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AM技術及其在測繪領域中的應用

2021-02-13 勘測聯合網

來源:《測繪通報》2018年第3期

作者:黃鶴,佟國峰, 夏亮, 李勇, 嶽曉陽, 姜斌

第一作者簡介:黃鶴(1977-), 男, 博士,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地測量。

  

摘要: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SLAM)是機器人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基於SLAM技術可以對視覺信息和雷射雷達數據進行三維重建與地圖構建,這些三維模型及地圖在測繪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尤其是更加精確的三維模型數據,對於精確測量和高精度導航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從測繪領域的視角對SLAM技術的發展、原理及其在測繪領域的應用進行了論述和討論,且對SLAM技術在測繪領域的應用前景進行了展望,為國內外測繪和機器人方面的研究人員提供了重要參考。

  

關鍵詞:SLAM技術 測繪領域 技術應用 點雲 三維建模

  

電子學、信息學、電子計算機科學與空間科學等學科自身的不斷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包括測繪儀器設備在內的測繪領域各項技術的變革和進步,測繪儀器從早期的測繩、羅盤儀、遊標經緯儀等經典測量工具,逐步發展成為電子經緯儀、數字水準儀、全站儀、GPS及各種電子專用儀器。20世紀60年代,電磁波測距儀的出現使長期以來只依靠觀測角度的測量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並且結合電子經緯儀形成了目前測繪領域中應用極為廣泛的全站儀。此外,微波測距儀、雷射束準仗、雷射掃平儀、數字水準儀、陀螺經緯儀等儀器的進步也推動了測繪技術的發展。

20世紀70年代,除了用飛機進行航空攝影測量測繪地(形)圖外,還通過人造地球衛星拍攝地球照片,監測自然現象的變化,並且測繪地圖的精度也逐步提高。20世紀80年代,GPS問世,採用衛星直接進行空間點的三維定位引起了測繪行業的重大變革,為工程測量提供了嶄新的技術手段和方法。由於衛星定位具有全球、全天候、快速、高精度和無需建立高標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大地測量、工程測量、地形測量及軍事的導航、定位上[1-3]。

  

常見的測角、測距、測高、定向、定位和繪圖通常是通過多餘觀測或重複測量來保證精度和穩定性,勞動強度大、作業時間長。而長期以來用測角、測距、測水準為主體的常規地面定位技術,正逐步被以一次性確定三維坐標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GPS技術所代替,同時定位範圍已從陸地和近海擴展到海洋和宇宙空間,定位方法已從靜態擴展到動態,定位服務領域已從導航和測繪領域擴展到國民經濟建設的廣闊領域。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數字地圖技術的發展,三維場景的信息採集與重構精度越來越高,其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傾斜攝影技術的發展,使得低空遙感平臺實現了低空數碼影像獲取,可以滿足大比例尺測圖、精度較高的城市三維建模等工程應用的需要。機載雷射雷達(Airborne LiDAR)集雷射掃描儀、GPS和慣性導航系統(INS)3種技術於一體,能夠直接得到高精度的三維坐標信息,與傳統的航空攝影測量方法相比,使用機載雷射雷達技術可部分地穿透樹林遮擋,直接獲取地面點的高精度三維坐標數據,而且具有外業成本低、內業處理簡單等優點。

然而,航空測量對於地面的信息缺失較多,尤其是在三維重建中,建築物最底端的重建效果較差,因此,還需要以地面測繪系統重建的信息進行補充。地面移動測繪系統是指在移動載體平臺上集成多種傳感器,通過定位、定姿和成像等傳感器在移動狀態下自動採集各種定位定姿數據(GPS、INS)、影像數據和雷射掃描數據,並通過統一的地理參考和攝影測量解析處理,實現無控制的空間地理信息採集與建庫。該系統將雷射掃描得到的點雲數據與數碼影像進行融合,能夠快速完成三維模型的紋理映射,由於省去了近景攝影測量中複雜的影像匹配步驟,可以顯著地提高工作效率。而地面場景的三維點雲數據獲取一般分為兩種,移動式雷射掃描和固定式雷射掃描。

