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航85天,遠望5號船凱旋!

2021-12-24 我們的太空


  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1071

今天上午9時許,圓滿完成海上測控任務的遠望5號船,順利返回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母港。

今年1月4日,遠望5號船奔赴太平洋海域,開啟遠望船隊新年度首航,此後遠望5號先後執行了3次海上測控任務。

據遠望5號船測控系統負責人鄒惠之介紹:「自出航以來,遠望5號船連續海上作業85天,安全航行1.8萬餘海裡,並在海上度過了農曆春節。」


航行過程中,面對熱帶低壓帶來的不良影響,遠望5號船多次組織專題氣象會商,進行科學分析研判,併合理調整航行計劃,有效規避了航線中的大風浪區域,確保任務準備安全順利。同時,崗位人員立足現有條件自主開展設備檢修和維護保養工作,常態組織值班巡視、安全檢查等工作,發現並妥善解決網絡設備故障、主機設備故障等問題隱患20餘個,確保航行絕對安全、任務圓滿成功。

此次出航,船員中有不少新面孔。新船員們勇挑大梁,在任務中磨鍊專業技術水平,用精湛的技藝服務保障任務的圓滿順利進行。

首次遠航的氣象預報員雷宇鑫說,「在將近百天的航程裡,我感受到了天空的浩瀚、大海的廣闊和航天事業的光榮與神聖,也更加清楚了自己肩上的職責和使命。我期待下一次出航,逐夢瀚海、追星攬箭,為中國夢、航天夢的實現貢獻力量。」

