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戰略高手,都具備邏輯穿透力

2021-02-14 上海華略智庫

為什麼會似這樣?並不是因為我們沒有掌握工具,其實,工具是很簡單的。比如戰略分析,無非就是PEST分析、競爭分析、客戶分析等,看幾本書就明白了。

但就像我們有了刀譜不見得就是很好的刀客一樣,關鍵還是利用工具背後的戰略能力。比如講,相同的信息不同的人看到時,由於能力不同,會有不同的反應和判斷。

舉個例子,在遼瀋戰役,林彪和指揮部指戰員一起聽取胡家窩棚戰鬥的匯報數據,當匯報到繳獲短槍與長槍的比例,小車與大車的比例,軍官與士兵的比例時,其他人都沒有什麼感覺,但是林彪一聽就說停住,問大家這反映了什麼。

其他人都沒有反應過來,林彪說,廖耀湘的指揮部就在那裡。為什麼?因為短槍的比例比其他戰場要高,小車的比例比其他戰場要高,軍官的比例比其他戰場要高,所以他判斷這是指揮部。命令炮火、部隊集中攻擊,果然廖耀湘的指揮部就在那裡。

通過這個例子說明,我們要做好戰略規劃,不僅僅是掌握戰略規劃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戰略能力。

那麼如何具備戰略能力呢?戰略能力首要的是具備戰略思維。戰略思維既是在戰鬥中培養,又是一個人在戰鬥中能夠成長為將軍的關鍵。

那麼,戰略思維是什麼?戰略思維其實就是一種基於戰略思考的「本質思維」,成功往往是穿透了本質,抓住了本質。

要具備這種戰略思維,我總結有三點:


第一,關鍵事實思維。坦率講,我們掌握關鍵事實之後,都能夠做出一個判斷,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就像林彪講短槍與長槍比例,小車與大車比例,軍官與士兵比例,林彪一提,大家會說「對,那確實是指揮部」。只是有的人沒有意識到,有的人意識到了。

第二,商業邏輯思維。企業要賺錢,誰給你錢?他給你錢憑什麼?你能提供什麼價值?還有誰也能提供這些價值,那為什麼讓你提供而不是讓其他人?我們能不能提供比別人更好的價值?那麼,我們提供價值要做好哪些事?這是一種商業邏輯,無論什麼花哨的概念和模式,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商業的常識。所以那些能夠準確判斷一件事情的,往往是掌握了本質邏輯。

第三,回答問題思維。我們在做戰略分析,往往走在路上,忘了方向,方向就是要回答問題。儘管,我們戰略分析都在給出結論,看起來好像是回答了問題,但那是一種做作業式回答問題,很多時候,在回答問題時,都沒意識到自己要弄透這些問題。回答問題思維,就是始終將「弄透問題」深植到自己的骨髓,形成一種思維習慣。這樣,才能驅使我們有目的地去弄清哪些事實,弄透事實背後的真正邏輯,那麼,我們才能形成真正的判斷力,我們的結論就不是似是而非,做作業。

(一)關鍵事實思維

我們如何理解關鍵事實?首先,我們來理解什麼是事實。有時候你會說我已經掌握事實了,其實並不一定的,我們通常把觀點和事實混淆。比如說,有人說我們公司職責不清。這是事實還是觀點?這不是事實,這是他的判斷、觀點。

事實應該是你們哪些職責不清?你們發生了什麼事?這時候客戶會講,行政部和公關部都有接待這個職責,有一次某客戶副總來我們公司參觀,行政部認為公關部在下面等,公關部認為行政部在下面等,結果客戶在外面等了一個小時,還沒有人來給他開門。這個就是事實。

別人講,我們職責不清,你能真正判斷到底是什麼問題嗎?你能真正判斷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嗎?你能形成真正的解決方案嗎?不可能。

我們只有掌握了事實,才能做出正確判斷,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且,企業很多問題都不是看到的那個問題,都是背後的問題產生的,要找到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原因,就是要掌握事實。

為什麼事後諸葛亮厲害?因為事後,所有的關鍵事實按照結果集中突出了。

很多戰略的成功,都是掌握了正確的關鍵事實。

我給大家講一個案例——樂刻運動開門紅式創業成功。樂刻運動是一家健身房連鎖公司,於2015年成立,創始人曾是阿里的市場總監,他離職去了美國,後從美國回來後開始創業。

