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雷達「內卷」到盡頭,便是全棧自研的登場

2021-12-17 車釐子

撰文 / 龍詩慧

編輯 / Kilig

設計 / lynn

4顆以下別說話,海報上的一句話,讓市場記住了沙龍汽車。同時,也拉開了高端新勢力新一輪內卷:一臺新車不搭載2個以上雷射雷達,都不好意思出場給觀眾「掌眼」。

在逛展觀眾還對雷射雷達不明覺厲時,今年媒體對廣州車展報導的頭條似乎都是國產新勢力搶佔雷射雷達「軍備競賽」之流,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內上市的搭載雷射雷達新能源車多達12輛。而同場的寶馬、凱迪拉克、奔馳、大眾、兩田等傳統車企都有新的純電動車展出,但都沒用上雷射雷達或高階自動駕駛系統,這幾乎變成新舊勢力的「鴻溝」。

其實雷射雷達是一種通過發射雷射束來測量周圍環境物體的距離和方向,從而判斷車輛與障礙物相對位置的感知工具,它有著探測距離長、精度高、反饋數據多和對弱光更敏感的優點,它和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AD攝像頭聯合使用,會大大增強車輛的感知能力與準確度,提高車輛的輔助駕駛能力。

所以即便車企再怎麼給雷射雷達「封神」,它都只是一個感知層面的工具,好比我們每天的駕駛,感知就像駕駛員的眼睛,視力再好的千裡眼,看到了也得靠大腦決策路況,該變道、該加速或者剎停,再通過手腳反饋給方向盤和腳踏板,讓汽車執行。

而在智能駕駛階段,雷射雷達和其他雷達或攝像頭一樣,僅起感知路況信息作用,決策還是得靠好的算法,駕駛環境複雜,要從多個雷達提供冗餘的數據中,準確理解提取有效數據,並快速作出最優處理,才是完整的高階自動駕駛功能。同時必須指出,雷射雷達都有FOV(視場角,雷達可探測範圍),很多車企在車頭兩側/頂部安裝雷射雷達,檢索區域主要為正前方,側面和後方的遠距離感知交給了攝像頭,雷射雷達是被挑出來並神化了的武器。

同屬新勢力陣營的馬斯克也曾多次公開點名「傻瓜才用雷射雷達」,當年的雷射雷達成本確實貴,能夠達到車規級的還不多。所以從2015年推出AutoPilot起,特斯拉就一直堅持純視覺的自動駕駛方案,即便從沒用上雷射雷達,現在特斯拉通過OTA,能在美國一些州份的開放公路,讓車輛實現L3級的城市自動駕駛能力,單憑這點就羨煞不少人。

雷射雷達真有那麼神嗎?——未必,但同一件事大家都搶著布局,你都不做,如果日後驗證是成功的,那便是先機盡失了。

比如說現在普及車輛L2-L2.5級駕駛輔助系統,還是攝像頭視覺感知的天下,主要因為雷射雷達的成本高,車企的算法也沒跟得上,車輛布局了雷射雷達,還是要等軟體OTA升級才能用上。但在未來L3級以上的自動駕駛就不同了,雷射雷達的點雲和環境成像能力,可以與攝像頭等視覺感知系統融合,既增強感知系統的冗餘性,提高整體識別準確度和穩定性,也加速系統對環境的認知學習和算法驗證,對於高階的自動駕駛能力裨益很大。

所以今年當4月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發布全場景點對點「城市自動駕駛」視頻時,為什麼如「深水炸彈」一樣,讓不少原來都不關注智能汽車的網友記住了華為自動駕駛的「炫技」。不過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L3自動駕駛要普及很長一段路走,除了極狐阿爾法S,目前能拿出完整全場景點對點車輛實測視頻的,就只有特斯拉NOA和小鵬NGP,當然很多車企也會因法規和用戶安全等問題,在宣傳中適可而止。

國產新勢力的雷射雷達「軍備競賽」是從小鵬P5、極狐阿爾派S和一直未上市的蔚來ET7開啟的,並在2021年底讓沙龍機甲龍上升到一高度:通過預埋硬體,然後軟體再做迭代。硬體的更新周期慢,裝上最前瞻的硬體噱頭足還有溢價高,至於軟體隨時可以OTA,功能隨時能添加,這點是從特斯拉上學習來的。