目前,現有的地面移動測量系統通常是基於車載的移動測量系統的,但目前地面移動測量系統均需要依賴於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和慣性導航系統,只能用於室外環境。然而,由於室內和地下空間等環境中沒有GNSS信號,因此,傳統的移動測量系統無法正常工作。固定式雷射掃描可以用於室內室外的環境,但是複雜場景需要大量換站,然後進行點雲拼接,數據獲取的效率十分低下。

然而,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技術在移動測繪方面具有較好的應用,如歐洲專利號為EP2913796A1的基於SLAM技術的推車,能夠對室內和室外的地面水平環境進行地圖構建和環境建模。因此,SLAM技術在測繪領域中的應用降低了測量複雜性,不需要大量標記地物點,不需要GPS信號,適用於在室內室外場景,對於解決傳統測繪中的定位及場景重建問題具有廣闊的前景。

  

SLAM技術是機器人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是現代智能移動機器人系統的核心技術。SLAM解決的問題是移動機器人在未知的環境中利用自身裝載的傳感器獲取數據進行探索,通過觀測的數據,增量式地建立與環境相同的地圖,同時利用已經建立的環境模型計算出機器人的位姿。SLAM是機器人進入未知環境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路徑規劃及許多其他任務的前提,是實現機器人自主性的關鍵,是一個智能移動機器人進行其他一切後續動作和行為的技術依據。目前,SLAM技術在掃地機器人、家用機器人、無人機、智慧型手機、可穿戴設備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

  

SLAM技術在測繪領域的應用是一個新問題,目前有一些SLAM的綜述和教程,但基本都是對各類SLAM方法、原理和常規模塊的介紹,沒有SLAM技術在測繪領域中的應用論述。本文主要根據SLAM技術的發展現狀及其在測繪領域中的應用問題進行綜述,並且給出SLAM技術在測繪領域中應用的示例。

  

1 SLAM技術簡介

  

1.1 SLAM技術發展歷程

1986年以前,還未形成SLAM的概念,只在地圖已知的情況下研究定位問題。1986—1990年期間,Smith等對該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並清楚地定義了SLAM, 也稱為CML(concurrent mapping and localization),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或並發建圖與定位[4]。

  

EKF(extended Kalman filter)模型主導時期,如Castellanos等[5]提出的基於圖像和雷射在EKF框架的算法是以雷射為主的定位;SeS等[6]利用雙目相機,提出在EKF框架下通過特徵點運動估計的算法;Davison[7]利用單目相機,提出在EKF框架下最早的實時SLAM系統,成為之後許多單目系統的起源。但是EKF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又提出了粒子濾波(particle filter,PF)、RBPF(Rao-Blackwellised粒子濾波器)、UKF(unscented Kalman filter)等改進的方法[8-10]。

  

BA(bundle adjustment)轉型期:源於攝影幾何的BA算法, 用於優化所有幀位姿約束的誤差。2000年引入SFM(structure from motion)到SLAM算法中,在計算機視覺領域,SFM技術與SLAM技術類似,早期的SFM技術一般是離線處理,後來研究出實時SFM技術應用到V-SLAM等,代表性工作主要有PTAM[11]和FrameSLAM[12]。

  

2010年之後,SLAM技術進入到前沿階段,湧現出大量成熟的系統和軟體,同時隨著各種傳感器的發展,出現了大量研究成果,如:HectorSLAM[13]、ORB-SLAM[14]、LSD-SLAM[15]、SVO[16]、RGB-DSLAM V2[17]和DTAM[18]等。

  

