧布萊恩、聯邦調查局局長克裡斯·雷、司法部長威廉·巴爾等發表所謂"中國共產黨之挑戰"的演講。2020年6月19日,在所謂"哥本哈根民主峰會"上,蓬佩奧無端指責中國,強調歐洲面臨"中國的挑戰",面臨"自由和專政"之間的選擇。其宣稱∶"讓我們堅定地行動起來。不能給專政和自由之間的選擇留下任何困惑的空間。"6月25 日,蓬佩奧在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布魯塞爾論壇發表演講時宣稱∶"美國不是迫使歐洲在自由世界或中國的獨裁主義願景之間做出選擇。"g8月12日,蓬佩奧訪問捷克並發表演講,猛烈攻擊中國在南海、香港等事務上的做法,並以意識形態攻擊中國共產黨,妄稱中國共產黨"完全獨立"於中國人民。"華盛頓兩黨很少有一致看法,但在這一點上,我們都知道我們面臨的問題。"

 

在多次訪談節目中,蓬佩奧宣稱中國共產黨是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方面最大的"威脅"。2020 年9 月2日,蓬佩奧接受主持人特裡·高迪採訪時妄稱∶"外部對美國唯一最大的威脅來自中國共產黨。"9月23日,蓬佩奧在威斯康星州首府發表所謂"中共之威脅"的外交政策演講∶"中國共產黨視自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真正捍衛者,這種思想要求共產主義國家必須鬥爭,必須與美國這樣的資本主義國家進行鬥爭並取得勝利。"同日,蓬佩奧在接受埃裡克·弗蘭克採訪時再次將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分離開,宣稱"中國共產黨正在試圖削弱我們的民主制度,我們的自由"。9月27日,在接受馬克·萊文採訪時,蓬佩奧再次妄稱∶"美國中長期面臨的最大的外部威脅是今天中國的政權……中國共產黨構成的威脅。"11月10 日,蓬佩奧接受布萊特·貝爾採訪時又宣稱∶"當我思考未來5年或10年美國面臨的挑戰時,中國共產黨絕對是核心的威脅。他們正在影響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

 

出於美國意識形態偏見,中美的教育與人文交流受到嚴重影響。2020年 8月13日,美國國務院把孔子學院美國中心列管為"外國使團"。9月2日,美國國務院要求中國駐美高級外交官訪問美國大學校園和會見地方政府官員前必須得到批准,中國駐美使領館在館舍外舉辦超過 50 人規模的文化活動須經美方批准。10 月 28 日,美國將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在美分支機構——美國華盛頓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列管為"外國使團"

 

以上動態表明,由於美方的單方面錯誤行徑,中美關係惡化,美國對華認知已基本定型,中美關係已形成高度意識形態化的新態勢。這種新態勢將會反過來極大地影響美國對臺政策,並對兩岸關係產生消極影響。當然,目前美國對臺政策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傳統框架制約。

 

二、中美關係新態勢下美國對臺灣問題的認知變化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臺"是我國在臺灣問題上的基本立場。但對於一個中國原則,美國有不同理解。自中美建交以來,美國歷屆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政策基本以所謂"與臺灣關係法"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以及裡根政府所謂"六項保證"確立的框架為基礎。美國這個傳統的政策框架就是其一個中國政策。歷屆美國政府基本在這一框架下處理中美關係和臺灣問題。川普任期內,美國對臺灣問題的認知出現新變化,美臺實質關係發生較大變化。美國不斷挑戰中國在 臺灣問題上的底線。

 

(一)美國歷屆政府對臺灣問題的認知

 

所謂"與臺灣關係法"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以及裡根政府所謂"六項保證"構成美國處理臺灣問題的基本框架。這個框架也是美國歷屆政府堅持的一個中國政策的標準表述。中國政府對美國國會通過的所謂"與臺灣關係法"和裡根政府提出並為後來美國歷屆政府沿用的所謂"六項保證"持堅決反對態度。中美兩國雖然在臺灣問題上不斷進行鬥爭,但臺灣問題總體上沒有阻擋兩國關係發展的步伐。兩國在關鍵時刻都能從大局出發,保持克制,維護中美關係穩定。

 

在1972年2月 28日發表的《中美上海公報》中,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臺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中美建交公報》明確聲明,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同臺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中美兩國重申了《中美上海公報》中雙方一致同意的各項原則,並強調"美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中美建交後,支持臺灣當局的美國國會眾議員克萊門特·J.扎布羅基等首先在眾議院提出所謂"與臺灣關係法"。1979年3月28 日和29日,美國國會眾參兩院分別正式通過所謂"與臺灣關係法"。4月 10日,該法案經卡特籤署後生效。該法案規定,美國的政策應該是∶維護和推動美國人民與臺灣人民以及中國大陸和西太平洋地區其他國家人民之間廣泛、密切和友好的商業、文化及其他關係;宣布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符合美國的政治、安全和經濟利益,也是國際關注的問題;明確說明美國決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是基於這樣的期望,即臺灣的未來將以和平方式解決;把決定臺灣未來的和平方式之外的任何努力,包括抵制和禁運,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之和平與安全的威脅,會受到美國嚴重關切;為臺灣提供防衛性武器;維持美國反對任何訴諸武力或其他形式之脅迫的能力。該法案規定,美國應該向臺灣提供使之能夠維持足夠自衛能力所必要數量的防務物品和防務服務;美國總統和國會應該僅僅根據他們對臺灣之需要的判斷為基礎,決定這些防務物品和服務的本質和數量。

 

