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金華艦」舷號534,是我國自主生產的飛彈護衛艦,1983年入役,服役的36年間,該艦總航時約16000小時,總航程約25萬海裡,相當於繞赤道近12圈。
「金華艦」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留下了無數閃光的航跡,在海軍戰鬥力建設和轉型發展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退役後,金華多地曾爭取「金華艦」落戶當地,但經過金華市相關部門開展停靠點選址等多項工作後,最終決定落戶東陽橫店。
「落戶橫店,一方面是橫店有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適合停放『金華艦』。」周衛揚說,另外一方面,橫店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放在橫店更能體現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也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金華艦」歷史,傳承「金華艦」精神。
據悉,「金華艦」落戶橫店後,最初的選址是紅軍長徵博覽城,但因為地形等多種因素限制,最終落戶夢外灘南江畔。「誕生於上海黃浦江畔的『金華艦』,退役後落戶於橫店夢外灘南江畔,也算是榮歸故裡。」周衛揚說。
橫店地處內陸不沿海,「金華艦」通過什麼方式運回來?據悉,退役後的「金華艦」被拆除了發動裝置,採取無動力拖帶的形式從海南拖回舟山,然後由半島船廠負責拆解。
「拖帶的過程有點曲折,足足花了8天時間才到舟山。」說起「金華艦」的漫漫回家路,半島船廠總經理助理程翔記憶猶新,他們在臺灣海峽南部遇到了颱風,船隻被迫到附近的港口避險,耽擱了兩天時間。
到達舟山後,「金華艦」按照圖紙被拆解成5000多個零部件,光艦體就被切割成60多段。「從舟山運到橫店的過程也不簡單。」程翔說,一些零部件由於尺寸過大,無法裝車,又要重新切割,「將整個零部件搬回橫店,一共運了100多車。」
此外,由於零部件太多,「金華艦」分解的零部件都被標上了號碼和標記,方便後期焊接安裝。
將支離破碎的零部件拼裝成等比例原艦,這是一份複雜繁瑣的工程。「接到這個任務後,我們研究了好幾天,爭取最大限度的還原『金華艦』。」半島船廠現場施工總監洪軍說。雖然有圖紙,但拼接過程遠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金華艦』服役年限長,再加上長時間的海蝕,艦體一些部位腐蝕嚴重,需要經過加工修補,或者替換。」洪軍說,而且經過切割再拼裝,艦體的各項比例會造成誤差,這對焊接師傅的技術要求非常高。從最初的龍骨,到艦體,再到甲板,再到塔樓,經過近5個月的施工,「金華艦」雛形初現,屹立於南江畔。「為了保證艦體安全,不被洪水衝走,我們專門建立一個面積達1700多平方米的船塢碼頭,並用鋼鐵支架將艦體固定在船塢底部。」周衛揚說,待全部完工後,將船塢灌滿水,與江面持平。屆時,「金華艦」就如同停泊在碼頭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