1.2 SLAM算法概述

SLAM算法主要分為3大部分:前端(又叫跟蹤或前端建圖,跟蹤又可以分成odometry loop closure)、後端、地圖創建。而SLAM算法按照傳感器的不同主要分為3大類:基於相機的SLAM算法、基於深度相機的SLAM算法、基於雷射的SLAM算法。常用的傳感器有:單目相機、雙目/多目相機、全景相機、深度相機(RGB-D數據)、2D轉軸雷達、可裝戴設備等。其中,雷射SLAM研究較早,理論和工程均比較成熟。視覺方案目前尚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極少看到實際產品應用。

  

如圖 1所示,本文以RGB-DSLAM算法為例,介紹SLAM算法的關鍵步驟[19]。前端部分主要包含特徵點提取、特徵點匹配和運動估計;後端主要是優化部分,研究人員提出了g2o(general graph optimization),是一個用於求解圖優化問題的C++框架,專門用於求解圖優化問題。g2o框架中包含了3個線性求解器CSparse、CHOLMOD和PCG。CSparse和CHOLMOD求解器是基於Cholesky分解的方法,PCG是採用雅克比塊預條件器進行迭代的方法。這些求解器都包含了傳統的迭代優化方法Gauss-Newton或Levenberg-Marquardt(LM)思想。使用g2o框架包含的求解器求解該問題時,會給每個時刻的位姿一個初始估計值,保持求出的關鍵幀之間的運動關係不變,然後用梯度下降的方法來迭代,求解出使目標函數最小的優化變量。優化結束後將會得到機器人全局優化後的位姿、運動軌跡。在地圖創建部分,RGB-D方法獲得的地圖是彩色點雲圖,創建過程是把關鍵幀對應的點雲放置在同一個坐標系下的過程。創建完成後可以對點雲地圖進行濾波、降採樣處理,分別用於保持精確度和節省存儲空間。

圖 1 RGB-D SLAM關鍵步驟

按照算法處理的各個關鍵步驟的不同對SLAM技術進行劃分[25-27],可以得到如圖 2所示的框圖。

圖 2 SLAM技術分類

對於SLAM算法構建出的地圖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28]:

  

(1) 路標地圖(landmark map):由環境中的3D特徵點組成,如單目SLAM中基於特徵的方法構建的地圖。其構建方法為:根據攝像機模型,把圖像2D特徵點投影到世界坐標系下變為3D點。該地圖的優點為佔存儲空間小、易擴展、易滿足實時創建要求。缺點為稀疏,可能導致無法識別地圖中的內容。

  

(2) 度量地圖(metricmap):儘可能精確地表達環境,包含了環境中許多細節,如距離、大小、顏色等,通常度量地圖都是基於一個全局坐標系創建的。通常指2D或3D的網格地圖,常見的有黑白或點雲地圖,如RGB-D SLAM構建的點雲圖、基於直接法的單目SLAM構建出的地圖。該地圖的優點為精度高,更適用於測繪,也適合於定位、導航和避障(點雲地圖轉成OctoMap才能用於避障)。缺點為計算量大,構建困難,不易擴展,佔用存儲空間大。

  

(3) 拓撲地圖(topological map):使用抽象的方式表達環境,圖中節點表示環境中具有顯著特徵的地點,弧表示節點之間的關係。該地圖的優點為構建簡單、易擴展,比測量地圖佔用的存儲空間小很多,適合路徑規劃。缺點為不能用於需要高精度地圖的場合,如避障。

  

(4) 混合地圖:這種地圖盡力結合度量地圖和拓撲地圖的優點。

  

2 SLAM技術的發展及應用

  

SLAM技術的一種簡單分類方法是按照移動機器人的空間移動方式劃分,即分為2D SLAM和3D SLAM。2D SLAM指的是機器人在二維平面上移動時進行的自定位和地圖繪製;而3D SLAM指的是機器人在三維空間裡移動時進行的自定位和地圖繪製。

  

