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雷達|雷射雷達第一股來了,禾賽科技能逃過特斯拉的「詛咒」嗎?

2021-02-07 界面新聞

記者 | 曹立CL編輯 | 陳菲遐1

隨著無人駕駛和機器人的興起,被譽為機器人「眼睛」的雷射雷達正被廣泛應用。作為萬物互聯時代感知端的重要一環,雷射雷達是市場上玩家必爭之地。

近日,國內雷射雷達獨角獸禾賽科技向上交所遞交了科創板上市申請。

從招股書數據來看,禾賽科技目前技術和銷售額暫時處於第一梯隊。值得注意的是,雷射雷達行業尚處於起步階段,正面臨著技術路徑之爭。此外,面對動輒上萬元的產品也面臨外界質疑,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就曾公開diss「雷射雷達價格昂貴,醜陋且不必要」。

那麼,禾賽科技究竟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雷射雷達掀起上市潮

成立於2014年的禾賽科技配置了標準「學霸」團隊。創始團隊為李一帆、孫愷、向少卿三人。其中,李一帆、向少卿本科均為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孫愷、向少卿均為美國史丹福大學機械工程系2009屆碩士。此外,禾賽科技股東名單中不僅包括一眾風險投資基金,還包括百度、博世、安森美等產業巨頭。

2017年至今,禾賽科技處於高速增長階段。數據顯示,禾賽科技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營收分別1947.4萬元、1.33億元、3.48億元和2.5億元;淨利潤分別為虧損2427萬元、1611萬元、虧損1.47億元以及虧損9379.75萬元。虧損主要受累於較高的研發費用。

收入結構中,2020年前三季度,禾賽科技收入中有75.27%來自雷射雷達產品,24.58%來自氣體檢測產品。氣體檢測產品是禾賽科技的起家業務,包括雷射甲烷遙測儀和雷射氧氣傳感器,可用於燃氣公司檢測氣體洩漏等場景。2020年疫情爆發期間,呼吸機中使用的雷射氧氣傳感器需求量增加,帶動公司氣體檢測產品增長。但這部分增長預計後續難以維持。

數據來源:招股說明書雷射雷達行業目前正處於群雄逐鹿階段,而禾賽科技從技術和銷售額看暫時處於第一梯隊。

以禾賽科技最新產品Pandar128為例,和行業龍頭Velodyne的同類產品相比,在技術參數方面各有千秋,但Pandar128重量和體積方面都不到競品的一半。這主要是由於禾賽科技優化了光電集成工藝,並自研了用於雷射雷達的多通道雷射驅動晶片、多通道模擬前端晶片和高速ADC晶片。

而從銷售額看,Velodyne2020年前三季度營收達到7751.6萬美元,規模最大,禾賽科技緊隨其後,Ouster、Luminar、Aeva、Innoviz等規模相對較小。

數據來源:招股說明書,界面新聞研究部但這並不意味著禾賽科技地位已經穩固。資本市場方面,兩家雷射雷達公司Velodyne(VLDR.O)和Luminar(LAZR.O)分別於2020年9月和2020年12月美股上市,Aeva、Innoviz、Ouster等三家雷射雷達公司也計劃於近期上市。如此短的時間內,雷射雷達公司批量上市,募集資金後各個彈藥充足,行業競爭可能會加劇 。

數據來源:招股說明書,界面新聞研究部技術路徑之爭

在技術路線方面,雷射雷達行業並沒有形成統一共識,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禾賽科技目前核心的產品包括雷射雷達,涵蓋無人駕駛、高級輔助駕駛、機器人和車聯網四個場景。其中,雷射雷達又包含機械式、半固態式、固態式和FMCW四種方式。這些不同技術形態正是前文所說到的技術路徑之爭。

數據來源:招股說明書從禾賽科技的技術路徑看,機械式雷射雷達對應的整體旋轉方案已經成熟,半固態雷射雷達對應的微振鏡方案和轉鏡方案也相對成熟,固態雷射雷達對應的電子掃描方案和FMCW方案則還處於開發階段。

