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二維碼"關注",洞見人物與您相約!🐟
㊙️
戰國時期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可能是世界軍事史上永遠都無法迴避、跨越的巔峰大戰。首先,雙方直接投入戰場的人數高達一百萬多人,這是冠絕古今的;其次,這樣擺開車馬,明打明地打滅國之戰將軍事戰爭的熱血屬性發揮到了極致;然後,這是真正的一戰定乾坤,這一戰為秦國統一天下定下了基調;最後,這一戰是很多人的巔峰戰,比如說白起,比如說趙括。
對於中國的歷史迷來說,長平之戰同樣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它幾乎集中所有關於軍事和政治的要素,有熱血、有激情;有陰謀、有戰略;有決斷、有戰術;有因果、有報應;有刺激、有懸念;有憤怒、有驚嘆……秦軍勝而坐擁天下,趙軍敗而跌入地獄;白起勝而登上神壇,趙括敗而淪為笑柄。
這麼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世紀大戰,有很多理由值得讓人銘記,實在是太讓人盪氣迴腸了、太讓人熱血沸騰了。然而,每次談起這場大戰的時候,我的內心裡都有一絲深深的悲哀,這種悲哀不是為古人而悲春傷秋,而是為今人而深感失望。因為現在依然有很多人用「紙上談兵」這個笑話式的成語來標籤化此戰之中的趙括,這種膚淺的歷史觀是對歷史本身最大的不尊重。
你可以不喜歡趙括,甚至可以憤慨於他的失敗,但是你不能不尊重一個為歷史、為國家拼光了自己最後一滴血、最後一絲力的戰鬥者。精神,有時候遠比成績更重要!
長平之戰之始末因為長平之戰算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一場戰爭了,所以關於它的詳細情況,我想大多數歷史愛好者都略知一二了,如果我再事無巨細地來介紹它的來龍去脈就有點囉嗦了。但是,如果我不梳理清楚它的前因後果,我又有點擔心很多朋友犯瞭望文生義的錯誤,在斷章取義的路上越走越偏。所以,我還是先簡單地介紹一下長平之戰的始末。
長平之戰是發生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野心和腳步都無法阻止的大背景下的。當時的秦國在著名的宣太后和丞相魏冉相繼離開歷史舞臺之後,秦昭襄王嬴稷真正成了那個獨掌權柄的男人。一個有能力、有野心而且有家底子的人掌握了權力之後,一般都會把自我證明和自我炫耀的步子邁得更快。大家要永遠記住這個道理,最有發洩慾望的人永遠都是那些壓抑太久的人,最想自我證明的人永遠都是那些曾經說話不管用的人,別看到愛就鼓掌、看到光就獻花。
宣太后和魏冉這兩個人是秦國的貴人,拋開那些細枝末節,這姐弟倆對大秦帝國的成型是勞苦功高的,可惜歷史和秦國都不再需要和珍惜他們了。點燃秦昭襄王心中那股男人氣概的人是範睢,這是一個能人,也是一個小人,就是他擠走了魏冉,害死了白起。但是,他為秦昭襄王提出的「遠交近攻」政策也又確實符合當時秦國國情的需要。
徹底「自由」的秦昭襄王終於要徹底放飛自我了,有他媽和他舅舅前後長達40年的積累,此時的秦國就是一個家大業大的土霸王,只要你不作得太過分了,偶爾出去欺負一下鄰家姑娘,別人都是敢怒不敢言的。任何時代,都是憑實力說話的。只有實力不濟的人才會希望對方和自己講道理的。