早期的機器人一般為輪式機器人,這類機器人都有類似的輪式結構作為行走機構,採用視覺傳感器或雷射傳感器來進行環境感知。在比較光潔平整的室內地面環境下,它們的SLAM靠二維線陣雷射傳感器完成,即採用2D SLAM技術。2D SLAM是一種在機器人領域十多年前就已經成熟的技術,目前已經很少有學者在這方面進行學術研究。因為它對工作環境有非常嚴重的依賴,並且精度不高。原則上,它要求二維雷射傳感器絕對水平安裝,並且在機器人運動過程中保持雷射傳感器的姿態水平,進而保證二維線陣雷射傳感器的雷射掃描面水平,否則會導致二維構圖失準並產生嚴重誤差。為了提高算法的適應性,往往給二維雷射傳感器配一個IMU或AHRS等角度姿態傳感器,幫助矯正水平掃描雷射由地面不平引起的掃描面不水平帶來的二維地圖構建錯誤問題。由於2D SLAM的先天技術架構局限性問題,它主要應用在低成本低精度的室內定位和構圖需求方案中,如現在流行的千元級產品清潔掃地機器人裡面的基於雷射傳感器的SLAM模塊。

  

為了解決2D SLAM技術的不足,研究人員開始提出3D SLAM技術,該技術是目前國際學術的研究熱點。機器人本體平臺的快速發展對SLAM技術的三維化提出了要求和挑戰。如目前在機器人領域非常著名的美國谷歌的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的雙足人形機器人Atlas上採用的就是3D SLAM技術,還有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NASA JPL)的猿形機器人RoboSimian的3D SLAM技術。

  

3D SLAM的實現手段是多樣的,在室內等小範圍環境識別和構圖方面,可以採用視覺傳感器,如單目或雙目攝像機、微軟的kinect或Intel的realsense類的RGB-D深度傳感器等。在室外大場景環境中的工業級應用往往採用雷射和視覺傳感器結合的裡程計方法等。3D SLAM技術是目前SLAM技術發展的方向,不僅在機器人領域,在VR(虛擬實境)、AR(增強現實)、室內高精地圖、室內定位與導航、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等相交叉的領域也是研究熱點,是不斷更新的技術。

  

最近由歐思徠(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採用3D SLAM技術的雷射影像背包式測繪機器人,可以爬山涉水、翻山越嶺,全空間、全地形地在運動中高精度建模,該技術解決了現有地面移動測量系統對GNSS信號的依賴問題,可以用於無GNSS信號的環境中進行移動測繪;相較於傳統的固定式雷射雷達換站式掃描的測繪方法,該測繪機器人可以連續移動測量掃描,極大地提高了數據採集的效率,而且具有良好的機動性。相較於基於二維SLAM推車式的移動測繪系統只適用於地面水平的環境中,該測繪機器人能夠在各種複雜的環境下進行數據採集,操作簡單,可用於不同移動載體。

  

3D SLAM雷射背包測繪機器人是一個背負式系統,當工作人員背負作業時,雷射掃描儀的運動軌跡是一條與工作人員行走的步態有關的非線性和高動態的曲線。按照一般的理解,雷射掃描儀如果安裝在移動測量系統中,一定要有一個高精度的定位系統(POS系統)與之匹配,這樣,雷射掃描儀得到的雷射點才能得到對應的位置和姿態數據,進而合成三維的雷射點雲。同時,常規的移動測量系統的載具在室外一般是汽車,而汽車由於採用四輪結構的底盤,因而其轉彎半徑受限,因此它的行駛軌跡往往是局部連續可微的平滑曲線。而同樣是基於雷射的移動測量系統,3D SLAM雷射背包測繪機器人既沒有GPS,也沒有IMU慣導,在如此高動態非線性的運動採集方式下,卻能獲得非常高精度的三維空間點雲成果。為了能解算出雷射點雲數據的高動態非線性位姿,通過研究雷射點雲的處理算法,可從這些雜亂無章的點雲中找到線索,求取其中隱含的更穩定的高階特徵點和特徵向量,並連續跟蹤這些特徵點和特徵向量,進而高精度地動態反向解算機器人的位置和姿態。然而,這種高精度的動態反向解算位置和姿態的方法顛覆的傳統的測繪方法,為測繪技術開拓了一種新的思路方法。