健身行業是一個很難做的行業,看起來高大上,很鮮麗,但很少有賺錢的公司,公司老闆痛苦、消費者和私人教練也槽點很多。但是樂刻現在有300多家連鎖店,已經做到了全國第一。

為什麼講他是開門紅式創業成功呢?因為他的商業邏輯沒怎麼試錯,一炮而成,這是非常難得的。

而且他的做法有些奇怪,比如說,2015年5月他開的第一家店是在一個寫字樓的10樓,我們一般的認識應該是要找個人流旺盛的臨街門面啊,這個地方平常0人流,進電梯居然還要刷卡。開業後的前幾天,寫字樓裡瀰漫著譏笑聲:「這是哪個網際網路的二傻子在燒錢?」但短短3個月後,這家店實現了盈虧平衡。

為什麼他能開門紅式成功,而且似乎是違反我們旳一般經驗,我認為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韓偉有個特點——深入實際,掌握關鍵事實。

韓偉在美國時,就把美國所有健身的商業模式都研究透徹了,自己買了很多健身房的卡。回到中國後,為了了解健身行業,他報考健身教練證。在準備創業過程中,韓偉做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你能看到他商業邏輯決策背後都掌握了關鍵事實。

比如,為什麼他第一家店選址放在一個違背常理的寫字樓10樓?因為他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後,發現一個關鍵事實:顧客最關注的是便捷,走5分鐘就能到。

看見沒有,為什麼他選在寫字樓的10樓也能成功,一般的「過客」人流沒有用,有用的是「住客」人流,寫字樓的人夠就行,上下電梯,5分鐘不到,很方便,健身完,開車回家。

再比如,消費者和私人教練最大的痛點是什麼?都是推卡,教練痛恨公司讓他們推銷會員卡,消費者也最痛恨教練給他推卡,所以,樂刻不讓教練推卡,那麼,私人教練的收入怎麼辦,私教費大部分給教練就行了。

再比如,樂刻運動的健身房沒有淋浴間,我問他這樣消費者願意來麼。他說調研過,首先從科學來講,健身後45分鐘以內是不能洗澡的,否則不利健康;另外,他調研發現,真正在健身房洗澡的顧客大概不到10%,如果樂刻為了留住這10%的人,需要更多的空間,至少要增加1名員工,還要承擔用戶體驗的風險,例如水氣,帶水出來包括洗澡的體驗等等。

為了留住10%的人,營業額需要增加40%,才能抵消成本,因此他果斷決定不提供淋浴間。

我講這麼多的核心是什麼?就是掌握關鍵事實。這個不清楚,談的戰略都是空中樓閣。

是不是什麼事實都要掌握,其實不需要,是掌握關鍵的事實。我講講第二個案例——對光伏危機的預判。

2012年去浙江海寧,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光伏行業。當時這家企業進入光伏行業,從拍板到賺錢不到12個月。我參觀廠房時,室內一塵不染,外面還在搭著支架做外牆,這就是老闆,就是企業家,有經營思維。

看完後,我對對方講了一句話,你們趕快想想你們差異化優勢在哪裡,壁壘在哪裡,這個行業3年內一定會出問題。當時我們約定好5月份合作,後來一直推遲合作時間,直到後來打電話說合作不了。

然後,他問我,夏老師,您是不是和海關很熟。我說不熟。他就很奇怪,說那你怎麼知道光伏行業數據的呢?我說不知道。

他說你既然不知道光伏行業數據,你怎麼知道我們這個行業一定會出問題?我當時其實還不知道,光伏行業在2012年直線下跌,這個時候,我才知道。我一聽他問這個問題,我就笑了,回答他我只不過是用常識來思考。

然後我問了他四個問題:1. 大家是不是都認為光伏行業是朝陽行業?他回答是;2. 這個行業以前是不是很賺錢?他回答是;3. 你們是不是只有錢,沒有技術、人才,只要有錢,買設備、招人,就大把大把賺錢?他回答是;4. 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會發生什麼?一定會有很多企業往這個行業湧。

我說,你們從決策到生產,12個月,我保守估計一個投資周期是1.5年,三年是2個周期,而且以前一定已經投資了好幾個周期,所以我約摸著再過2個周期,這個行業一定會飽和了。然後他在電話裡說原來這麼簡單。

通過上面這個例子,我想說的是,做出一個判斷,我們不需要掌握所有的事實,而是關鍵事實。但「關鍵」又意味著什麼呢?關鍵的背後一定是邏輯,沒有邏輯判斷,我們也無法知道什麼是關鍵。

大家看看,我上面講的是關鍵事實,但同時也是一種邏輯:大家都往裡面湧,結果就一定會過剩。

那好,戰略思維需要掌握那些商業邏輯呢?