此時的秦國早已跳出了關中平原這個四塞之地的制約,相當於老虎出閘了。第一個倒黴的就是一輩子首鼠兩端的韓國,韓國因為碼頭位置好,經常威脅、討好秦國和其他五國,並靠這個生存。沒辦法,實力不夠的人,有時候就必須要卑微地生活。但是,我們通過韓國的命運也要明白,與虎謀食,自己遲早也會成為老虎的腹中餐的。秦國連當二鬼子的機會都不給韓國,直接就把韓國往死裡打。
韓國哪經得起這種狠手?很快就只剩半條命了。人性,是很矛盾有很複雜的,往往最有骨氣和最沒骨氣都是直面生死的時候。在秦國拿下了野王,將韓國南北截成兩段的時候,一看秦國沒有罷手的意思。韓國上黨郡的最高領導馮亭和一眾官員血性蹭蹭地往上湧,我是打不過你,但我不想便宜你,老子投降,投降趙國氣死你。
馮亭投降趙國的選擇確實是當時他們的最佳選擇。因為一來韓國確實保不住了,二來他選擇的趙國確實有血性也有一定的實力,而且對他手裡的上黨地區很需要。有了韓國在上黨地區的領土,趙國就能保證在黃土高原的領土完整性,就能有效地實施抵制秦國的戰略計劃。而且,這也確實能刺激秦國,秦國打韓國,最想吃的一塊肉就是上黨地區,當年的閼與之戰的驅動點就是上黨高地,趙國拼死要打,就是想把秦國趕出這個「三八線」。所幸,趙括的老子趙奢為趙國爭了一口氣。
面對革命老友韓國的情況,趙國很猶豫。唇亡齒寒的道理誰都懂,但是惹火燒身的恐懼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得了的。此時趙國的領導人是剛剛繼位不久的趙孝成王,他就想聽聽大家的意見,宗室貴族趙豹就勸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關門過日子吧。但平原君趙勝卻覺得關門不關門,咱的好日子都到頭了,還不如狂歡一把,搏一搏,不死又過年。
竊以為,平原君的建議是對的。因為當老虎靠近你的時候,你永遠不能幻想老虎不吃人,並以此來逃避災難,還不如集中力量去勇敢面對。趙王最後也採取了平原君的意見,接受韓國的投降,上黨和趙國領土連成了一片。
老子殺豬你吃肉?秦國果然很生氣。於是,把趙國列入了死亡名單。不對,其實趙國本就在秦國的死亡名單裡,只不過秦國給它加粗加黑、重點標註了。回家準備了一年,公元前260年,秦國傾盡全國40萬兵力殺向了趙國。率領秦國這支有史以來最大軍團的是一個叫王齕的秦軍統帥,時任左庶長。雖不出名,但應不錯的一個人,至於那個讓人聞風喪膽的殺神白起,此時毫無安排,大概率還在因為魏冉的影響坐冷板凳。
秦國這臺戰爭機器一旦啟動,就好像我們現在的標準化作業一樣,只要領導者不是一個太無能、瞎折騰的人,基本不會出什麼大毛病。很快,秦軍就勢如破竹地拿下了西上黨,並迅速向以長平(今高平市)為中心的東上党進發。趙國上空的危險氣息越來越濃了。
老將廉頗臨危受命,奔赴前線。而趙括也因此登上歷史舞臺,因為關於趙括更適合為帥的聲音在趙國開始冒出來了。大家不要詫異,覺得廉頗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久經沙場,老成持重,而趙括雖有名聲,卻毫無經驗。這有什麼好爭議的?但是,如果靠排資論輩就能解決選帥的問題,那就不是問題了。趙國當時的考慮是有原因的,因為廉頗是「胡服騎射」時代的將領,他擅長的是騎兵作戰,他所有的戰績也是靠騎戰積累起來的。而上黨地處高原、千溝萬壑,並不適合騎兵作戰,主要作戰力量必須是步兵。廉頗被人質疑是合理的。另外,趙括這個人是真有才、有名、有膽的。具體後面大家可以看得到,這裡只解釋一個邏輯基礎,趙括在這個生死關頭被拿來和廉頗作為第一人選的參考,本身就足以說明問題!趙國上下都被趙括洗腦了?人家可真沒怎麼自我營銷過。
永遠相信一點,如果不是整個國家都瘋了,草包是不會有機會帶著幾十萬人上戰場的。沒有人願意把身家性命交給一個草包去當遊戲籌碼,哪怕這個草包再有關係、再招人喜歡也不行。