《中美上海公報》和《中美建交公報》都沒有觸及美國對臺軍售的問題,而所謂"與臺灣關係法"明確要求美國政府應該向臺灣提供防禦性武器。所謂"與臺灣關係法"在1979年4月10日生效之後,美國多次向臺灣地區出售各式武器。裡根在1981年入主白宮後依照所謂"與臺灣關係法"升級了美臺關係。1981年12月4日,中美兩國正式就美國對臺軍售問題進行談判。1982年8月17 日,兩國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又稱《八一七公報》)。公報指出∶"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的問題在兩國談判建交的過程中沒有得到解決。雙方的立場不一致,中方聲明在正常化以後將再次提出這個問題。"美國政府聲明∶"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臺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臺灣地區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平,它準備逐步減少對臺灣的武器出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但為緩解臺灣當局的"擔心",裡根政府從談判伊始就多次向臺灣保證,不會"出賣"臺灣的利益。1982年7月14日,"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李潔明向臺灣方面傳達口頭保證,包括∶美國不會設定停止軍售臺灣的日期;未來美國對臺軍售不會與中國大陸提前商議;美國不會作為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談判的調解人;美國不在臺灣"主權"問題上持立場;不會壓迫臺灣與中國大陸進行談判;不會修訂"與臺灣關係法"等。此為裡根政府提出的所謂"六項保證"。

 

(二)川普政府時期美國對臺灣問題的認知變化

 

川普政府時期,美國仍聲稱堅持其一個中國政策,延續美國歷屆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基本認知。但受中美關係整體氛圍的影響,它的具體認知出現變化。美臺實質關係不斷推進,美國政府的一些新做法對中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底線構成嚴重挑戰。

 

1.美國"印太戰略"賦予臺灣重要地位

 

在美國"印太戰略"中,臺灣主要扮演所謂"民主示範"角色。2018年3月21日,美國國務院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在"臺北美國商會"演講時聲稱,臺灣的"民主"和"發展"是印太地區的榜樣,美國對臺灣人民、安全、民主有堅定承諾。2019年2月19 日,蓬佩奧在緻密克羅尼西亞總統峰會的聲明中宣稱∶"臺灣還是民主成功的故事,是一個可靠的夥伴,而且是一直對世界有利的力量……美國永遠都相信,臺灣擁抱民主是得到國際支持的榜樣。"'2019年10月24日,彭斯在弗雷德裡克·V.馬利克紀念演講中稱臺灣是"世界上一個偉大的貿易經濟體和中華文化與民主的燈塔",鼓勵國際社會與臺灣接觸。

 

基於對臺灣重要地位的認知,美國相關機構評估了美國對臺政策及中美關係,提出相應政策主張。2019 年1月,美國國防情報局發布報告評估認為,中國政府的長期意圖是統一臺灣,"嚇阻"臺灣任何宣布"獨立"的企圖,這是"中國軍事現代化的主要推動力"。2019年3月14日,美國國防部代理部長派屈克·沙納漢妄稱,中國已經進行投入,目的是抵消美國的優勢。2019年6月1日,美國國防部發布《印太戰略報告》評估認為,如果中國政府或印太地區的另一個競爭者決定"通過武力推進它們自己的利益,它們很可能在衝突開始時利用其地區軍事優勢。在造成既成事實的情境下,競爭者會尋求利用它們的能力,迅速實現有限目標並預先阻止來自美國及其盟國和夥伴的反應"。美國國防戰略委員會認為,美國武裝力量必須做出"威懾和防止某靈活的機會主義敵人採取的造成既成事實之做法"的姿態,以在印太地區進行有效競爭。所謂"必須發展新的作戰思想,以獲得戰略優勢",防止中國使用"既成事實戰略",成為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重要關注。

 

2.美國對"一中政策"的認知發生動搖

 

川普政府雖然整體上堅持美國政府傳統的一個中國政策,但這一認知在發生動搖。川普贏得 2016 年美國大選後,蔡英文致電祝賀,這是 1979 年來美國總統或當選總統第一次與臺灣當局領導人直接通話。2016年 12月11日,川普在接受克裡斯·華萊士採訪時聲稱∶"我完全理解一個中國政策,但我不知道為何我們必須受一個中國政策的約束,除非我們在其他問題,包括貿易問題上與中國達成協議。"中國對這些言行表達嚴重關切。2017年 2月9日,川普與習近平主席通電話。川普表示,充分理解美國政府奉行一個中國政策的高度重要性,美國政府堅持奉行一個中國政策。2018年11月9日,中美兩國舉行外交與安全對話,美國重申了關於一個中國政策的承諾,但同時"呼籲中國恢復臺灣海峽的穩定,並尊重臺灣的國際空間",表示"反對任何一方旨在改變現狀的單方面行動,包括任何訴諸武力或脅迫"。

 

川普政府在臺灣問題上對中國的挑戰不斷升級。2019年3月4日,"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在史丹福大學演講時聲稱∶"支持美國政策的是在臺灣安全和地區和平方面的這種持久利益……美國與臺灣的關係將會繼續變得更加緊密。美國對臺灣和該地區的承諾不會衰落或萎縮。臺灣將會繼續變得更加強大,其生機勃勃的民主對其持續成功將繼續發揮核心作用。"2020 年11月12日,蓬佩奧在接受休·休伊特秀節目採訪時妄稱∶"臺灣從來都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實際上,我認為這是兩黨一致的看法。"此前,川普政府未公開顛覆中美關於一個中國的總體框架,只是在局部顯現較大幅度的修正。蓬佩奧關於臺灣問題的表態,已經動搖了過去數十年美國歷屆政府堅持的一個中國政策,其影響非常惡劣。未來美國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值得關注。