數據來源:招股說明書行業中,Velodyne和禾賽科技均以機械式雷射雷達為主,Aeva選擇FMCW而非市場主流的飛行時間法,Innoviz 通過採用MEMS二維微振鏡來實現雷射掃描和接收,通過減少雷射器和探測器數量來降低成本,Ibeo則選用VCSEL和SPAD面陣的純固態雷射雷達方案,Luminar選用1550nm光源和探測器而非市場主流的905nm光源和探測器。

長遠看,雷射雷達有從機械式轉向固態的趨勢。這主要是由於機械式雷射雷達需要人工調教,且機械式部件成本相對剛性,機械式雷射雷達量產後的降價空間遠小於固態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主流雷射雷達使用的905nm雷射直射視網膜,對人眼有害,而1550nm雷射則會被角膜反射,對人眼傷害相對更小。因此採用1550nm的雷射雷達可以有更高功率,這也意味著更強的探測能力。而這正是Luminar的主攻方向。

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技術路徑風險不可忽視。禾賽科技真正的競爭對手可能並非同樣以機械式雷射雷達起家的Velodyne,而是Luminar這樣的行業顛覆者。

特斯拉的「詛咒」

對於雷射雷達行業來說,真正的問題遠遠不止是「內鬥」,更多來自於「外患」。作為未來物聯網世界傳感器中的一員,雷射雷達正在和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不同產品競爭。但雷射雷達們到底能搶到多大的份額?

招股書中引用了沙利文的統計及預測,雷射雷達行業未來將保持較快增長,到2025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135.4億美元,較2019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64.5%。

數據來源:招股說明書這看上去很美好。但另一組數字也值得關注。禾賽科技雷射雷達銷售均價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分別為11.38萬元、10.42萬元、11.36萬元、8.94萬元。價格高得「離譜「。

數據來源:招股說明書,界面新聞研究部整體看,雖然公司雷射雷達銷量在上升,從2017年的126套增長到2890套,但銷售均價降幅並不大。這其中固然有產品更新換代因素,但其目前近10萬的售價恐怕仍要讓大多數車企望而卻步。

這就不難理解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對雷射雷達的持續詛咒。埃隆·馬斯克曾經在公開場合發表過諸如「雷射雷達非常糟糕,他們將放棄雷射雷達,記住我的話,這是我的預測」,「雷射雷達價格昂貴,醜陋且不必要」的言論。

為如此高價雷射雷達買單的,主要是新興自動駕駛廠商。2020年前三季度,禾賽科技前五大客戶中有四家是自動駕駛廠商,如公司第二大客戶Aurora Innovation Inc. ,該公司位於美國,先後獲得亞馬遜、現代汽車的投資,並且收購了Uber的自動駕駛部門。禾賽科技在招股書中明確提到的自動駕駛汽車廠商客戶還包括圖森未來和百度。

數據來源:招股說明書,界面新聞研究部將此前沙利文對雷射雷達市場的預測進一步拆細。預計到2025年,四大主要應用場景無人駕駛、高級輔助駕駛、服務型機器人、車聯網的市場規模分別為35億美元、46.1億美元、7億美元和45億美元。其中,能夠承擔高價雷射雷達的場景只有無人駕駛,僅約佔市場總規模的26%,剩下的場景拓展更多依賴低價雷射雷達。而要實現低價,則是技術和規模共振的結果。

數據來源:招股說明書,界面新聞研究部正因為如此,禾賽科技在招股書中也提到,「儘管公司認為雷射雷達是無人駕駛和其他新興市場的行業標準,但雷射雷達的市場採用率尚不確定。」

估值炒瘋了嗎?

儘管雷射雷達的未來還有些朦朧,但這種「朦朧」已經成為了資本炒作溫床。已經上市的Velodyne和Luminar市值分別為40.3億美元和107.9億美元,按市銷率計算,Velodyne在40倍左右,Luminar則在1000倍以上,未上市的Aeva、Innoviz、Ouster預估市值分別為21億美元、14億美元和19億美元。

數據來源:招股說明書,界面新聞研究部Luminar的營收只有Velodyne的5.6%,但市場給予了更高估值。這充分說明,對於雷射雷達這樣的新興行業,估值並不是簡單看市銷率這些指標。