(二)商業邏輯思維

首先需要講的是,下面我總結的這些思維就是一般戰略理論,沒有新東西,只不過現實中,很多企業恰恰在這些方面摔跟鬥,我把它們以概念的形式突出出來,引起注意而已。

1. 未來思維

「以未來定義現在」「布局」這都是未來思維。比如講OEM公司(代工廠)其實是很爽的,不需要市場營銷,不需要研發,投資生產就能簡單地賺錢。

但大家是否記得,一遇經濟波動,訂單沒了,就傻眼了。因為OEM公司沒有市場能力,沒有品牌、沒有渠道,有的連產品能力還沒發育出來,只是會生產。

很多OEM公司躺在賺錢的現實中很多年,沒有很好地思考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要怎麼及早布局。而有未來思維的公司及早布局,比如講,有的往下遊產品走,有的發展到ODM、JDM,融入大客戶價值鏈,提升自己的價值和能力。

再比如,為什麼三星等企業很早就開始往東南亞布局?這也是未來思維,我相信是他們預判中國的生產成本會上升。

再比如講,溫氏在大家還沒有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時,果斷投資進行環保改造,並加大養豬業的布局,到國家真抓環保,很多散小養殖戶不能養殖時,正是溫氏養豬業大發展的時候。

企業戰略的持續成功,首要的是未來思維的成功。我們今天做得不錯,未來會有哪些趨勢和變化,那麼,今天我們應該相應地做些什麼改進?

2. 客戶思維/競爭思維

無論什麼商業模式,回到原點,就是要為客戶創造價值——客戶思維,要為客戶更好地創造價值——客戶/競爭思維。戰略可以用模式來表述一個整體圖景,但核心是要從客戶出發,但別人和我大談特談商業模式時,我就是問以下問題:

客戶有哪些?有多少?我們的客戶到底是誰?客戶有什麼痛點?客戶關注什麼?我們做什麼解決客戶的痛點和需求?客戶為這些痛點和關注點願意付費嗎?願意付多少?客戶在哪裡?客戶是如何做決策的?客戶購買的習慣和場景是什麼?有哪些競爭對手?競爭情況如何?我們的亮點和優勢要在哪裡?我們應如何做?……

客戶思維/競爭思維是業務戰略致勝的核心。

3. 現實機會思維/路徑思維

現在確實存在很多企業熱衷「模式」,但這些模式就是機會嗎?不一定。所有模式的突破,首先要回答的是我們面臨什麼樣的現實機會;為什麼這是一個機會——客戶是誰?他有什麼痛點和需求……;機會如何實現突破——客戶在哪裡,如何決策的,購買習慣和場景是什麼;……

正如上文所言,當別人給我大談特談他的商業模式時,我就問以上問題。沒有現實機會牽引,沒有第一步現實機會帶來的突破,然後以成功支撐成功,模式怎麼形成,哪有什麼模式。

我們對未來趨勢的分析也好,還是琢磨現實的痛點,都是為了回答一個問題——機會。就像樂刻運動的創業成功,就是他把事實研究透了,發現了其中的機會。而我們戰略模式本身的突破,不僅是要回答機會,而且是回答現實的機會。

所謂路徑思維,就是我們見到成功的戰略模式,都是前面已經吃了十個包子形成的。像華為、阿里很成功,我要學習他的模式,一學必死無疑,因為今天這個模式是人家20年的積累,已經吃了20個包子。

很顯然,現實機會思維和路徑思維是一致的。現實機會思維是路徑的第一步,是找到現實的突破口。但為什麼還要提出路徑思維呢?我見到太多企業在戰略轉型,進入新業務或新模式時,都是看到了一個所謂的成功模式,以為找到一個先進的模式就能夠獲得成功,然後從模式出發,而不是從現實機會出發——不是從現實客戶痛點或需求、購買或使用出發,只是構建模式,然後結果只有一個——一地雞毛。

