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 統一的視角:你肯定不知道,白起在長平之戰中用的戰法.

2021-03-04 昆前路37號院兒

點個「在看」唄~

37號院 | 出品

在下九思 | 編輯

在下九思 | 原創

之所以莫名其妙的想寫一篇孫子兵法,是因為上一篇在寫《統一的視角39·喋血長平》的時候,講到了白起的戰法。

 

在以前,我們說到長平之戰,強調的最多的是交戰雙方在 戰爭之外的一些博弈。嘆息趙國臨陣換將,讚嘆秦王稷的膽識魄力,還有講白起坑殺降卒.

 

這些故事讀起來確實精彩,但大部分都忘記了去講戰爭本身是怎麼打的,所以作為上一篇的補充,我們就從戰爭的角度來講講「長平之戰」。

 

在長平之戰中,秦軍主將白起充分運用了《孫子兵法》中「為正合、以奇勝」的兵勢第一原則.那麼白起是如何操作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先來簡單的講講《孫子兵法》

 

◆  《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孫子兵法》本身的內容,它一點都不神秘,反而非常簡單。《孫子兵法》是最基本的戰略原則和最基本的戰術要點,《孫子兵法》是至簡的大道。

首先,我們要澄清的一點是,《孫子兵法》不是戰法,而是不戰之法;不是戰勝之法,而是不敗之法;不是以少勝多之法,而是以多勝少之法。

 

可能聽起來你有點失望了,這麼說起來好像沒什麼用啊。所以《孫子兵法》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總結起來就是兩個「不」。第一個「不」是「不戰」。第二個「不」是「不敗」。

 

「不戰」可以分成三層:

 

第一個是打不贏就不要打,如果你明擺著打不贏,不戰。

 

第二個是打得贏,但是代價太大,殺敵一千,自傷八百,打不起,也不要打。

 

第三個不戰是打得贏也打得起,但是等等別著急打,看看能不能不用打就讓他屈服投降,這就叫「不戰而屈人之兵」。

 

所以《孫子兵法》在一開始是講了三個不戰:

 

打不贏不戰;

 

打得贏,但是打不起,不戰

 

打得贏也打得起,但是看看可不可以「不戰」就解決問題。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孫子的目標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要去戰鬥。這三個「不戰」就是《孫子兵法》的前三篇,《始計篇》《作戰篇》和《謀攻篇》。

 

不戰是因為戰爭的代價太大,失敗的風險太高,後果太嚴重,所以要善於忍耐,善於等待。所以「等待」不是不作為,是很重要的軍事行動。

 

那什麼又叫「不敗」呢?

 

額這裡沒有內涵,就是字面意思。所謂「不敗」就是不要追求勝利,要追求「不敗」。不要以勝利為目標,要以不敗為目標。

你可能會覺得很顛覆,但這確實是孫子的核心思想。

 

這意思可大了,比如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這話說的,就是你的目標一定要高,當你的目標很高的時候,即使達不到那個目標,也差不了多少。你的目標是上,最後怎麼著也能得到中。

 

這話有自己的角度。

但是,你會發現一個問題,當你「取法乎上」的時候,其實你對自己的「中」還是得不設底線的,你是定了一個最高的、一廂情願的天花板,一旦有什麼變化,你會敗得沒有底線。

 

而反過來,如果以「不敗」為目標來制定戰略計劃就不一樣了,制定了一個不敗的底線,如果運氣來了,是上不封頂,而追求勝利是下面沒有底線。

 

所以我們要把自己的人生放到多長的時間長度去看?用羅胖的話說叫「做時間的朋友」,你得是一個等得起的人。

 

所以《孫子兵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消極的,不是積極的。它不是讓我們更加強大,而是讓我們充分地認識到自己的無能為力。

 

有一句話說「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能夠控制的只有我們自己。」但是,事實上能夠控制自己的人也是很少的。所以學兵法最重要的是學會正確地控制自己,因為它是消極的。

 

那這麼一個消極的東西有什麼意義呢?

