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對峙之際,印度「親華分子」和我說了心裡話

2021-03-02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高學思

► 馬德拉斯大學印度歷史碩士,文理雙學歷

從我國國防部發言人任國強6月26日稱,中方近日在洞朗地區進行道路施工時,遭到印軍越線阻攔,導致雙方發生軍事對峙算起,中印邊界衝突已經持續半個多月了,而且眼下似乎還沒有要平靜的跡象。

中印邊界一向並不太平,但這次事件卻與以往的對峙有本質區別:這是1962年戰爭結束以來,印度軍隊第一次跨過無爭議邊界,進入我國領土境內。而且在我國多次嚴正警告之後,印軍仍拒不撤出,至今已經差不多過了一個月。

印軍越過錫金段邊界進入洞朗地區

本次對峙事件在我國國內引起了巨大反響。人們都對印軍的侵略行為義憤填膺,同時也驚嘆於印度方面的狂妄與囂張。身兼國防部長印度高官阿倫·賈伊特利的一句「印度已非1962年的印度」傳到我國後,遭到很多網友的反駁與嘲諷:印度固然不是1962年的印度,但中國也不是1962年的中國了,強者仍是強者,再發生衝突,印度只會輸得更慘。

網友的判斷並非無穴來風,關於印度與中國在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差距,毋庸多言,已是有目共睹。作為弱方,印度人自己可能比我們更為清楚。那麼,這次印度為什麼要如此固執地挑起事端,且至今拒不讓步呢?帶著這個疑問,我撥通了一位印度朋友Sanjay的網絡電話,想要從他那兒偵查一些「敵方」的心理活動。

Sanjay(化名)是個不折不扣的中國迷。我最早和他認識,是在四年前的Italki語言學習平臺上,當時還是高中生的他主動聯繫我,想要學習中文(我則向他學習印地語)。

他告訴我,2008年北京奧運給了他很大的震撼,所以從高中開始,他就開始自學中文。當時還在復旦讀書的筆者曾用手機skype帶他遠程視頻一瞥了上海陸家嘴,從那之後,他就再也沒有給我發過孟買的圖片了。

後來Sanjay考入了孟買最好的大學學習商學,利用業餘時間,閱讀了徐中約的《The Rise of Modern China》(中國近代史)等書,對中國革命歷史了解頗多。作為一個「中國通」的Sanjay,與我有著許多共同話題。

與一些印度人不同,他對中印關係有著冷靜思考,深知印度想要發展,必須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還多次說自己是個「親華分子」(Pro-China)。

對於軍事對峙這個敏感話題,本來我只是抱著嘗試的態度,試探性地問了問他對此有沒有了解。沒想到他似乎早準備了一肚子的話要和我說。相比印度的軍官和政客,Sanjay顯然更為坦誠,幾乎無拘束地將他多年的觀察和思考和盤託出。筆者略作整理,錄之成文。從他那裡,我們可以看到相當一部分印度人的真實想法。

看到中國崛起,印度人心理感到十分不平衡,這是在中印矛盾之中,印度人最重要而廣泛的心理背景。Sanjay向我承認,即使是作為一個親華派(Sinophile)的他,也常因目前中印之間的巨大差距而感覺苦悶不安:

上世紀四十年代,新印度和新中國建國時,本是兩個平起平坐的國家。甚至,在當時的印度人看來,恐怕印度還要高出中國半個頭:那時印度國內有著更為完善的工業體系和基礎設施,在國際上則是不結盟運動乃至第三世界的領導者,朋友比中國多,反殖民主義的影響力也比中國大。

即使是1962年戰爭上的慘敗,也被我們看作成一次失誤,中國雖然大獲全勝,卻也沒有在佔領區常駐。而如今則不然,幾十年間,一切似乎都變了。

1962年,中國軍隊在邊界戰爭中大勝印度

Sanjay接著說,

曾經的印度經濟實力與中國相當,現在GDP卻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了。雖然近幾年印度增速超過中國,但主要是因為起點較低。現在兩國的差距之大令趕超幾乎沒有可能。

這令很多印度人想不通,也無法接受。在國際地位方面,中國既不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反對印度加入核供應國集團。這些都讓我們感覺低中國一等,心裡不太好受。

近年來,智慧型手機等中國品牌產品湧入印度,很快徵服了當地市場。印度人在讚嘆中國產品性價比之高,佩服中國工程師研發能力之強的同時,也不免生出了嫉妒心理。

Sanjay本身就是一位「米粉」,他對我說:

