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新空軍司令後的丁來杭(右)看望空軍老司令王海(左)(圖源:@山鷹騰飛sytf)
軍隊高級將領近期頻傳調整消息,只待官宣。 8月27日,一名自稱是解放軍退役人士在社交媒體發布一張丁來杭看望老人的照片,並附上「新任空軍司令丁來杭看望空軍老司令王海」。
內容還稱,王海於1985年就職第5任空軍司令,丁來杭2017年就職第12任空軍司令;王海現年92歲,丁來杭現年60歲,兩人相差32歲。這表明,丁來杭已經擔任空軍司令,其前任馬曉天去向暫時不明,但仍舊擔任中共軍委委員。
據消息,丁來杭,生於1957年,解放軍空軍指揮學院政治專業,中將軍銜。他歷任空軍第24師71團副團長、團長、副師長、北空訓練基地司令等職。
丁來杭2001年任空軍第8軍參謀長,2003年任空軍福州指揮所司令。2007年任空軍指揮學院院長。2008年任原成都軍區空軍參謀長。2012年,任原瀋陽軍區副司令兼原瀋陽軍區空軍司令員。2013年晉升中將軍銜。
近日,疑似中國新型遠程轟炸機測試照曝光引爆輿論,這款轟炸機被中國軍迷稱為轟-20。中國空軍司令馬曉天8月10日在吉林長春出席空軍航空開放日時被問及轟-20研製情況,以調侃語氣回應,「有也不能說。」馬曉天的回應更引發外界對這款新型轟炸機的關注。有觀察稱,中國新型遠程轟炸機將採用隱身設計,運用了光纖飛控、發動機推力矢量控制等十餘項尖端技術。
令人矚目的是,轟-20是核常兼備型轟炸機。軍事專家指出,軍機會被歸為核、常字,主要是配備中近程巡航飛彈和彈道飛彈,因此轟-20的終極使命,就是以此建立可靠的洲際戰略威懾力量。
有分析認為,轟-20戰略轟炸機採用的也是飛翼式的結構布局,但又結合了近年國外下一代轟炸機的一些特點,再加上中國對隱身外形的一些獨特思考,從而成為一款有著鮮明中國特點的新一代戰略轟炸機。這是網絡曝光的轟-20最新手繪圖。
2016年9月1日,馬曉天同樣在長春出席空軍開放日活動時,首次透露中國空軍正在發展新一代遠程轟炸機。彼時,這條消息引爆了中國軍迷圈。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空軍的新型遠程打擊轟炸機項目已經立項,中國正在在新轟炸機領域對美國展開激烈追趕。
圖為解放軍的094型核動力潛艇,美國估計這種稱為"晉級"的核潛艇中國至少有4艘,艦上配備有巨浪-2A型核子彈道飛彈。
美國智庫最近在一篇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空軍正在研發的轟-20將與新式096戰略核潛艇形成核子戰略三角的海、空兩個支柱。
一旦兩者於幾年內陸續服役,將把中國的國防力量由過去的防禦型武力轉化成攻擊型武力,成為具有長程核子威嚇力量的軍事強權,足以挑戰美國在南海和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優勢地位。
這篇由詹姆斯頓基金會所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在經濟上與政治上已逐漸被西方國家視為未來主要的對手,但是解放軍事力量的發展還是以防禦型為主。
不過近年來隨著國際政經影響力日盛,中國大陸的軍事思維也發生有史以來首次的巨幅轉變,在軍事發展的路徑上將由傳統的防禦型轉化為攻擊型武力。
不過中國空軍司令馬曉天去年9月在長春已向媒體證實,新型遠程轟炸機的發展正在進行之中。
報告指出,新型戰略轟炸機轟-20的承包商應該是西安飛機工業公司。此型轟炸機可能採用飛行翼佈局,將發動機藏在主翼結構內部,以進一步減少雷達反射面積並增加飛行效能。
其他特徵包括背負式S形發動機進氣口、與美國B-2隱形轟炸機相似的鋸齒翼設計等。
報告認為,到本世紀20年代中期,此種新型轟炸機完成研製並可望正式服役,至此中國才真正擁有一般概念中戰略空軍,並以此做為核子戰略三角的一部分,以挑戰美國在南海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地位。
在海軍方面,報告說,2014年解放軍首次在094核潛艇上部署裝備核彈頭的彈道飛彈,經過三年發展,中國海軍核威懾能力明顯改善。
中國宣布在量子技術上進一步突破,並且已經開始建立實際設施開始應用了,量子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毫無疑問是非常多的,除了普通的通信領域以外,量子技術還可以用在遙控,作戰裝備控制和多個方面。