很奇怪的是,很多成功的企業都在犯這個錯誤,他們忘記了以前他們成功的業務也是吃了十個包子——商業邏輯試錯,然後突破,擴大市場規模、建立市場地位,並不斷提升競爭力和組織能力,是一個成功支撐一個成功,這麼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他們也忘記了,只有從現實機會出發,才能形成正循環:機會——投入——回收。

而從模式出發,很多年只有投入,而且還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即使流量型網際網路企業也沒有違背這個規律,只不過是要算算流量的投入和流量的價值。

這也是我經常說的很多企業把核心業務、成長業務及未來業務搞錯的情況。


核心業務是你的現金流業務。成長業務是盈利邏輯非常清晰,只要集中資源,市場就會迅速擴大。未來業務是看起來有未來,但是商業邏輯沒有被證明,這個時候一定不能用大部隊,要用偵察兵,先偵查是否是有敵軍大部隊(驗證需求市場)。

當商業邏輯不清楚時,就用大部隊容易出問題,花了幾十個億,可能這個市場不存在,或者這個市場需要一步一步地培育。

在戰略轉型或進入新業務時,切記路徑思維。模式是第十個包子,不要一開始就按照第十個包子去做,而要考慮,第一個包子是什麼。大家想想華為、小米、阿里、騰訊是不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現實機會思維/路徑思維,是戰略轉型或新業務實現突破的關鍵,若談到所謂的模式,首要的是注重現實機會,而不是模式本身。

(三)回答問題思維

其實,上面講了那麼多,關鍵事實、商業邏輯、回答問題這三大思維是一體的。上述的分析,也都在講述回答問題。

正如前文所言,為什麼要提出回答問題思維,就是存在很多看起來好像是回答了問題,但那是一種做作業式回答問題。很多時候,自己都沒意識到要弄透這些問題。只有將「弄透這個問題」深植到自己的骨髓,才能驅使我們有目的地去弄清哪些事實,弄透事實背後的真正邏輯,那麼,我們才能形成真正的判斷力。

儘管有很多管理工具幫助我們思考問題,但要樹立回答問題思維,最後一定要脫離工具框架,回答問題不要從工具框架出發,那些只是分析的底稿。而是要從自己界定的關鍵問題出發,這些關鍵問題是理論框架和現實結合後,所做的判斷界定。

所以,為什麼我們按照很多管理工具去分析,最後都流於似是而非,流於形式,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要不要戰略規劃,我們需要理解戰略規劃的作用——戰略規劃是一個思考的媒介,溝通的媒介,協同的媒介和復盤的媒介,因此戰略規劃是重要的。但並不是內容和執行的機械化,其真正需要的,是成為企業戰略思考、戰略溝通、戰略協同和戰略動態復盤調整的媒介。

下面是一個一般性的戰略規劃的內容(新業務和既定戰略下的動態管理是不同的;業務性質和階段不同,內容也有詳略不同;甚至有時要非常簡單——無非基於一個戰略假設,明確定位、目標、核心競爭力方向,為了實現增長和布局,要幹成哪些事,幹到什麼程度,誰來負責把這幾個問題想透就可以了。關鍵是掌握關鍵事實,想透!)。

戰略復盤。戰略復盤的維度有:我們去年業績情況什麼樣;我們要與規劃對比,行業對比;做目標偏差分析、關鍵任務偏差分析、新機會偏差分析。最後,做戰略復盤總結,這非常重要。可以將看似雲裡霧裡的東西中真正關鍵性、本質性的結論凝鍊出來,這是充分理解和正確判斷的基礎。

戰略假設。就是戰略分析。關鍵趨勢分析,未來會發生什麼;行業分析,整個行業的空間和格局是什麼樣;競爭分析,我們主要的競爭對手是怎麼玩的,預估他們未來會怎麼做,他們的缺點在哪裡;客戶分析,客戶有哪些?客戶是誰?痛點是什麼,需求是什麼,關注點是什麼……。最後做戰略假設總結,並作出判斷——增長機會在哪裡,從戰略分析中得出的其他主要戰略命題及其結論。