從人的選擇心理來看,面對危險的時候,選擇會更加保守,面對收益的時候,選擇才會更加激進。趙國從保險的角度考慮,最終還是選擇了廉頗。
廉頗手裡的籌碼也是趙國的全部家底——四十多萬人。他選擇了上黨地區的長平作為防守迎擊的主戰場,憑藉險要的地形布置了三條防線,分別是空倉嶺防線、丹水防線和百裡石防線,層層設防。這三道防線的邏輯是:第一道防線緩衝,第二道防線堅守,第三道防線後勤,算得上是可圈可點。
結果第一道防線只守了三個月便被如狼似虎的秦軍給突破了。這讓廉頗有點蒙,都說秦軍猛,但也沒想到這麼猛!但是,人老成精是有道理的,廉頗馬上想到了應對方案,決定利用本土作戰的優勢——搞消耗戰。不跟你打,我就跟你耗。
廉頗的這一決定太狠,把兩個國家都弄出內傷來了,都難受,但又都說不出口。使勁憋著氣,看誰先頂不住。秦軍是異地遠徵,補給方面自然要困難得多,而趙軍雖是本土作戰,但長平地處高原,後勤問題也不容易解決。而且,從家底子的厚實情況來看,趙國本身跟秦國有不小的差距。
就這樣,雙方在丹水展開了漫長的對峙。兩個國家、近百萬的參戰者、還要外圍無數雙盯著戰局的眼睛,頓時全部靜止。沉默的丹水兩岸上空,空氣中瀰漫的是可怕的寂靜。
這種關乎生死的僵局,是最考驗領導者的心態的。我們平常老是說要修心靜氣、要撐得住,是不是覺得好像都沒啥用?覺得沒用就對了,因為這種修煉就是為你面對大場面做準備的,平時哪有那麼多大場面。
最先受不了的還是趙國,口頭上可以不認輸,但是實力上卻做不了假。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就是以耕養戰、以戰養國,人家最不缺的就是農民和戰士。雖然路途遙遠消耗大,但是人家承受能力真的強很多。
趙國卻逐漸有一種身體要被掏空的感覺了。趙孝成王坐不住了,不能當亡國之君啦,我要親自上前線。但他兩個寵臣樓昌和虞卿勸住了他,您別去了,您去了也幫不上忙。一個好的下屬,永遠記住,勸領導別瞎摻和都是對的,這是兩個人做得好的地方。但是這兩個人做得不好的地方是,他們勸領導別瞎摻和,自己卻瞎摻和。別覺得「見不得領導著急」的下屬都是好下屬,往往壞事的都是這種下屬。趙王最後在樓昌的建議下派鄭朱前去秦國議和。
這有點搞笑,別人鐵了心要弄死你,你咬著牙齒頂住了。關鍵時刻你卻派人去跟人家說:「大哥,我頂不住了,咱們都鬆手吧!只要你鬆手,我以後叫你大爺都行!」,這特麼不是在演習,人家也不只是想揍你一頓就完事了。人家本來就是鐵定要你命的。
秦國一看,樂壞了,機會來了。把這個事廣而告之,既瓦解了趙軍的鬥志,又稀釋了其他勢力救趙的心思。所以,高手過招,沒有把握就不要亂出招,因為你不出招雖然憋得慌,但一出招就會被人抓到破綻。難受永遠比失敗更可貴。
秦國通過趙國自己送過來的寶貴信息,很快就找到了解決關鍵點——把油鹽不進的廉頗弄下去。於是,秦昭襄王撥給範睢一筆巨額專項資金——24萬兩黃金,專門用來組織一批煽風點火的人,主要散播的有兩點意思:一、廉頗是孬種,是奸臣,不管趙國的死活,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好日子;二、咱大秦帝國戰無不勝,從來不怕誰。就是前幾年被趙奢打敗過一次,雖然趙奢現在不在了,但聽說他兒子趙括也很牛,有點怕他外,其他人都是渣渣。
謠言止於智者?很多時候並不是這樣的,因為很多時候你沒有選擇,明知道是坑你也要跳。趙孝成王此時就是這種狀態。身邊都是埋怨廉頗的聲音,你不處理容易引起民變甚至政變。就算你以君王的權威為廉頗搖旗吶喊,但米缸裡快沒米了,又能怎麼辦?
