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陣亡40萬人,為什麼仍然守不住長平?

2021-03-04 人文歷史

來源:地球知識局(ID:diqiuzhishiju

戰亂頻仍的戰國時代,規模最大的戰役當屬長平之戰。在這場持續了三年的大戰之中,秦趙兩國出動了接近百萬大軍,戰爭規模之大史無前例。在戰場之外,兩國合縱連橫也都用盡了渾身解數,榨乾了最後一滴國家機器裡的油。

最終,秦國戰勝了趙國,並且坑殺了趙軍士卒三十餘萬人。一場戰爭打得趙國元氣大傷,徹底失去了爭雄天下的資本。

而戰勝的秦國也不是那麼好過。在之後的奏報中白起寫道:秦國內空。

那麼這場驚天動地的大戰是為何突然爆發的?又是為什麼迅速演變成一場戰略大決戰的呢?

秦趙國土安全底線

長平之戰主要爭奪的目標,是在戰國時期大名鼎鼎的上黨地區。

上黨地區主要在山西東南部,古潞、澤、遼、沁四州,即今天的晉中市榆社左權,長治市,晉城市一帶。稱其為上黨地區,是因為此地「地極高,與天為黨」,是兵家必爭之地。

山西並非鐵板一塊

「與天為黨」的上黨

被華北、中原、汾河河谷所包圍

可謂三方勢力之必爭之地

在三家分晉之後,上黨郡也一分為三,趙國、韓國、魏國都得到了上黨郡的一部分,三國之間圍繞著上黨郡曾長期爆發小規模衝突和戰爭。

韓趙魏打來打去

主要也是因為魏國的形狀太過妖嬈了

(可橫屏食用)

等到西部的秦國崛起,三家在上黨郡的格局才基本穩定下來:韓國基本擁有上黨地區西半邊,約包含有今山西沁源、安澤及沁水等地區;趙國設置的上黨郡則包含山西和順、榆社以南,壺關以北,沁縣、長子以東,太行山以西地區,地勢相對平坦;魏國佔據高平、陵川及嚴城等地區。

韓趙魏從三條不同的河流切入上黨

趙國為漳水、魏國為丹水、韓國為沁水

而晉的根據地汾水已經被秦國侵佔

(可橫屏食用)

隨著三家中最先崛起的魏國在秦國和齊國的雙重壓力下快速衰落,以及秦國以變法為基礎的軍事勃興,秦趙兩國很快就在上黨地區有了接觸。這裡也就成為了西方新貴秦國和東方六國中軍事實力最強的趙國之間,國土安全的紅線。

秦國在數代之內

吞併巴蜀、西楚、河東(汾河)

將魏國打出山西,韓國亦奄奄一息

所能當秦者,唯有趙國(吞併了中山國)

(可橫屏食用)

這條線對於趙國而言尤其重要。

韓國上黨郡和趙國上黨郡緊密相連,但是韓國的上黨郡海拔高、地緣優勢大,太行山脈橫貫其間,更直白的說是一塊進可攻退可守的寶地。趙國的上黨郡則是一馬平川,已經從山地往谷地、平原地區過渡,在軍事上來說利用程度低,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來固守。

此時韓國在秦國持續的打擊之下早已經是奄奄一息。到了長平之戰的前三年,秦國奪佔了韓國野王要塞,徹底切斷了韓國本土和上黨郡的聯繫。一旦補給切斷,上黨地區缺乏自持能力,很快就會自動落於秦國之手。

而韓國的上黨一旦丟失,秦軍兵鋒居高臨下,趙國的軍事重鎮晉陽將會直接暴露在秦軍面前。更可怕的是趙軍面向太行山一側的要塞城池,將全部暴露於秦軍的俯衝範圍內。秦軍甚至可以將上黨地區作為進攻的橋頭堡,直接進攻趙國都城邯鄲。

秦國獲得上黨

則韓趙魏三家離國破家亡就不遠了

再看秦國,上黨的西面不遠是秦國的安邑,是秦國在函谷關外最重要的城池,是秦國河西地區的中心。一旦安邑受到攻擊或者被佔領,秦國的河西地區將會面臨失守的困境。當年魏國崛起時就如此威脅過秦國的前線。