據悉,遠望5號船經過短暫休整後,將再次解纜起航遠赴大洋,為後續航天發射測控任務做準備。

來源 | 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

攝影 | 安善福、史靜濤

作者 | 亓   創、胡孟哲

編輯 | 牛萌萌

郵箱 | ourspace0424@163.com

相關焦點

  • 出航85天,遠望5號凱旋!
    3月29日上午9時許,隨著最後一根纜繩繫緊,遠望5號船在太平洋海域圓滿完成海上測控任務,順利返回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母港。今年1月4日,遠望5號船奔赴太平洋海域,開啟遠望船隊新年度首航。此後,遠望5號船先後執行了3次海上測控任務。特別是在長徵七號A運載火箭任務中,科技人員面對新火箭、新海域、新任務的「三新」挑戰,周密開展技術狀態大清查、可靠性檢查和性能指標測試,為後續任務的圓滿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 遠望姊妹船攜手凱旋 2020年累計航行約9.5萬海裡
    中新社北京1月12日電 (郭超凱 亓創 王雪巖)記者從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獲悉,1月12日下午,該部所屬的遠望3號船與遠望6號船,攜手返回母港。兩船2020年累計航行約9.5萬海裡,圓滿實現了年度試驗任務滿堂紅。
  • 【校友印跡】李前進校友與遠望一號測量船 F24
    遠望1號測量船是由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代綜合性航天遠洋測量船,型深38米,最高時速20節,續航力達到100天。該船於1977年8月下水,1978年交付使用,成為中國航天遠洋測控事業的先驅。2008年9月,該船完成"神舟七號"飛船和委內瑞拉通信衛星海上測控任務後,於11月12日安全返回中國,圓滿完成"收山"之戰。
  • 萬噸巨船再度出航,這次與北鬥三號有關,想不到外國人評價如此高
    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測量船,萬噸級的「遠望3號」雖然老當益壯,但卻出色地完成了多次任務。    「遠望3號」船乘風破浪  據央視網的消息,10月2日上午,肩負著多項任務的「遠望3號」船再次順利駛離碼頭,遠赴太平洋某海域執行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等4次海上測控任務。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遠望7號」船才圓滿完成了衛星測控任務。
  • 遠望6號船首赴三大洋執行海上測控任務
    據環球網、中新網報導:7月13日上午,我國第三代航天遠洋測量船「遠望6號」駛離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首次奔赴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指定海域執行多次海上測控任務,這也是遠望號船歷史上首次單航程同時在三大洋執行任務。
  • 27000噸巨艦出航,首赴大洋執行重要任務,不料外媒這樣評價
    一艘27000噸的巨艦不久前出航,直接遠赴印度洋開始執行重要任務。據官方媒體報導,10月9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及遠徵一號S上面級),成功將用於開展電磁環境探測及相關技術試驗的遙感三十二號01組衛星發射升空。值得注意的是,擔任此次衛星發射海上測控任務的是服役後首次到印度洋執行任務的遠望7號船。
  • 今日科技話題:遠望6號船、「黑洞心跳」「小巧漏臥魚」、仿生「彩虹色套裝」、植物「活化石」、太陽圖像
    ▲7月13日,遠望6號船駛離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後在長江中航行。新華社發(楊瑞 攝)我國第三代航天遠洋測量船——遠望6號船7月13日上午駛離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首次單航程奔赴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指定海域執行多次海上測控任務。這次赴三大洋執行任務,遠望6號船單向航程將超1萬海裡,海上作業將達100天。這也是遠望號船歷史上首次單航程在三大洋執行任務。
  • 【江南「船」說】你知道嗎?有一艘船名字叫做「長興島」
    1974年,國務院確定江南造船成為「七一八工程」的主力廠,承擔了3型船舶的建造任務,即航天測量船「遠望1」號、「遠望2」號、遠望調查船「向陽紅10」號以及打撈救生船「J302」、「J502」、「J121」。
  • FPMC5萬噸3號船為什麼能?
    生產現場幾個片段速記 7月15日早,明媚的陽光已鋪灑在江面上,FPMC5萬噸3號船,正緩緩離開碼頭,揚帆試航。站在駕駛室裡眺望甲板,無論是嶄新的油漆,一切安裝就緒的附件,還是來來往往幹活的人員,都讓人莫名激動。很難想像,這條船在試航前一天,我們仍在為了除硫、液位遙測等重要系統,以小時為單位,打一場沒硝煙的戰爭。事實證明,廣船人再一次打贏了。
  • 江湖說書:復仇女神號蒸汽船
    「明輪」的推動下,每小時12公裡的最大速度的船,經過一百多天的航行來到緬甸,參與了第一次英緬戰爭,這艘小船叫「黛安娜一號」。  公元1839 年,又一艘蒸汽船在英國下水了,不過,這一次不是木頭的,是「鐵」船!  這艘船,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排水量660噸,長50米左右,裝兩門32磅滑膛炮,6門6磅小銅炮和6個火箭發射架的明輪船,叫「復仇女神號」。
  • 凱旋!歡迎回家!!!
    民航界高級別禮儀「過水門」迎接英雄凱旋。記者 李文科 攝「歡迎英雄回家!」飛機抵達江北機場前,機場地勤等人員已經早早等候在停機坪上,手拉橫幅、拿著字牌,他們在等待著接英雄回家的那一刻。機場裝卸工手拿字牌等待著逆行英雄凱旋。記者 李文科 攝18時19分,搭載著英雄的航班抵達江北國際機場,早早等候在機場停機坪上的兩輛消防車噴出了朝天水柱,組合成一道拱形的門。「這是民航界最高禮儀,用來歡迎我們重慶的英雄。」江北國際機場的相關負責人介紹稱,雖然接到航班到達的消息已是下午,但經過多方協調和組織,大家都想用最高級別禮儀為英雄「接風洗塵」。
  • 南號和北號作戰
    ヒ88E船団輸送船:延慶丸(2 AT型,6892噸、日本郵船)    重油7000噸神祐丸(2 AT型,6956噸,大阪商船)  護航艦:PC 第63號、PC 第132號、哨戒艇 第104號2月11日,從新加坡出航
  • 【遠望防務映像】全球「愛國者」解決方案
    在戰爭與和平中得到驗證自首次投入使用以來,「愛國者」已被5個國家用於250多次針對有人和無人機、巡航飛彈和戰術彈道飛彈的作戰行動。【遠望防務映像】聯合任務規劃系統-遠徵【遠望防務映像】「網絡零日」概述【遠望防務映像】擴大無人機在國家空域系統中的運行【遠望防務映像】美軍「先進作戰管理系統」第二次測試【遠望防務映像】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戰術機載雷射武器系統【遠望防務映像】蜂群聯網武器【遠望防務映像
  • 2021山東省考押題素材打卡:「奮鬥者」號凱旋 中國精神生輝
    」「奮鬥者」號凱旋張揚的中國載人深潛精神,進一步豐富了偉大中國精神新的時代內涵,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勇往直「潛」、砥礪奮鬥。「奮鬥者」號凱旋,詮釋偉大創造精神。「奮鬥者」號部件國產化率超過 96.5%,具備了全海深進入探測和作業的能力,是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有力佐證,是踐行創新驅動戰略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新型舉國體制的生動實踐。與載人航天一樣,載人深潛「一棒接著一棒跑」,從「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到今天的「奮鬥者」號,深潛深度不斷突破的背後,標註著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的新高度,展現出中華民族非凡的創新創造精神。
  • 英雄凱旋
    3月17日,山東省第四批、第八批援鄂醫療隊共342人平安凱旋17:52山東省長龔正講話,歡迎山東援助湖北醫療隊第一批人員返魯,歡迎大家平安勝利凱旋。18:10醫療隊員乘坐大巴車趕赴定點賓館,進行為期14天的隔離休整。
  • 勇士,凱旋!
    若以小利計何必披徵衣為國出徵無怨無悔11月3日第73集團軍「紅色尖刀連」所在旅為慶祝勝利、彰顯榮譽、褒獎功勳隆重舉行援坦官兵凱旋儀式▲英雄通過「凱旋門」鑼鼓聲聲寓君歸意氣風發君已回自通過「凱旋門」那刻起便意味著英雄凱旋
  • 歲月號(世越號)與邪教獻祭
    ,而媒體卻報已經下海,後來經過家屬們及某位良心記者要求,且打電話於國會議員,潛水鐘才被允許進入事發海域,進入事發海域後,卻多次被海軍以各種理由阻擾,不被允許下海,而後在一夜晚入海作業時,一輛載著海軍的船突然撞向正在作業的船,而後潛水鐘作業被迫中斷,此時各大媒體爭相報導潛水鐘的無用,且誣告此社長浪費救援時間,給遇難者家人無用希望等。。。
  • 嫦娥五號能夠平安歸來,多虧了三艘測量船護航,為何美國不需要?
    此時肯定有觀眾感到疑惑,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已經組建成功,天鏈系統也投入使用,為什麼還要動用這麼多航天測量船呢?而美國早就不需要了,是不是美國的技術比我們更先進?在我們普通大眾的眼中,航天火箭伴隨著倒計時發射升空,隨後其軌道再出現在控制中心就算成功了,但最終決定火箭發射成敗的,是火箭軌道設計,以及發射後對火箭的跟蹤測量與精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