 

3.美臺實質關係不斷推進

 

美臺實質關係的推進最突出地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美臺官員竄訪頻繁且級別提升。所謂"與臺灣交往法"經川普在2018年3月16日籤署生效後,美國國務院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在3月20—22 日訪問了臺灣。2018年7月,臺灣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訪問了華盛頓。2020年2月,賴清德訪美。2020 年8月9—10日,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部長阿扎訪問臺灣,並與蔡英文舉行會談。2020年9月17-19 日,美國國務院主管經濟增長、能源和環境事務的副國務卿克拉奇訪問臺灣,這是美國自1979年以來訪臺最高層級官員。2020年11月 22日,美國海軍印太情報總指揮官史達曼訪問臺灣,討論升級與臺灣的交流。第二,川普政府時期美國對臺軍售大幅度增加。從2017年到2020年,美國對臺軍售總額達 183.34 億美元(表1),對臺軍售質量也大大提升。此外,美臺經貿聯繫的發展也體現著美臺實質關係的深化。2020年 11月 20日,美臺雙方在華盛頓舉行所謂"美臺經濟繁榮夥伴關係對話"第一次會議。

 

在中美關係新態勢下,美臺實質關係同步發生強化。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認知變化及美臺實質關係的推進,侵蝕了美國政府長期堅持的一個中國政策,嚴重損害中美兩國間的互信。美國政府對臺灣問題的認知可能在相當長時期內難以回調,美臺實質關係可能會進一步推進。

 

三、中美關係新態勢下美國國會的涉臺立法活動

 

中美關係新態勢影響了美國國內各種力量對中國及相關議題的認知。觀察美國政府行政部門及國會的動向,有助於綜合考察美國對臺政策的制定和具體實施。中美建交以來,美國國會在臺灣問題上發揮的作用總體呈負面∶越是兩岸關係和中美關係緊張,美國國會越用力推動美國與臺灣地區的實質關係。川普政府時期美國國會在臺灣問題上的立法活動可以說明這一點。2017年以來美國國會涉臺立法活動,反映著這一時期中美關係發展的態勢,也在很大程度上預示著未來的中美關係、美國與臺灣地區關係發展方向。審視美國國會在臺灣問題上發揮的作用,既要關注在國會得以通過並經美國總統籤署成為法律的立法活動,也要關注國會正在推動的甚至被擱置的立法活動。

 

(一)經美國總統籤署生效的法律

 

生效法案會約束美國政府行政部門在臺灣問題上的政策行為,對中美關係、美國與臺灣地區關係產生影響。川普政府時期,美國國會通過並經川普籤署成法的直接關於臺灣或涉臺的法案主要有7 項。

 

第一,2017年 12 月 12 日生效的《2018 財年國防授權法案》。該法第 1259節所謂"強化美國與臺灣之間的防務夥伴關係"要求∶美國應該加強和提升與臺灣的長期夥伴關係並與之合作;定期轉讓使臺灣能夠維持足夠自衛能力所必需的防務物資和服務;邀請臺灣防務力量參加軍事演習;實施與臺灣的高級防務人員和高級官員交流項目,提升關係;支持擴大的關注臺灣人員實踐訓練的交流;舉行雙邊海上演習;思考重建美國和臺灣港口訪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等。該法第 1259A 節所謂"實現對臺灣防務物資和防務服務轉讓正常化"規定∶收到臺灣關於轉讓防務物資和防務服務的軍購請求函 120 天內,美國國防部部長鬚經與國務卿磋商,向相關國會委員會提交一份包含相關內容的報告;該法生效 180 天內,美國國防部部長經與國務卿協商,應向相關國會委員會提供關於臺灣所面臨安全挑戰和有關合作的簡報。

 

第二,2018年 2月 28日美國國會通過、3月 16 日川普籤署的所謂"與臺灣交往法"。美國國會認為,自所謂"與臺灣關係法"生效以來,美臺關係因高層溝通嚴重不足而受到影響。該法案聲稱,美國政府應鼓勵美臺所有層級官員的互訪,美國的政策應該是∶允許美國所有層級官員赴臺訪問並會見對等級別臺灣官員;同意臺灣高級官員以有尊嚴的條件進入美國並會見美國官員;鼓勵"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和臺灣建立的任何其他媒介在美國開展活動。

 

第三,2018年 8月 13日生效的《2019財年約翰·S·麥凱恩國防授權法案》。該法第1257節所謂"加強臺灣軍隊的準備狀態"規定∶美國國防部部長應該經與臺灣對等官員磋商,對臺灣防務力量特別是臺灣的後備力量進行全面評估;並在評估後提供建議,以提升臺灣自衛能力的效率、效能、準備狀態和彈性。該法第 1258 節所謂"國會關於臺灣的認知"強調∶美國應該加強與臺灣的防務與安全合作,支持臺灣維持足夠自衛能力所需要的準備充分的現代防務力量發展;美國應該堅定支持臺灣通過外國軍售、直接商業購買和產業合作等方式獲取防禦性武器,特別是非對稱戰力和水下作戰能力;美國應該及時評估臺灣對防務物資和防務服務的需求並做出反應,提高對臺軍售的可預測性;美國國防部長應推動國防部的交流政策,提升所謂臺灣安全;美國和臺灣應該擴大在人道主義援助和災難救援方面的合作;美國國防部部長應該考慮支持美國醫療船訪問臺灣等。

 