這一部分是關鍵的關鍵,是其他部分的基礎。

戰略綱領。即戰略定位、戰略願景、戰略目標、階段性目標、核心競爭力、關鍵策略。形成公司戰略地圖,明確戰略目標的邏輯,公司關鍵績效指標與目標值。

戰略部署,從公司價值鏈出發,對各領域的關鍵目標和任務進行部署。

最後簡單點平衡計分卡的問題。戰略管理有個核心工具是平衡計分卡,其中平衡計分卡的核心是戰略地圖,他既連接了戰略也連接了目標分解。

但似乎最近批評平衡計分卡、KPI等聲音很多,OKR(即目標與關鍵成果法,是一套明確和跟蹤目標及其完成情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開始風行起來。

這些工具細微的差別確實存在精妙之處,比如,OKR鼓勵創新、改進和效果導向,但其實這些背後邏輯都是一致的,都是目標管理工具,都是一種思維。戰略地圖你也可以看成是一個公司OKR。只不過我們把它做錯了。

那麼,戰略地圖之所以出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還是出在「做作業」上,被工具駕馭,而不是駕馭工具。對戰略地圖,我總結以下6點:

1. 搞清楚戰略是做好戰略地圖的前提。很多公司做戰略地圖時, 把公司戰略放在了一邊。公司戰略是戰略地圖的輸入。

2. 整個戰略地圖要反映公司戰略。同一個公司,你理解的戰略不同,那麼戰略地圖一定不同。戰略地圖要能夠讀出公司戰略。

3. 所謂「前置指標、後置指標」這些概念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戰略地圖「財務——市場/客戶(原來是戶)——運營——能力(原來是學習與成長)」的本質邏輯:我們要實現什麼經營成果(財務),要實現這些成果我們要攻下哪些山頭(市場/客戶),要攻下這些山頭,我們要做好哪些事(運營),要做好這些事,我們要提升哪些能力(能力)。

4. 很多人對運營這一欄不太理解到底是什麼東西,我的定義是主價值鏈或按照策略進行排開。理解了這一點,你就知道怎麼界定這部分內容了。能力(學習與成長)是關鍵輔價值鏈,包括人才、機制和系統三部分。

5. 戰略地圖裡面的目標(比如「降低採購成本」)是某一領域基於戰略應著重提升的關鍵因素。

6. 最後,戰略地圖要讀出戰略,讀出現實需要改進的關鍵問題,讀出如何實現戰略目標的邏輯。

把握以上幾個本質,戰略地圖就可以隨便畫了。

最後,以我對戰略本質理解的三句話作為結語,戰略主要回答三個問題:1. 增長點在哪裡——這是發展戰略,業務選擇的問題;2. 如何實現增長——這是業務戰略/競爭戰略的問題;3. 如何將增長的責任分解下去——這是戰略解碼與管理的問題。

