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內容轉載自公眾號「佐思汽車研究」,謝謝。
華為最近展出了針對自動駕駛的一系列傳感器,包括雙目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這次我們首先解密華為的雷射雷達,下次是雙目攝像頭。
華為的保密工作一向是業內最好的,因此別指望有太多公開資料,因此突破口還是選在專利上。2020年7月2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國際局公布了華為的一項有關雷射雷達的專利,發明名稱為一種雷射雷達測量模組和雷射雷達。這是華為雷射雷達領域覆蓋面最廣的專利,長達52頁,大多數中文發明專利不超過20頁。華為專利申請詳細說明了雷射雷達的原理和構造。很有可能就是華為這款雷射雷達2.0的詳細介紹。
在解密華為雷射雷達前先了解一下雷射雷達信噪比的概念,任何傳感器,最重要的參數就是信噪比,非相干雷射雷達的信噪比SNR方程可以表示為:
從上面公式可以看出,要提高信噪比,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提高接收信號光功率和量子效率。雷射雷達按光學掃描器目前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旋轉型機械雷射雷達,包括360度旋轉和反射鏡往復的Scala,是目前最常見最成熟的雷射雷達。第二類是MEMS雷射雷達。第三類是Flash雷射雷達,Flash雷射雷達實際是2D/3D焦平面(FPA)攝像機,也就是手機和平板領域大量使用的ToF相機,兩者完全一樣,只是有效距離差很多。Flash雷射雷達全半導體構成,與目前傳統攝像頭幾乎沒有差別,因此前途遠大,但近期內落地較難,因為目前VCSEL的效率和指向性,讓Flash雷射雷達有效距離和解析度都不及前兩類,順便要說一下,前兩類雷射雷達輸出的是點雲,Flash雷射雷達輸出的是3D圖像,當然也可以輸出點雲。目前高性能Flash雷射雷達主要是IBEO和OUSTER。都對Beam做了調整,不是單一Beam而是Multi-Beam。
MEMS是目前最快落地的方案,和機械雷射雷達相比,其優勢有三,首先MEMS微振鏡幫助雷射雷達擺脫了笨重的馬達、多稜鏡等機械運動裝置,毫米級尺寸的微振鏡大大減少了雷射雷達的尺寸,提高了可靠性。
英飛凌收購的Innoluce MEMS雷射雷達示意圖
其次是成本,MEMS微振鏡的引入可以減少雷射器和探測器數量,極大地降低成本。傳統的機械式雷射雷達要實現多少線束,就需要多少組發射模塊與接收模塊。而採用二維MEMS微振鏡,僅需要一束雷射光源,通過一面MEMS微振鏡來反射雷射器的光束,兩者採用微秒級的頻率協同工作,通過探測器接收後達到對目標物體進行3D掃描的目的。與多組發射/接收晶片組的機械式雷射雷達結構相比,MEMS雷射雷達對雷射器和探測器的數量需求明顯減少。從成本角度分析,N線機械式雷射雷達需要N組IC晶片組:跨阻放大器(TIA)、低噪聲放大器(LNA)、比較器(Comparator)、模數轉換器(ADC)等。如果採用進口的雷射器(典型的如Excelitas的LD)和探測器(典型的如濱松的PD),1K數量下每線雷射雷達的成本大約200美元,國產如常用的長春光機所雷射器價格能低一些。MEMS理論上可以做到其1/16的成本。
最後是解析度,MEMS振鏡可以精確控制偏轉角度,而不像機械雷射雷達那樣只能調整馬達轉速。像Velodyne的Velarray每秒單次回波點達200萬個,而Velodyne的128線雷射雷達也不過240萬個,Velarray幾乎相當於106線機械雷射雷達。
那麼MEMS的缺點是什麼?缺點就是信噪比和有效距離及FOV太窄。因為MEMS只用一組發射雷射和接收裝置,那麼信號光功率必定遠低於機械雷射雷達。同時 MEMS雷射雷達接收端的收光孔徑非常小,遠低於機械雷射雷達,而光接收峰值功率與接收器孔徑面積成正比。導致功率進一步下降。這就意味著信噪比的降低,同時也意味著有效距離的縮短。掃描系統解析度由鏡面尺寸與最大偏轉角度的乘積共同決定,鏡面尺寸與偏轉角度是矛盾的,鏡面尺寸越大,偏轉角度就越小。而鏡面尺寸越大,解析度就越高。最後MEMS振鏡的成本和尺寸也是正比,目前MEMS振鏡最大尺寸是Mirrorcle,可達7.5毫米,售價高達1199美元。速騰投資的希景科技開發的MEMS微振鏡鏡面直徑為5mm,已經進入量產階段;禾賽科技的PandarGT 3.0中用到的MEMS微振鏡則是由自研團隊提供。