 

它有一個非常非常重大的意義——就是堵塞我們人生錯誤的源頭,防止你犯錯。

 

如果一輩子都不犯錯,每一天都往前進一步會怎麼樣?孫子認為「最快的進步是不退步」。如果真能做到這樣,那麼個人的成就,想要超過別人該不是什麼難事吧?

 

◆  《孫子兵法》的結構

《孫子兵法》可以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講戰略理念,第二部分講戰術原則,第三部分講具體的戰術注意事項。

 

第一部分,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到第四篇。前三篇《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講他最重要的戰略理念,就兩個「不」,一個不戰,一個不敗。

 

第四篇《軍形篇》要開始講戰了,講先勝後戰。

 

到了必須得戰的時候了,怎麼辦呢?要先勝後戰,等勝機出現了再戰,沒有勝機就永遠不戰。因為不戰就沒損失,不作死就不會死,No Zuo No Die。

 

第四篇,先勝後戰是講戰略判斷,什麼時候勝機出現了,這時候我能夠以最小的代價來獲得勝利。而不是衝上去就打,這就是在偶然當中去尋找勝利的機會,那就太渺茫了。

 

第二部分也是四篇,是第五篇到第八篇。第五篇《兵勢篇》,第六篇《虛實篇》,第七篇《軍爭篇》,第八篇《九變篇》,這四篇講的是戰術原則。

 

第三部分有五篇,是第九篇到第十三篇。第九篇《行軍篇》,講行軍、宿營和偵察。第十篇《地形篇》,第十一篇《九地篇》是講各種地形和地勢的戰術原則,注意事項,山地、平原、沼澤地、河邊怎麼打,深山、深溝、深谷怎麼打。第十二篇《火攻篇》,專門講火攻。第十三篇《用間篇》,講間諜的使用方法。

 

這十三篇的結構,就是從講戰略觀念,講戰術原則,到講具體不同地形的行軍、宿營戰術的注意事項。後面專門有兩篇,一個講火攻,一個講間諜。這就是整個《孫子兵法》的內容。

 

以上,簡單介紹了一下《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那麼接下來就具體講講白起在長平之戰中運用的戰法。

 

◆  白起的戰法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孫子兵法·兵勢》

 

這主要講了有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以正合以奇勝」的戰術原則以及與之相匹配的分戰法;

 

二是講了什麼是形,什麼是勢,他們的區別是什麼。「勢」怎麼用?

 

這裡,我們就重點講「以正合,以奇勝」這六個字怎麼用。

 

這句話可能是《孫子兵法》裡面最廣為人知的一句話,但是 「以正合,以奇勝」的「奇」念ji,奇數的「奇」,不是奇怪的「奇」。這也是《孫子兵法》裡面被讀錯最多的一個字,讀錯了,整個意思就全變了。

 

「奇」古人又稱餘奇,就是多餘出來的那一部分,就是奇兵,在關鍵的時候再用。簡單的說, 奇兵就是預備隊 。

 

正兵又是什麼呢?曹操說,「先出合戰為正,後出為奇」,所以這個「正」和「奇」就是一個先後的概念。

 

兩軍對陣,先以正兵合戰,雙方的主帥在後面看著,看到關鍵的時候,他覺得決勝的時候到了,投入預備部決勝,就是奇兵,這就是出奇制勝。

 

同樣的,關於用預備隊決勝,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裡面也有同樣的說法:

 

「雙方留下的預備隊的對比,往往是最後決定勝負的主要根據。一個主帥如果看到對方在預備隊的對比上佔有決定性優勢,那麼他就要下決心退卻。」 

 

《孫子兵法》說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就是說 只要你是戰鬥,就要正奇分兵。

戰勢不過奇正」,戰鬥的方法就是奇與正,沒有別的。這就叫戰術原則,只有這一種戰法。

 