每一個米粉都會在心裡感嘆為什麼我們做不出這樣的產品,為什麼中國人卻做得出來。這種心理落差致使在遇到國家衝突時,印度人對中國的感受很容易從正面轉向負面。

「中國有個詞叫『羨慕嫉妒恨』,你知道什麼意思嗎?」我問道。

「對,可能就是那種感覺吧。」他答道。

小米手機在印度銷售時的火爆場面

所以,我們很想找到印度比中國強的地方。對我來說,感覺印度的優勢之一就是,我們和鄰邦的爭議較少,關係比較好。

你有沒有發現,中國文化圈中的日本、韓國、越南乃至臺灣地區都和中國有領土糾紛,甚至處於半敵對的狀態;但印度文化圈中的尼泊爾、不丹、斯裡蘭卡則都是我們的友邦,至少從表面上看是這樣。只有徹底伊斯蘭化了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敵對

「而這次對峙,」Sanjay接著說道,「我想我們的政府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以保護不丹的名義與中國爭奪戰略要地。他們讓不丹外交部發表聲明抗議中方在中不爭議地區的修路行為,以求在國際輿論中將中國塑造成一個欺凌弱國的壞形象。不丹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側,地理決定了它在中印之間更依賴印度,所以它沒有選擇,必須照做。」

「如果說以前印度人只是嫉妒的話,最近你們真是把我們逼急了。在我們看來,國家安全快要徹底落入中國的掌控之中,不採取極端行動,還有什麼辦法呢?」Sanjay開始激動了起來。

從十多年前開始,就有印度人炒作中國的「珍珠鏈戰略」(最早由美國人提出),認為中國在謀劃通過在印度洋區域建設海外港口、軍事基地,來配合陸上力量全方位包圍印度。

「『珍珠鏈』可能只是想像,但今年中國的戰略部署可實實在在地把我們嚇到了,最令我們不安的就是中巴經濟走廊,以及這次的洞朗修路。」

中巴經濟走廊示意圖

他接著說道:

按照印度官方的說法,克什米爾地區應該全部歸屬印度,那麼中國和巴基斯坦就並不接壤。而現在正在建設的中巴經濟走廊,則必須穿過巴控克什米爾。雖說中國一直稱對印巴領土爭議不持立場,但事實上已表明了態度。

Sanjay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

今年這一工程開始加速,公路、鐵路、油氣管道、光纜都要上線,從中國新疆一直到巴基斯坦瓜達爾港。作為印度人,感覺很不好受。畢竟,『中巴』項目卻通過『印度領土』,這對我們是一種侮辱。何況任何人都知道,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是印度的死對頭(註:Sanjay多次強調巴基斯坦的宗教屬性)。

「中國已經誠摯邀請印度加入這一互利共贏的經濟發展項目,可印度始終躲躲閃閃、過度猜忌,這不能怪我們吧。」我反駁道。

「那至少應該先改名,給印度一個臺階下(make India feel comfortable)。現在這個叫法,令印度的參與名不正、言不順。」Sanjay這樣回應我的質疑,「總之,這一項目令印度人感受到來自中國的敵意,而我們又沒有反制手段,所以十分苦惱。這種苦悶情緒到中國在洞朗修路時,終於集中爆發。」

「距中印對峙之地洞朗僅幾十公裡處,有一條西裡古裡走廊。看印度地圖就能知道,被稱為『印度的咽喉』的西裡古裡走廊是多麼的重要,又是多麼的脆弱。那裡是印度國防的聚焦點之一,重兵把守,不敢出任何差錯。

之前,由於青藏高原山路艱險,印度自信能夠抵擋住來自中國的進攻。但現在這種均勢正在被修建中的洞朗公路打破。印度媒體已經報導,中國特地研製了一種專供高原、山地作戰的輕型坦克,並在西藏地區部署、實測。十分明顯,這種坦克是針對哪個國家。」

「印度的咽喉」西裡古裡走廊

現在,我們印度自己的阿瓊坦克已經成了一個國際笑話,再看到中國先進的武器裝備,說實話,我個人覺得有些恐懼不安。

如果洞朗公路真建成了,那假如有一天你們兵鋒南下,可以隨時切斷西裡古裡這條大動脈。向東控制整個印度東北部,向西直接威脅恆河平原腹地,這將是印度人的噩夢。

前幾個月,美國要在韓國部署薩德,理論上也沒侵犯中國主權,但中國和俄羅斯不都表示堅決反對嗎?在洞朗修路的道理也是一樣。

保證這條走廊的安全,是印度國防的紅線,中國的行動已經踩了上去,我們印度人的焦慮與恐懼可想而知。出兵洞朗這一非中印爭議地區,也許是軍隊的捨命一搏。

說到這裡時,Sanjay的嗓音已經有些嘶啞,在談到中國對印度的軍事優勢時,他不止一次用到「suffocating」(令人窒息)一詞。電話的那一邊,似乎傳來了輕微的哽咽聲。我想,對於Sanjay來說,向一個國際友人傾訴自己國家的弱勢境地,應該也是一件令人難過的事情吧。