相對於電磁技術和集成電路在武器上大規模應用帶來的武器性能提升,量子技術的提升只會更多而不會少。
但不可否認的是,量子技術依舊存在不少問題,想要大規模在戰艦上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中國在這條路上已經佔盡了先機,只需要堅持研究下去,想要拿出成果比其他國家要容易太多了。
隨著科技的進步,針對戰場的電磁打擊和電磁防護一直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現代戰機對於電磁環境的依賴程度都非常高。
所以無論是各種幹擾設備,甚至幹擾機都是各大國軍隊的標配,其中更以美國軍隊最為重視,美國海軍的F18G「咆哮大黃蜂」電子戰飛機就裝備了非常多的電子設備,具有極其強大的電子壓制能力。
藉助這種特性,利用量子通信可以做到很多事情,比如因為現在的飛行員身體素質不足導致飛機無法做的速度非常快,過載非常高,但是如果設置成無人駕駛和量子操控,就是完全可行的。
現代早已能開發出速度超過10馬赫的高超音速飛機了,但因為人類身體根本承受不住這種過載,導致這種飛機只能採用遙控。
此外,利用量子技術完全可以開發出新的量子雷達,能夠獲得遠遠超出電磁雷達的探測效果和跟蹤範圍,並且還可以開發量子計算機和多種火控觀測設備,對軍隊的戰鬥力提升毫無疑問是飛躍性了。
只要能掌握量子技術的脈絡,我國就能和掌握蒸汽技術的英國,掌握核技術的美國一樣,成為世界上少有的世界級大國,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企及的。
中國戰略衛星突然失控,航天專家一句話震撼國人
2000年10月31日、12月31日分別發射北鬥一號導航衛星,皆使用長徵三號甲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為同步轉移軌道。北鬥一號為中國第一代衛星導航試驗系統。
據悉,葉培健是專攻太陽同步軌道的頂級衛星專家。因此,他所提到的戰略衛星只有尖兵三號。
葉培健在採訪時打出一個從北極到南極的圈、切割赤道的手勢,同時還提到,搶救時,衛星從東邊進入國土上空,由長春站首先接收信號,說明衛星是由北進入國土,這是一個標準的太陽同步軌道。
如果衛星軌道平面繞地球自轉軸的旋轉方向和角速度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方向和平均角速度相同,則這種衛星軌道叫太陽同步軌道。簡單的說就是衛星、太陽、地球保持三點一線。
衛星環繞地球南北極飛,加上地球自轉,就可以穩定的拍攝到全球的衛星畫面。就相當於一束光穩定的照到地球儀上,這時轉動地球儀,就可以讓光束穩定的掃描一遍地球。這種軌道的穩定需要極高的衛星穩定能力。
一次意外的發射異常,讓國人緊繃神經,但中國科技人員卻在16天之後,將出現異常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在這16天,中國展現出來的能力讓全球為止讚嘆。
6月19日,長徵三號乙遙二十八火箭發射中星9A衛星過程中,運載火箭出現異常,未能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密切配合下,通過準確實施10次軌道調整,衛星於2017年7月5日成功定點於東經101.4度赤道上空的預定軌道。目前,衛星各系統工作正常,轉發器已開通,後續將按計劃開展在軌測試工作。
十次變軌!這是什麼樣的概念。有網友對此做出了精確的概括:十次變軌,美軍的反導系統要崩潰了。在這次意外發生之後,沒有人相信中國可以通過這麼多次的精確變軌送中星9A上預定軌道,在之前嫦娥登月的時候,三次變軌已經讓大家覺得不可思議,而這次是10次。
以地球為同一個點的參照物,衛星在太空中飛行的速度要遠高於大氣層內的飛彈,如果在太空中能夠操控衛星在高速下進行精確變軌十次抵達預定軌道,對於美軍的反導系統來說,這就是災難級的事件,之前美軍所謂的攔截成功率50%、70%完完全全可以歸零。
2017年7月2日19時23分,中國長徵五號遙二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失利。隨後,中國官方宣稱,連夜對事故原因進行調查,截至本文發稿時,仍未有任何官方調查結果公布。圖為網絡直播全程大廳畫面。
