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望:安倍對華外交的政治玄機

2021-02-28 亞洲區域合作研究

安倍的路越走越窄

7月13日,日本《每日新聞》刊登了日本自民黨副總裁高村正彥和日本著名外交史學者五百旗頭真的對談。高村透露,他在5月訪華期間曾向中方表示,只要中日關係能夠改善,首相安倍晉三在任期間不會再參拜靖國神社。

高村訪問北京是兩個月前的事情。身為靠近安倍的自民黨要員之一,為何又在現在這個時候釋出日方的讓步信號呢?

解讀這一新動向,必須挖掘安倍過去和中國交往的歷史規律。

國內民望:對華外交風向標

2006年9月,安倍首次當選日本首相。這名自民黨內貨真價實的鷹派上任伊始,引起海內外輿論警惕。當時不少專家認為,安倍將步小泉後塵,繼續參拜靖國神社,煽動日本民族主義。然而,正是這名被視為極端危險的政治家,在任期間停止參拜靖國神社,上任後不久即實現了中斷已久的中日首腦會談。以日本首相個人的中國觀和歷史觀來預測日本對華政策的走向,是否恰當?

右派讓步往往比左派容易。回顧歷史,安倍的對華外交與其國內政治息息相關。日本資深政治記者清水真人在《首相的挫折》(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2009年)一書引述前官房副長官下村博文回憶,安倍當年在靖國問題上的妥協和2007年參議院選舉策略有關。安倍當年原本目標是任首相兩期,執政六年。

當年策劃改善對華關係的外務省事務次官谷內正太郎(現為日本首任內閣官房國家安全保障局局長)在其回憶錄《外交的戰略和志向》(產經新聞社,2009年)中寫道,2006年2月,他和中國副外長戴秉國在第四次中日戰略對話後,曾就安倍訪華的可能性和中方作非正式溝通。谷內遊說中方,安倍目前不明言參拜或不參拜,其實猶如走鋼絲般危險,受到來自日本國內左右派的批評,如果中國拒絕安倍訪華,安倍將更有藉口參拜靖國。

歷史證明,安倍政權的國內支持穩固與否,是日本對華外交的風向標。2006年安倍上任初期決定採取模糊戰略,對內對外採取不同表述,暫不參拜靖國神社,是希望利用訪華外交成果爭取自民黨內和民間中「支持」和「反對參拜」兩邊的勢力,備戰2007年的參議院選舉。

2013年12月26日,安倍突然參拜靖國神社。是次參拜能夠實現,其前提也是因為安倍帶領自民黨贏得了2012年眾議院選舉和2013年參議院選舉,令其在日本國內政治達到權力巔峰。據去年日本國內分析,安倍考量到如果想要參拜靖國,就只有在內閣支持率還處於較高水平的階段實現,所以選擇了12月聖誕後閃電參拜。

經濟不穩:內閣支持度新低

高村的言論,必須從日本國內政治的脈絡來理解。安倍政府一直希望和中國新領導人習近平舉行首腦會談。但在因釣魚島危機爆發而惡化的中日關係下,中國方面提出兩項要求:一,首相停止參拜靖國神社;二,承認釣魚島存在主權爭議。高村5月訪問北京,並在最近再次提到安倍不會再參拜靖國神社,實際上是局部接受了北京的要求。

那麼,這一局部讓步的日本國內政治背景到底是什麼?7月中,日本時事通信社的民意調查顯示,安倍內閣支持率跌至44.6%,創內閣成立以來新低。2012年以來,安倍內閣的主要政治支持一直有賴於經濟復甦對策,即所謂安倍經濟學。過去一年,通過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政府積極的財政措施,日本經濟有了一定起色,安倍得到日本各界的廣泛支持。

但踏入今年4月,日本消費稅的上漲開始打擊景氣,各項數據顯示日本貿易出口數字疲軟,能源進口費用高踞不下,薪金上漲速度趕不上物價上升,經濟開始出現不穩兆頭。6月底,安倍強行解禁集體自衛權,在日本國內引起一定反彈。日本放送協會(NHK)公布的民調顯示,多達56%的受訪者不滿政府更改集體自衛權的解釋。安倍的冒進作風開始令內閣支持出現下滑。