在車釐子看來,這次雷射雷達集體「內卷」到達新高度,可看作國產高端新勢力對未來智能化焦慮的一次釋放。

從2013年至今,國內新能源市場「兩頭大中間小」的消費環境就沒發生根本轉變,當宏光MINI EV在稱霸5萬區間A0純電小車時,更多高端新勢力想如何把40萬以上的車賣出。在特斯拉身後亦步亦趨已經不能安身立命,要做的是硬體更有優勢,軟體、算法最好與特斯拉等駕齊驅,這點在阿維塔、沙龍、智己、嵐圖等傳統車企新勢力子品牌體現得尤其突出。

而今年隨著(混合)固態雷射雷達的成熟,成本大幅下降,比如說華為自研的96線混合固態雷射雷達,單顆價格降至了200美元,規模化後集採後成本還可以降低,包括雷射雷達背後的算法和軟體能力,也有雷射雷達供應商提供。所以處在風口上的雷射雷達,接棒ADAS、動力電池等,適逢其時地成了市場的香饃饃。

因此有不少評論認為2021年是「雷射雷達普及元年」,並帶領新能源車從比拼續航的上半場到智能化的下半場,對此車釐子挺認同的,但雷射雷達不會是高端新勢力內卷的「終極形態」,「全棧自研」才是比拼的最後底牌。

第一次聽全棧自研還是在小鵬的資料上——「中國第一家全棧自研量產車企」,其實這詞最初出現在IT軟體開發領域,但新勢力車企拿來用並發揚光大,自動駕駛行業的全棧自研生態鏈對車企的綜合能力很高,包括掌握視覺感知、傳感器融合、決策、規劃和控制等環節的核心能力。當然,如果你把高精度地圖也算上,那麼全世界全棧自研的車企也有且只有特斯拉。

但如果除了硬體可以採購外,所有自動駕駛全部環節的軟體開發都是自己做的,這對於任何一個新勢力挑戰都是巨大的,時間和機遇已不允許再做一個國產版本的特斯拉出來,所以在今年的廣州車展上,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新勢力開始對外宣傳「全棧自研」的優勢,但他們提到的概念與我們理解的有分別,不是在封閉的供應鏈垂直整合,而是在已多建構的研發體系上,進行開放式生態與合作,而飛凡R7、沙龍機甲龍、哪吒S都提到這個概念。

姑勿論這種概念是否荒腔走板,市場和投資者受樂、自動駕駛技術在這種生態下發展更快就行。未來軟體定義汽車,軟體的核心就是算法,高階自動駕駛的算法需要大量的數據做支撐,從這角度看,在傳統車企內孵化的新能源品牌,他們的起點將更高,本家車企構建多時的研發和供應商體系、研發團隊都能為其所用。當然,像阿維塔般的新勢力又另當別論,因為TIER1供應商也是最優秀的算法公司華為,早已成了股東方之一。

2021年新能源汽車的「下半場」開啟得有點讓人始料不及,雷射雷達的爆紅也給了市場很多討資。百花齊放是好事,內卷也促進硬體成本降低和軟體升級,但唯雷射雷達論大可不必,畢竟搭載更好的感知器,是實現高階自動駕駛的手段不是最終目的。而在這下半場中,被越來越多車企放在PPT最後一頁的全棧自研,才是內卷的終極形式。