第四,2018年12月31日生效的所謂"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該法案聲稱∶美國的政策支持臺灣地區和美國之間緊密的經濟、政治和安全關係,根據所謂"與臺灣關係法"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以及所謂"六項保證"忠實履行美國政府對臺灣的承諾;美國總統應定期向臺灣移交防務物品以應對既有的和可能的"威脅",包括支持臺灣發展非對稱能力並把其整合到臺灣防務力量當中;美國總統應根據所謂"與臺灣交往法"鼓勵美國高層官員訪問臺灣。

 

第五,2019年12月20日生效的《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案》。該法第1260B節所謂"關於臺灣網絡安全活動的報告"規定∶該法生效後 180 天內,美國國防部部長應該向相關國會委員會提交關於建立高水平、跨部門、協調應對新興網絡安全議題的工作組的可行性;討論美國國防部當前和未來與臺灣就網絡安全活動進行接觸的計劃;討論建立、執行或實施與臺灣達成的網絡安全活動協議面臨的障礙等的報告。該法第 1260C 節所謂"關於'與臺灣關係法'的評估和報告"規定∶國防部部長經與國務卿協調,應評估中國大陸或中國共產黨是否通過何種方式影響臺灣人民的安全或社會和經濟制度;中國大陸和臺灣之間的軍事平衡; 臺灣的未來將繼續通過和平方式決定等。

 

第六,2020年3月 26 日經川普籤署生效的所謂"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又稱"臺北法案")。美國國會認為,美臺經貿合作是促進美國和臺灣地區經濟增長、創造就業的積極因素,美國貿易代表應就進一步加強美臺經貿合作與國會進行磋商。該法案還要求美國政府支持臺灣地區加強與全世界國家的所謂"外交關係"和其他夥伴關係;法案生效90天之後的每180天,美國國務卿或國務卿指定的人應向相關國會委員會提交關於美國採取的重申和加強臺灣在世界上的"友邦"的行動報告;美國授權國務卿考慮擴大、終止或減少對已經採取行動或可能採取行動改變或降低與臺灣地區所謂正式或非正式"關係"的國家的對外援助;美國應支持臺灣加入所有不要求國家身份且美國是成員的國際組織,支持給予臺灣在其他相關國際組織觀察員地位 。

 

第七,2020年12月21日美國國會通過、12月27日川普籤署的《2021財年綜合撥款法案》中所謂"2020 年臺灣保證法"。美國國會認為,臺灣是美國自由和開放的"印太戰略"至關重要的一部分,美國政府應該支持臺灣發展不對稱能力,敦促臺灣增加防務開支,常態化對臺軍售以增強其自我防衛能力。所謂"2020 年臺灣保證法"規定,美國應該支持臺灣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以及其他國際組織有意義的參與,支持臺灣加入糧農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其他不要求國家身份的國際組織。該法案還要求美國國務卿在法案生效後 180 天內,就美國國務院指導美臺關係的相關規範進行審查並提交報告;美國國務院制定所謂處理與臺灣關係的指南。

 

從這7個已生效法案的主要內容可以看出,美國未來在臺灣問題上會繼續推動高層官員竄訪,增加對臺軍售,提升防務合作,提升美臺經貿合作,支持臺灣拓展所謂"國際活動空間"。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嚴重虛化,臺灣地區在美國國內立法和政策話語中逐步被"準國家化"。

 

(二)曾經推動但被擱置的議案

 

美國國會曾經推動但被擱置的關於臺灣問題的議案反映了部分國會議員的看法和政策傾向。這些議案涉及的議題包括∶

 

第一,加強與臺灣的所謂"軍事交流",提升雙邊"軍事聯繫"。涉及這個議題的法案包括∶所謂"臺灣安全法""臺灣防務評估委員會法""臺灣防務法""防止臺灣被侵犯法"。

 

2017年7月24日,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湯姆·科頓在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提出的所謂"臺灣安全法"(S.1620),11月7日共和黨籍眾議員麥可·T·麥克考爾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提出的所謂"臺灣安全法"(H.R.4288),要求美國國防部實施一個美臺高級防務人員和高官之間的交流項目,改善"軍事聯繫";定期向臺灣移交防務物品,支持其發展非對稱能力並整合到其防務力量當中;重新建立美國海軍對臺灣高雄或其他合適港口的定期港口訪問,並允許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接受臺灣防務人員對夏威夷、關島或其他適當地方的港口訪問。

 

2018年5月7日,美國共和黨籍眾議員唐·培根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提出所謂"臺灣防務評估委員會法",要求美國國防部設立"臺灣防務評估委員會",評估臺灣的防務建設,並就臺灣的自衛能力提出改進建議;在戰略規劃和資源管理、人事管理和力量部署、聯合作戰規劃與評估、軍事準備狀態測量與評估、指揮、控制、通訊與情報、技術研究與開發以及防務物品採購與後勤等方面改進臺灣自衛能力的效率、效力、準備狀態和適應力。

 

2020年6月10日,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喬希·霍利等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6月30日共和黨籍眾議員邁克·加拉赫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提出所謂"臺灣防務法",要求美國維持美國武裝力量拒止中國大陸對臺灣地區造成既成事實的能力。

 

2020年7月29日,美國共和黨籍眾議員泰德·S·尤霍等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9月17日共和黨籍參議員裡克·斯科特在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提出所謂"防止臺灣被侵犯法"。該法案授權美國總統使用武裝力量和採取總統認為必要和恰當的其他措施保護臺灣;要求美國國防部部長與國務卿及其他相關聯邦機構領導人協調,與臺灣當局及志同道合的安全夥伴舉行年度地區安全對話,與其他聯邦機構領導人協調,開展聯合軍事演習項目;美國國務卿應加速批准向臺灣地區出售防務物品和服務,"協防臺灣"。該法案還要求在生效一年內,美國總統或總統指派國務卿到臺灣與臺灣當局領導人會見 "。

