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高學思
► 馬德拉斯大學印度歷史碩士,文理雙學歷
從我國國防部發言人任國強6月26日稱,中方近日在洞朗地區進行道路施工時,遭到印軍越線阻攔,導致雙方發生軍事對峙算起,中印邊界衝突已經持續半個多月了,而且眼下似乎還沒有要平靜的跡象。
中印邊界一向並不太平,但這次事件卻與以往的對峙有本質區別:這是1962年戰爭結束以來,印度軍隊第一次跨過無爭議邊界,進入我國領土境內。而且在我國多次嚴正警告之後,印軍仍拒不撤出,至今已經差不多過了一個月。
印軍越過錫金段邊界進入洞朗地區
本次對峙事件在我國國內引起了巨大反響。人們都對印軍的侵略行為義憤填膺,同時也驚嘆於印度方面的狂妄與囂張。身兼國防部長印度高官阿倫·賈伊特利的一句「印度已非1962年的印度」傳到我國後,遭到很多網友的反駁與嘲諷:印度固然不是1962年的印度,但中國也不是1962年的中國了,強者仍是強者,再發生衝突,印度只會輸得更慘。
網友的判斷並非無穴來風,關於印度與中國在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差距,毋庸多言,已是有目共睹。作為弱方,印度人自己可能比我們更為清楚。那麼,這次印度為什麼要如此固執地挑起事端,且至今拒不讓步呢?帶著這個疑問,我撥通了一位印度朋友Sanjay的網絡電話,想要從他那兒偵查一些「敵方」的心理活動。
Sanjay(化名)是個不折不扣的中國迷。我最早和他認識,是在四年前的Italki語言學習平臺上,當時還是高中生的他主動聯繫我,想要學習中文(我則向他學習印地語)。
他告訴我,2008年北京奧運給了他很大的震撼,所以從高中開始,他就開始自學中文。當時還在復旦讀書的筆者曾用手機skype帶他遠程視頻一瞥了上海陸家嘴,從那之後,他就再也沒有給我發過孟買的圖片了。
後來Sanjay考入了孟買最好的大學學習商學,利用業餘時間,閱讀了徐中約的《The Rise of Modern China》(中國近代史)等書,對中國革命歷史了解頗多。作為一個「中國通」的Sanjay,與我有著許多共同話題。
與一些印度人不同,他對中印關係有著冷靜思考,深知印度想要發展,必須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還多次說自己是個「親華分子」(Pro-China)。
對於軍事對峙這個敏感話題,本來我只是抱著嘗試的態度,試探性地問了問他對此有沒有了解。沒想到他似乎早準備了一肚子的話要和我說。相比印度的軍官和政客,Sanjay顯然更為坦誠,幾乎無拘束地將他多年的觀察和思考和盤託出。筆者略作整理,錄之成文。從他那裡,我們可以看到相當一部分印度人的真實想法。
看到中國崛起,印度人心理感到十分不平衡,這是在中印矛盾之中,印度人最重要而廣泛的心理背景。Sanjay向我承認,即使是作為一個親華派(Sinophile)的他,也常因目前中印之間的巨大差距而感覺苦悶不安:
上世紀四十年代,新印度和新中國建國時,本是兩個平起平坐的國家。甚至,在當時的印度人看來,恐怕印度還要高出中國半個頭:那時印度國內有著更為完善的工業體系和基礎設施,在國際上則是不結盟運動乃至第三世界的領導者,朋友比中國多,反殖民主義的影響力也比中國大。
即使是1962年戰爭上的慘敗,也被我們看作成一次失誤,中國雖然大獲全勝,卻也沒有在佔領區常駐。而如今則不然,幾十年間,一切似乎都變了。
1962年,中國軍隊在邊界戰爭中大勝印度
Sanjay接著說,
曾經的印度經濟實力與中國相當,現在GDP卻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了。雖然近幾年印度增速超過中國,但主要是因為起點較低。現在兩國的差距之大令趕超幾乎沒有可能。
這令很多印度人想不通,也無法接受。在國際地位方面,中國既不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反對印度加入核供應國集團。這些都讓我們感覺低中國一等,心裡不太好受。
近年來,智慧型手機等中國品牌產品湧入印度,很快徵服了當地市場。印度人在讚嘆中國產品性價比之高,佩服中國工程師研發能力之強的同時,也不免生出了嫉妒心理。
Sanjay本身就是一位「米粉」,他對我說:
每一個米粉都會在心裡感嘆為什麼我們做不出這樣的產品,為什麼中國人卻做得出來。這種心理落差致使在遇到國家衝突時,印度人對中國的感受很容易從正面轉向負面。
「中國有個詞叫『羨慕嫉妒恨』,你知道什麼意思嗎?」我問道。
「對,可能就是那種感覺吧。」他答道。
