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衛星顯示了格陵蘭冰川五十年來的變化

2021-02-16 NASA中文網

冰川鋒面已經消退,巖石峰頂更加裸露,更少的冰山流向海洋:在過去半個世紀裡,流入格陵蘭島塞爾米利克峽灣的冰川分支網絡發生了顯著變化。將1972年和2019年的陸地衛星圖像進行對比後,這些變化和更多變化開始顯現。

格陵蘭島東南部的冰川包括從左至右依次為Helheim、Fenris和Midgard,這是陸地衛星8號2019年8月12日拍攝的照片(下圖)和1972年9月陸地衛星1號拍攝的照片(上圖)。通過對比陸地衛星任務期間的圖像,我們記錄了格陵蘭東南地區近50年來的變化。

影像來源:NASA/Christopher Shuman

在這張2019年8月12日的landsat8衛星真彩色圖像中,冰原呈現出棕灰色。這一顏色表明冰原表面已經融化,這一過程聚集了灰塵和巖石顆粒,導致了更暗的冰再結晶在冰原表面。

馬裡蘭大學巴爾的摩分校冰川學家克里斯多福舒曼在馬裡蘭州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說,1972年,第一顆陸地衛星收集了該地區的數據,與1972年相比,2019年更黑的融冰表面延伸到冰原上的距離更遠。陸地衛星是美國宇航局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聯合任務。

海姆冰川是格陵蘭同類冰川中規模最大、流速最快的冰川之一,在這兩幅畫面之間,它沿著一條寬闊的峽灣向上退縮了約4.7英裡(7.5公裡),留下了一片混亂的海冰,而它的崩裂鋒曾經在這裡。在東面,米德加德冰川已經後退了大約10英裡(16公裡),在峽灣上分裂成兩個分支。通過對比這兩幅陸地衛星圖像,還可以看到該地區山區巖石露頭和較小的支流冰川的變化。

上圖為海姆冰川的特寫照片。海姆冰川是格陵蘭最大的冰川之一,在1972年(上圖)和2019年(下圖)收集到這些陸地衛星圖像之間,海姆冰川退縮了大約4.7英裡(7.5公裡)。在過去的47年裡,冰川失去了冰,沿著冰川的懸崖壁和中間突出的巖石變得更加暴露。

影像來源:NASA/ Chris Shuman

舒曼說:「現在可以看到更多裸露的巖石,這些巖石曾經被冰覆蓋。「所有這些小冰川都受到了猛烈的撞擊,像Helheim、Fenris和Midgard這樣更大的冰川也是如此。僅僅在這一地區就有幾十個變化的例子。」

在黑爾海姆冰川的特寫照片中,在崩裂的前緣可以看到一片開闊的水域。在陸地衛星8號在海姆及其附近的冰川上收集到這張照片的三天後,美國宇航局的「海洋融化格陵蘭」(OMG)項目用飛機飛越了這片開闊的水域,並扔下了一個測溫探測器,它探測到了冰峰處的溫水。OMG正在研究海洋是如何從水面下融化冰川的,即使氣溫從上方溫暖冰層。

2019年8月15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格陵蘭島海洋融化運動」(Oceans Melting Greenland campaign)在海姆冰川(Helheim Glacier)崩解前沿的一片開闊水域上空飛行,扔下一個探測到溫水的溫度探測器。在上面2019年的陸地衛星圖像中可以看到開闊的水面。

影像來源:NASA /Josh Willis

今年夏天異常溫暖的氣溫已經導致格陵蘭島全境出現創紀錄的融化。根據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數據,格陵蘭島冰蓋的90%的表面在7月30日到8月2日之間的某個時間點融化,在此期間估計有550億噸的冰融化到海洋中。舒曼還跟蹤了格陵蘭冰蓋頂部異常溫暖的天氣。格陵蘭冰蓋位於海平面以上10,550英尺(3,216米),在7月30日和31日期間,那裡的氣溫總計超過16.5個小時處於冰點以上。

來源:
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19/landsat-illustrates-five-decades-of-change-to-greenland-glaciers