-END-

相關焦點

  • 雷射雷達行業研究寶典
    從細分市場來看,國內基於ADAS的雷射雷達需求自2019年起快速發展(2022E ADAS的雷射雷達國內市場佔比上升至約27% VS.2020E/2021E分別約16%/18%);從整車搭載規劃來看,造車新勢力、自主品牌車企是雷射雷達下遊的主要需求推動力。
  • 深度解讀人工智慧新寵---雷射雷達傳感器
    按照測距原理,雷射掃描儀主要分為脈衝式和相位式兩類脈衝式是指雷射器向目標發射一束很窄的光脈衝,系統通過測量從信號發出到信號返回的時間間隔來確定雷射器到目標物的距離。按照承載平臺的不同,雷射雷達主要分為地基雷射雷達、機載雷射雷達和星載雷射雷達地基雷射雷達,通常用於單一目標或者小尺度精細三維數據的採集;機載雷射雷達以飛行器為搭載平臺,通常用於區域尺度三維信息數據的快速獲取;星載雷射雷達
  • Mobileye計劃自研雷射雷達系統以替代Luminar
    該公司將使用內部開發的雷射雷達傳感器替代其合作夥伴Luminar Technologies(LAZR)研發的雷射雷達傳感器,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2025年,Mobileye將基於調頻連續波(FMCW)原理自主研發雷射雷達傳感器。「FMCW技術受益於英特爾在矽光子學製造方面的專業造詣,為削減消費類車輛成本,Mobileye自製雷射雷達、攝像頭有可能替換自動駕駛計程車中的Luminar雷射雷達系統。」Shashua稱,「我們認為,整個自動駕駛系統的成本可能在幾千美元左右。
  • 特斯拉測試雷射雷達意欲何為?
    雷射雷達本身只是自動駕駛領域常用傳感器,但是特斯拉戴上後,總有種奇特的效果,至於原因嘛,大家都心知肚明。本文結合特斯拉近兩年關於雷射雷達的消息與對現在頭頂上的雷射雷達的型號探究,來試圖解開這些測試車的目的。2021 年 1 月 1 日前後,國外網友在矽谷拍到了一些不太多見的特斯拉車型,有Model S,有 Model Y,也有 Model X。
  • 揭秘華為雷射雷達
    華為最近展出了針對自動駕駛的一系列傳感器,包括雙目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這次我們首先解密華為的雷射雷達,下次是雙目攝像頭。2020年7月2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國際局公布了華為的一項有關雷射雷達的專利,發明名稱為一種雷射雷達測量模組和雷射雷達。這是華為雷射雷達領域覆蓋面最廣的專利,長達52頁,大多數中文發明專利不超過20頁。華為專利申請詳細說明了雷射雷達的原理和構造。很有可能就是華為這款雷射雷達2.0的詳細介紹。
  • 發布首款雷射雷達,華為要做什麼?
    儘管如此,在雷射雷達領域華為依然選擇了從北坡登頂,即通過研發麵向乘用車的前裝量產雷射雷達產品,將這項技術最終帶入每一輛車。12月21日,在歷經四年多的打磨之後,華為正式對外發布了96線車規級高性能雷射雷達產品和解決方案。
  • Mobileye/英特爾雷射雷達剖析
    這款不足名片大小的晶片級雷射雷達預計在2025年量產,同時量產的還有Mobileye的EyeQ6。一向做視覺處理器的Mobileye居然出了款雷射雷達,令人頗為好奇。實際從英特爾的角度看,做雷射雷達是順理成章的事。
  • 高分雷射雷達便宜賣了
    Intel近日正式發布了一款特殊產品「RealSense L515」,號稱全球體積最小、能效最高的高解析度雷射雷達
  • 雷射雷達 | 從家用掃地機器人到商用清潔機器人,EAI雷射雷達的多選擇性
    當前,EAI雷射雷達不僅在國內家用掃地機雷射雷達市場市佔率保持著絕對優勢,消費級雷射雷達產品亦打入國際市場,成為多家國際著名企業雷射雷達獨家供應商。截止當前,EAI已是業內為數不多既能批量提供家用掃地機器人雷射雷達,也能批量提供商用清潔機器人雷射雷達的國產企業。
  • 【AuToPros】華為高性能車規級雷射雷達首發,ARCFOX極狐HBT將成搭載首車
    相比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雷射雷達在目標輪廓測量、角度測量、光照穩定性、通用障礙物檢出等方面都具有極佳的能力。而在難點場景下,例如城區非規範行人、非規範道路,甚至是非規範駕駛的行為,急需雷射雷達來解決。雷射雷達是解決連續自動駕駛體驗的關鍵傳感器,其帶來的智能駕駛體驗遠超任何一個已商用的智能駕駛系統。