打朝鮮牌挽民望遭美警告

本來,安倍意圖以對朝外交來提升內閣支持。7月1日,內閣通過行使集體自衛權解釋後不久,安倍即宣布和朝鮮的談判出現重大進展,長期以來僵持的日本人質問題可望解決。2004年,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就是通過兩次訪朝,在內閣支持稍有不振時通過外交加強其國內支持。當時作為小泉貼身隨從的安倍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玄機。

人質問題是日本對朝外交的核心。安倍計算如果這次和朝鮮談判順利,閃電訪問平壤並把日本人質安然帶回國,內閣支持度將穩步回升。朝鮮近期不斷試射飛彈,安倍反而大事化小,和2006年時的強硬處理截然不同,理由正在於此。

問題是,目前東北亞國際政治由美中兩強主導,朝鮮問題的本質是防止核武擴散。日本背著美國和朝鮮交好,美國容許嗎?果然,美國國務卿克裡7月7日在和日本外長岸田文雄的電話會談中警告東京不要擅自和朝鮮過分接近,並要求安倍不要打亂在朝鮮問題上美韓日的合作體制。安倍意圖通過突然訪朝來抬高內閣支持率的如意算盤遇阻。

管控釣魚島爭議成破冰關鍵

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改善中日關係來支持國內政治,成為安倍另一個可行的政治選擇。高村向中方表示安倍未來不會參拜靖國神社,是希望以一定程度的讓步來實現日中首腦會談,進而以外交成績來拉高目前正在下滑的內閣支持率。7月19日,安倍在自家選區山口縣演講時再次提到中日關係,表示希望能夠在11月北京召開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期間和中國最高領導人會面。

現在餘下的問題在於,釣魚島的僵局如何處理?未來幾個月,尋求能令中日雙方都能接受的有關釣魚島問題的管控方案,將考驗兩國首腦的政治智慧。

(作者是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研究機構現代中國研究所講師)