更為重要的是,一旦趙軍破上黨、下安邑,那麼趙國完全有實力運用其強大的騎兵兵團繞過函谷關來對秦國發動進攻。這是秦國絕不能容忍的。

河東失守則河西危矣

這也是秦國最害怕的

(可橫屏食用)

也就是說,上黨地區是秦趙兩國彼此戰略防線的最後底線。

如果這塊土地保存在韓國手裡,那麼秦趙兩國可以相安無事;一旦有一方得到了上黨地區,必然會有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這是長平之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天上掉下來個大餡餅

秦國早就對這塊土地動了念頭,布局暗暗地開始了很久。

長平之戰爆發前三年,公元前264年,秦國攻打韓國,攻佔韓國九座城池,消滅韓軍五萬人。公元263年,秦國武安君白起掌兵再次出兵韓國,取韓國南陽之地。公元前262年,秦國再次出兵韓國,這次就是直接奔著上黨來了,攻佔野王要塞,斷絕了韓國主體和上黨的聯繫。

韓國失去野王之後

韓國的上黨諸城成為飛地

其中的平原地區決定投降趙國抵抗韓國

而趙國,同意了

(可橫屏食用)

強鄰在側,大兵壓境,秦國在戰場之外也派出使者對韓國君臣威逼利誘。韓國國君韓桓惠王扛不住壓力,給上黨太守馮亭下令,要馮亭將上黨郡獻給秦國。

韓國希望以此換來秦國罷兵。這也正是秦國想要的結果,不用強攻,拿下上黨。

但是上黨太守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他的背後,則是不願做秦國子民的上黨百姓。馮亭決心把上黨郡的17座城市獻給趙國,緩解韓國核心受到的壓力,阻滯秦國東進的步伐,更可能還會有自己可以加官進爵的小九九。

接到天上掉下大餡餅的趙國君臣可是覺得做夢一般。

趙王猶豫不決,找來了兩個王族重臣商議。平陽君趙豹一眼看出了馮亭可能的陰謀:這是韓國人的嫁禍之計,他們抵擋不住秦國,馮亭又不能守,便把禍水引到趙國身上來。雖然上黨是塊要地、寶地,但是秦強而趙弱,趙國接收之恐怕會面臨更大的災禍。

此話雖真,卻不合趙王的心意,於是他又接見了平原君趙勝。趙勝一貫是鷹派,認為有人抱著17座城市來相贈的機會機不可失。更為重要的是,這裡可以作為趙國的戰略屏障,改變秦強趙弱的局勢。

趙孝成王找到了自己的支持者,當即表示同意。

但是,兩位鷹派也因為趙豹的提醒,意識到了做出這次行動的冒險意味。趙勝也有後招,雖然說秦軍勢不可擋,可趙國的廉頗也不是吃素的。野外拉開來打贏不了,老將守一個險峻的上黨綽綽有餘。

老夫吃的可多了


於是,趙國開始了虎口奪食。

趙王派平原君率軍接受上黨的土地,同時封馮亭為華陽君,之又派出廉頗率領大軍前往長平駐紮防備秦國可能的進攻。

一戰而天下定

秦國對韓國的步步為營就是要拿下上黨以便來徹底打通東出中原的通道。必得上黨而後才能望中原,上黨不拿到手,秦國怎麼會善罷甘休。

而趙國的虎口奪食來得氣勢洶洶,怎麼看也不是善茬。秦國上下心知肚明趙國不是韓國,不可能會任人宰割,看來決戰是要提前爆發了。

秦國拿下上黨

則韓趙魏滅國只在旦夕之間

秦滅三晉,則天下再無反抗之力

(可橫屏食用)

所以秦國一上來就是舉國之戰的勢頭,在大將王齕的率領下出兵攻趙。雙方在長平地區相遇,秦軍號稱虎狼之師,趙軍也是天下精銳,戰國末期最重要的戰役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但是趙軍陣地戰實力似乎不如秦軍,「六月,秦軍陷趙軍,取二寨,殺四尉。七月,趙軍築壁壘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壁壘。廉頗堅壁待秦,趙軍不利,士卒多有逃亡。」