小米手機在印度銷售時的火爆場面
所以,我們很想找到印度比中國強的地方。對我來說,感覺印度的優勢之一就是,我們和鄰邦的爭議較少,關係比較好。
你有沒有發現,中國文化圈中的日本、韓國、越南乃至臺灣地區都和中國有領土糾紛,甚至處於半敵對的狀態;但印度文化圈中的尼泊爾、不丹、斯裡蘭卡則都是我們的友邦,至少從表面上看是這樣。只有徹底伊斯蘭化了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敵對
「而這次對峙,」Sanjay接著說道,「我想我們的政府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以保護不丹的名義與中國爭奪戰略要地。他們讓不丹外交部發表聲明抗議中方在中不爭議地區的修路行為,以求在國際輿論中將中國塑造成一個欺凌弱國的壞形象。不丹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側,地理決定了它在中印之間更依賴印度,所以它沒有選擇,必須照做。」
「如果說以前印度人只是嫉妒的話,最近你們真是把我們逼急了。在我們看來,國家安全快要徹底落入中國的掌控之中,不採取極端行動,還有什麼辦法呢?」Sanjay開始激動了起來。
從十多年前開始,就有印度人炒作中國的「珍珠鏈戰略」(最早由美國人提出),認為中國在謀劃通過在印度洋區域建設海外港口、軍事基地,來配合陸上力量全方位包圍印度。
「『珍珠鏈』可能只是想像,但今年中國的戰略部署可實實在在地把我們嚇到了,最令我們不安的就是中巴經濟走廊,以及這次的洞朗修路。」
中巴經濟走廊示意圖
他接著說道:
按照印度官方的說法,克什米爾地區應該全部歸屬印度,那麼中國和巴基斯坦就並不接壤。而現在正在建設的中巴經濟走廊,則必須穿過巴控克什米爾。雖說中國一直稱對印巴領土爭議不持立場,但事實上已表明了態度。
Sanjay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
今年這一工程開始加速,公路、鐵路、油氣管道、光纜都要上線,從中國新疆一直到巴基斯坦瓜達爾港。作為印度人,感覺很不好受。畢竟,『中巴』項目卻通過『印度領土』,這對我們是一種侮辱。何況任何人都知道,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是印度的死對頭(註:Sanjay多次強調巴基斯坦的宗教屬性)。
「中國已經誠摯邀請印度加入這一互利共贏的經濟發展項目,可印度始終躲躲閃閃、過度猜忌,這不能怪我們吧。」我反駁道。
「那至少應該先改名,給印度一個臺階下(make India feel comfortable)。現在這個叫法,令印度的參與名不正、言不順。」Sanjay這樣回應我的質疑,「總之,這一項目令印度人感受到來自中國的敵意,而我們又沒有反制手段,所以十分苦惱。這種苦悶情緒到中國在洞朗修路時,終於集中爆發。」
「距中印對峙之地洞朗僅幾十公裡處,有一條西裡古裡走廊。看印度地圖就能知道,被稱為『印度的咽喉』的西裡古裡走廊是多麼的重要,又是多麼的脆弱。那裡是印度國防的聚焦點之一,重兵把守,不敢出任何差錯。
之前,由於青藏高原山路艱險,印度自信能夠抵擋住來自中國的進攻。但現在這種均勢正在被修建中的洞朗公路打破。印度媒體已經報導,中國特地研製了一種專供高原、山地作戰的輕型坦克,並在西藏地區部署、實測。十分明顯,這種坦克是針對哪個國家。」
「印度的咽喉」西裡古裡走廊
現在,我們印度自己的阿瓊坦克已經成了一個國際笑話,再看到中國先進的武器裝備,說實話,我個人覺得有些恐懼不安。
如果洞朗公路真建成了,那假如有一天你們兵鋒南下,可以隨時切斷西裡古裡這條大動脈。向東控制整個印度東北部,向西直接威脅恆河平原腹地,這將是印度人的噩夢。
前幾個月,美國要在韓國部署薩德,理論上也沒侵犯中國主權,但中國和俄羅斯不都表示堅決反對嗎?在洞朗修路的道理也是一樣。
保證這條走廊的安全,是印度國防的紅線,中國的行動已經踩了上去,我們印度人的焦慮與恐懼可想而知。出兵洞朗這一非中印爭議地區,也許是軍隊的捨命一搏。
說到這裡時,Sanjay的嗓音已經有些嘶啞,在談到中國對印度的軍事優勢時,他不止一次用到「suffocating」(令人窒息)一詞。電話的那一邊,似乎傳來了輕微的哽咽聲。我想,對於Sanjay來說,向一個國際友人傾訴自己國家的弱勢境地,應該也是一件令人難過的事情吧。
在和Sanjay等年輕印度人的交流中,我可以感受到,印度人渴望民族復興的心情與中國人很相似。我們遙想漢唐盛世,他們也會懷念孔雀帝國、笈多王朝。
雖然目前印度比較落後,但印度人大多很以自己的民族身份而自豪,正是因為這種有時夾雜著不切實際幻想的驕傲,令印度人不願做任何其他國家的跟班。
