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個「在看」唄~
37號院 | 出品
在下九思 | 編輯
在下九思 | 原創
之所以莫名其妙的想寫一篇孫子兵法,是因為上一篇在寫《統一的視角39·喋血長平》的時候,講到了白起的戰法。
在以前,我們說到長平之戰,強調的最多的是交戰雙方在 戰爭之外的一些博弈。嘆息趙國臨陣換將,讚嘆秦王稷的膽識魄力,還有講白起坑殺降卒.
這些故事讀起來確實精彩,但大部分都忘記了去講戰爭本身是怎麼打的,所以作為上一篇的補充,我們就從戰爭的角度來講講「長平之戰」。
在長平之戰中,秦軍主將白起充分運用了《孫子兵法》中「為正合、以奇勝」的兵勢第一原則.那麼白起是如何操作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先來簡單的講講《孫子兵法》
◆ 《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孫子兵法》本身的內容,它一點都不神秘,反而非常簡單。《孫子兵法》是最基本的戰略原則和最基本的戰術要點,《孫子兵法》是至簡的大道。
首先,我們要澄清的一點是,《孫子兵法》不是戰法,而是不戰之法;不是戰勝之法,而是不敗之法;不是以少勝多之法,而是以多勝少之法。
可能聽起來你有點失望了,這麼說起來好像沒什麼用啊。所以《孫子兵法》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總結起來就是兩個「不」。第一個「不」是「不戰」。第二個「不」是「不敗」。
「不戰」可以分成三層:
第一個是打不贏就不要打,如果你明擺著打不贏,不戰。
第二個是打得贏,但是代價太大,殺敵一千,自傷八百,打不起,也不要打。
第三個不戰是打得贏也打得起,但是等等別著急打,看看能不能不用打就讓他屈服投降,這就叫「不戰而屈人之兵」。
所以《孫子兵法》在一開始是講了三個不戰:
打不贏不戰;
打得贏,但是打不起,不戰;
打得贏也打得起,但是看看可不可以「不戰」就解決問題。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孫子的目標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要去戰鬥。這三個「不戰」就是《孫子兵法》的前三篇,《始計篇》《作戰篇》和《謀攻篇》。
不戰是因為戰爭的代價太大,失敗的風險太高,後果太嚴重,所以要善於忍耐,善於等待。所以「等待」不是不作為,是很重要的軍事行動。
那什麼又叫「不敗」呢?
額這裡沒有內涵,就是字面意思。所謂「不敗」就是不要追求勝利,要追求「不敗」。不要以勝利為目標,要以不敗為目標。
你可能會覺得很顛覆,但這確實是孫子的核心思想。
這意思可大了,比如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這話說的,就是你的目標一定要高,當你的目標很高的時候,即使達不到那個目標,也差不了多少。你的目標是上,最後怎麼著也能得到中。
這話有自己的角度。
但是,你會發現一個問題,當你「取法乎上」的時候,其實你對自己的「中」還是得不設底線的,你是定了一個最高的、一廂情願的天花板,一旦有什麼變化,你會敗得沒有底線。
而反過來,如果以「不敗」為目標來制定戰略計劃就不一樣了,制定了一個不敗的底線,如果運氣來了,是上不封頂,而追求勝利是下面沒有底線。
所以我們要把自己的人生放到多長的時間長度去看?用羅胖的話說叫「做時間的朋友」,你得是一個等得起的人。
所以《孫子兵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消極的,不是積極的。它不是讓我們更加強大,而是讓我們充分地認識到自己的無能為力。
有一句話說「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能夠控制的只有我們自己。」但是,事實上能夠控制自己的人也是很少的。所以學兵法最重要的是學會正確地控制自己,因為它是消極的。
那這麼一個消極的東西有什麼意義呢?
它有一個非常非常重大的意義——就是堵塞我們人生錯誤的源頭,防止你犯錯。
如果一輩子都不犯錯,每一天都往前進一步會怎麼樣?孫子認為「最快的進步是不退步」。如果真能做到這樣,那麼個人的成就,想要超過別人該不是什麼難事吧?
◆ 《孫子兵法》的結構
《孫子兵法》可以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講戰略理念,第二部分講戰術原則,第三部分講具體的戰術注意事項。
第一部分,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到第四篇。前三篇《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講他最重要的戰略理念,就兩個「不」,一個不戰,一個不敗。
第四篇《軍形篇》要開始講戰了,講先勝後戰。
到了必須得戰的時候了,怎麼辦呢?要先勝後戰,等勝機出現了再戰,沒有勝機就永遠不戰。因為不戰就沒損失,不作死就不會死,No Zuo No Die。
第四篇,先勝後戰是講戰略判斷,什麼時候勝機出現了,這時候我能夠以最小的代價來獲得勝利。而不是衝上去就打,這就是在偶然當中去尋找勝利的機會,那就太渺茫了。
第二部分也是四篇,是第五篇到第八篇。第五篇《兵勢篇》,第六篇《虛實篇》,第七篇《軍爭篇》,第八篇《九變篇》,這四篇講的是戰術原則。
第三部分有五篇,是第九篇到第十三篇。第九篇《行軍篇》,講行軍、宿營和偵察。第十篇《地形篇》,第十一篇《九地篇》是講各種地形和地勢的戰術原則,注意事項,山地、平原、沼澤地、河邊怎麼打,深山、深溝、深谷怎麼打。第十二篇《火攻篇》,專門講火攻。第十三篇《用間篇》,講間諜的使用方法。
這十三篇的結構,就是從講戰略觀念,講戰術原則,到講具體不同地形的行軍、宿營戰術的注意事項。後面專門有兩篇,一個講火攻,一個講間諜。這就是整個《孫子兵法》的內容。
以上,簡單介紹了一下《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那麼接下來就具體講講白起在長平之戰中運用的戰法。
◆ 白起的戰法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孫子兵法·兵勢》
這主要講了有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以正合以奇勝」的戰術原則以及與之相匹配的分戰法;
二是講了什麼是形,什麼是勢,他們的區別是什麼。「勢」怎麼用?