武力加成很高……

而在戰場之外,趙國的頹勢也已經顯現出來。

孫子兵法雲,凡出師十萬,日費萬金。可趙國之地偏寒,又沒有完成獎勤罰懶的生產制度改革,在整體國力上遠不如秦國。綿延三年的長期對峙,早就讓趙國支持不住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當時趙國又在代地遇上了地震,造成了農作物的絕收,趙國甚至在戰爭的最後一年開始向齊國、楚國借糧。

國力如此不支,所以在伐交的戰場上,趙王一度有和秦國講和的打算,並且確實派出了高規格使臣到鹹陽去。秦國則藉此機會將趙國使臣來到秦國議和的的消息散布到關東六國去,等著看戲的其他五國見趙國抗戰意志動搖,更不願意出人出糧。

戰場內外,趙國都被秦國壓制,全憑城池地利勉強維持局面。而只要秦國不斷向前方投放資源,趙國頂不住只是早晚的事。

在消耗戰中越打越窮的趙國也只能寄希望於一次決戰確定勝負,畢其功於一役了。所以趙軍換上了趙括,而秦國換上了白起。在之後便是那場驚天動地的圍殲戰,白起用非常冒險的正合迂迴計策成功切斷了趙軍的糧道並且包圍了趙軍。

這場秦統一六國道路上最關鍵的戰役,就這樣落下了帷幕。

上黨之爭,趙國的失敗幾乎是全方位的,背鍋的卻是最後接手戰事的趙括。但考察歷史,這位紙上談兵的軍二代並非庸人。趙括在,趙軍已經斷糧幾十天仍然能夠保持建制,集中戰力進行突圍作戰;一旦趙括身死,趙軍便立刻瓦解,其個人能力已經躍然紙上。