 

第二,支持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企圖提高臺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的地位。從2017年7月到2019年3月,泰德·S·尤霍和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詹姆斯·因霍夫分別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多次提出議案,企圖幫助臺灣重新獲得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地位。2020年5月和6月,美國共和黨籍眾議員斯科特·佩裡兩次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提出議案,提出假如臺灣地區不能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的成員權利、特權和責任,美國將禁止給予世界衛生組織所有核定的和自願提供的捐助。

 

2018年5月24日,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科裡·加德納在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提出所謂"臺灣國際參與法",表示美國應該支持臺灣當局加入國際組織或獲得觀察員地位,美國總統應該以此作為美中任何雙邊接觸(包括領導人峰會和美中全面經濟對話)的組成部分。所謂"臺灣保證法"也強調,美國應該支持臺灣地區所謂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以及其他適當國際組織。

 

2020年 2月28日,美國共和黨籍眾議員斯科特·R·蒂普頓在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提出所謂"臺灣公平僱傭法",規定財政部部長應指示國際金融機構中美國的執行董事利用美國影響力和投票權,確保臺灣人在任何應聘決定中不受歧視.2020年5月22日,美國共和黨籍眾議員安東尼·岡薩雷斯在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提出所謂"不歧視臺灣法案",要求採取行動,改善臺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的地位;美國財政部應指示美國在國際金融機構的代表反對把臺灣作為目的地或過境地施加限制條件。

 

第三,發展美臺經貿合作,推動達成所謂"美臺雙邊貿易協定"。中美建交後,美國與臺灣當局主要維持經濟和文化關係。但近年來美臺經貿合作的政治性日益強烈,所謂"美臺雙邊貿易協定"已達到呼之欲出的程度,這意味著美臺實質關係的進一步提升。所謂"臺灣保證法"聲稱,美國貿易代表應根據所謂"美國一臺灣貿易與投資框架協定"恢復會談,以達成所謂"美臺雙邊貿易協定"。所謂"防止臺灣被侵犯法"要求美國貿易代表在該法案生效180天內與臺灣"代表"進行談判,達成所謂"美臺雙邊貿易協定"。

 

第四,推動美臺人員與文化交流,加強所謂"美國一臺灣戰略夥伴關係"。2020年6月29日美國共和黨籍眾議員泰德·S.尤霍在眾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7月27日美國民主黨籍參議員愛德華·J. 馬爾基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提出所謂"臺灣獎學金法",要求設立"臺灣獎學金項目",進一步加強所謂"美國一臺灣戰略夥伴關係"。2020年 10月 20日,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馬可·盧比奧和民主黨籍參議員傑夫·莫克雷在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提出所謂"臺灣關係加強法",要求美國建立強有力的夥伴關係,提升與臺灣關係,應對21世紀挑戰;美國應支持美國與臺灣的教育和交流項目,建立所謂"美國一臺灣文化交流基金會",深化臺灣地區和美國未來領導人之間的聯繫。

 

第五,實質提升美國與臺灣的所謂"官方關係"。2019年 12月 23日,美國共和黨籍眾議員史蒂夫·夏波特等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提出所謂"臺灣使節法",要求美國總統根據參議院的建議和同意任命"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並使其擁有無任所大使的級別和地位。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泰德·科魯茲在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美國共和黨籍眾議員約翰·R.柯蒂斯等在眾議院提出所謂"臺灣主權象徵法案",要求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允許來自臺灣當局和防務力量的代表在美國政府舉辦的宴會中展示旗幟和徽章。

 

我國要警惕新一屆美國國會重拾這些法案或重新推動這些議題的立法。它們一旦生效成為法律,必將進一步虛化美國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進一步破壞中美關係。

 

(三)議員提出的決議案

 

美國部分國會議員提出的涉臺決議案,其內容和措辭往往比國會正式通過的法案和被擱置的議案更激進。一些國會議員提出的決議案嚴重違背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精神。

 

2017年 4 月 6 日,美國共和黨籍眾議員泰德·S.尤霍等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提出決議案(H.Res.271),強調美國和臺灣在所謂"雙邊貿易關係"中有重要和持久的機會,高標準的所謂"雙邊貿易協定"將有助於深化經濟合作,促進共同利益;敦促美國貿易代表與臺灣談判籤署所謂"雙邊貿易協定"。2018年6月14日,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科裡·加德納在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提出決議案(S.Con.Res.40),敦促行政部門完全實施所謂"與臺灣關係法""與臺灣交往法"及其他加強美臺實質關係的政策指令。

 

2018 年 6 月 20 日,美國共和黨籍眾議員戴納·羅拉巴切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提出的決議案(HCon.Res.124)妄稱,美國總統應放棄一個中國政策,開始恢復與臺灣所謂"正常外交關係"。2019 年3月 21日,史蒂夫·夏波特在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提出的決議案(HRes.248)聲稱,眾議院認為應該鼓勵臺灣海峽兩岸進行無條件的、建設性對話;鼓勵美臺之間所有層級官員竄訪;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應"避免默認中國的一中原則";私營公司應"拒絕中國實施一中原則"的措施,在美國的企業應該向美國國務卿報告中國的做法;美國應該"反對中國的一中原則宣傳運動"。2020年9月16 日,美國共和黨籍眾議員託馬斯·P.蒂凡尼等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提出的決議案聲稱,美國總統應該"放棄一中政策"、實現與臺灣所謂"外交關係"的正常化、任命所謂"美國駐臺灣大使"並接受所謂"臺灣駐美大使"、廢除限制美國和臺灣當局正常交流和互動的聯邦政府準則;美國貿易代表應該發起與臺灣地區的正式談判,達成所謂"美臺雙邊貿易協定";美國總統、美國常駐聯合國大使以及相關美國官員應採取行動支持臺灣在聯合國及其他美國為成員國的國際組織的所謂"成員地位"。