解決辦法主要有兩種,一是使用1550納米發射波長的雷射器,用光纖領域的摻鉺放大器進一步提升功率,1550 nm波段的雷射,其人眼安全閾值遠高於905nm雷射。因此在安全範圍內可以大幅度提高1550 nm光纖雷射器的雷射功率。典型例子就是沃爾沃和豐田投資的Luminar。缺點是1550納米雷射器價格極其昂貴,且這是雷射器產業的範疇,雷射雷達廠家的技術遠不及雷射器產業廠家,想壓低成本幾乎不可能,還有一個缺點是1550納米對陽光比較敏感。不過1550納米附加一個優點就是像毫米波雷達一樣全天候。二是使用SPAD或SiPM接收陣列,而不是傳統APD陣列,SPAD陣列效率比APD高大約10萬倍,典型例子是豐田中央研究院。但SPAD陣列目前還不算特別成熟,價格也略高。
華為要想快速切入雷射雷達領域,自然也是選擇MEMS雷射雷達,不過針對功率過低的缺點,華為做了改進,也就是華為專利所說的,多線程微振鏡雷射測量模組。
華為採用機械雷射雷達的做法,採用多個發射和接收組件,而不是傳統MEMS雷射雷達那樣只有一個,因為華為在光電領域產業龐大,規模效應突出,採購雷射發射器和接收器的成本遠比傳統雷射雷達要低。
華為雷射雷達光路圖
圖中畫出了三個測距模組,分別是100a、100b、100c,每個模組包括三個元件,分別是雷射發射器101B,分光鏡102a,接收器103a。104a為出射光束,110為反射鏡,105a為回波光束,120為MEMS振鏡,微振鏡二維掃描擺動,實現光束140a(源自104a)的掃描。130為處理電路。100a、100b、100c結構完全一致,分時發射雷射束。華為的等效100線,當然也不是100個測距模組,那樣增加成本太多了,畢竟MEMS振鏡的垂直掃描密度要好控制的多。
華為雷射雷達立體結構圖1
華為雷射雷達立體結構2
華為雷射雷達立體結構3
110反射鏡的出現,讓華為雷射雷達更緊湊,更加方便線路板布線。同時以120MEMS振鏡為核心,兩邊對稱放置測距模組。結構更加簡潔。160和170為連接線纜,180為透光外殼窗口。
華為這種設計,當然成本和體積肯定比傳統MEMS雷射雷達大多了,但性能也增加了,特別是有效距離和FOV,通常雷射雷達廠家在說明有效距離時不會加上反射率,一般默認為90%,這樣數字會好看很多,而華為特別點明反射率10%,反射率10%的情況下,即使短距離雷射雷達都可達80米,傳統MEMS雷射雷達通常只有一半即40米。功率的增加讓MEMS振鏡尺寸可以縮小,FOV就可以大一點,華為雷射雷達的FOV也是業內最大的。振鏡越小,價格也越低。華為這種模塊式布局,可以快速出產多種用途的雷射雷達,適應不同的市場需求。
最有希望的Flash雷射雷達,相信華為也有布局,不過Flash雷射雷達的關鍵不在於雷射雷達廠家,而是ToF傳感器廠家,這些領域都是巨頭,索尼、OV、ST、東芝、松下、安森美、英飛凌等。未來可能像攝像頭一樣,這些巨頭提供傳感器,雷射雷達廠家做成模組,但這個過程可能長達8-10年。這期間三種雷射雷達可能長期共存。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讚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繫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2461期內容,歡迎關注。
『半導體第一垂直媒體』
實時 專業 原創 深度
識別二維碼,回復下方關鍵詞,閱讀更多
晶圓|IP|SiC|併購|射頻|臺積電|Nvidia|蘋果
回復 投稿,看《如何成為「半導體行業觀察」的一員 》
回復 搜索,還能輕鬆找到其他你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