心理承受能力快要崩潰的趙王選擇就坡下驢地拼一次,就和你秦國光明正大地打一次,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就這樣,趙括帶著趙王的殷切期待和自己的躊躇滿志,閃亮登場了。而秦國也像聞到血腥味的狼一樣,徹底地興奮了,偷偷地把主帥換成了大殺器白起。
趙括上任之後,為了儘快樹立自己的威信,換掉了此前廉頗的老部下,提拔了一批少壯派,這個可以理解,一個人一套班子,這是咱中國人的老規矩。但這麼雷厲風行的趙括並沒有立刻出擊,而是一直在整頓軍務,從這一點來看,趙括也真不是一個草包。
秦軍一看趙括並不是一個年輕氣盛、輕舉妄動的人,於是決定跑出一點誘餌,我不就信你一個年輕人定力這麼好?於是,秦軍率先進攻,並被趙括打敗。這個消息讓趙國上下一片歡騰,還是後生可畏啦,趙括好樣的!
趙王大喜,一邊嘉獎趙括,一邊命令趙括全線出擊、速戰速決。領導發話了,而且趙括覺得乘熱打鐵也沒什麼毛病。於是,趙括下令趙軍全部精銳渡過了穩固的丹河防線,與丹河西岸的秦軍展開激戰。趙軍再次大勝。
趙括繼續突進,追殺秦軍。一直追到了秦軍大本營,並迅速展開了攻擊,趙軍和秦軍在營壘間展開廝殺,一直到此時,趙軍仍是佔上風的。
殺神白起終於開始收網了。他派出兩支奇兵,一支兩萬五千人,繞到百裡石長城後,突襲趙軍,攻下了本該無比堅固此時卻僅有少數人駐守的長平關,隨後又向百裡石長城防線上的故關發動攻擊,堵死了趙軍連接邯鄲最為重要的關口。另一支五千人的騎兵,則準確的穿插至趙軍的前後兩軍之間,將趙軍的主力部隊與後勤補給部隊一分為二,截斷了趙軍主力的糧道。
這樣一來,仗就好打了。如果你趙括不能三下五除二地弄死我,你就玩完了,因為你現在是孤軍深入。
這裡稍微解釋一下,有人說40萬秦軍對40萬趙軍進行包圍,這是在開玩笑嗎?還真不是,你比如說,10個人在野外要圍住10個人很難,但10個人要把10個人堵在一間屋子裡真不是什麼難事。
趙括得知被圍後,急忙率軍突圍,對秦軍陣地發起猛攻,但是白起咬牙堅持住,秦軍敗而不破,趙括也一直衝不出去。面對趙軍的不斷突圍,秦軍的傷亡是極其慘重的!有多慘?用白起後來對秦昭王的匯報來說就是「傷亡近半,實為慘勝」。
趙括並非無能,但還是太年輕,年輕人不缺聰明才智,缺的是韌性信心。一看突圍不成功,精疲力盡的趙括犯了他長平之戰可能唯一一個錯誤——固守待援。你待啥援?誰來救你?人家拼了老命也不讓你衝出一個人,你的消息傳得出去嗎?你辛苦了,休息一下再戰?敵人不辛苦,敵人不剛好也休息了?如果趙括能夠理解他的父親那「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理念,或許這場戰爭的結果就會大不一樣了。
白起就比趙括經驗豐富多了,一邊派輕兵騷擾,不讓你休息;同時派人回國找增援,補充有生力量。秦王一得到消息,血脈賁張,興奮地不行了。親自趕往河北,下令河東河內,都給我把刀拿起來,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升一級軍爵,全部給我趕赴前線打趙國去。秦國在當時的戰爭動員能力是獨一檔的,其他國連他的背影都看不到。秦國增兵多少人,史書上並沒有記載,但毫無疑問,這些人成了壓垮趙軍的最後一根稻草。
長平大包圍,一圍就是四十多天。這四十多天裡,其實趙括展現出了一個優秀統帥的素質。能在40多天的死亡威脅中保持軍心不亂,這就是非常牛的統帥能力。而且,趙括能在被包圍的情況下始終讓對面的白起保持高度緊張,這也十分了不起。
被圍的第四十六天,趙括決定最後一次突圍了。畢竟已經人吃人了,再不殊死一搏,不光難逃一死,還後患無窮。突圍過程中,趙括也再次展示了他的優秀軍事素質,他將部隊分為四個梯隊,輪番衝殺,循環往復。他本人在突圍過程中被射殺。他死後,趙軍投降了,近百萬人的長平之戰終於落幕。