這裡,我們就重點講「以正合,以奇勝」這六個字怎麼用。
這句話可能是《孫子兵法》裡面最廣為人知的一句話,但是 「以正合,以奇勝」的「奇」念ji,奇數的「奇」,不是奇怪的「奇」。這也是《孫子兵法》裡面被讀錯最多的一個字,讀錯了,整個意思就全變了。
「奇」古人又稱餘奇,就是多餘出來的那一部分,就是奇兵,在關鍵的時候再用。簡單的說, 奇兵就是預備隊 。
正兵又是什麼呢?曹操說,「先出合戰為正,後出為奇」,所以這個「正」和「奇」就是一個先後的概念。
兩軍對陣,先以正兵合戰,雙方的主帥在後面看著,看到關鍵的時候,他覺得決勝的時候到了,投入預備部決勝,就是奇兵,這就是出奇制勝。
同樣的,關於用預備隊決勝,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裡面也有同樣的說法:
「雙方留下的預備隊的對比,往往是最後決定勝負的主要根據。一個主帥如果看到對方在預備隊的對比上佔有決定性優勢,那麼他就要下決心退卻。」
《孫子兵法》說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就是說 只要你是戰鬥,就要正奇分兵。
「戰勢不過奇正」,戰鬥的方法就是奇與正,沒有別的。這就叫戰術原則,只有這一種戰法。
但是,「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之間轉換的可能性,它排列組合是的變換無窮無盡的。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所以善於運用正奇轉換,善於出動奇兵的將領,他的戰法那是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奇正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奇正相生」, 奇可以變成正,正可以變成奇 ,「如循環之無端,誰能窮之。」它是反覆循環的。
正奇分兵是一個基本的戰術原則,叫分戰法, 戰鬥一定要分兵 。不管兵有多少都要分,有幾十萬大軍你要分,一個班攻一個山頭也要分。
說明白了「以正合、以奇勝。」我們就可以回過頭來看看白起是如何指揮長平之戰的。
首先,趙軍在趙括的指揮下傾巢出動,四十萬大軍,分前後兩軍,浩浩蕩蕩直奔秦軍陣地。面對趙軍的攻勢,白起做了三個安排:
一、五千騎兵插入趙軍的前軍與後軍之間,截斷通信。
二、派兩萬五千人迂迴趙軍身後,截斷退路。
三、敢死隊截斷糧道。
白起的這三招,可以說是招招致命。我們逐條分析。
當趙軍全軍出擊的時候,秦軍主力正面接戰,死守營壘。這個時候,秦軍正面主力就是「正」軍,兩軍交戰正酣之時,一支五千人的騎兵部隊,憑藉著機動性的優勢衝進了趙軍的陣中,將趙軍的前軍和後軍一分為二,打斷了趙軍的通信系統,讓前後兩軍不能相互聯繫。
在這一階段,這支五千人的騎兵部隊,就是「奇」。
當趙括發現有一隻奇兵插入了趙軍陣中後,立刻命令趙軍猛攻這支騎兵部隊,而這時秦軍主力立刻合圍而上,試圖包圍趙軍。趙軍在正面感受到了秦軍兇猛的攻勢,想退卻整軍再戰,但是秦軍早已有兩萬五千人在趙軍身後兜底了,趙軍無路可退。
在這一階段,五千人的騎兵承受了趙軍猛烈的進攻,此時這五千人就是「正」、而秦軍主力與兜底的兩萬五千人此時就是「奇」。
在這「正」與「奇」的轉化之間,又出現了一「正」、兩「奇」的變化。
在第一階段,秦軍主力作為誘餌,吸引著趙軍猛攻。秦軍立刻派出機動部隊出奇的打斷了趙軍的「通信系統」。所以,這個時候秦軍主力是「正」,而秦軍的機動部隊就是「奇」。
到了第二階段,秦軍的機動部隊又成了誘餌,吸引著趙軍猛攻。秦軍見趙軍兵鋒轉向,立刻合圍而上。所以,這個時候秦軍的機動部隊是「正」,而主力就是「奇」。
而不僅如此,趙軍企圖要退卻喘息,整軍再戰的時候。秦軍早已截斷了趙軍的退路,這支兜底的部隊同樣也是一支「奇」兵。所以,這就出現了一「正」兩「奇」的局面。
到了第三階段,趙軍前不能進,後不能退,就只能在原地高築營壘等待救援。這個時候,秦軍在派出敢死隊,截斷趙軍糧道,最終將四十餘萬人困在長平足足餓了四十五天。自然,這支敢死隊就是「奇」了,那誰是「正」呢?
所以,《孫子兵法》原文說的:
「.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是什麼意思你明白了嗎?
學了這個,也希望各位小夥伴能在人生的戰場上能夠出奇制勝。
記住,孫子曰:「以正合、以奇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