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學報》編委姜衛平教授| 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項目——海洋測繪和內陸水域監測的衛星大地測量關鍵技術及應用

2021-03-01 測繪學報

姜衛平教授(中)與團隊成員

海洋測繪是維護海洋權益和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保障,能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和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提供基礎支撐信息。我國是海洋大國,但全球海洋測繪信息相對缺乏且建設能力不足,特別是全球平均海面高、海底地形等數值模型精度和解析度低,全球海洋重力觀測數據稀疏,陸海垂直基準難以無縫轉換。

獲取精細的海洋地理信息是基於衛星大地測量的海洋測繪的根本任務

我國是海洋大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多千米,擁有約300萬平方千米的管轄海域。海洋孕育著地球生命和人類文明,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當前,我國正在實施海洋強國建設戰略,海洋在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海洋測繪是發展海洋經濟和維護海洋權益的重要保障,以海洋和內陸水域為對象,提供水體、水底和沿岸等的地理信息,能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基礎支撐信息。但傳統海洋測繪手段獲取的信息難以覆蓋全球,時效性差。衛星測高、衛星重力、衛星導航定位等衛星大地測量技術開啟了觀測和認識海洋的新紀元,能提供大範圍、全天候的觀測數據。高效處理與分析這些海量數據,獲取精細的海洋地理信息,是基於衛星大地測量的海洋測繪的根本任務。

衛星測高技術利用所搭載的測高儀通過測定雷達脈衝信號往返於衛星和地球表面所經過的時間來確定衛星到星下點海面的距離,根據已知的衛星軌道高度,並顧及各種誤差改正項來獲取某種平均意義上的海平面相對於參考橢球的大地高,即海平面高度。其原理如圖1所示。衛星雷達脈衝信號在從衛星到地球表面的傳播過程中,由於大氣層中的水分子、懸浮物和電子密度的影響而發生折射或散射,使得觀測的信號往返時間有延遲。雷達脈衝信號在接觸海面的過程中,還會受到海洋潮汐和海況的影響,直接由觀測時間計算的距離將會產生偏差。此外大氣壓力的變化也將引起海平面的微小漲落,為得到真實海面高,也應進行改正。

 圖1 衛星測高原理圖

聯合多源衛星測高數據可以得到全球分布的多種海洋地理信息,經過上述各項改正後可以精確刻畫平均海平面高並分析其趨勢性變化、反演海洋重力異常與海底地形、確定潮汐模型及建立海洋深度基準等。作為國家高程起算面,大地水準面定義為與平均海平面最為密合的重力等位面,大地水準面與平均海平面的差距為海面地形,而大地水準面與垂線偏差、重力異常具有嚴密的理論關係,因此,通過確定的平均海面高,可以計算海洋垂線偏差,進而反演海洋重力異常;海洋重力異常主要產生於海底形態及其均衡補償物質的密度分布異常,與海水深度(海底地形)有密切關係,故通過海洋重力異常可以反演海底地形;海洋深度基準是船隻航行的重要基準面,定義為平均海平面以下的最低潮位面,利用衛星測高技術重複觀測的全球海平面高度可以確定精細的海洋潮汐模型,即可計算得到最低潮位面;衛星測高技術還可以用於獲取內陸湖泊等水域的水位高度及其變化,特別是在無人區或難以到達地區的湖泊監測方面具有重要優勢。

衛星重力技術利用衛星搭載傳感器探測地球重力場。地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力系統,當某一區域內的物質重新分布(遷移)時,會引起地球重力場發生變化。地表淺層的質量遷移現象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厚度為10-15km薄層內的物質的運動,反映了包括大氣、海洋、冰川以及陸地水儲量等的變化。2002年發射的GRACE重力衛星獲取了高精度地球重力場的時變信號,提供了1個月甚至10天的時變重力場模型序列,在消除大氣和相關地球動力過程引起的時變重力場貢獻後,可用來估算陸地冰川冰蓋和表層水儲量以及海水質量變化信息。

歷經20年形成了自主創新的海洋測繪衛星大地測量技術方法體系

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利用衛星大地測量技術獲取的海洋地理信息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範圍僅限於中國海域,而歐美覆蓋全球且有更高的精度和解析度。當時的研究現狀使得在精確性、覆蓋率及實用性等方面,既不滿足艦船航行安全的需要,也不滿足海洋資源開發和海域劃界的要求,還不滿足近海、港口及島礁工程建設的需求,嚴重製約了海洋測繪的保障和全球化服務能力。