  

3 SLAM技術在測繪領域中應用的可能性

  

3.1 SLAM技術在測繪領域中的優勢

由於SLAM技術無需GNSS信號,對工作環境又有極強的適應性,基於SLAM技術的移動測量系統在多個測繪領域發揮作用,具體表現為:

(1) 外業數據採集速度極快,可快速獲得所需點雲數據,數據精度高。

  

(2) 內業點雲預處理時間短,自動化程度高,基本不需要人工幹預,短時間便能獲得配準好的點雲數據。

  

(3) 操作簡單方便,無需換站,連續採集,具有連貫性,可實現室內外一體化掃描作業。

  

(4) 基於SLAM技術的測繪移動測量機器人在任意環境中長時間工作故障率低,對於精度要求較高的重點區域,可與固定測站式三維雷射系統配合使用,既能保證精度,又能保證效率。

  

3.2 應用案例

3.2.1 室內外大比例尺一體化測圖及三維建模

  

通過空中航拍傾斜攝影手段,可以快速重建出大面積地面建築模型。但是,由於地面植被覆蓋、城區高樓互相干涉遮擋等原因,採用傾斜攝影進行城市建模的方法對城市建築模型的30 m以下底商部分,無法進行精模的製作。而採用3D SLAM自定位技術的雷射影像背包測繪機器人,由於它的工作原理不依賴GPS+INS的組合慣導系統定位,可以以步行的方式穿過高樓林立和樹木遮擋等無GPS參考信號的城區進行數據採集,尤其是那些遠離主幹道的建築物、居民小區、企事業單位等傳統移動雷射測量車不能到達的地方,進而得到非常精確的數據成果,包括室外建築群的高精度結構數據、全景影像數據、三維模型和大比例尺地圖等。傾斜攝影三維建模的特點是宏觀大區域建模;3D SLAM雷射影像背包測繪機器人的特點是微觀小範圍精細建模。兩者各有特點,互為補充。

  

如北京某施工完成待驗收建築項目,主體建築4棟高層,數據外業採集時間10 min,精度1 cm。原始點雲數據(白模)如圖 3(a)所示,實景著色圖像如圖 3(b)所示。

圖 3 建築物應用實例

通過與傾斜攝影測量技術相比,結合圖 3所示效果,可以看到只有基於採用3D SLAM雷射背包測繪機器人的步行方式所具有的高通過性才能保證在施工工地採集數據,其他方式如機動車車載、手推車車載等都無法勝任此類外業工作。

  

3.2.2 室內外導航定位

3D SLAM雷射影像背包測繪機器人具有採集方便、精度高、無需GPS信號等特點,可以為任何建築物,包括住房、辦公室、商場、工業廠房、公共場所等進行高精度室內地圖構建,並且依據高精室內地圖在室內地下等無GPS信號覆蓋的環境中進行高精定位與導航。如圖 4所示,為室內繪製結果。

圖 4 高精度室內地圖構建與定位導航結果

  

3.2.3 建築工程BIM

3D SLAM雷射影像背包測繪機器人的特點包括高速的現場數據採集、高精度的數據處理和點雲建模、POS自定位核心算法不依賴GPS信號和慣導的約束、室內/室外/地下/地上三維空間全地形作業等。這些特性非常適合建築工程施工行業數據每日動態數據採集、項目施工全過程電子檔案生成、工程現場物資堆放空間規劃與管理、工程質量實時管控等BIM應用。圖 5為3D SLAM技術在建築工程項目中的BIM應用示例。