最後,更重要的是,以上判斷是基於什麼樣的戰略假設(關鍵事實)。

相關焦點

  • 真正的戰略高手,都具備邏輯穿透力(深度好文)
    通過這個例子說明,我們要做好戰略規劃,不僅僅是掌握戰略規劃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戰略規劃背後是戰略能力。03 戰略能力的關鍵是具備戰略思維那麼如何具備戰略能力呢?戰略能力首要的是具備戰略思維。戰略思維既是在戰鬥中培養,又是一個人在戰鬥中能夠成長為將軍的關鍵。
  • 深度對話何萬斌:失控是網際網路+戰略的邏輯
    因為工業化的核心邏輯和網際網路的核心邏輯是相反的。工業化的核心邏輯是「控制」,所有過去的管理理論、管理模式、企業實踐,幾乎都是圍繞著「控制」二字展開的。為什麼工業化可以控制呢?工業化的核心是大規模製造、大規模傳播、大規模銷售,所有這些「大」的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規模效應。因此,工業化本質上是企業主權,生產是企業主導,傳播是企業主導,銷售也是企業主導。但網際網路的核心邏輯是「失控」。
  • 全球真正具備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國家,實際上只有美俄
    在經歷五次試射之後,「烈火」-5應該初步具備了戰備值班的能力,印度的核打擊範圍也因此擴大至5000公裡,然而在發展「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徵途中,印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印度「烈火」-5彈道飛彈試射從幾次試射畫面來看,印度的「烈火」系列陸基彈道飛彈發射底盤都相當簡陋,基本上裝在平板拖車上的彈道飛彈,機動能力相當有限,因此戰時的生存能力存在疑問。
  • 編程從邏輯訓練開始(二)
    分享掃雷高手高手1(看時間)掃雷也曾是「摯愛」的遊戲。高級曾突破過百秒,即16*30個方塊99顆雷100秒以內完成。玩過的應該知道,算是不錯的成績。真正的高級人工智慧是強人工智慧,當然現在還處於弱人工智慧時代,大家都有機會去做這方面的工作。3.
  • 何為戰略諮詢?如何培養戰略思維能力?
    因為人生有限,因為資源有限,因為存在不確定性和多樣的選擇,沒有人可以遍歷所有的可能,因此需要聚焦。聚焦即意味著取捨,抉擇中也意味著放棄。無聚焦則無戰略,無抉擇亦無戰略,無放棄亦無戰略。戰略的意義就在於: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面對多樣的可能,如何取捨以實現目標價值的最大化。
  • 絕地求生:AWM不是穿透力最強的武器?圖4都猜錯了,早已被人遺忘
    ,這是因為藍洞裡子彈在水中是會受到阻力的,如果敵人潛的深一些,你對著他開槍都打不中他,而絕地求生不同的武器在水中的穿透力都不一樣,其中AWM不是穿透力最強的武器,圖4都猜錯了,早已被人遺忘!1:AWM狙擊槍。不少玩家都認為,既然子彈在水中會受到阻力,從而影響子彈的攻擊距離,那我拿絕地求生的AWM狙擊槍,應該一發子彈就能把水都給炸飛了,穿透力最強了吧!
  • 舊港宣慰司:明朝海洋戰略背後的統治邏輯
    考慮到這兩人都是非常有名的得位不正者,會撿起相同的邏輯也就不會讓人過於意外。因為只有保持對外不斷擴張的進攻態勢,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衝淡國內的反對情緒。除去一些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的低等級香料,真正的高檔貨還需要從南洋腹地的摩鹿加群島獲得。當地盛產的丁香、豆蔻、胡椒,又都需要通過巽他和馬六甲海峽輸出。因而,控制了舊港就等於扼守主力世界香料貿易的大頭。而當年選擇在婆羅洲西部短暫停歇,就直撲爪哇島而且的元朝艦隊,最終因為後繼乏力而一戰即潰。
  • 094/A型戰略核潛艇:帶彈執行戰備巡邏,具備水下二次核打擊能力
    有了094/A型戰略核潛艇,具備發射射程8000公裡以上的「巨浪-2」潛射洲際飛彈,才使得中國真正具備了有限的水下二次核打擊力量。畢竟以前的092型只是解決了中國海軍有無戰略核潛艇的問題,但裝備的「巨浪-1」潛射飛彈,最大射程只有2000餘公裡,很難對強敵形成有效的戰略核威懾。
  • 【戰略規劃】很好很強大的戰略決策 原來只用了七步
    雖然常規的戰略規劃的確不乏嚴謹精神,但科學方法還有兩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就是提出全新的假說,並根據需要對這些假說進行以客戶為導向的試驗——這兩者正是常規戰略規劃所不具備的。現代戰略規劃似乎在追求科學的同時,又把科學的精髓給剔除了。
  • 軍團薦讀 | 淺析戰地記者應具備的戰略思維
    淺析戰地記者應具備的戰略思維■ 解放軍報記者 劉麗群摘要:軍事服從政治,戰略服從政略。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習近平同志強調,籌劃和指導戰爭,必須深刻認識戰爭的政治屬性,堅持軍事服從政治、戰略服從政略,從政治高度思考戰爭問題。戰地報導要體現政治思想性、輿論引領性和新聞專業性,戰地記者就要具備戰略思維。