  • 基於PL-ICP的雷射雷達裡程計
    上篇文章講了如何用PL-ICP算法做雷達的幀間匹配,知道了每幀雷達數據間的坐標變換,累加起來就可以做成雷射雷達裡程計。
  • 快看丨砝石雷射雷達將攜「蜂眼「系列的新品雷射雷達亮相於機器人國際大會
    砝石雷射雷達作為國內領先的TOF雷射雷達企業,將攜國內首款消費用類TOF雷射雷達(蜂眼系列)新產品及快速雷射測距產品,於9月21日亮相Science機器人國際大會,期待您在大會後蒞臨展位相互交流。爆料1:2017 Science機器人國際大會砝石雷射雷達展位:
  • IPO雷達|雷射雷達第一股來了,禾賽科技能逃過特斯拉的「詛咒」嗎?
    這主要是由於禾賽科技優化了光電集成工藝,並自研了用於雷射雷達的多通道雷射驅動晶片、多通道模擬前端晶片和高速ADC晶片。而從銷售額看,Velodyne2020年前三季度營收達到7751.6萬美元,規模最大,禾賽科技緊隨其後,Ouster、Luminar、Aeva、Innoviz等規模相對較小。數據來源:招股說明書,界面新聞研究部但這並不意味著禾賽科技地位已經穩固。
  • MEMS雷射雷達——振鏡選型篇
    雷射雷達可用於物體探測與規避,物體識別與跟蹤,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等。隨著無人駕駛的快速發展,對於雷射雷達的需求日益增長。調製雷射可以用於距離探測和測量,但傳統的雷射測距儀(laser rangefinder)僅能測量瞬時視場範圍內的距離。為了形成更大視場範圍內的3D形貌識別與模型構建,必須在既定的視場範圍內實現雷射光束的偏轉和全局掃描。
  • 兵變與內卷
    在北魏早期的歷史中,皇帝都有親自領兵出徵的習慣,所以六鎮軍隊是最容易接觸到皇帝,也最容易建立軍功的地方。因此,大量的鮮卑貴族子弟進入到了軍中,以求晉身之階。 此外,還有另外一些人也進入到了六鎮軍中,比如,死囚。 為什麼這些人也能混入其中呢?
  • Mobileye自動駕駛2025計劃曝光:自研雷射雷達、EyeQ6晶片2023年上市
    Mobileye自研雷射雷達傳感器與Mobileye也要造雷射雷達了。 近日,外媒報導稱,英特爾公司旗下Mobileye執行長Amnon Shashua周二制定了2025年自動駕駛汽車傳感器系統發展計劃,該系統將使用內置的雷射雷達傳感器而不是Luminar提供的雷射雷達的單元。
  • 固態雷射雷達研究進展
    通常雷射雷達可以分為兩大類:機械式雷射雷達和固態雷射雷達。機械式雷射雷達採用機械旋轉部件作為光束掃描的實現方式,可以實現大角度掃描,但是裝配困難、掃描頻率低。雷射通過掃描器單元形成光束角度偏轉,光束與目標作用形成反射/散射的回波。當接收端工作時,可產生原路返回的回波信號光子到達接收器,接收端通過光電探測器形成信號接收,經過信號處理得到目標的距離、速度等信息或實現三維成像。可見,光束掃描器和探測系統的實現方式便是研究重點,需求從機械式向小型化全固態方向發展。
  • 傻子才用雷射雷達!——雷射雷達原理淺析
    劉嘉星,2017級機器人隊隊員,在隊期間參與RM比賽,現在大疆雷射雷達組從事嵌入式開發。在自動駕駛的感知領域,行業內分成了立場鮮明的兩派——視覺派和雷射雷達派。特斯拉是視覺派最堅定的守護者,甚至不惜用一切最惡毒的形容詞將雷射雷達貶到一無是處。2015年10月——雷射雷達毫無意義,對於自動駕駛汽車來說沒有必要。
  • 3分鐘了解雷射雷達——從技術路線到產業格局
    隨著雷射雷達技術的落地成熟,雷射雷達產品逐步被應用到自動駕駛中,雷射雷達的量產上車幾乎已經成為未來的確定項,國內北汽極狐、小鵬、蔚來、上汽R汽車先後宣布將在即將量產的車型上搭載雷射雷達,國外福特、寶馬、奔馳、本田、沃爾沃等整車廠也早早通過戰略投資、技術合作等方式布局車載雷射雷達,下遊應用市場火熱。
  • 雷射雷達新軍 Lumotive 玩上了超穎材料
    憑藉這項技術,Lumotive 有希望從競爭激烈的雷射雷達行業脫穎而出。在 ADAS 和自動駕駛系統的傳感器「武器庫」中,雷射雷達毫無疑問是真正自帶流量的產品。過去幾年裡,全球誕生了六七十家雷射雷達新創公司,它們獲得風投的融資超過 8 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