但是,「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之間轉換的可能性,它排列組合是的變換無窮無盡的。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所以善於運用正奇轉換,善於出動奇兵的將領,他的戰法那是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奇正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奇正相生」, 奇可以變成正,正可以變成奇 ,「如循環之無端,誰能窮之。」它是反覆循環的。

 

正奇分兵是一個基本的戰術原則,叫分戰法, 戰鬥一定要分兵 。不管兵有多少都要分,有幾十萬大軍你要分,一個班攻一個山頭也要分。

說明白了「以正合、以奇勝。」我們就可以回過頭來看看白起是如何指揮長平之戰的。

 

首先,趙軍在趙括的指揮下傾巢出動,四十萬大軍,分前後兩軍,浩浩蕩蕩直奔秦軍陣地。面對趙軍的攻勢,白起做了三個安排:

 

一、五千騎兵插入趙軍的前軍與後軍之間,截斷通信。

 

二、派兩萬五千人迂迴趙軍身後,截斷退路。

 

三、敢死隊截斷糧道。

 

白起的這三招,可以說是招招致命。我們逐條分析。

 

當趙軍全軍出擊的時候,秦軍主力正面接戰,死守營壘。這個時候,秦軍正面主力就是「正」軍,兩軍交戰正酣之時,一支五千人的騎兵部隊,憑藉著機動性的優勢衝進了趙軍的陣中,將趙軍的前軍和後軍一分為二,打斷了趙軍的通信系統,讓前後兩軍不能相互聯繫。

 

在這一階段,這支五千人的騎兵部隊,就是「奇」

 

當趙括發現有一隻奇兵插入了趙軍陣中後,立刻命令趙軍猛攻這支騎兵部隊,而這時秦軍主力立刻合圍而上,試圖包圍趙軍。趙軍在正面感受到了秦軍兇猛的攻勢,想退卻整軍再戰,但是秦軍早已有兩萬五千人在趙軍身後兜底了,趙軍無路可退。

 

在這一階段,五千人的騎兵承受了趙軍猛烈的進攻,此時這五千人就是「正」、而秦軍主力與兜底的兩萬五千人此時就是「奇」。

在這「正」與「奇」的轉化之間,又出現了一「正」、兩「奇」的變化。

 

在第一階段,秦軍主力作為誘餌,吸引著趙軍猛攻。秦軍立刻派出機動部隊出奇的打斷了趙軍的「通信系統」。所以,這個時候秦軍主力是「正」,而秦軍的機動部隊就是「奇」。

 

到了第二階段,秦軍的機動部隊又成了誘餌,吸引著趙軍猛攻。秦軍見趙軍兵鋒轉向,立刻合圍而上。所以,這個時候秦軍的機動部隊是「正」,而主力就是「奇」。

 

而不僅如此,趙軍企圖要退卻喘息,整軍再戰的時候。秦軍早已截斷了趙軍的退路,這支兜底的部隊同樣也是一支「奇」兵。所以,這就出現了一「正」兩「奇」的局面。

 

到了第三階段,趙軍前不能進,後不能退,就只能在原地高築營壘等待救援。這個時候,秦軍在派出敢死隊,截斷趙軍糧道,最終將四十餘萬人困在長平足足餓了四十五天。自然,這支敢死隊就是「奇」了,那誰是「正」呢?

 

所以,《孫子兵法》原文說的:

 

「.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是什麼意思你明白了嗎?