 

在所謂"協防臺灣"等議題上,一些國會議員提出的決議案表述很露骨。2019年4月1日,美國民主黨籍眾議員艾略特·L·恩格爾在眾議院提出決議案,重申所謂"與臺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是且將繼續是美臺關係的基石;根據所謂"與臺灣交往法",鼓勵任何層級美國官員訪問臺灣並會見臺灣當局官員等。2019年6月4日,喬希·霍利在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提出決議案,聲稱支持臺灣當局採取的措施,鼓勵加強美國與臺灣地區關係,譴責中國大陸對臺灣當局造成的所謂"威脅"並"呼籲所有國家政府支持強大、繁榮和民主的臺灣"。

 

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的這些涉臺立法活動,雖然尚未在形式上改變美國對臺政策的基本框架,即美國的"一中政策",但美臺實質關係已大大提升。美國國會被擱置的議案以及部分國會議員提出的決議案雖然不具備強有力的法律效力,但反映了美國國內對臺灣問題的一些看法。這些看法一旦形成法律或成為政策主張,將會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權益,破壞中美關係。

 

四、中美關係新態勢下的臺灣問題走向

 

臺灣問題深受中美關係整體態勢的影響。通過上述對中美關係新態勢、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認知變化、美國國會涉臺立法活動等的梳理,本文得出以下判斷∶

 

(一)美國對臺政策基本框架將保持穩定

 

短期內美國對臺政策基本框架在形式上可能不會有很大變化,但美臺實質關係會繼續發展。未來美國政府還會在形式上堅持其所謂"與臺灣關係法"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以及所謂"六項保證"的對臺政策基本框架,但美國對臺實質關係很可能會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提升。

 

美國與臺灣當局的接觸可能升級。臺灣當局有關官員在涉外場合的能見度可能提高;美國支持臺灣地區參與國際組織的力度可能增強;美臺經貿合作深化,有可能達成所謂"美臺雙邊貿易協定";美國和臺灣地區的教育和人員交流提升,美國可能加強對臺公共外交,爭取臺灣輿論支持;美國和臺灣地區的安全合作深化,美國對臺軍售可能升級,雙方聯繫加強。當然,不能排除一種更極端的情況∶新一屆美國政府可能在堅持美國的"一中政策"的同時,繼續推動所謂"外交"上承認臺灣,甚至推動"一中一臺"。

 

美國國會在涉臺議題方面可能更加活躍,其影響不能低估。從上述對美國國會涉臺立法活動的梳理可以看出,美國國會在臺灣議題上非常積極,部分議員非常活躍,產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他們推動的已成為法律的法案,為美國政府行政部門推動美臺實質關係發展提供了所謂法律依據,未來在美國對臺政策中仍將產生較大影響。當然,這些法案如何發揮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行政部門對中美關係及臺灣問題的判斷。尚未成為法律或已被擱置的法案以及各涉臺決議案,同樣反映美國在臺灣問題上認知的變化和美國對臺政策可能的未來走向。此前積極推動涉臺法案的那些議員,連任後可能還會繼續推動涉臺立法活動,推動提升美國與臺灣地區的實質關係。

 

(二)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同時陷入消極互動

 

在中美關係進入新態勢的同時,兩岸關係也日趨緊張。2016 年後,蔡英文當局以所謂"轉型正義"的名義,削弱島內支持兩岸統一的社會基礎,在推動所謂"文化臺獨""隱性臺獨"和"去中國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兩岸關係持續倒退,交流大幅減少。加之 2019年臺灣當局炒作香港"修例風波",兩岸關係氛圍進一步惡化。2020 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民進黨當局與美國政府互動更加緊密。中國國民黨在兩岸議題上逐漸喪失話語權。中國國民黨黨主席江啟臣"親美"傾向非常明顯。臺灣島內政治發展及美臺互動進一步惡化兩岸關係氛圍。民進黨當局為拓展所謂"國際活動空間",全力推行所謂"聯美制中"政策,主動融入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美臺實質關係的發展將會進一步惡化兩岸關係氛圍,阻礙兩岸關係發展;同時加深中美之間互疑。未來中美之間、兩岸之間能否走出消極互動的模式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臺獨"勢力和臺灣民意變化情況;未來美國政府對臺灣問題的認知及其採取的政策;中美兩國之間的互動情況等。

 

(三)意識形態對抗色彩將進一步加劇

 

在各種形式的衝突中,意識形態的衝突是最難妥協、最難調和的。在中美關係新態勢下,美國挑起的意識形態對抗色彩已經非常濃厚。彭斯、蓬佩奧等多次聲稱,中美之間的競爭是社會制度、價值觀、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之爭,並把中國視為美國的最大"威脅"。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消極互動的模式會強化意識形態色彩。互動中體現的意識形態色彩越濃,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的調整和改善就越困難。美國處理中美關係時,將會進一步利用臺灣地區,打"臺灣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臺灣地區越來越可能成為中美衝突的一個"引爆點"。

 

五、結 語

 

