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來明代鐵火炮

2022-01-18 竹風齋

惠來明代鐵火炮

作者:林兆仁

不久前惠來縣惠城鎮西一管區村民林某川在縣城北門城牆外圍整理厝地時,於地下挖掘到一門古代生鐵火炮。火炮身長60公分寬28公分,炮口處炮簡直徑14公分,口徑10公分。

惠來縣博物館聞訊後,即配合當地文化站等有關單位奔赴現場,及時調查了解出土火炮的有關資料,並對周圍地理環境作實地考證。據考,出土火炮的地點距離古城牆不足一米之遠,火炮埋藏於地下120公分深處,安放位置坐西朝東,周圍是實土及雜泥沙,炮身上粘結的泥土堅硬牢固,是一門年代較遠的守城小火炮。

惠來縣城曾在1976年和1983年先後兩次於縣政府大院內及環城河裡發現了5門大小不一、型體各異的生鐵火炮。但最近於古城北門之下所發現的這門小火炮,卻別具格。造型結構嚴謹,型如竹筒,炮身後徑屬平面圓型圓型之中又突上一個立體小圓型,炮身分為5節,似竹模樣,既輕巧又雅觀,與前所發現的火炮相形之下,屬於一門造型最小的小火炮。據初步考證,是明末年間所鑄制的守城生鐵小火炮。

唐茲成書法作品:惠來

據《惠來縣誌)載:「崇禎十三年庚辰夏五月鑄大鐵炮。知縣陳諮託修城已竣,後再捐俸鑄大炮十門,飛槍百子等炮五十餘門。」

追根溯源,惠來於明嘉靖三年(1524年)十月置縣,因縣治在惠來都,故名。次年3月建縣城。惠來守備程鑑、潮州府通判陳碩主理築城工程,歷時兩年竣工。城圍長七百丈,高一丈七尺。

嘉靖二十一年(1524年),又拓城南四十四丈,共七百四十四丈。設東西南北四城門,東曰賓陽門,西曰葵陽門,南曰文昌門,北日鬥山門。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惠來縣令遊之光重改闢北門。各城門俱建城樓,東南西設兵馬司,環城有跑道和城堞。

惠來剛置縣,官府首事抓築城,主要目的是為防禦寇盜之患。後因歷史原因,古城牆被拆,原安置在城堞上的守城小火炮,也同遭被推跌下古城之下,成為歷史的遺物。

今天,小火炮的出土,為我們研究明代守城武器提供實物資料,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文化藝術價值。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僅20年之間,惠來就在這古老縣城裡,發掘到6門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明代生鐵火炮,可能今後還會陸續發現。對於出土的歷史文物,我們要積極保護,加強管理,讓文物更好地為兩個文明建設發揮自身的功能作用。

該文轉自1999年1月《潮學》雜誌(總第10期)

作者:林兆仁,曾任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揭陽市研究會理事,惠來縣博物館副館長。