火箭升空後465秒,一級火箭燃料耗盡,一二級火箭分離,火箭二級發動機啟動。
火箭發射升空後的飛行軌跡。發射升空後,火箭的飛行軌跡即出現了異常。
長徵五號遙二火箭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工程的第二發試驗箭。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點火發射瞬間。
此外,在長五火箭發射進入2分鐘倒計時後,現場發射總指揮員喊了暫停,然後又說繼續。長徵五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失利後的飛行尾跡照片。長徵五號的發射失利對於中國航天而言是一次重大打擊。
此前發布的消息顯示,長徵五號火箭從點火起飛到最後送衛星進入預定軌道,需要大約1,800秒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火箭需要卸貨減重、不斷變身,才能最終完成運送衛星的任務。
一年內五次發射失利,長徵火箭發射事故揭秘!
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由中國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負責研製,1993年9月,正式命名為長徵四號乙。該火箭主要用於發射太陽同步軌道的對地觀測應用衛星。2013年12月9日,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中國與巴西合作研製的資源一號03星,火箭飛行過程中發生故障,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這是長徵四號乙首次發射失敗。
在長徵五號火箭近900噸的重量當中,有90%都是液體推進劑的重量。
「高景一號」01/02 衛星的發射過程一波三折。
中國長徵三號系列運載火箭性能對比。
長徵五號遙二火箭點火的前幾秒,與以往型號火箭有著很大的不同。由於長徵五號主體採用了零下252攝氏度的液氫作燃料,比發動機殼體溫度低得多,所以最先進入發動機的氫就會升溫,變成「熱氫」。
7月2日晚8時08分,新華社發布消息:7月2日19時23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組織實施長徵五號遙二火箭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
1996年6月4日,歐洲阿里安-5首次發射,以爆炸告終。
我們再回到長徵-5號,仔細分析下這次發射的長徵-5號的構型,就能感覺它太複雜了,也太有特色了。其一級總共有10臺發動機(2臺YF-77和8臺YF-100),芯級兩臺發動機並聯的地面推力也只有約100噸,遠遠低於任何一臺助推器的推力(約240噸),在起飛推力中貢獻最小。可以說,長徵-5號是靠著捆綁的助推器推上天的。
獵鷹9的芯一級使用了多達9臺發動機,起飛後如果其中一臺出現問題、90秒鐘後兩臺發動機故障都不影響發射。
目前,推力調節能力也是目前主流運載火箭的一種必備技能。但是在上一代長徵火箭不具備這種能力。而長徵-5號和長徵-7號的發動機已經具備了一定範圍內的推力調節能力。但是這似乎並不能像「獵鷹-9」那樣用來提高其可靠性。因為長徵-5號運載火箭彈4個助推器的液氧和煤油儲箱是獨立的,一旦有一個助推器發生問題,即便其他發動機通過提高自身推力來彌補,但是這些燃料是無法共享的。
即便如此,長徵-5號的設計可靠性仍然是非常高的。長徵五號的核心控制儀器普遍採用了三餘度技術,也就是有3個相同的設備儀器相互備份。中國現役火箭的設計可靠性最高的是0.97,而長徵-5號整箭設計可靠性達到了0.98,而其氫氧發動機的可靠性則高達0.9898,當然這都是理論值,而且不等同於發射成功率。
有人或許會問,為何芯級不同樣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呢,「勁」還大不少,至少可以少並聯一臺發動機。理論上並非不可。但是煤油機的比衝相對較低,達到相同的總衝,就要求攜帶更多的燃料和氧化劑、儲箱也更大,這樣迭代後的火箭重量會大幅飆升。可以說,正是靠著這芯級的兩臺YF-77,長徵-5號才能減重瘦身。