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事關中國和平發展大局。當前,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都面臨嚴峻挑戰。面對中美關係新態勢下的臺灣問題,中國需要綜合考慮、妥善應對。第一,既要堅定原則,又要努力管控中美之間的分歧,積極推動兩國關係回到正軌。第二,高度重視美國國會在臺灣問題上的動向,加強與美國國會議員的交流。第三,加強對臺工作,以更開闊的思維認識臺灣問題,妥善處理與臺灣各階層和群體的交流和互動。臺灣問題事關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國核心國家利益所在。中國既需要展現維護國家利益的堅定意志,也需要用智慧和魄力化解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的僵局,推動中美兩國和海峽兩岸走出消極互動模式。

 

作者:仇朝兵(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

   原載於《統一戰線學研究》,2021年第1期


相關焦點

  • 祁冬濤:中美新冷戰下的臺灣和南中國海問題
    (美國海軍新聞辦公室)作者:祁冬濤中美在多大程度上已經處於「新冷戰」尚有不少爭論,將來是否必然跌入因大國爭霸而導致戰爭的「修昔底德陷阱」,也仍然是問號,但中美關係正急速變差,對抗的領域越來越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零和思維,在兩國都越來越流行;而且這些緊張信號短期沒有消失的跡象,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 張顯耀:中美關係定位決定臺灣發展走向
    前臺灣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接受中評社訪問時指出,很明顯的,臺灣議題從來就不是單獨且臺灣可以掌握的問題,而是看中美關係如何定位,才決定臺灣問題的發展與走向。艾利森是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道格拉斯迪倫講席教授,長期作為拜登核心幕僚,研究領域為美國國防政策、核武及中國問題,他日前接受臺灣媒體訪問時表示,拜登明白只有「一個中國」,沒有獨立的「臺灣國家」存在,美國不會承認「臺灣獨立」,拜登的挑戰在於如何想出一個兩岸新方案,改善三方關係。張顯耀表示,艾利森敢出來講,拜登事後又沒否認,顯然這是一個訊息、一個信號,值得觀察重視。
  • 王在希:拜登上臺後的中美關係與臺灣問題
    在拜登就職第三天,美國務院正式發表聲明,表示美「將維持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與臺灣關係法」和對臺「六項保證」中提出的長期承諾,「繼續協助臺灣維持足夠的防衛能力」,稱美國「對臺灣的承諾堅如磐石」。從以上訊息可以看出,拜登上臺後在中美關係上,將基本回歸民主黨以前歷屆總統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為下一步調整中美關係預留了空間,也適當安撫了臺灣蔡英文當局。
  • 【中美關係】中美競合關係與臺海問題
    中美貿易戰和美國的臺灣牌已經成為當前中美關係何去何從的一個風向標, 所以我們應該首先界定中美關係發展現在處於什麼樣的階段。中美長期競合狀態的出現2019年2月我在首爾開會時有韓國學者問我,如果中美關係可分為三種的話,即:一是重回冷戰;二是通過妥協、慢慢走向G2;三是長期複合型競爭合作共存,我怎麼看。
  • 臺灣團體抗議美國操弄臺灣問題破壞兩岸關係
    中華統一促進黨發布新聞稿表示,臺灣唯有與大陸和平統一,才是長治久安的最大保障,才是人民幸福的最大保證,而美國竟然執意為「臺獨」政客撐腰壯膽。勞動黨、中國統一聯盟、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夏潮聯合會、勞動人權協會、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等多個團體,也共同發表嚴正聲明,呼籲美國停止幹涉中國內政,臺灣社會亦應正視問題的嚴重性,不要讓兩岸關係在外部勢力操弄下,走向更難以挽回的局面。
  • 唐永紅:中美及兩岸結構性矛盾的性質與中美及兩岸關係的走向
    各方多認為,在拜登及民主黨治下,美國對華政策進而對臺政策會有不同於代表共和黨且反建制的川普的做法,因而中美關係、兩岸關係可能呈現不同的局面。一、中美結構性矛盾的性質與中美關係的走向  眾所周知,近40年來,中國大陸不斷崛起,並有超越美國之勢,客觀上相應導致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與遊戲規則逐漸改變。2010年以來,美國認定這種態勢與改變總體上有損於美國的霸權戰略與國家利益,並認為其前期的旨在和平演變的接觸交流政策總體上失敗了。
  • 國臺辦原副主任王在希:拜登上臺後的中美關係與臺灣問題
    【國臺辦原副主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 拜登上臺後,中美關係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兩岸關係是否會趨向緩和?這是當前大家普遍關注的兩個問題。從目前情況來看,儘管拜登本人還沒有對中美關係的定性定位和臺灣問題明確表態,但已基本可以看出端倪。
  • 趙全勝:中美競合關係與臺海問題
    中美貿易戰和美國的臺灣牌已經成為當前中美關係何去何從的一個風向標, 所以我們應該首先界定中美關係發展現在處於什麼樣的階段。2019年2月我在首爾開會時有韓國學者問我,如果中美關係可分為三種的話,即:一是重回冷戰;二是通過妥協、慢慢走向G2;三是長期複合型競爭合作共存,我怎麼看。我的回答是:「前兩種模式都不符合現實,複合型目前最符合中美狀態。」
  • 臺灣問題:川普時代中美關係新障礙?《震海聽風錄》有內幕(下)