長平之戰的邏輯誤區長平之戰之所以千古以來被人討論不休,並不是因為它的過程有多複雜,而是因為它的影響太巨大。在這場人類史上最恢弘的戰爭中,也有很多地方是被人誤解或者是被刻意修飾的。限於篇幅,我不可能從頭到尾給大家解釋一番,根據上述的介紹,選幾點主要的給大家梳理一下吧。
1、趙孝成王選擇接收韓國上黨地區,從而直接引發了長平之戰,到底錯了沒有?其實沒錯!因為秦國意在統一天下,所以不管你惹不惹他,他都會要揍你的。我們經常說要與人為善,要少惹是非,但這有一個最起碼的前提,就是這個人是可以避免成為敵人的,否則,把好牌都讓給敵人了,最後和敵人一局定輸贏,那是愚蠢。任何事情都有前提的,比如我們說不管怎麼樣都要努力,前提是有可能有好的結果,要是不管你怎麼努力,結果都是無用功,你的努力不就是瞎折騰嗎?
2、趙國討論廉頗和趙括誰更適合為主帥有沒有道理?真的有!在戰爭中,主帥的氣質和調性和戰略目的相不相符是很重要的。步戰派騎將,攻戰派守將,都會影響效果的。你得明白你的戰略目的是什麼,再因此派兵遣將,這才是高手。趙國當時要決心打消耗戰、防禦戰,選廉頗是對的,如果趙國當時決定打對攻戰,把趙括拿來討論和選擇,是沒有毛病的。遺憾的是,趙國當時的戰略思想並不明確,典型的走一步看一步。
3、趙括這個人到底有沒有真才實學?通過上述的介紹,這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雖然歷史上有名不副實的人和事,但大多數人的名都不是無緣無故得來的。趙括和他爹討論兵法時,他爹都說不過他。這件事被後世很多人當作笑話看,說他華而不實。但是這裡我們要走出一個邏輯誤區,理論水平高的人不代表操作能力強,但是理論水平高的人往往是更容易成為操作能力強的人的。而且趙括不光是動動嘴皮子,人家真有這個天賦,比如他爹打齊國一座城,打了幾年都沒打下來,他一出馬就手到擒來,雖然只是給他爹當了個參謀,但說明人家能學以致用呀。從長平之戰的過程來看,人家也是可圈可點的。所以,不要無理取鬧地去嘲笑一個失敗者。有人會拿趙括父母以及藺相如對趙括的評價來說事,這個其實要看從哪個角度去理解,大多數父母都喜歡給優秀的兒子找毛病,因為這樣能讓他保持清醒。而藺相如是基於人性的經驗在點評,年輕沒經驗,容易心浮氣躁,這也沒毛病,但不能因此否定趙括的才華。
4、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的戰術發揮有沒有毛病?大問題沒有,小毛病不多。趙括的統籌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領導能力都在長平之戰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對此有所質疑的人,就問你一句,你剛參加工作,就直接讓你去管理一家40萬員工的大公司,就讓你去打一場關乎國運的大仗,你能保證做到趙括的一半這麼好嗎?先穩定局面,再換崗換人,然後伺機而出,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地貫徹國家和領導的意志。人家真的是一氣呵成。但他最大的毛病就是柔韌性不夠,缺了一點死磕到底的意志。至於為什麼會被白起切斷後路,這個說來話長,還是戰場形勢決定的。都把底牌亮出來了,梭哈的時候到了,其實沒有必要保留籌碼了。至於為什麼不分兵出擊?也是如此,雙方實力差不多的時候,分兵出擊容易變成添油戰術。總之,趙括還是太年輕了點。
5、趙括最後為什麼不該轉攻為守?這裡解釋一下,我們經常所說的防禦是為了什麼?安全,保證了安全是圖個啥?希望。那麼希望都沒有了,還有必要防禦嗎?此時,反而只有死磕到底才有希望。人不是不應該低頭,而是要學會在正確的時間內低頭。我們通常所說的「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其實就是類似的道理。