本文轉自觀察者網。

相關焦點

  • 吳懷中:安倍很忙,但日本外交很涼
    但讓安倍鬱悶的是,雖然忙碌四年小有成果,但在日本外交的戰略大盤方面卻仍業績慘澹:對美險象環生、對華始終無解、對俄前途未卜。這三對緊要關係處理不好可能導致安倍對外政策前功盡棄,甚至危及其本人政治生命、動搖執政基礎。另外,安倍外交的兩個輔助盤中,對韓關係雖有些許改善但因韓國政局動蕩而風雨飄搖,好不容易拉上的南海「小夥伴們」也在「轉向」。
  • 安倍推進「俯瞰地球儀外交」4年無果,如今又面臨最大政治醜聞!
    安倍在2013年訪問美國時振振有詞,「日本現在不是二流國家,永遠也不會是二流國家」,「日本必須是規則推動者、公共資源守護者以及美國和其他民主國家的有效盟國和合作夥伴」。  強化日美同盟關係是安倍2012年執政以來的外交重點,正如2015年日本新版《外交藍皮書》中所稱,日本將強化日美同盟作為其外交的基軸。
  • 安倍:對華友好與否,「都是手段,而非目的」
    IC 圖隨著安倍基本決定8月15日的二戰戰敗日不參拜靖國神社,兩國領導人在APEC上會晤的可能性正在上升,接下來2個月,中日的外交試探與攻防將考驗雙方領導人的政治智慧。現在能知道的是,兩國領導人在APEC上會晤的可能性正在上升,接下來2個月,中日的外交試探與攻防將考驗雙方領導人的政治智慧。其實,對於熟悉中日關係的人士來說,安倍「不參拜」的表示並不意外。早在一個月前,記者就從一名日本經濟界人士那裡得知,安倍考慮不再參拜靖國神社,以促成與習近平的會面。而這一決定,也是與安倍本人的特點以及日本當前政治的態勢相關的。
  • 呂耀東:解析日本戰略性外交的政治訴求
    首先,安倍發表對東協外交的五項原則,突出日本「戰略性外交」的對華針對性。安倍2013年初出訪越南、印尼、泰國時,發表了《開放的、海洋的恩澤——日本外交新五原則》的演講。其中指出:「日本與東協各國一起努力創造並擴大自由、民主主義和基本人權等的普遍價值」。「日本與東協共同發展與守護亞洲多樣的傳統與文化。促進日本與東協各國年輕人的交流,增進相互理解」。
  • 安倍政權:行走在實用主義與極端主義之間
    安倍對這兩份文件的支持隱含了兩個政治目標;一是將自身定位於日本主流政治的中心;二是作為一種精心謀劃的策略,優先解決選舉中受關注的經濟議題,以便為將來政權鞏固之後提出更具爭議的安全與修憲議題贏得足夠的政治空間。除了調整在國內政治中的站位以外,安倍對近鄰也採取了溫和的立場。
  • 安倍的畸形家庭和他的心腹
    對此,安倍晉太郎曾經氣憤地說:「我沒有入贅到岸家,我是安倍家的,我的父親是安倍寬。」在此之前,剛從東京大學畢業的安倍晉太郎到《每日新聞》社求職時,面試官曾問他:「你一生中最大的目標是什麼?」他毫不猶豫地答道:「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名和平主義政治家。」因此,無論在私人關係還是在政治觀點上,安倍晉太郎和岸信介都分得很清楚。
  • 吳懷中:安倍政府印太戰略及中國的應對
    其戰略的主要目標有三:政治層面上維持西方主導的國際規則和地區秩序;經濟上確保日本利益, 對衝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安全上主要是保障海洋秩序和海上通道自由, 制約中國的實力拓展。實施辦法則是以日、美、澳、印間的雙多邊合作為平臺, 綜合採取政治、經濟及安全等各種舉措。安倍政府通過深耕日印、引美入「群」、補齊多邊、宣介推廣來促進其印太戰略, 態度在相關四國中積極而突出。
  • 解讀 這個協議川普不玩了,安倍卻想挑頭,靠譜嗎?
    但就是有這樣一位沉浸在「圍堵中國」幻想中的領導人,執意推動TPP——這個人就是安倍。當地時間17日,安倍將會見川普,努力挽救TPP。安倍將會晤川普力推TPP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近來全面啟動秋季外交,當地時間本月17日將與美國候任總統川普在紐約舉行會談。
  • 安倍這點「小九九」早就被看穿了!
    雖說此次普京選擇在索契和安倍會晤不算太失禮,但換個角度來看,此次會晤畢竟是烏克蘭危機發生之後安倍首次訪問俄羅斯,而且在普京任內,並沒有專門安排其他國家領導人在索契會面談重大話題,所以選一個度假城市而不是政治中心會面,多多少少可以映射俄方的一些態度:並不對此次會談推動雙邊關係寄予厚望。
  • 安倍訪問珍珠港,不道歉就與美國「對等」了?
    對俄領土外交的失利,讓日本最為安倍內閣唱讚歌的極右派報紙《產經新聞》都感到無地自容。3000億日元的經濟援助是要投出去的,但從俄國那裡並未得到一寸領土。通過獲取領土來提升安倍內閣支持率,讓安倍本人在日本歷史上留下重重一筆的幻想,在2016年算是徹底破滅了。在一年的最後幾天,安倍需要硬著頭皮去一趟夏威夷。
