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來明代鐵火炮
作者:林兆仁
不久前惠來縣惠城鎮西一管區村民林某川在縣城北門城牆外圍整理厝地時,於地下挖掘到一門古代生鐵火炮。火炮身長60公分寬28公分,炮口處炮簡直徑14公分,口徑10公分。
惠來縣博物館聞訊後,即配合當地文化站等有關單位奔赴現場,及時調查了解出土火炮的有關資料,並對周圍地理環境作實地考證。據考,出土火炮的地點距離古城牆不足一米之遠,火炮埋藏於地下120公分深處,安放位置坐西朝東,周圍是實土及雜泥沙,炮身上粘結的泥土堅硬牢固,是一門年代較遠的守城小火炮。
惠來縣城曾在1976年和1983年先後兩次於縣政府大院內及環城河裡發現了5門大小不一、型體各異的生鐵火炮。但最近於古城北門之下所發現的這門小火炮,卻別具格。造型結構嚴謹,型如竹筒,炮身後徑屬平面圓型圓型之中又突上一個立體小圓型,炮身分為5節,似竹模樣,既輕巧又雅觀,與前所發現的火炮相形之下,屬於一門造型最小的小火炮。據初步考證,是明末年間所鑄制的守城生鐵小火炮。
唐茲成書法作品:惠來
據《惠來縣誌)載:「崇禎十三年庚辰夏五月鑄大鐵炮。知縣陳諮託修城已竣,後再捐俸鑄大炮十門,飛槍百子等炮五十餘門。」
追根溯源,惠來於明嘉靖三年(1524年)十月置縣,因縣治在惠來都,故名。次年3月建縣城。惠來守備程鑑、潮州府通判陳碩主理築城工程,歷時兩年竣工。城圍長七百丈,高一丈七尺。
嘉靖二十一年(1524年),又拓城南四十四丈,共七百四十四丈。設東西南北四城門,東曰賓陽門,西曰葵陽門,南曰文昌門,北日鬥山門。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惠來縣令遊之光重改闢北門。各城門俱建城樓,東南西設兵馬司,環城有跑道和城堞。
惠來剛置縣,官府首事抓築城,主要目的是為防禦寇盜之患。後因歷史原因,古城牆被拆,原安置在城堞上的守城小火炮,也同遭被推跌下古城之下,成為歷史的遺物。
今天,小火炮的出土,為我們研究明代守城武器提供實物資料,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文化藝術價值。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僅20年之間,惠來就在這古老縣城裡,發掘到6門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明代生鐵火炮,可能今後還會陸續發現。對於出土的歷史文物,我們要積極保護,加強管理,讓文物更好地為兩個文明建設發揮自身的功能作用。
該文轉自1999年1月《潮學》雜誌(總第10期)
作者:林兆仁,曾任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揭陽市研究會理事,惠來縣博物館副館長。
歡迎關注 「竹風齋」 微信公眾號
傳統文化 · 文學藝術 · 潮汕歷史文化 · 民風習俗 · 鄉土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