在平均海面高模型建立方面,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學者開始利用衛星測高技術確定中國和全球海域平均海面高模型,但精度和解析度較低,主要原因是大多採用單一衛星數據,多源多代衛星融合程度不深,難以統一異源測高數據的各改正項精度和框架,且未顧及大地測量任務測高數據的海面時變效應等。

在海洋重力場數據獲取方面,傳統的海洋重力測量方法受到海洋環境、技術模式及海洋權益的限制,觀測數據稀疏,無法覆蓋全球。聯合衛星測高、衛星重力等技術能夠獲得全球精細的海洋重力場信息。但另一方面,實際數據處理中仍然面臨近岸測高數據質量差、海量垂線偏差數據反演重力異常效率低等難題。

在陸海高程基準統一方面,由於陸地高程基準與海洋深度基準建立模式不同,長期以來,我國陸地與海洋測繪基準不一致,難以精確轉換,導致陸海地理信息不能直接聯合使用,且無法滿足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的需求,主要問題是:我國海域潮汐模型不精確、深度基準面定義多樣、國家高程基準與全球高程基準不統一,等等。

在內陸水域監測方面,採用傳統水文和冰川監測離散點觀測方法難以獲得整體變化。衛星大地測量技術不僅在海洋上的測繪與監測效果顯著,還可拓展用於內陸水域的變化監測。但衛星測高在內陸水域的觀測弧段短、精度低、有效信息提取難。同時,儘管衛星重力在反演地表淺層水儲量整體變化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但存在時空解析度低和混頻效應等問題。

歷經近20年,「海洋測繪和內陸水域監測的衛星大地測量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突破了多源衛星數據融合處理、海洋地理信息精細反演、陸海垂直基準無縫轉換等關鍵技術,建立了精細的全球平均海面高、海洋潮汐、海洋重力異常和海底地形等系列模型,形成了自主創新的海洋測繪衛星大地測量技術方法體系;並拓展用於內陸水域,實現了對我國主要湖泊水位和長江流域水儲量等的變化監測。主要創新成果有:

1.創建了整體集成與深度融合的多源測高數據處理方法體系,解決了空間解析度低、精度差異大等瓶頸問題,研製了國際同期解析度最高、精度優於5cm的全球平均海面高模型WHU2000(如圖2),隨後發布了序列精細模型,並率先聯合驗潮站數據確定了近六十年全球海平面變化速率,擺脫了該領域對國外成果的依賴。

圖2  全球平均海面高模型WHU2000

2.創建了自主的精細海洋重力場和海底地形反演技術體系,解決了近岸數據質量差、計算效率低等難題,構建了1′×1′全球海域重力異常(如圖3)和海底地形模型(如圖4),精度與國際權威模型相比,重力異常在中國近海優於EGM2008和V23.1,海底地形比ETOPO1提高10-30%,為我國填補了大面積海洋重力和地形數據的空白。

圖3  1′×1′全球海洋重力異常

圖4  1′×1′的全球海底地形模型

3.創建了聯合衛星和海洋等多源數據確定垂直基準的技術方法,解決了近海分潮信息提取難、深度基準面多樣等問題,率先構建了中國近海精度優於13cm的深度基準模型,實現了與國家陸地高程基準的無縫轉換;並提出了區域與全球高程基準統一的嚴密實用方法,為我國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4.創建了衛星大地測量技術監測內陸水域的新方法,解決了水域短弧段有效數據獲取、小尺度流域水儲量提取等難題,率先在國內建立了精度達釐米級的衛星測高湖泊水位變化監測平臺,並構建了南北極和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及長江流域水儲量變化的十餘年時間序列,為地理國情監測提供了一種新手段。

項目成果廣泛用於國家和浙江、江蘇等近20個沿海區域數字高程基準構建,以及跨海岸帶和島礁建設工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海域重力數據,為我國測繪基準現代化和港珠澳大橋等近海工程的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也用於建立東海、渤海等十多個海區的無縫深度基準,實現了煙臺等港口及航道高精度高效水深測量的新模式,有力地保障了船舶航行安全;海洋重力、海底地形等成果用於水下航行器導航、南海基礎地質研究、海洋資源調查等工作,填補了傳統資料的空白,為維護海洋權益和開發海洋資源作出了突出貢獻。還用於地理國情監測重大工程,獲取了青海湖等湖泊水位變化,解決了無水文觀測站湖泊水位監測的難題;也被德國、韓國等的科研機構用於深度基準轉換等工作,在部分海域被證實精度最高。同時,為研發海洋二號衛星制定了誤差指標分配方案;並為「927」等重大專項工程提供了技術支撐。發表論文267篇(SCI/EI 129篇),出版專著7部;獲專利和軟體著作權登記7項,並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此外,培養了包括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在內的青年科技人才100餘人。項目成果推動了衛星海洋測繪技術的發展,顯著地提升了我國海洋測繪的全球化能力。