  • 「反介入」的邏輯漏洞:起底美國杜撰的南海「航行自由」藉口
    美國根據中國具備了能夠阻止美國進入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能力、發展出了具備這一能力的武器裝備,就臆想出中國在發展有關A2/AD作戰的能力和戰略方針,臆想中國構建了一套完整有效的區域反介入作戰系統。 美國提出中國發展A2/AD能力存在邏輯上的缺陷,這一缺陷把美國的「刻意」性暴露了出來。
  • 戰略十講:這些都是認識世界和本質的秘密武器
    另外,成功者,在我們的戰略模型裡是在「中心」的,換句話說,在中心看到的四周都是邊緣,但在中心的公司值得我們警惕,因為現在的中心一定不是未來的中心,未來的中心一定在邊緣。這是行業邏輯,其實也是世界的真實邏輯,就地球來看也是在太陽系邊緣,中心的太陽裡面沒有生命,只不過看著很光彩。而追問起來,太陽也不是什麼中心。
  • 常見邏輯謬誤
    關於邏輯謬誤,重要的是應該認清兩點:首先,存在邏輯謬誤的論證實在極為常見,且可能顯得非常令人信服,至少對於那些誘因讀者或者聽眾是如此;在報紙、廣告及其他信息源中,都可以找到眾多存在邏輯謬誤的實例。其次,有時很難判斷某論證是否存在邏輯謬誤;某一論證實際上可能非常無力、有些無力、有些有力,或者非常有力;包含若干步驟或者若干部分的論證,可能其中某些章節很有力,而另外一些則很無力。
  • 嘉樂低調分享 | 什麼是戰略、什麼是好戰略、什麼是壞戰略?
    好戰略旨在實現某一重要目標,就是具有連貫性、協調性、指導性和物質性的特徵。同時還具備能夠洞察優勢之源與劣勢之源的優勢。如文章開頭所述,好戰略包括調查分析、指導方針及連貫性活動這三個核心要素。《戰略管理》、《競爭戰略》等戰略經典書籍在這個方面為我們提供了系統化的理論和分析工具:需要指出的是,一家企業要在商業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除了依靠自身的創新(包括產品創新、流程創新等)進行創造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式就是利用好變革大潮(也就是這本書中反覆強調的「且於面臨的大的挑戰、真正的挑戰」),實現「彎道超車」。由於這種變革大潮往往都是外源性的,即外部環境對行業形成了不可逆的、結構性變革驅動力。
  • 好戰略與壞戰略
    壞戰略不僅僅是好戰略的缺失。壞戰略雖然是建立在錯誤根基上的虛幻的大廈,但也有自身的優點和邏輯。壞戰略的產生的原因可能是沒有認真分析當前形勢引發的真正問題。領導者可能錯誤地將戰略問題等同於設定目標,而不是解決問題,最後就導致了壞戰略。此外,領導人因為不想傷害任何人而不願作出艱難的抉擇,導致所謂的戰略只是試圖把各方觀點納入其中,而沒有把資源和行動集中起來解決問題。
  • 為什麼中醫高手寧可把一身本領帶進棺材也不願輕傳?
    因此,中醫大家們辛辛苦苦達到的境界並不被他們的後人、弟子重視,多數人在中醫大家這裡更想得到的是被高手們視若草芥的幾道驗方、幾手技巧,高手們視若珍寶的思維、理法卻不被理睬。一位醫學大家之所以能被稱為大家,乃是因其具備了合乎天地之道的思維,掌握了經典中的理法,能夠以更高的眼界看到同時代醫學的不足,跳出同時代的醫學格局,突破當時的醫學風氣,突破同時代醫生的診療瓶頸,從而展示出了超凡脫俗的療效。
  • 【話題】如何能成為釣魚高手呢?
    作為一個有追求的釣魚人,可能十個中有九個都想有朝一日能成為「釣魚高手」,不說釣技水平能趕上專業的釣手
  • 海賊王最適合體術高手的三顆惡魔果實,一拳能毀了海軍本部!
    2.爆炸果實Mr.5是克洛克達爾的一個手下,實力相當差勁,連初出茅廬的索隆都打不過,就是個跑龍套的。實際上他還是展示過一點爆炸果實的潛力的,比如他用臂彎攻擊對手,真正實現了「瞬間爆炸!完成單殺!」的效果。如果一個體術高手吃了爆炸果實,在近戰中的實力會成幾何級數增長,一拳一炸!光是想想就美如畫!
  • 高手思維:一天只做一件事
    如果把心神志思都灌注在一件事上,人很容易把事情做成。就好比把所有的陽光都集中起來,形成雷射照射一樣。碎片化時代,切割的根本不是人的時間,而是人的心神。人的心神才是屬於自己可控的,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只有24小時。往下說透的話,根本沒有時間管理這個偽命題,本質上是人對自身心神與精力的控制與管理。
  • 混淆視聽的人往往走不出邏輯誤區
    長平之戰是發生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野心和腳步都無法阻止的大背景下的。當時的秦國在著名的宣太后和丞相魏冉相繼離開歷史舞臺之後,秦昭襄王嬴稷真正成了那個獨掌權柄的男人。一個有能力、有野心而且有家底子的人掌握了權力之後,一般都會把自我證明和自我炫耀的步子邁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