說起「瘦身」,可能會有人說,「胖五」哪裡瘦啊,太胖了。胖源自於它5米直徑的芯級。它的芯級推力那麼小,為何要搞那麼粗呢?一方面的原因是液氫的密度低,其儲箱要大。常規的偏二甲肼的密度大約每立方米800千克,而液氫只有70千克。如果火箭直徑做得小,燃料體積又大,那火箭長細比就太大,不利於控制。
那麼為什麼不搞一臺推力更大的氫氧機?按照龍樂豪院士的說法,之所以選擇50噸級氫氧發動機而不是100噸級氫氧發動機,當時主要考慮兩方面原因。一方面,50-100噸推力的芯級發動機對火箭總體設計結果沒有實質性的影響。用於一級時,50噸級的發動機可以並聯兩臺使用,而且50噸級發動機還可用於上面級,百噸級發動機卻不能。另一方面,50噸級發動機的研製難度相對較小,投入也少一些,這樣更適合缺乏大推力氫氧發動機研製經驗的中國。要知道,在該發動機研製之前,中國推力最大的氫氧發動機YF-75推力只有7噸。即便是50噸級的YF-77發動機,其研製過程也是歷經坎坷,試驗時多次發生事故(對於試驗來說也算是正常)。而這次的長徵-5號的失利以及長徵-5遙一的部分成功,問題很可能都是出在了氫氧機上。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儘管中國長徵-5號運載火箭使用的幾種發動機在同類發動機中的比衝不算高,但是整枚火箭的載荷係數卻不低。如果與歐美日同級別運載火箭相比,大概只比完全採用氫氧發動機的「德爾塔-4」略低些。這主要是因為長徵-5的氫氧主發動機和液氧煤油助推器的混搭方案帶來優勢。這種混搭也是一種中國特色和中國創造吧。而其他運載火箭多採用了比衝較低的固體燃料助推器,「宇宙神」不僅採用了比衝較低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助推器,還採用了液氧煤油發動機作為主發動機,所以在上述火箭中的載荷係數是相對較低的。
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比衝雖然較低,但是體積比衝高,也就是說提供相同的比衝時,體積小因此使用起來比較方便,而且固體火箭發動機結構簡單、可靠性高,被普遍用於大型火箭發動機的助推器。哪怕它拉低了火箭的載荷係數。
<div id="pic_50" "="" style="list-style: none; text-align: center; position: relative; overflow: hidden; z-index: 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32px; white-space: normal; width: 619px; height: 170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液氫液氧發動機不容易駕馭。
中國以前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上相對落後一些,特別是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對燃料的澆築、殼體等要求都很高。隨著國內固推技術的進步,中國近年來也在開始研製大型的固體助推器,相信今後將會應用到新型火箭上。
目前實際上航天業並不太看重這個載荷係數,大一點小一點對於評價火箭來說不是決定性的。這一點和戰鬥機不同,戰鬥機發動機推重比的增加將會給戰機機動性帶來直接影響。而火箭發動機的比衝多一些少一些不會直接影響到火箭的競爭力,畢竟火箭需要的是安全、可靠、廉價、推力滿足要求。
我們再回到長徵五號上和中國航天上。在我們普通人看來,今天看到長徵五號這次發射的失利,感覺很痛心。但是在航天工業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這樣的失敗真的不算什麼。中國航天曾經面對的壓力和困難遠非現在能夠想像的。但是,一路走來,航天人披荊斬棘,克服一個一個困難,一直走到了世界航天工業第一集團。我們相信沒有什麼困難是不能克服的。
最後,我們用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一句話與航天人一起共勉:」科學試驗如果次次都能成功,那又何必試驗呢?經過挫折和失敗,會使我們變得更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