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建黨,1949年建國,如果用最粗略的劃分,黨史、軍史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921~1935年的遵義會議,是黨和軍隊尋找自己領袖的前半程;1935~1949,黨領導人民軍隊從勝利走向勝利!
從最初的武裝暴動,到遵義會議的浴火重生,再到橫掃千軍的偉大勝利,今天選的主席這三首詩,應該最能代表人民軍隊的輝煌戰史。
人民軍隊生日快樂!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毛澤東
萬木霜天紅爛漫,
天兵怒氣衝霄漢。
霧滿龍岡千嶂暗,
齊聲喚,
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
風煙滾滾來天半。
喚起工農千百萬,
同心幹,
不周山下紅旗亂。
注釋
(1) 霜天:詩人創作時是冬天。秋冬有霜,統稱「霜天」。爛漫:光彩奪目。天兵:紅軍。霄:雲氣;漢:天漢、天河。霄漢即高天。頭兩句交代了戰爭背景,烘託了戰場氛圍。
(2) 龍岡:龍岡頭墟的簡稱,位於江西省寧都、吉水、吉安、泰和、永豐數縣之間,屬永豐地界。千嶂:山巒重重。龍岡重巒疊嶂,極為險峻,非常適合打伏擊。1930年12月,蔣介石調集10萬兵力,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一次大規模圍剿。紅軍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誘敵深入,在龍崗伏擊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俘虜了敵軍總指揮張輝瓚以下9千人。這幾句高度濃縮了第一次反圍剿的進程。
(3) 二十萬軍重入贛:蔣介石隨即又發動了第二次「圍剿」,總兵力達20萬,何應欽任總司令。風煙:戰火狼煙。天半:半空。這兩句虛實結合,生動的描寫了戰場的硝煙瀰漫。
(4) 不周山:古代傳說中的山,最早見於《山海經》,相傳不周山是人間唯一通往天庭之路,後引申為天地支柱。共工怒觸不周山是著名的上古神話傳說。共工,又稱共工氏,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很多先秦古書中都有記載。傳說共工與顓頊 (當時統治中原的黃帝後裔) 不合,終於爆發了驚天動地的大戰,共工戰敗而怒,頭觸不周山,引發天傾西北、地陷東南。詩人是借這個傳說歌頌反抗的意志。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注釋
(1) 鐘山:紫金山,指南京。蒼黃:有兩種解釋,一是倉皇、慌張,二是指顏色變化,引申為天翻地覆,也就是風雲突變的意思。頭兩句描述了解放軍攻佔南京的戰況。
(2) 虎踞(jù)龍盤:形容地勢形勝。慨而慷:感慨而激昂,出自曹操的《短歌行》:「慨當以慷」。
這兩句是說,南京這龍蟠虎踞的形勝之地,今天比往日還雄偉,這裡發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真是讓人感慨而激昂!
(3) 宜將剩勇追窮寇:古人說「窮寇勿追」,主席是反其意而用。沽(gū)名:沽名釣譽。
(4) 天若有情天亦老:唐代詩人李賀在《金銅仙人辭漢歌》有這樣兩句:「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思是說,凋謝的花朵在鹹陽古道送別客人 (指金銅仙人搬遷),上天如果多愁善感,也一定會因為人間恨事而蒼老。滄桑:滄海變桑田。李賀原句透著蒼涼悲哀,主席的詩句卻雄渾有力,顯示了詩人對人間大道的洞徹,對滄桑巨變的達觀。經主席妙筆化用,這兩句也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句了。最後這兩句,怎麼翻都行,但原句太有特色了,又是實寫,所以直譯可以很好的保留原句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