在和Sanjay等年輕印度人的交流中,我可以感受到,印度人渴望民族復興的心情與中國人很相似。我們遙想漢唐盛世,他們也會懷念孔雀帝國、笈多王朝。

雖然目前印度比較落後,但印度人大多很以自己的民族身份而自豪,正是因為這種有時夾雜著不切實際幻想的驕傲,令印度人不願做任何其他國家的跟班。

這種態度反映到外交政策上,即強調獨立自主。九十年代末,印度曾不顧美國的警告與制裁,堅持發展核武器,就是一例。

但今年的幾個事件卻顯示出印度逐漸靠向美國、日本的趨勢。最明顯的,是印度倡議和美日共同建設「亞非增長走廊」,大量購買美國軍備,以及近日(7月中旬)正在舉行的「馬拉巴爾」印美日聯合軍演。最後一點尤其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這次的軍演規模空前,三國都派出了航母或準航母編隊參加,而軍演的主題正是反潛——擺明針對我國海軍力量。

從上到下分別是參加此次軍演的印度「超日王」號航母、美國「尼米茲」號航母和日本「出雲」號直升機航母

我問Sanjay,為什麼印度會投入美日的懷抱,這難道不與印度獨立自主的理念相違背嗎?

他答道:

我們以自身的實力難以平衡中國的力量,靠近美國和日本實在是無奈之舉。印度國內也一直有反美情緒,現在只是出於實用主義的考慮,才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合作。

「其實,我們都知道,這種合作是很不可靠的,」Sanjay坦率地說,「中印如若真發生大規模衝突,美日會在輿論、軍備或物資上給予印度支援,但絕不會冒著與中國開戰的風險赤膊上陣。我們想要藉助他們的力量平衡中國,而他們則是想利用印度來消耗中國的實力,以達到遏制中國崛起的目的。」

Sanjay提高了語調:

我甚至懷疑,我們正在被這些發達國家所操縱,通過媒體或通過秘密外交,他們巴不得看到這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相殘殺。中印邊界問題本身就是西方殖民者留下的楔子,讓本來應該背靠背共同崛起的兩國互相猜忌。

現在中國和印度都正處於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如果突然打起了仗,錯失難得的發展機遇,是很可笑的一件事情。這一仗打下來,印度固然不好受,中國也必然受到拖累。到那時,美利堅民族的中興大業就算是基本成功了。

後記

在一些新聞的評論欄裡,印度網民似乎顯得十分乖戾、暴躁,給我們造成印度人全部反華的錯覺。筆者看來,這種印象和網絡本身的性質有關:人們在網絡上更傾向於發洩負面情緒,而負面的內容也更容易得到廣泛傳播。

其實,像Sanjay這樣對中國抱有好感的印度人並不少。

據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Pew)的調查,41%的印度人對中國持正面印象,而持負面印象的則相對較少(32%)。對中國持好感的現象在印度的年輕人群體中尤為明顯,這部分年輕人在媒體上了解到了中國在經濟、軍事、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在羨慕之餘,也能更冷靜地思考中印關係,清楚地認識到努力維持中印友好的必要性。

所以,我覺得,Sanjay所說的話能代表相當一部分印度人的真實心理。他比印度官方人士更為真誠,敢於說出真實想法,暴露印度的弱點所在。

本次印度軍隊越界進入我國境內,與侵略行為無異,我國有權動用一切手段將敵人驅逐出國門之外。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多途徑、全方位地去了解印度。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深入去探究一下印度人對中國、對中印矛盾的真實看法,比簡單宣稱「那是一群我們無法理解的瘋子」,或者說成是「我們不屑一顧的傻子」要更好。對印度輿情、民心的了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局勢,切實地維護我國國家利益。

畢竟,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聲明:文中關於中印問題的觀點整理自印度人Sanjay的想法,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文作者立場。