置之死地而不得生……

但畢竟,他還是輸在了餓肚子這件要命的事情上。

最後,我們可以用荀子的評價來為整場秦趙上黨之戰做一個蓋棺定論:「韓之上黨地方數百裡,而趨趙,趙不能凝也,故秦奪之。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後,趙國是如何三連擊把燕國打垮的?
    面對燕國趁火打劫的行動,趙國根本沒有兵力去收復武垣,況且一座城池的得失,相比長平之戰的損失,對趙國來說也算不上什麼,趙孝成王也就咬牙切齒忍了。公元前256年,邯鄲之戰結束後一年。秦國王齕率軍攻克趙國二十幾個縣,斬首九萬軍民!秦國的盟友燕國,又在背後捅了趙國一刀,攻佔趙國的昌城(今河北冀州西北)。此時的燕國,是新國君燕孝王即位的第二年。
  • 趙國長平之戰損失45萬人,為何還能把燕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長平之戰)既然趙國已經不堪一擊了,燕國為什麼還打不贏趙國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一、燕國沒有抓住好時機。秦國雖然在長平之戰上殺掉趙國45萬大軍,但是自身的損失也相當慘重。這使得他們不敢繼續發動進攻。同時,剛獲得的上黨也人心不穩。因此,秦國把軍隊撤回去,休養生息。這樣延續了整整一年的時候。這一段時間,正該是燕國進攻趙國的好機會。可是他們並沒有在這時候發動最趙國的進攻。一年以後,秦軍重整旗鼓,重新發動對趙國的進攻,圍攻邯鄲一年之久。這時候,也正該是燕國進攻趙國的時候。可是燕國並沒有這樣做。
  • 長平之戰之後,秦朝為何不滅了趙國?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作為戰國時期參戰人數最多的一次大決戰,秦趙兩國都動用了全國近半數以上的兵力,而這場戰爭不僅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後勤糧草也被消耗的所剩無幾,而在此戰之後秦朝在中原地區再也沒有了可以匹敵的對手,不過儘管此戰秦軍獲得了空前的勝利,戰後的趙國仍然存活了很多年,那麼為什麼在取得勝利之後,秦軍不長驅直入、滅了趙國
  • 戰國百萬大軍靠譜不?長平之戰真有四十五萬人讓白起殺嗎?
    於是上黨民眾跑到趙國,趙軍駐紮在長平,接納了上黨民眾。當時上黨有17個縣。四月,齕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
  • 講述不一樣的長平之戰:這三點所謂「常識」,其實都該重新探討
    對趙而言,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上黨郡十七座城池,足以讓平庸的趙孝成王、趙勝利令智昏。但這並不是趙國出動重兵與秦鏖戰長平的根本原因。趙孝成王、趙勝等雖才具平庸,但在秦佔上黨後,進而對趙國形成戰略包圍、全力攻趙的戰略走勢,還是有清醒的認識和判斷的。因而,趙必奪上黨,堵住秦伐趙的路徑。因此,秦、趙長平之戰勢難避免。
  • 平史 為什麼剛烈勇猛的趙國,卻依然走向了慘敗的結局
    在這三年的時間裡,三晉大地上發生了一場決定國家命運的大戰——長平之戰。這場戰爭是秦國與東方六國中軍力最強的國家——趙國之間的戰略決戰。此戰之後,東方六國再無抵禦秦國的實力,秦國一統天下的進程大大加速。在2000多年後的今天,很多人指責長平之戰後期的趙軍統帥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導致了趙國的慘敗。但是我覺得,即使沒有趙括,趙國一樣會輸。為什麼這樣說呢?咱們首先來回顧一下歷史。
  • 趙括為什麼會被人說成紙上談兵?混淆視聽的人往往走不出邏輯誤區
    於是,把趙國列入了死亡名單。不對,其實趙國本就在秦國的死亡名單裡,只不過秦國給它加粗加黑、重點標註了。回家準備了一年,公元前260年,秦國傾盡全國40萬兵力殺向了趙國。率領秦國這支有史以來最大軍團的是一個叫王齕的秦軍統帥,時任左庶長。雖不出名,但應不錯的一個人,至於那個讓人聞風喪膽的殺神白起,此時毫無安排,大概率還在因為魏冉的影響坐冷板凳。
  • 血飲 |中美長平對決無可避免,深徹變法開啟盛世千年!
    當時為了節約糧食,趙國從宮廷到民間開始節食以供應長平前線。前線發來的催糧文書像催命的符咒一樣,壓得趙王喘不過來,趙王多次派人前往長平,催促廉頗主動與秦軍決戰,但廉頗依舊無動於衷。眼看著三年對峙已經將趙國掏空,即便廉頗沒有被撤換,只守不攻策略最終也只會拖死趙軍。所以,趙孝成王換掉廉頗的根本原因是趙國糧草即將告罄所致,並非中了秦國的離間計。
  • 長平之戰慘敗後,趙孝成王幡然醒悟,一舉滅掉秦國20萬精銳
    在此戰的中後期,雙方都進行了換帥的舉動,其中秦國是將王齕換成了更強的白起,而趙國卻是將廉頗換成了從未上過戰場的趙括;白起久經沙場,戰功赫赫,未嘗一敗;而趙括雖然軍事理論極強,但卻從未有過實戰經歷。而且雙方的國力相差真的很懸殊,秦軍根本不用擔心後勤補給的問題,但趙國已經拖不起了,趙孝成王之所以臨陣換帥,就是因為廉頗戰法太保守,他要的是速戰速決。
  • 春秋戰國著名戰役之秦趙「長平之戰」