海洋測繪和內陸水域監測的衛星大地測量技術及其相關海洋地理信息成果在測繪、海洋、交通和水利等多個行業具有廣泛應用前景。國際上正在發展新型的衛星測高技術,將有望突破傳統測高技術在精度和解析度上的局限,在保證觀測精度的前提下,大幅提高觀測的解析度和時效性,拓寬在海洋和內陸水域變化監測方面的應用,滿足中小尺度變化監測的需求。同時,聯合現有多源衛星和海洋現場觀測數據進一步提高海洋地理信息產品的精度和解析度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滿足日益增加的海洋工程和全球資源建設的需求。

相關焦點

  • SLAM技術及其在測繪領域中的應用
    關鍵詞:SLAM技術 測繪領域 技術應用 點雲 三維建模  電子學、信息學、電子計算機科學與空間科學等學科自身的不斷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包括測繪儀器設備在內的測繪領域各項技術的變革和進步,測繪儀器從早期的測繩、羅盤儀、遊標經緯儀等經典測量工具,逐步發展成為電子經緯儀、數字水準儀、全站儀、GPS及各種電子專用儀器
  • 李德仁院士:中國高解析度光學遙感衛星及其測繪應用
    21世紀以來,許多國家都在大力發展空間遙感,建設高解析度的地球觀測系統。在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工程的指導下,中國高分遙感成像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和進步,高分遙感衛星發展勢頭強勁,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完善的高分地球觀測系統。高分遙感衛星的發展極大地促進和豐富了現代測繪技術和方法。
  • 以先鋒之勢,聚未來之光——就攝影測量網格處理關鍵技術專訪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張永軍教授
    今年8月2日,CCTV-10科教頻道《創新一線》欄目播出專題片《遙感先鋒》,系統介紹了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張祖勳院士及張永軍教授團隊完成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攝影測量網格處理關鍵技術,其中對該項技術的研發歷程、基本原理、主要應用等進行了介紹,讓這項有重大應用價值的創新技術步入更多大眾的眼帘。
  • 首次應用航空重力測量技術與北鬥衛星數據 珠峰測高更專業更精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測繪工作者先後於1975年和2005年兩次成功測定並公布珠峰高程(高度)。1975年,我國測繪工作者首次利用測量覘標精確測得珠峰海拔高程為8848.13米。2005年珠峰高程複測,我國測量隊採用了傳統大地測量與衛星定位測量結合的技術方法,測得珠峰頂巖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這一數據也成為我國公開出版的地圖和教材中使用的權威數據。
  • 人物 | 李建成院士:高程測量革命性轉變的推動者
    編者按:由武漢大學副校長李建成院士主持完成的「中國高精度數字高程基準建立的關鍵技術及其推廣應用」項目日前榮獲201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紅色軍測系列之四十三:軍事測繪技術實現「三個轉變」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大規模全國基礎測繪全面展開的需要,總參測繪局參考和引用蘇聯的測繪技術體制,在較短時間內建立起以傳統大地測量、航空攝影測量和地圖製圖為主的測繪裝備技術體系,為完成艱巨的全國基礎測繪任務奠定了技術基礎。
  • 測繪論壇▏GPS測高技術在無驗潮海洋深度測量中的應用
    隨著測量技術裝備的發展,聲速改正和湧浪改正對水深測量成果誤差的貢獻量已降低至最小,水位改正誤差已成為海洋深度測量誤差的主項,一方面,使用有限的驗潮站很難構造測區精確的潮汐模型,另一方面,要採用傳統的觀測方式實時測定不同航速下測量船的動態吃水幾乎是不可能的。
  • 梧桐會直播預告丨 海洋動力環境與災害遙感論壇
    為增進廣大學人對海洋動力環境(風場、海浪、海冰等)和海洋災害(熱帶氣旋、海洋溢油等)遙感的理論、方法和應用研究的了解和交流,《遙感學報》編委、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張彪教授在《遙感學報》梧桐會組織「海洋動力環境與災害遙感」主題論壇,邀請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李曉峰研究員、南京大學
  • 會議信息| 第二十屆中國衛星應用大會(2018)日程更新版出爐