轉載規範請後臺回覆:轉載

商務合作/廣告投放

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

觀察者網官方微店鎮店之寶👇

暗中觀察扇

歡迎長按下方二維碼進店購買哦

相關焦點

  • 這個印度「親華分子」向我說出了心裡話:他們巴不得這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相殘殺!
    作為一個「中國通」的Sanjay,與我有著許多共同話題。與一些印度人不同,他對中印關係有著冷靜思考,深知印度想要發展,必須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還多次說自己是個「親華分子」(Pro-China)。對於軍事對峙這個敏感話題,本來我只是抱著嘗試的態度,試探性地問了問他對此有沒有了解。沒想到他似乎早準備了一肚子的話要和我說。
  • 【關注】中印對峙之殤
    衝突造成至少20名印度軍人喪生。印度朝野上下對軍人的死「無法接受」、「難以置信」,反華情緒強烈。中印邊界問題錯綜糾纏數百年。維護主權、保衛國土,中國有成功,也有失誤,有勝利,也有悲情與傷痛。中印邊境的中段儘管不長,卻是兩國邊境問題的微縮版,是解剖中印國土爭端來龍去脈的「麻雀」。2017年中印在中段邊境對峙時,錫金和不丹的名字,屢屢被中印雙方提及。
  • 印媒:中印對峙之際,印度陸軍參謀長又去前線視察軍隊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侯佳欣】據印度新德裡電視臺、《印度斯坦時報》23日報導,印度陸軍及消息人士稱,當地時間12月23日,印度陸軍參謀長馬諾傑·納拉瓦內視察了所謂
  • 中印對峙之殤:昔日惜失錫金,今天不可不爭不丹!
    最近中國軍隊和印度軍隊在邊境地區發生衝突,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
  • 中印邊界仍緊張對峙,巴基斯坦與印度交上了火!
    中印在邊界緊張對峙近一個月,兩國輿論就此事態度迥然:印度媒體反覆炒作,而中國方面,除了外交部的回應與闡明立場外,國內輿論遠沒有那麼「狂熱」。
  • 聽外交部辭令,推測中印對峙可能的結局
    近期,圍繞著中印對峙事件,外交部幾乎每天都要喊話,用詞也日漸激烈,其中甚有不少玄機...很多人如今都知道我國外交部在例行記者會上經常會說諸如「強烈抗議」、「嚴重關注」、「取得了積極進展」之類的辭令,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這些詞不痛不癢,但是在外交領域,每一個字眼都代表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 對峙之際,印度陷「進退維谷」境地!中方可能在邊境增加軍事活動
    雖說此前中印兩軍發生衝突是由印度方面先挑釁引起的,但在如今高原物資緊缺的情況下,印度開始陷入「進退維谷」兩難的境地,退也不是,進也不是。不過,這似乎並不影響印度與我國作對。  近日,根據消息報導,中印邊境地區即將在3月份迎來春季,對此一些印度媒體揣測中國軍隊很可能會在對峙地區增加軍事活動。
  • 中印坦克步兵現身高原對峙,印度突然一反常態,派間諜拍15坦克
    同時,最新衛星圖像再次印證了印度在拉達克部署大型坦克、步兵戰車、高原直升機等重型武器的戰略部署,其中印度BMP-2步兵戰車,距離中國裝甲車部隊就在一個山頭的距離!而最新的衛星圖像再次印證了印度在拉達克沿線的戰略部署,目前,雖然大雪封山,但是中印處於對峙狀態。目前雙方已在邊界兩側部署了數千名部隊,並繼續固守重要的戰略陣地。
  • 外媒分析:中印對峙的二次戰爭風險
    1962年短暫的中印邊境戰爭以中國在戰場上大獲全勝並迅速收兵告終。印度和中國官方均就目前中印邊境軍事對峙警告說,今非昔比,現在已經不是1962。那麼今天的國際地區和國內態勢和1962年有何不同?  這次爭端焦點洞朗地區(Donglang、印度稱為都克欄Doklam)還不是印度和中國爭議地區,而是中國和不丹王國都聲稱主權的領土,但印度承諾維護不丹國防,在洞朗地區修築了大量碉堡。中國方面說,洞朗地區的主權沒有爭議屬中國,今年中國修築的一條公路通向該地。有消息說,6月下旬,中國公路建築工人摧毀了該地的印軍碉堡。
  • 中印緊張對峙之際 中國為何卻在西太平洋彈壓美國?
    中印軍隊在邊境緊張對峙,印方不斷曝光其備戰的消息以證明自己心中不虛,中國則在8月3日至4日的6次強烈警告勸說後默不作聲地準備。以現在的狀況,可以毫不客氣地說,當中國認為時機到了給出最後通牒的時候,印度只要不立即離開,那麼就只有被趕出去、被俘虜或被殲滅的三選一。