    其實沒有,其實有美國的國防的安全、盟友的國防安全考量,像臺灣是美國的朋友,你們要說是盟國,臺灣是美國的朋友,對不對?還是有傳統的考量,像國防安全這些考量,所以你不能完全說是生意人的考量,什麼所有的外交政策商業化一定不是。        邱震海:好,下一個問題來了,北京到底未來如何反應?現在北京是口頭反應已經有了。
  • 中美「新冷戰」下的臺灣
    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在英國智庫政策交流,以「貴在坦承:論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表25分鐘的中文演說,其表示「我們正經歷巨大的轉變,過去幾十年從後冷戰年代,到一個新冷戰時代,而這(新冷戰)是考慮過去30年一些失敗而來的」,他認為世界正從後冷戰進入檢討過去30年失敗的新時代,以美國為首的很多國家開始反擊,而中國大陸的戰狼外交則是北京面對各國反擊下的因應手段
  • 【大國關係】俞正梁 李曉義:中美俄戰略關係新態勢
    、新特點、新走向,它集中體現了世界最具實質性的結構變化。冷戰伊始,美蘇走向對抗,在兩大陣營尖銳對立尤其是爆發韓戰的背景下,中國作為相對弱小的一方與蘇聯結盟,戰略大三角關係出現了中蘇對抗美國的態勢,美國處於下風,在朝鮮、越南等地連遭挫敗,及至中蘇矛盾大爆發蘇聯成為中國最大的安全威脅,中美蘇戰略關係大逆轉,中美聯合抗蘇,內外夾攻,蘇聯解體。接著,中美俄戰略關係進入盤整時期。
  • 中美戰略博弈下的兩岸關係
    這是繼1979年美國制定《與臺灣關係法》之後,又一個最具政治意義的、最為嚴重的幹涉中國臺灣問題的美國國內法,直接挑戰中美「三公報」對美臺維持非官方關係的界線,違反了「一個中國」立場,嚴重損害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危害了兩岸關係和平與穩定。    二是軍事與安全上為臺灣當局撐腰助陣。2017年12月,川普籤署了國會通過的「2018年度國防授權法案」。
  • 胡利奧·裡奧斯:中美遲早會坐下來討論臺灣問題
    川普入主白宮後結束了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戰略模糊」。川普提高了與臺灣地區的交流的水平,力求加強與臺灣地區的經濟、貿易和技術關係,並增加了對臺軍售。拜登上臺後,需要明確其在相關問題上的立場。美國新任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等人講話調門並不友好。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霍恩日前曾宣稱,美國對臺灣的承諾「堅如磐石」。
  • 反對《與臺灣關係法》鬥爭的啟示 —— 記中美建交後圍繞臺灣問題的第一場嚴重政治較量
    卡特總統表示他在執行這個法案時要遵守中美建交協議,中國正在看美國以後採取的行動。在鄧小平的決斷下,中國進一步升高鬥爭力度。4月28日,中國政府向美國政府遞交抗議照會,著重指出:《與臺灣關係法》幹涉中國內政,實際上把臺灣視為國家,把臺灣當局當作政府,這是嚴重違反中美建交協議的行動。中美建交協議是今後中美關係發展的基礎和準則。
  • 近三十年來臺灣學界南海問題研究的回顧與思考(四)
    蔡英文上臺後在南海問題上面臨的第一次"大考"就是"南海仲裁案"。因此,這一時期臺灣學界對仲裁案的研究頗為重視。與此同時,在臺灣當局實施"聯美抗中""新南向政策"的背景下,臺灣學界對域外大國的幹涉以及東南亞聲索國的動態也給予了必要和充分地關注。
  • 中美「新冷戰」下的臺灣:美國大選後臺灣的三條路
    或許國民黨在這時候可以適時提出新的主張,譬如說:在接受一國兩制的基礎下,臺灣徹底放棄從中國領土分離出去的「臺獨」主張,與中美兩大強國保持等距離,維持現狀,保有現行政治體制、維持僅足夠維護治安用的軍事武力。只要不提分裂國土,相信大陸政府也願意用和平方式解決兩岸歧見,讓臺灣不必再花費大筆經費去購買美國過時武器,而把這些錢用在建設臺灣及兩岸更便捷的交通運輸上。
  • 深度解讀:臺灣問題的由來及演變
    這一點,無論是民意調查,還是民進黨所得選票,都足以說明這個問題。但真正的「臺獨」死硬分子畢竟只是少數。六、臺灣問題中的美國因素中美自建交談判開始,臺灣始終是兩國關係中的核心問題。兩國建交時,主要解決了美國從臺灣撤軍、承認一個中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等重大問題。
  • 中美在臺灣空域較量, 美軍進駐臺灣?
    ,下一步中美更加激烈的博弈將轉向臺灣,臺灣將成為中美政治、外交、軍事博弈的主戰場,最近美國在臺灣島及周邊空域的表現已暴露出美國在臺灣問題上軍事幹涉中國內政、分裂中國領土的圖謀。一是美國這麼做是為了強化美臺關係互動,提升美臺關係層級,為以後進一步提升美臺關係、增強美臺官方往來做好鋪墊,不排除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之後,美臺關係正常化的可能性。
  • 中國急需掌握解決臺灣問題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當前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已經走得太遠,一個又一個開歷史倒車的涉臺法案總想將臺灣問題拖回到以前的局面。但有一點美國無法改變,那就是中國的發展態勢,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再是從前的中國,今天的中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已經對臺灣構成碾壓態勢,即使是美國想對中國動手,也得掂量一下是否有這個實力能夠打敗中國而不自毀。
  • 臺灣問題:中國在考慮武力選項嗎?
    其中包括最近臺灣領導人的選舉,香港的動蕩,中國不斷增強的軍事力量,以及當代美中關係的螺旋式下滑。可以肯定的是,在過去的七十年中,臺灣一直處於或接近中美關係的中心,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這裡沒有什麼特別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