    但馮亭不願降秦,他擅自派使者通報趙國,要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趙孝成王召集大臣緊急商議,平陽君趙豹主張不接受,他認為馮亭是想嫁禍趙國,上黨郡就是個燙手的山芋。平原君趙勝則勸趙王接受上黨郡,他認為百萬大軍長年累月也不一定能打下一座城,如今不廢吹灰之力得到十七座城,機不可失。
  • 長平之戰,趙括之母曾阻止悲劇發生,趙王不聽,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秦、趙兩國合計出動85萬兵力,在長平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決戰。這場戰爭歷時兩年多。趙王臨陣換將,以趙括代替廉頗,導致戰爭失利。最終,趙國慘敗,45萬將士被坑殺。從此,六國再無力與秦國抗衡,為秦國一掃六合奠定了基礎。
  • 有人說長平之戰趙軍兵力被誇大十倍?這些戰國軍事背景知識先了解一下
    趙國因為這場慘敗失去了爭天下的資格。而關於此戰趙軍的陣亡人數,秦、趙、韓、齊、燕等國官史都有提及。具體記載如下——《史記·秦本紀》:「(秦昭王)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史記·趙世家》:「廉頗免而趙括代將。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阬之。」
  • 再次發現長平之戰屍骨層,兩千年前的那場戰爭究竟有多殘酷?
    後經有關專家鑑定,認為這次屍骨層與發生在兩千兩百多年前的長平之戰有關。千百年來,古長平戰場,也就是現在的高平市附近不斷有屍骨出土,從而再次將那場殘酷的戰爭映入了我們的眼帘。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2年—前260年,一共歷時三年之久,交戰雙方是戰國末年最為強大的兩個諸侯國——秦國與趙國。長平之戰的爆發起因於韓國的上黨郡之爭。
  • 5張地圖,看看長平之戰時,世界上的其他5個國家
    如果真的發生這件事情,那對於當時的戰國七雄來說,不過就是去挖一個數萬人的大坑而已。要知道在戰國時期,幾十萬人的戰爭是一場又一場,再加上裝備精良、名將輩出,這可不是亞歷山大和他的那兩萬軍隊所能對付的。就像在公元前260年爆發的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光是出動的作戰部隊就高達80萬,可以說在當時僅憑秦國和趙國,就可以將偌大的歐洲全部打下來。
  • 長平之戰臨陣易帥,孝成王真的中了反間計嗎?歷史不應該如此
    另一方面,趙國在交戰過程中臨陣易將,任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老將廉頗,喪失了40精銳,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走向衰敗,更是留下了千古罵名。但事實上,按當時的情形來看,臨陣換帥是孝成王不得已而為之,彼時趙國的糧草不繼,如不全力一搏則毫無勝算。
  • 這一計堪稱名將剋星,遇到的往往死不瞑目
    在與秦國長平之戰前期堅守陣地,差點讓秦軍無功而返,長平之戰後又率領趙國殘兵以少勝多,大破燕軍。而眾所周知,離間計就發生在長平之戰,秦趙兩軍在長平對陣,廉頗率軍堅守營壘,秦國啃不動廉頗這塊硬骨頭,就重金收買趙王近臣郭開散播謠言說秦軍怕趙括當將軍。
  • 從長平之戰說起,談談工程公司合伙人制度設計的重要性
    一場戰爭的勝利不只是將領之間的對決,一個公司的強大不是一兩個能人撐起!首先要把制度設計好!
  • 春秋戰國時,趙國的五大名將,誰會是你心中的戰神?
    一個大國如果有足夠數量的兵力,又有名將來指揮戰鬥,何愁大事不成!公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趙王封他為上卿。廉頗因為勇猛果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國軍隊。長平之戰九年後,擊退燕國的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慄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並因此受任為相,封信平君。至趙悼襄王時,由於不得志,他先後投奔魏國與楚國。
  • 為什麼趙國和楚國是抵抗秦軍最給力的兩個諸侯?
    秦滅六國時期 本身已經具備了巨大優勢要理解趙國和楚國為什麼是秦國徵服之路上的最難對付的兩家,就必須看看秦國本身對於六國的巨大優勢是什麼因為趙國實際上是春秋時代的晉國衣缽繼承者。儘管有三家分晉的力量稀釋,但趙國的地理位置最靠邊陲地區,依然非常適合接受外來的新技術並招募更加善戰的邊區武士。這也是趙國對抗秦國的最大資本,在國力已經不如的情況下,還能憑藉軍隊的戰鬥力與之抗衡。當天下所有人都對秦軍忌憚時,趙國還能從北方的代郡調來李牧和他的邊區部隊。在趙國滅國後,當地人還繼續抵抗秦軍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