  • 中印邊境對峙轉折或現,印度撐不下去了...
    《人民日報》在短訊中沒說,戎評在此自然也不好妄加揣測。不過,根據此前不久持續對中印邊境對峙持續跟進的《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在其個人微博上的一些透露,我們大致也能知道中印此次在第八輪「軍長級會議」中未能得到解決,而需要留待近期下一輪會談去解決的問題:解放軍做到了捍衛國家的每一寸土地,印軍最終沒能佔到一分便宜。
  • 印媒:中印持續對峙,印度三軍特種部隊全部抵達班公湖
    印度海軍MARCOS特種部隊的真面目報導稱,在印度和中國的持續對峙中,印度海軍陸戰隊特種部隊(MARCOS)已被部署在所謂拉達克地區東部的班公湖地區。印度海軍已經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伍拉湖部署了MARCOS特種部隊,以應對那裡的武裝分子。在2016年Pathankot行動之後,印度空軍也開始在克什米爾谷地部署Garud特種部隊,以使他們感受到真實的作戰行動,這是當時的陸軍參謀長,現在的國防參謀長比平·拉瓦特將軍的計劃的一部分。
  • 中印兩軍班公湖對峙 印度被爆推遲印美日聯合軍演
    新冠疫情就像催化劑,使得莫迪政府自2014年上臺之後突然加速對華政策的調整,隨後發生的加勒萬流血衝突更使中印關係陷入僵局。當前,中印兩國正在通過雙邊外交、軍事等渠道協商解決邊界對峙,緩和雙邊關係,同時也開闢了包括與印度駐華大使的對話等一些旨在加深中印相互理解的二軌對話渠道。然而,邊界對峙只是中印雙邊關係中諸多問題的一個集中體現,中印雙方對一些基本問題的看法差距較大,很難達成共識。
  • 中印對峙地區已經有印度士兵凍死的消息
    27日,距離中印雙方「一致同意停止向一線增兵」還不到一周時間,《印度時報》洋洋自得地打出了這樣的標題。雖然中印雙方就邊境對峙達成了一些重要協議,也同意雙方不再向邊境地區集結兵力。但是印度目前的動作依然很多。
  • 深度解析:中印洞郎對峙的前因和後果
    莫迪更是在獨立70年慶典上發表了措辭激烈的演講演講,他說:「我們的軍隊準備好面對任何挑戰,維護國家安全是我們的首要任務。當進行外科手術式打擊時,印度所擁有的能力為世界所知。」他還說:「印度有能力在各個領域保衛自身安全,不管是海域還是領土。」 莫迪的演講充滿了激情和誘惑姑且不論。但他的言論明顯是指向中國和中印對峙的,這是毫無疑問的。
  • 中印邊境對峙風雲再起,塞爾維亞中計波瀾重現!
    因為,這裡所說的一線部隊,顯然指的是入侵班公湖南岸中方領地的印度軍隊,而這支部隊就是「特別邊境部隊」(簡稱SFF),人數約為3500人。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這支部隊並不隸屬於印度軍方,而是隸屬於印度總理莫迪麾下的印度調查分析局。 那麼,莫迪為什麼要將SFF調動到中印對峙最前線呢?無非就是想以SFF為槓桿,撬動中印對峙僵局。
  • 中印爆發半世紀以來最嚴峻邊界對峙,軍艦潛艇集結印度洋
    (中國外交部圖片,拍攝日期不詳)中國和印度在邊界爆發超過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對峙,雙方士兵對峙超過20日,仍未有解決跡象,有報導更指,中國海軍多艘艦艇在印度洋活動頻繁,中方就再次敦促印度撤軍,避免事態惡化。中國和印度雙方在錫金地區,已對峙超過20天。
  • 中印邊境對峙之際,一張照片突然曝光,印軍部署重武器恐白費心機
    據《環球時報》報導,日前,一名叫雅什·摩爾的印度退役軍官在推特上貼出一張照片,引發外界廣泛關注,該照片攝於中印邊境印控區一側,從照片中可以看到中印雙方的帳篷和一些坦克裝甲車輛
  • 班公湖對峙告一段落:中印撤軍,印度佔了大便宜?
    可是,也有一些讀者說什麼「藏南問題還沒有解決」等等,看樣子他們並不認可印度在班公湖畔栽了的觀點。那也好,今天小編用「印度佔了大便宜?」來做標題,這下你們滿意了吧?1、2020年,中印邊境問題再起,吸引世界目光。6月15日晚,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印度軍隊再次違背承諾,公然越過實際控制線,對中方部隊發動挑釁攻擊,從而引發雙方激烈肢體衝突,造成人員傷亡。
  • 獨家|中印邊境對峙期間,印度打起了「臺灣牌」
    從4月份持續到現在的中印邊境西段對峙事件目前尚未結束,但在兩國軍方將軍級會談的推動下正在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