 

學了這個,也希望各位小夥伴能在人生的戰場上能夠出奇制勝。

記住,孫子曰:「以正合、以奇勝.」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著名戰役之秦趙「長平之戰」
    趙孝成王召集大臣緊急商議,平陽君趙豹主張不接受,他認為馮亭是想嫁禍趙國,上黨郡就是個燙手的山芋。平原君趙勝則勸趙王接受上黨郡,他認為百萬大軍長年累月也不一定能打下一座城,如今不廢吹灰之力得到十七座城,機不可失。趙王於是同意接受上黨郡,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以防秦軍來攻。趙國接受上黨,秦國果然出兵攻趙。
  • 長平之戰,趙括之母曾阻止悲劇發生,趙王不聽,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秦、趙兩國合計出動85萬兵力,在長平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決戰。這場戰爭歷時兩年多。趙王臨陣換將,以趙括代替廉頗,導致戰爭失利。最終,趙國慘敗,45萬將士被坑殺。從此,六國再無力與秦國抗衡,為秦國一掃六合奠定了基礎。
  • 長平之戰慘敗後,趙孝成王幡然醒悟,一舉滅掉秦國20萬精銳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最慘烈的一戰,沒有之一;交戰雙方是秦國和趙國,可以說,雙方都把這一戰當做了賭國運的一戰。
  • 長平之戰之後,秦朝為何不滅了趙國?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雖然在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數字記載,不過在白起一次對於秦王的上書中,曾經明確說過在這場戰鬥中,秦軍損失了近一半的兵力。《史記》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戰爭前線的趙軍相信大家都知道在長平之戰時,秦朝一共動用了60多萬的兵力參戰,保守估計秦軍在此戰中也損失了近30萬的大軍,雖然說談不上動搖國本,但是這麼多人口的死傷,怎麼也得花個20多年來生育和練兵吧,因此雙方也就進入了短暫的和平期
  • 講述不一樣的長平之戰:這三點所謂「常識」,其實都該重新探討
    長平之戰,是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爆發的一場大戰。兩千多年來,歷代兵家、學者都極關注此役,對其進行研究。隨著研究的系統深入,一些結論也逐漸成為「常識」,比如白起的坑殺,趙括的無能,等等。不過,細翻史籍及有關考古發現,有以下三件「常識」,似有重新探討的必要。
  • 邯鄲之戰白起拒絕領兵出戰是否因為畏懼信陵君?
    在歷史上,白起作為一個軍人,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戰神,還沒有哪本史書記載說他會因為懼怕某人而不敢打仗的。從當代著名戰國史專家楊寬的《戰國史》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具體關於白起為什麼拒絕接受秦昭襄王命令其率軍攻打邯鄲的原因:秦昭襄王在動員白起再次伐趙攻邯鄲時,曾說:「前年國虛民飢,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軍糧以滅趙」(今本《戰國策》末章),當是指白起在長平決戰時,曾派人請秦昭襄王增加軍糧,就是鄒陽《獄中上書》說:「衛先生為秦畫(劃)長平之事,太白蝕昴,而(秦)昭王疑之。」
  • 723【喋血長平無春秋】
  • 再次發現長平之戰屍骨層,兩千年前的那場戰爭究竟有多殘酷?
    後經有關專家鑑定,認為這次屍骨層與發生在兩千兩百多年前的長平之戰有關。千百年來,古長平戰場,也就是現在的高平市附近不斷有屍骨出土,從而再次將那場殘酷的戰爭映入了我們的眼帘。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2年—前260年,一共歷時三年之久,交戰雙方是戰國末年最為強大的兩個諸侯國——秦國與趙國。長平之戰的爆發起因於韓國的上黨郡之爭。
  • 戰國百萬大軍靠譜不?長平之戰真有四十五萬人讓白起殺嗎?
    提及長平之戰,很多書都說那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合圍戰,雙方動員了超過一百萬人,打了三年。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史書上的長平之戰:(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韓)南陽太行道,絕之。四十五年(前262),伐韓之野王(地名),野王邑降秦。
  • 從長平之戰說起,談談工程公司合伙人制度設計的重要性