    經工業與信息化部批准2018中國衛星應用大會將於10月24-26日在北京新世紀飯店召開,同期舉辦「展覽會」。
  • 測繪名家故事丨中國解析空中三角測量的開拓者
    在實踐中,胡廣倫認識到,打通科研成果到生產應用的最後一公裡,和測繪生產單位合作研究,是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生產力的一條捷徑。  經過上級協調,1974年下半年,由胡廣倫、鄒忠漢與生產單位技術骨幹孫伯年、韓挺瑞組成課題組,開展區域網平差在生產中的應用研究。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及應用範圍的擴展,陸續參加課題研究工作的還有趙述基、汪晨、段洪雲、楊先宏等科研人員。
  • 林明森研究員團隊:中國海洋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工程、產品與處理
    同時任國際海洋大氣聯合委員會(JCOMM)組織的海洋氣象衛星專家組國家成員、國際對地觀測委員會(CEOS)組織的海洋地形專家組成員,以及國際光學組織SPIE中國專家成員。《海洋學報》副主編,《遙感學報》《海洋科學進展》《遙感技術與應用》《海洋預報》和《東海海洋》等學報或期刊編委。
  • 基於超聲導波的壓力容器健康監測I:波傳導行為及損傷定位丨JME封面文章
    損傷在線監測和精準定位是保障其服役安全的核心瓶頸技術。超聲導波傳輸距離遠、覆蓋面積大,本研究研製了實時損傷感知及精準定位智能專用系統。項目成果可望建成特種設備智能運維和安全保障的示範標杆,提供流程工業智能裝備和智能工廠的關鍵技術支撐。
  • 測繪百科▏三角測量與三角高程測量
    三角測量由荷蘭的W.斯涅耳於1617年首創,在空間大地測量技術出現之前,它是幾何大地測量學中建立國家大地網和工程測量控制網的基本方法之一。用三角測量建立大地控制網通常採用兩種布網形式:一種是向四面擴展三角形,形成連續的網狀,稱為三角網。三角網布網的優點是點位分布均勻,點間互相制約,控制作用強,但建網速度較慢。另一種是三角形朝單方向擴展,形成鎖狀,稱為三角鎖。
  • 【點讚】武大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課題組研製出六自由度GNSS地震儀
    「六自由度GNSS地震儀」深度融合了傳統與新興地震觀測儀器,將強地震位移觀測精度和穩定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極大地發揮了1+1>2的觀測效果,是推進近場強震監測和研究的一種理想技術途徑,將助力提升我國先進地震儀器的自主研發能力,開拓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地震科技優勢領域,最終服務於全球防震減災事業。
  • 無人機航拍測繪應用的領域
    無人機系統作為一種新的遙感監測平臺,飛行操作相對簡單,智能化程度高,可按預定航線自主飛行、攝像,實時提供遙感監測數據和低空視頻,成為空間數據獲取的重要手段。對於無人機航拍測繪應用的領域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行業。國土測繪:相比較傳統的測繪手段,無人機測繪能夠憑藉其機動靈活等特點,在國土測繪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 多旋翼無人機在工程方量測繪中的應用
    無人機遙感傳感器技術、遙測遙控技術、通信技術、POS定位定姿技術、GPS差分定位技術和遙感應用技術,具有自動化、智能化、專業化的特點,具有快速獲取國土、資源、環境、事件等空間遙感信息,並進行實時處理、建模和分析的先進新興航空遙感技術解決方案[1]。
  • 顆粒物探測雷射雷達:給大氣和海洋做「CT」
    TONG Yi-cheng, TONG Xue-dong, ZHANG Kai, XIAO Da, RONG Yu-hang, ZHOU Yu-di, LIU Chong, LIU Dong. Polarization lidar gain ratio calibration method: a comparison[J]. C
  • 應用衛星影像和多站點水力幾何特徵實現面向全球的河流徑流量測繪
    本文首次嘗試應用衛星遙感影像對美國、加拿大和中國三條河流的徑流量進行了估算,結果與傳統水文站測量的數值差別為20%~30%,並能很好的追蹤流量變化
  • 【遊氏人文】中國軍事測繪雙子星----彭州遊存碌遊存義兄弟
    四川省彭縣致和鄉雙龍村人,幼資聰穎,勤奮好學,入蒙彭縣私立福彭小學(今彭州一中前身之一),學業優異,1938年8月考入成都石室中學高中十四班,1941年畢業後考入同濟大學測量系。在宜賓李莊和返滬的求學過程中,逐漸看清當局的反動本質,接受了進步思想,積極投身於共產黨領導的各種愛國學生運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