歡迎關注 「竹風齋」 微信公眾號

傳統文化 · 文學藝術 · 潮汕歷史文化 · 民風習俗 · 鄉土風物

相關焦點

  • 【紅色惠來】廣東揭陽惠來:發展鳳梨產業 英雄的土地煥發新的光芒
    大南山下,除了為民族解放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普寧以外,惠來這塊英雄的土地,也在中國的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這裡是大南山下的惠來縣園墩村,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98位革命先烈,就長眠在這裡。黃漢清,出生在惠來,改革開放之初,他去深圳打拼,在商界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幾年前,他在脫貧攻堅政策的感召下,毅然回到家鄉,投資創建了鳳梨產業園,種植了近3萬畝鳳梨。鳳梨種植在惠來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然而,多年來,鳳梨的銷路一直不景氣。但自從黃漢清創辦鳳梨產業園以來,通過公司+農戶+合作社+基地的架構,將農戶和公司緊密地捆綁在一起。
  • 從「冷兵器」到「佛郎機炮」:為何明代的海軍兵器,達到了高峰?
    這一階段,火器逐步裝備於艦船、用於水戰和海戰,到明代正式出現了艦炮,水雷、魚雷和兩級火箭的雛形,達到了我國古代海軍兵器發展的高峰。此後,雖然明代大戰艦「廣船」是用堅硬的「鐵力木」建造的,敵艦被撞必然破碎,但明代衝角已不是水戰或海戰的主要手段了,艦炮已成了海軍的主要兵器。最初的海戰或水戰,一般不在近距離展開接舷戰或衝角戰,就無法決定勝敗。但從我國來看,當時從中遠距離發動攻擊的海軍兵器已陸續出現,並裝備了艦隊。這除了上述的火箭和火船外,還有弓箭和弩機。唐代時,在戰艦上配備「車弩一支」和「兩弓弩一支」。
  • 【明代】明代兵制
    明代武功,較之唐代相差並不遠。明太祖平天下,原定有衛、所制度,其實也就如唐代的府兵制,不過名稱不同而已。大的兵區叫衛,小的兵區叫所。明代的衛所,便如唐代的府。明太祖曾說:「吾養兵百萬,要不廢百姓一粒米。」這用什麼方法呢?那就是衛所制度了。當時每一兵區,設在一個府裡的叫所,連著兩個府的叫衛。大約以五千六百人為一衛,一千一百二十八人為一所,一百一十二人為百戶所,外統於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
  • 明代繪畫名作精選(一)
    此圖仿吳鎮筆意,繪夏日山中陰雨之景,層巒疊嶂,林壑幽深,泉深石亂,木秀雲生,筆墨濃潤,氣韻蒼渾,是公認的劉珏傳世之代表作。作者用溼筆淡墨長披麻皴,再加濃墨苔點,與礬頭相映發。筆道細秀綿密,墨氣風流藹然,別具清麗幽媚之格。對明代中期的吳門畫派有很大影響。
  • 陳剛俊:明代的戰車與車營|文史知識
    儘管明代戰車眾多,但清修《明史·兵志》對此卻評價甚低:「(戰車)未嘗一當敵……亦未嘗以戰也」,「皆罕得其用」(《明史》卷92)。清修《續文獻通考》更是直接斥之為「空言小智」。但考諸史籍,明代戰車參加實戰的記載雖然不多,但決非「未嘗以戰」。在抵禦遊牧民族的戰爭中,戰車與車營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
  • 兵器譜明代復刻腰刀鑑賞
    上圖是一把存世的明代腰刀,具體形制屬於柳葉刀。畢竟手工製作,很難保證絕對一絲不差,但是總體來說形制是基本還原得差不多了。純銅裝具都是鑄造的,如果單獨開模具鑄造一套,造價比較高昂。這把仿明代腰刀的重心在護手前18cm處,揮舞感覺還算順手。很多現代刀劍都是成品鋼板線切割成型,厚度都是一致的,這樣的刀劍就難以進行實戰了。鋼板直接切割刀劍,在武器碰撞時震動會很大,而且重心也過於靠前,揮舞時手腕負荷會很大。有些也有配重,但是整體重量就上去了,因為重心想調整到合適的位置配重就要加大很多重量,這樣在揮舞時體力耗費就更大。
  • 萬明 | 明代青花瓷的展開:以時空為視點
    (一)本土的空間明代青花瓷的展開,首先是一個中國國內的問題。從唐末出現到元末燒製成熟,青花瓷一直並非中國瓷器的主流, 「南青北白」的單色釉長期以來是中國傳統瓷器的典型色彩。明代青花瓷崛起有著白銀貨幣化的大背景,明代白銀貨幣化是社會變遷的重要標誌之一。
  • 陳賢波:近40年來明代海防史研究的回顧和檢討
    而是強調進入明代以後,這些沿海防禦設施不再局限於一時一地,不僅要處理活躍在沿海各地的海寇,也要面對各色外來入侵者的騷擾。如果說明代以前是「海防的萌芽」或「海防前史」,明代以後則真正形成海上防禦體系,是海防體制的創成期。正因如此,明代在整個中國海防史研究中無疑具有重要的地位。回顧近40年來的明代海防史研究,適可作為引子,藉以檢討和思考整個海防史研究的理路和存在的問題。