圖 5 3D SLAM技術在建築工程項目中的BIM應用

3.2.4 電力、通信及森林管理

電力鐵塔和通信鐵塔是非常通用的長距離傳輸線纜的中繼支撐平臺。這些鐵塔的選址複雜性較高,在市區、山區、農田、戈壁等不同地形地貌情況下,施工和使用單位都需要對它們進行巡查和監管。除了常見的人工巡檢外,近來採用無人機結合雷射和影像等自動化的巡查方法也逐漸成熟。與此同時,作為多地貌多地形的應用,地面雷射和影像相結合的巡檢方式也被廣泛使用。這種地面數據採集方式可以更近距離、更精確地得到現場結構數據,對需要精確數據模型的管理和巡查類應用更為適用。當然,傳統的基於固定式三維雷射掃描儀的作業模式效率非常低,參與的作業人員較多;在保證精度的情況下,採用3D SLAM雷射影像背包測繪機器人移動作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10倍以上,並只需一名作業人員,因此可以極大地縮短外業施工周期,提升整體項目收益。 

圖 6為北京某高壓傳輸線路中繼支撐鐵塔站址,佔地面積約44畝(30 000 m2),共有鐵塔4座,高度約55 m,為內業處理建模後的數據成果。

圖 6 電力和通信鐵塔巡檢與管理中的應用實例

4 結語

  

通過近些年的發展,移動機器人SLAM導航技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多傳感器融合能進一步提高機器人的定位精度,尤其在一些複雜的場景中表現得更加突出,使得提高SLAM測繪移動機器人的測量精度、獲取高精度的點雲數據成為可能。雖然目前的SLAM技術在測繪領域中的應用尚處於適應性試驗階段,但其特有的高精度、高效率及革新性在不遠的將來會帶來測繪領域的變革。

參考文獻:

【乾貨】各類坐標轉換計算,總有一種讓您滿意!