這種態度反映到外交政策上,即強調獨立自主。九十年代末,印度曾不顧美國的警告與制裁,堅持發展核武器,就是一例。
但今年的幾個事件卻顯示出印度逐漸靠向美國、日本的趨勢。最明顯的,是印度倡議和美日共同建設「亞非增長走廊」,大量購買美國軍備,以及近日(7月中旬)正在舉行的「馬拉巴爾」印美日聯合軍演。最後一點尤其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這次的軍演規模空前,三國都派出了航母或準航母編隊參加,而軍演的主題正是反潛——擺明針對我國海軍力量。
從上到下分別是參加此次軍演的印度「超日王」號航母、美國「尼米茲」號航母和日本「出雲」號直升機航母
我問Sanjay,為什麼印度會投入美日的懷抱,這難道不與印度獨立自主的理念相違背嗎?
他答道:
我們以自身的實力難以平衡中國的力量,靠近美國和日本實在是無奈之舉。印度國內也一直有反美情緒,現在只是出於實用主義的考慮,才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合作。
「其實,我們都知道,這種合作是很不可靠的,」Sanjay坦率地說,「中印如若真發生大規模衝突,美日會在輿論、軍備或物資上給予印度支援,但絕不會冒著與中國開戰的風險赤膊上陣。我們想要藉助他們的力量平衡中國,而他們則是想利用印度來消耗中國的實力,以達到遏制中國崛起的目的。」
Sanjay提高了語調:
我甚至懷疑,我們正在被這些發達國家所操縱,通過媒體或通過秘密外交,他們巴不得看到這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相殘殺。中印邊界問題本身就是西方殖民者留下的楔子,讓本來應該背靠背共同崛起的兩國互相猜忌。
現在中國和印度都正處於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如果突然打起了仗,錯失難得的發展機遇,是很可笑的一件事情。這一仗打下來,印度固然不好受,中國也必然受到拖累。到那時,美利堅民族的中興大業就算是基本成功了。
後記
在一些新聞的評論欄裡,印度網民似乎顯得十分乖戾、暴躁,給我們造成印度人全部反華的錯覺。筆者看來,這種印象和網絡本身的性質有關:人們在網絡上更傾向於發洩負面情緒,而負面的內容也更容易得到廣泛傳播。
其實,像Sanjay這樣對中國抱有好感的印度人並不少。
據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Pew)的調查,41%的印度人對中國持正面印象,而持負面印象的則相對較少(32%)。對中國持好感的現象在印度的年輕人群體中尤為明顯,這部分年輕人在媒體上了解到了中國在經濟、軍事、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在羨慕之餘,也能更冷靜地思考中印關係,清楚地認識到努力維持中印友好的必要性。
所以,我覺得,Sanjay所說的話能代表相當一部分印度人的真實心理。他比印度官方人士更為真誠,敢於說出真實想法,暴露印度的弱點所在。
本次印度軍隊越界進入我國境內,與侵略行為無異,我國有權動用一切手段將敵人驅逐出國門之外。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多途徑、全方位地去了解印度。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深入去探究一下印度人對中國、對中印矛盾的真實看法,比簡單宣稱「那是一群我們無法理解的瘋子」,或者說成是「我們不屑一顧的傻子」要更好。對印度輿情、民心的了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局勢,切實地維護我國國家利益。
畢竟,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聲明:文中關於中印問題的觀點整理自印度人Sanjay的想法,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文作者立場。
轉載規範請後臺回覆:轉載
商務合作/廣告投放
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
觀察者網官方微店鎮店之寶👇
暗中觀察扇!
歡迎長按下方二維碼進店購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