  • 在上周,安倍創造了一個日本神話
    安倍就出身於日本有名的五大政治家族之一。安倍的外公岸信介、外公叔父佐藤榮作都曾當過首相。這個年紀,絕大部分人還在玩泥巴,安倍卻已經開始接觸到了外交。後來,在多個場合,安倍都公開表示,自己的政治DNA來自外公的遺傳。當然,安倍晉三遺傳的不僅僅是DNA,更是繼承了家族的政治勢力。
  • 「菅外交」局面艱難......
    菅義偉新內閣在對華外交上面臨艱難局面。現將文章摘編如下:日本11日決定,任命垂秀夫為日本駐華大使。垂秀夫曾在有「China School」之稱的中文研修組任職,政府對他的情報收集能力高度肯定。菅義偉之所以起用他出任駐華大使,也是因為意識到了今後日中關係之艱難。日本是美國的盟國,與中國也有很深的關係。
  • 安倍訪華,日本國內期待這三件事
    他對安倍訪華的評論,代表了日本國內相當一部分人的心聲。日本國內對安倍此訪寄於厚望,綜合看來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期待中日共同發出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聲音。當前全球孤立主義和保護主義傾向加劇,國際多邊貿易體系受到衝擊和挑戰,日本作為現行體制的受益者,對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有強烈需求。
  • 原來一切都是安倍暗中使壞?!
    2016年11月,安倍與當時尚未就任美國總統的川普。安倍接受《日本經濟新聞》採訪時稱,川普在競選美國總統時曾表示要從遠東撤軍、修正日美同盟,這讓日本外交面臨十分緊張的局面。但安倍在川普就任之前向後者闡述了中國給日美同盟帶來的危機,這是直至他卸任前,日本都能與美國構建穩固關係的起點。
  • 安倍破了106年的紀錄
    中新社記者 王駿 攝首相之路:出身政治世家,下臺後「東山再起」安倍1954年出生於日本政治世家,外祖父岸信介、外叔祖父佐藤榮作均擔任過日本首相。執政主打經濟牌,反對黨「一盤散沙」競爭小從前任首相小泉純一郎下臺後,日本政壇陷入「短命首相」怪圈的情況下,安倍是如何「穩坐釣魚臺」長達七年之久?——穩定的內政與外交安倍在2012年上臺後,推行了所謂 「安倍經濟學」的一系列經濟政策。
  • 專訪安倍:日中世仇,但不得不處
    安倍是個強硬派人物,但外交戰場靈活多變。他表現出的低姿態讓川普感覺很好;他想方設法創造與普京各種見面機會;他拉攏印度,密切與莫迪關係;他對華政策不失底線,保持強硬。今天,剛剛,安倍謝了一圈人。對美國總統川普、印度總理莫迪、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表示感謝和祝福……安倍推特感謝川普:「我們的夥伴關係使日美兩國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牢固。唐德納,我和你之間的友誼和信任是如此重要。我從心底裡感激你的友誼。」安倍眼裡的世界是怎樣的呢?
  • 「安保法」只是一小步,安倍有更大目標!
    接受新華社專訪時,有關專家認為,突破戰後體制並使日本成為能行使交戰權的「普通國家」,是安倍政權的重大目標。為此,後續安倍政權將在三方面著力:政治方面,積極準備參議院選舉,為正式修憲做法律準備;對外,以主辦G7峰會為契機為日本用兵海外獲取國際「理解」;對內,以炒作領土爭議撬動民意,衝抵國內反對聲音。
  • 安倍訪珍珠港「盤算多」 眾人齊問:何日來南京?
    安倍宣布此次訪問行程後,各方的質疑聲接踵而來,專家和媒體也紛紛解讀了這場「慰靈之旅」背後的「如意盤算」。日本政治評論家 本澤二郎比起珍珠港,安倍最應該去的是中國。他應該去南京看看大屠殺帶給中國人民的痛苦,去哈爾濱看看731部隊幹的「好事」。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 周永生日本在面對不同國家時,對二戰反省的真誠度天差地別。
  • 「安倍經濟學」人走茶涼?
    菅義偉在宣布參選時表示:「若能當選總裁,必將全力繼承安倍的內政、外交遺產,推動『安倍經濟學』中未完成的改革。」高盛副董事長兼首席日本策略師松井凱希表示:「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投資者傾向尋求穩定和連續性。歷史上,日本政治受到領導人變動的影響,最大的恐懼就是回到高層頻繁換屆的模式,其政策連續性會受到挑戰,尤其是亟需的結構性改革。」在自民黨黨內選舉結果出來之前,各界處於焦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