基於多種技術手段的歷史建築精細測繪

點讚:同濟大學測繪工程專業鄭珏鵬

宗地界址點自動化提取算法研究

傾斜攝影測量技術在三維建模中的應用

相關焦點

  • 無人機航拍測繪應用的領域
    對於無人機航拍測繪應用的領域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行業。國土測繪:相比較傳統的測繪手段,無人機測繪能夠憑藉其機動靈活等特點,在國土測繪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快速獲取測繪無人機航攝數據,能夠快速掌握測區的詳細情況,應用於國土資源動態監測與調查、土地利用和覆蓋圖更新、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監測、特徵信息分析等,高解析度的航空影像還可應用於區域規劃等。
  • 李德仁院士:中國高解析度光學遙感衛星及其測繪應用
    以國內典型測繪衛星ZY-3、GF-7為例,闡述高解析度光學衛星的測繪模式及其應用。此外,還展示了單線陣/面陣測繪衛星的成像模式及其特點。文中還列出了中國高解析度遙感衛星和中國商用遙感衛星的主要參數。近年來,我國高解析度遙感衛星發展不斷取得重大進展,單星性能不斷提高,多星組網成為趨勢,商用衛星應用穩步推進。
  • 太赫茲技術及其在國防與安全領域的應用
    太赫茲波在電磁波譜中的位置位於微波和紅外輻射之間,故對其研究手段由電子學理論逐漸過渡為光子學理論。20世紀90年代以前,人們對太赫茲波的認識非常有限。近年來,隨著雷射技術、量子阱技術和半導體技術的發展,為太赫茲脈衝的產生提供了穩定、可靠的激發光源,使太赫茲輻射的產生機理、檢測技術和應用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得到蓬勃發展。
  • 《測繪學報》編委姜衛平教授| 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項目——海洋測繪和內陸水域監測的衛星大地測量關鍵技術及應用
    姜衛平教授(中)與團隊成員海洋測繪是維護海洋權益和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保障,能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和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提供基礎支撐信息。我國是海洋大國,但全球海洋測繪信息相對缺乏且建設能力不足,特別是全球平均海面高、海底地形等數值模型精度和解析度低,全球海洋重力觀測數據稀疏,陸海垂直基準難以無縫轉換。
  • 垂起固定翼無人機「井噴」,測繪領域所選「利器」之一
    ,可以說在測繪領域裡其佔絕大部分的市場。  無人機網點評:飛馬機器人在測繪領域同樣是擁有豐富的經驗,其手拋無人機廣泛的應用到行業測繪領域。V200是公司首款垂起固定翼無人機,整體的設計和功能同樣是為了滿足用戶便攜高效而定製。該機整體模塊化設計可實現無工具快速拆裝,以及與之配套的軟體服務使其可更好的完成用戶的各種需求。不過,這款飛機剛剛發布不久,實際應用和體驗還需用戶反饋。
  • 「3D掃描」五大領域應用超乎想像,中國技術已有突破性進展
    在消費領域,3D掃描成為關注點,是iPhone8可能將放棄指紋解鎖功能,改用更新型的3D掃描技術。不過3D掃描在更多的行業裡,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據了解,三維雷射掃描技術是是測繪領域繼「GPS定位技術」後的又一項技術革新——其利用雷射掃描系統快速、自動、實時獲取目標表面三維數據。近年來,隨著掃描設備和應用軟體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該技術的應用已從初期的測量領域,拓展到工業製造、交通建設、社會治理以及安全監管等多個方面,被廣泛認為是「大數據」時代基礎數據獲取的重要技術之一。
  • 多旋翼無人機在工程方量測繪中的應用
    無人機遙感傳感器技術、遙測遙控技術、通信技術、POS定位定姿技術、GPS差分定位技術和遙感應用技術,具有自動化、智能化、專業化的特點,具有快速獲取國土、資源、環境、事件等空間遙感信息,並進行實時處理、建模和分析的先進新興航空遙感技術解決方案[1]。
  • 2D雷射SLAM算法匯總
    GmappingGmapping是應用最為廣泛的2D slam方法,主要是利用RBPF(Rao-Blackwellized Particle Filters)方法,所以需要了解粒子濾波的方法(利用統計特性描述物理表達式下的結果)。Gmapping在RBPF算法上做了兩個主要的改進:改進提議分布和選擇性重採樣。Gmapping可以實時構建室內地圖,在構建小場景地圖所需的計算量較小且精度較高。
  • 測繪論壇▏GPS測高技術在無驗潮海洋深度測量中的應用
    隨著GPS定位技術的進步和GPS數據處理技術的發展,GPS定位設備在海洋測繪各個領域得到了深入而廣泛的使用,特別是近幾年來,GPS RTK差分定位設備的出現,為高精度海洋測繪工程的實施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廣大海洋測繪工作者對GPS RTK定位技術應用於高精度海洋深度測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試驗,但由於GPSRTK設備的有效作用距離受到GPS實時數據處理技術和無線數據傳輸技術的制約
  • 紅色軍測系列之四十三:軍事測繪技術實現「三個轉變」