更多文章、圖片,請點擊下方小程序

相關焦點

  • 重磅 | 美國衛星顯示冰川融化嚇人,川普收回「中國騙局」論
    美國太空署(NASA)分別在2003年和2018年發射了兩顆衛星,用於監測北極格陵蘭島和南極冰川,追蹤全球氣候變化、冰川流失以及海平面上升。NASA太空衛星,來源:NASA其最新研究數據顯示,格陵蘭島和南極的冰川消融速度,遠遠大於新冰塊形成。
  • 北極冰川正在快速融化,2030年可能融化完
    不過,聯合國最近發表的一份新研究報告稱:從格陵蘭島冰川目前融化速度來計算,到2030年後,這裡所有的冰山和冰川可能不復存在。該報告指出,跟南極洲冰川相比,北極比較脆弱。到2050年,北極氣溫將繼續上升3至5攝氏度。溫度的升高會導致格陵蘭島附近海冰迅速融化。
  • 北極海冰:氣候變化的關鍵指標和「放大器」
    儘管關於海冰的數據有長達1450年的代用資料(Kinnard et al., 2011; Vavrus et al., 2017),但是海冰的監測數據在1950s年以前總體偏少,自20世紀70年代末進入衛星時代之後,數據才真正豐富起來。
  • 【攻略】生生不息的莫雷諾冰川
    這是莫雷諾冰川和麥哲倫半島之間所能形成的最完美的拱形。仔細觀看冰拱橋的節理,我們可以感受到它所承受到的來自冰川上遊的向下滑動的力量:拱橋上方的節理顯示出了那種張力,當壓力積累到超過了臨界點時,橋就塌了。
  • 突發:喜馬拉雅冰川突然斷裂!人類正在走向自我毀滅的先兆?
    2021年2月7日上午,喜馬拉雅山冰川突然毫無預警斷裂,墜入河中!但由於人煙稀少,沒有造成傷亡,所以也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2017年,慘劇還是發生了:格陵蘭峽灣的冰川融化導致山體滑坡,滾雪球般引發90米高的海嘯!
  • 北歐冰川上的雪女之眼
    在格陵蘭島除了冰山還能看到冰川峽灣的奇特景致,還能體驗到各式各樣的北極冒險圖片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ffadf220102w80q.html圖片來源:https://www.mianfeiwendang.com/doc/04e12edc33dda900bfaff26f雖然格陵蘭冰原的機載雷達探測始於20世紀70年代,但對冰原日益全面的測量直到最近20
  • 冰川地貌那麼多,為什麼這31種最為典型?
    冰蓋,又稱大陸冰川,是覆蓋著廣大地區的極厚的冰層的陸地面積。一般指大陸冰川,南極和格陵蘭為兩個大冰蓋。高懸於主冰川谷底之上的支冰川谷。一般是在山谷冰川匯合時,因主冰川侵蝕力強,谷底深,而較小的支冰川的谷底較淺,故常形成懸谷。
  • 微專題——北極冰川問題
    雷克斯警告稱,如果無法改變當前這種氣候變化加劇的趨勢,北極很快就將出現無冰夏季 。他說,希望「馬賽克」此行收集的數據能夠幫助減緩氣候變化:「哪怕只是杯水車薪,也應該妥善利用起來。」科考隊的考察結果也得到美國衛星影像的支撐。
  • 格陵蘭島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
    消息爆出後,格陵蘭島政府自然是不幹的,當即表示格陵蘭島「不供出售」。Danish Prime Minister Mette Frederiksen丹麥首相梅特·弗雷澤裡克森(Mette Frederiksen)更是稱購島想法「荒謬」。
  • 《測繪學報》編委姜衛平教授| 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項目——海洋測繪和內陸水域監測的衛星大地測量關鍵技術及應用
    衛星測高技術利用所搭載的測高儀通過測定雷達脈衝信號往返於衛星和地球表面所經過的時間來確定衛星到星下點海面的距離,根據已知的衛星軌道高度,並顧及各種誤差改正項來獲取某種平均意義上的海平面相對於參考橢球的大地高,即海平面高度。其原理如圖1所示。
  • 「地球陸地最低點」在南極
    #網際網路大事件#一項關於南極的最新研究可能改變地理教科書對「地球陸地最低點」的論述。12月17日消息,據報導,之前人們一直認為低於海平面400多米的死海海岸是暴露在外的陸地最低點,但來自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研究人員近期表示,他們發現南極洲東部登曼冰川覆蓋的峽谷深處才是地球上的陸地最低點,低於海平面3500米,這可能改變地理教科書對「地球陸地最低點」的論述。報導稱,陸地是指地表未被海洋淹沒的部分。
  • 【區域地理】陸地與海洋、世界地形
    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概念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做: 大陸 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做: 島嶼  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做: 大洲 陸地伸進海洋的部分叫做: 半島 世界上最大的島嶼:  格陵蘭島 世界上最大的群島:  馬來群島 世界上最大的半島:
  • 冰島航空瓦特納冰川噴繪主題飛機全球首發!
    瓦特納冰川噴繪主題飛機以歐洲最大的冰川——瓦特納冰川為靈感,機型為波音757-200。瓦特納冰川噴繪主題飛機作為冰島航空公司的跨大西洋機隊,為乘客提供瓦特納冰川的獨特體驗。冰島航空全部機隊都以冰島的火山名字命名,2015年,以北極光為靈感的赫克拉火山極光噴繪飛機,成為第二種飛機裝飾圖案。乘客在飛越大西洋或中途停留時,在著陸之前從機艙內就開啟了探索自然景觀之旅。
  • 繪製海底地圖:衛星數據顯示海床以下1英裡處有未知山脈
    衛星可以透過幾英裡厚的沉澱物來揭示海底的特徵。  這也為大洲的形成提供了新的線索,據說這比20年前的版本精確了兩倍。  據《科學》期刊的描述,該地圖,顯示了山脈,或者說「海山」,沿著海床延伸了約1千米。
  • 經典地質圖集,徹底搞明白冰川地貌!
    (圖源@Hanna Lokrantz)利用衛星傳感器的組合,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位於南極東部最大的冰川——登曼冰川正在加速融化。接地線變化(grounding line)(圖源@Antarctic Glaciers.org)2020年2月6日,南極經歷了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氣溫,
  • 我國海洋一號D衛星成功發射 這顆親民衛星將發揮哪些作用?
    其中,衛星遙感主要包括陸地觀測衛星系列、海洋觀測衛星系列和大氣觀測衛星系列,海洋一號系列就屬於海洋觀測衛星。海洋一號D衛星與海洋一號C衛星就像一對「雙子星」,不僅長相相似,技術性能也基本相同。五大載荷各有專攻海洋衛星通過搭載各類遙感器(載荷)來探測海洋環境信息。搭載的遙感器類型不同,海洋衛星的功能也不同。此次發射成功的海洋一號D衛星採用我國自主研發的CAST2000衛星平臺,配置了五個有效載荷: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海岸帶成像儀、紫外成像儀、星上定標光譜儀和船舶自動識別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