  • 明清兵學 | 明代火器技術推動軍隊編制體制調整
    隨著火藥、火器技術的迅速發展,明代的建軍思想也發生轉變,開始組建專門的火器部隊——神機營。
  • 明代為何名刀倍出?明朝雁翎刀、繡春刀、戚家刀賞鑑
    【明代繡春刀飛魚服】明代的繡春刀。腰佩繡春刀並非錦衣衛的專利,留守衛、旗手衛等親軍都可以佩帶,文武大臣扈從皇帝車駕時也會獲賜繡春刀。【明代的雙手鎬造刀】:明代將含碳量低的炒鋼加熱後,反復摺疊鍛打,讓雜質析出,後再夾入宿鐵,當作刃鋼,然後淬火鍛造,使明代刀劍剛柔互濟,達到鍛造科技的最高水準。
  • 明代刀劍大賞,冷兵器之美驚豔你!
    【明代繡春刀 飛魚服】明代的繡春刀。腰佩繡春刀並非錦衣衛的專利,留守衛、旗手衛等親軍都可以佩帶,文武大臣扈從皇帝車駕時也會獲賜繡春刀。【明代的雙手鎬造刀】:明代將含碳量低的炒鋼加熱後,反覆摺疊鍛打,讓雜質析出,後再夾入宿鐵,當作刃鋼,然後淬火鍛造,使明代刀劍剛柔互濟,達到鍛造科技的最高水準。
  • 明代炮兵為什麼越改越落後
    但隨著科技水平的停滯不前,到了處於近代早期的明代中業,中國的炮兵發展也必須依賴進口歐洲技術來維持自身的水平發揮。然而奇怪的是,不斷引進先進火炮放置的明朝,不但沒有建成世界一流的炮兵,相反卻在水平差距上與當時的世界先進國家,越拉越大。
  • 「船堅炮利」:一個明代已有的歐洲印象(上)
    其實,所謂「船堅炮利」應該是一個久已有之的歐洲印象。有證據表明,早在16世紀初葡萄牙艦隊剛剛到達中國東南沿海的時候,明朝上下就對其炮艦規模給予了特別關注。此後,隨著西班牙、荷蘭、英國等歐洲海上勢力的相繼東來,明代中國對於西方世界的炮艦印象愈加深刻,並將其整合為「舟堅銃大」「堅舟猛銃」等類同於「船堅炮利」的簡約表述。
  • 《歷史研究》明代法律演變的動態性——以「僉妻」例為中心
    「僉妻」例演變的軌跡在明代法律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揭示了法律在行用中因應時勢而調整的動態性。在明代法律史研究中,「例」歷來是學界關注的焦點,並在律例關係、法律體系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前賢對明代法律的研究多側重於法律文本中的規條,這種靜態研究方法很難準確闡述法律的全貌。
  • 最後做為武器介入戰爭的劍——明代戰場劍
    ❶ 電話:0571-88160109❷ 郵箱3074196101@qq.com❸ 長按右側二維碼,關注熱血冷兵歡迎加入浙江省青銅冷兵器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戰場劍明代是劍作為制式武器介入戰爭的最後朝代觀察明代之繪畫、造像、雕刻甚至陶瓷,不難發現其上表現的軍官佩劍者明顯多過帶刀者。從下圖可以看到明武官提督的正規服飾。此武官官至一品,著蟒服,罩鎧甲,配短劍。其雲頭劍擋和封邊鞘類似皇室公卿佩劍,唯裝飾簡樸很多。明劍劈刺並重,軍隊佩劍猶重劈砍。明劍大多厚背闊刃,前後等寬,劍尖成鈍角或弧形,這些特徵正是由於其戰場拼殺功能決定的。
  • 龐乃明 | 「船堅炮利」:一個明代已有的歐洲印象
    此後,隨著西班牙、荷蘭、英國等歐洲海上勢力的相繼東來,明代中國對於西方世界的炮艦印象愈加深刻,並將其整合為「舟堅銃大」「堅舟猛銃」等類同於「船堅炮利」的簡約表述。形成於晚明的這一西方軍事印象,不僅反映了明代中國對於西歐諸國軍事裝備的外在認知,也折射出其對西方世界咄咄東進的複雜觀感,進而在明清之際的中西互動中產生了非同尋常的重要影響。
  • 「船堅炮利」:一個明代已有的歐洲印象(中)
    文|
  • 「適於心」——臺北故宮明代永樂皇帝瓷器展(含高清細圖)
    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1403-1424),是明代第三位皇帝。在他當政的二十二年期間,文治武功兼備,如營建紫禁城、派遣艦隊交通南洋﹑編輯永樂大典﹑製作大量官方用器等,建樹極多。其中,這些合於永樂皇帝心意的瓷器,經過了六百年的歲月,留存至今,不僅展現永樂時期瓷器的工藝成就,同時是多方文化來往的具體例證。
  • 萬明 | 明代中國與爪哇的歷史記憶——基於全球史的視野
    明代史籍稱滿者伯夷,指公元13世紀末—公元15世紀末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東部一個強大王國,在今泗水西南,以布蘭塔斯河(Brantas River)附近都城名為國名,滿者伯夷即其譯音。在爪哇語中意思為「苦馬賈果」,即木蘋果。公元1293年建國,公元1478年為東爪哇淡目(Demak)所滅。
  • 「船堅炮利」:一個明代已有的歐洲印象(下)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