    第一、二代攝影定位衛星的發射和回收成功,標誌著中國的航天遙感測繪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軍事測繪部門既是研製攝影定位衛星的提出者、主要組織者和建設者,又是地面應用系統的建設者和使用者,在中國遙感測繪技術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 ∇SLAM:自動可微分SLAM
    同步定位和建圖(SLAM)幾十年來一直是機器人感知和狀態估計的核心問題.SLAM文獻的很大一部分直接或間接地集中在地圖表示的問題上.最近,基於梯度的學習方法已經改變了幾個領域的前景(例如圖像識別,語言建模,語音識別).然而,這種技術在SLAM中的成功有限,從形式上來說,我們需要一個將圖像中的像素(或者一般來說,傳感器測量值)與環境的3D地圖M相關聯的表達式.我們建議通過開發一個可微映射函數來解決這個問題.那麼映射∇sM的梯度可以直觀地告訴我們,用無窮小的δs擾動傳感器測量值s會導致映射m被
  • 三維雷射掃描儀技術原理及應用
    地面三維雷射掃描技術的出現是以三維雷射掃描儀的誕生為代表,有人稱 「三維雷射掃描系統」是繼 GPS (Global Position System) 技術以來測繪領域 的又一次技術革命。三維雷射掃描技術是一種先進的全自動高精度立體掃描技術,又稱為 「實景複製技術」,是繼GPS空間定位技術後的又一項測繪技術革新,將使測繪數據的獲取方法、 服務能力與水平、數據處理方法等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傳統的大地測量方法,如三角測量方法, GPS測量都是基於點的測量,而三維雷射掃描是基於面的數據採集方式。
  • 區塊鏈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
    區塊鏈將重塑現代軍事體系當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已經從金融領域逐漸進階到軍事領域。美國和北約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均在積極嘗試推動區塊鏈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C4ISRNET最新報告指出,美國國防部目前正在評估區塊鏈技術在軍事應用中的可行性。美國2018年頒布的《國防授權法案》要求國防部對區塊鏈進行全面研究,探討如何將其應用於軍事領域。
  • 光學前沿在線直播預告 | 雷射雷達及空間雷射遙感技術的應用
    雷射雷達自1960年作為一種全新的測量工具發展至今,融合了雷射、大氣光學、雷達、光機電一體化和信號處理等諸多領域技術,因其性能優勢,在三維掃描、無人駕駛、地圖測繪、無人機、機器人、安防、氣象監測等領域蘊含著巨大的應用價值。
  • InSAR技術應用和原理
    ,從復圖像對中提取相位信息,作為獲取地表三維信息和變化信息的信息源,用以獲取DEM和監測地表面的變化。InSAR最初設計是用來對地球表面測圖,目前InSAR技術的應用已不僅僅涉及地形測圖,還廣泛應用在數字高程模型、洋流、水文、森林、海岸帶、變化監測、地面沉降、火山災害、地震活動、極地研究等諸多領域。其主要應用領域包括以下四大方面:1.數字高程模型(DEM)的獲取。
  • 飛馬D20航測系統在植被密集區1:500地形圖測繪中的應用
    在植被覆蓋厚、密度大的區域測繪1:500大比例尺地形圖,僅使用常規光學設備無法保證覆蓋層下地面高程精度,且植被密集區交通條件差,像控點布設有難度。
  • 我手寫了個SLAM算法(二)!
    針對my_slam_gmapping進行了如下三部分的改變(1)嵌入雷射雷達運動畸變去除到my_slam_gmapping中(2)對my_slam_gmapping的結構調整說明3.1、my_slam_gmapping功能介紹my_slam_gmapping算法功能包除了圖片中劃掉的發布機器人姿態分布熵的topic和加入雷射雷達運動畸變去除模塊之外,其他功能還是gmapping算法一致。
  • SLAM技術
    目前,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主要被運用於無人機、無人駕駛、機器人、AR、智能家居等領域,從各應用場景入手,促進消費升級。VR/AR 方面:輔助增強視覺效果。SLAM技術能夠構建視覺效果更為真實的地圖,從而針對當前視角渲染虛擬物體的疊加效果,使之更真實沒有違和感。
  • 【泡泡機器人公開課預告】閆志鑫-RGBD Direct SLAM 方法原理介紹
    視覺SLAM是一種能夠在未知場景內同時計算得到相機姿態軌跡和場景三維信息的技術。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視覺SLAM技術逐漸成熟,在增強現實、機器人、自動駕駛等重要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自從Kinect等便宜實用的RGBD攝像機問世以來,產生了一大批使用RGBD相機並基於Direct方法的SLAM工作。
  • 2020年至今-NN SLAM各領域必讀的最新研究論文整理分享
    問題可以描述為:將一個機器人放入未知環境中的未知位置,是否有辦法讓機器人一邊移動一邊逐步描繪出此環境完全的地圖,所謂完全的地圖(a consistent map)是指不受障礙行進到房間可進入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