    長平之戰梗概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對決,是秦國軍隊在趙國的長平一帶與趙國發生戰爭,以秦軍勝利趙軍失敗告終,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是戰國歷史的重要轉折,也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 【鹽店街】秦人錄:白起是如何煉成「殺神」的?
    長平之戰形勢圖 一般認為,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作為戰國歷史最後之役,秦國統一中國大大加速。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最慘烈、最徹底的戰略性殲滅戰。 消息傳到趙國,全國上下一片恐慌震驚。 西元前259年(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軍再次攻打韓國,先平定上黨郡。
  • 歷史人物:中國名將之狠將白起
    他戎馬一生,大小七十餘戰,未嘗一敗,殲滅六國軍隊一百餘萬,奪取城池大小七十餘座,打到後來,六果將領聞白色變,都不敢與之交戰。縱觀白起一生,主要有六場大戰。首先是伊闕之戰,這是白起的成名之戰。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勢日益強盛,開始不斷向外發展勢力,首當其衝的就是韓國。公元前年,左庶長白起統率秦軍進攻韓國,一舉攻佔新城,白起因功被封為左更。
  •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誰的實戰水準最高?
    他們分別是:白起、廉頗、王翦、李牧。白起,戰國時秦國郿人。善用兵事,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縣西)。次年,由左庶長遷左更,出兵攻韓、魏,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參見伊闕之戰)。因功晉升為國尉。又渡黃河攻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
  • 白起禁止吃羊肉,士兵為何不服?白起:你走50步試試
    其實當時,只聽到這個名字,就覺得這個人其實是個高猛得人,但是比較瘦,確實,在當時以及現在說起來,白起還是很厲害的而一個人。白起是戰國時期秦國著名的將領。他一生中打過無數次仗從未輸過。其作戰特點之一是戰前精確規劃。在著名的"長平之戰",白起準備突襲趙軍之前,突然下了一個特別的命令:士兵們只允許吃冷的食物,熟羊肉變為熟牛肉。當這命令下達時,所有的官兵都怒氣衝衝。
  • 血飲 |中美長平對決無可避免,深徹變法開啟盛世千年!
    趙國慘敗,共被秦國斬首坑殺趙軍45萬,經此一役趙國14歲以上男丁幾乎消耗殆盡,秦國統一中國再無阻礙,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 很多人認為,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失敗不外兩個原因:要麼是因為國力較秦國差之甚遠,要麼是因為趙孝成王中了秦國離間計任用了只懂紙上談兵的趙括。事實果真如此嗎? 首先,趙國實力遠弱於秦,這是很多人的誤解。
  • 中國歷史上七大戰神的七場巔峰之戰——白起最暴烈
    下面我們就看看中國歷史上的七大戰神的七場巔峰之戰,體會那一段段傳奇。一個民族屹立千年不倒,我們的血脈不僅中流淌著華佗的妙手仁心,流淌著孔明的經天緯地,也同樣流淌著這些戰神的驍勇與暴烈。以下排名不分先後,以年代先後為準。
  • 《秦漢演義》原創長篇歷史文學(青春版)第一部-長平之戰-1-秦昭王的夢想
    第一部 長平之戰 【故事概要:公元前262-260
  • 趙國陣亡40萬人,為什麼仍然守不住長平?
    來源:地球知識局(ID:diqiuzhishiju)戰亂頻仍的戰國時代,規模最大的戰役當屬長平之戰
  • 揭開股市近日暴跌真相:坑殺遊資的長平之戰!
    如果您尚未關注我們,可點擊標題下方的「郎club」關注我們  導讀:  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的最後轉折
  • 白起坑殺40萬趙軍是真的嗎?考古人員挖開坑殺遺址,揭開謎底
    在歷史上對於白起的功績也存在很多非議,有許多的史學家稱他為戰神,是一個有著卓越領軍才能的將軍,也有人說白起是一個濫殺無辜的機器,是一個人屠。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秦趙兩國為爭奪領土展開的長平之戰了,這場決定了秦趙兩國命運的生死存亡大戰,秦國這邊正是由白起指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