6、秦國除了贏在白起這個軍事天才身上,還贏在哪幾個點?一是前文反覆強調的國家實力,因為打仗就是燒錢,越沒錢越容易心虛,越心虛越容易亂來。所以秦國的反間計才能起作用,所以大家不要把那當作一個笑話看。二是贏在秦國的軍事體系上,對戰場的快速反應能力、對戰爭的支持力度、對人員的調動能力,幾乎是得心應手。大家不要小看這一點,這沒有沉澱是達不到的。不信,你突然叫一個剛剛參加工作的醫生去做一個大手術看看,能手不發抖的都算不錯的。為啥,還沒進入角色,反應滯後。
總之,長平之戰結束了,秦國勝了,趙國敗了。我們對於長平之戰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但是我們也要儘量擺脫勝負成敗的主觀情緒去思考這些問題。趙括之所以背上千古罵名,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敗家,一戰把趙國的家底全部賠進去了。這是人性的最大誤區,喜歡給失敗者找罪證。
紙上談兵的嘲諷暴露了什麼?趙括成了歷史上最慘的背鍋俠之一,因為長平之戰的失敗,他被黑得無與倫比。後世甚至專門發明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來嘲笑他。這其實充分暴露了人性的醜陋和很多人邏輯上的膚淺。
我為什麼這麼說呢?除了大多數在閱讀這段歷史的時候,並不清楚前文的來龍去脈也沒有走出上述的邏輯誤區,他們僅僅是把歷史當做故事看,只看表面,只看結果。唯現象論、唯結果論,其實都是我們理解生活的大忌。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看電視,經常會看到,那些被拉到菜市口砍頭的囚犯,最普遍的待遇是什麼?被扔菜葉子、被扔臭雞蛋……你不能說這些囚犯都不該這麼對待,但你更不應該覺得所有囚犯都應該這麼對待。那些「群情激動」的人有幾個是有自己的判斷的?大多數都是因為別人這麼幹了,所以我就這麼幹;也有大多數人是因為別人都這麼說了,特別是官方這麼說了,所以我覺得我應該這麼幹……
越是膚淺的人,越是容易被人調動情緒,而且容易被一種固定的情緒給鎖死,失去靈性,失去理智。所以,崇拜成功者可以變得毫無理由,批評失敗者也可以變得毫無理由。這是一種自作聰明的心理在作祟,因為崇拜成功,對的機率大一些,而批評失敗,錯的機率小一些。
當然,我不是說趙括這樣的失敗者不能批評。但是我們不能為了批評而批評,最後把批評變得無理取鬧。
通過大家對趙括「紙上談兵」的嘲笑,其實也暴露了人性都是不務實的。誇人、罵人都是很容易走向誇大其詞的一面的。仔細反思一下,我們平時在工作中讚美領導、批評下屬,有多少成分是客觀、公正的?
最後,我想說的,歷史本身也就是給人用來思考的。但是我們要找準方向,比如長平之戰,秦國為什麼會贏?趙國為什麼會敗?這都是很好的方向。對於趙括來說,我們與其去指責他的失敗,為什麼不學會從他的失敗中去反思更多的經驗呢?比如聲名鵲起的情況下如何修心養性?比如條件艱苦的狀態下如何辦事?比如面對絕境的時候如何去堅守?
長平之戰留給我們最大的財富和思考其實就是趙奢評價他兒子的那句話:「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對生活永遠保持敬畏心,不要把人或事想得過於簡單。更不要在習慣性的評價之中變得自以為是。任何事情的環境和條件都是瞬息萬變的,只有真正尊重事物本身、徹底明白事物的根本邏輯的人,才不會在某種固有的情緒或框架中走不出來,才不會變得人云亦云。
「洞見」,喜歡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