技術路線和商業計劃在現階段更為重要。從估值看,市場已經給出了方向,Luminar的固態雷射雷達方向是可能的更優選擇。

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時,禾賽科技估值已經達到69億元。據招股書披露,禾賽科技此次科創板IPO擬融資約20 億元,擬發行股本不超過 6360 萬股,該股本佔發行後總股本的不超過 15.01%。以此計算,禾賽科技的估值約為133億元,約是Velodyne的一半,市銷率基本接近。這也說明禾賽科技定價可能參照的正是Velodyne。

相關焦點

  • 禾賽科技衝刺科創板:擬募資20億 做國內雷射雷達第一股
    ,要做國內雷射雷達第一股。禾賽科技計劃募資20億元,其中,12億用於智能製造中心項目,6.5億用於雷射雷達專屬晶片項目,1.5億用於雷射雷達算法研發項目。以此計算,禾賽科技的估值可能超過100億元。雷射雷達被廣泛用於無人駕駛汽車和機器人領域,被譽為廣義機器人的「眼睛」,是通過發射雷射來測量物體與傳感器之間精確距離的主動測量裝置。雷射雷達通過雷射器和探測器組成的收發陣列,結合光束掃描,可以對廣義機器人所處環境進行實時感知,獲取周圍物體的精確距離及輪廓信息,以實現避障功能;同時,結合預先採集的高精地圖,機器人在環境中通過雷射雷達的定位精度可達釐米量級,以實現自主導航。
  • 『 Smart News | 雷射雷達 』車企裝備競賽升級,雷射雷達需求開啟
    中信證券認為,其他自主品牌料將跟進智能化配置的「軍備競賽」,更多的車型將搭載雷射雷達賦能L3級別自動駕駛。雷射雷達主要分為機械式雷達和固態/半固態雷達,現階段於量產車上搭載的雷射雷達多為固態/半固態。Valeo、Ibeo、Livox和Innovusion等已經拿到量產訂單,Luminar、禾賽科技和速騰聚創等已有固態/半固態雷射雷達產品儲備。隨著智能化配置「軍備競賽」加速,寶馬、豐田、沃爾沃、小鵬、蔚來和長城均宣布未來新車型將搭載雷射雷達。
  • 十字路口上的「雷射雷達」(附會議議題)
    2021年伊始,雷射雷達再次成為科技領域熱門話題,先是小鵬汽車與特斯拉的隔空「互噴」,再到華為首款車規級雷射雷達的發布,自動駕駛傳感器路線之爭、雷射雷達進入前裝市場、中國廠商崛起等成為行業重點關注領域。
  • 雷射雷達行業研究寶典
    基於L3級場景的應用存在兩大技術分支,分別為:1)視覺算法(特斯拉/日產)、以及2)雷射雷達+高精地圖(其他車企或Tier-1供應商)。1)智能電動車行業快速增長,L3級智能駕駛功能的推進或已迫在眉睫;2)雷射雷達在讀取物體信息(包括探測距離/角度解析度等)方面優勢突出且無需依賴深度算法,預計或將成為L3級傳感器應用的主流趨勢。
  • 光勺科技姚建:FMCW雷射雷達,無人駕駛黎明的啟明星?
    光勺科技覺得,來日無人駕駛技術會要緊以FMCW雷射雷達為焦點。在雷射雷達大受迎接確當下,進入這一平臺的企業也越來越多。昨年年關,華為揭露將研發雷射雷達;今年1月,大疆子公司Livox推出兩款雷射雷達產物惹起了業內的熱議;不久前,沃爾沃汽車揭露將在2022年投產的汽車中搭載雷射雷達感知技術.創企、巨擘公司湧入雷射雷達環境趨向成為一種趨向。光勺科技首創人姚建談到,目前基於AM技術的雷射雷達公司環球已有100多家,包含美國的voledyne,國內的禾賽、速騰等。
  • 慧建科技:混合固態雷射雷達的樣機已經落地
    36氪獲悉,於CES2021亮相的「慧建科技」是一家雷射雷達製造商,主打高性能、低價格。該公司產品分為160線的混合固態雷射雷達、等效150線的車規級前裝雷射雷達兩類。混合固態雷射雷達的樣機已經落地,處於調參階段,下一步和自動駕駛企業洽談合作。車規級前裝式車載雷射雷達的樣機預計於今年3月落地。 公司創始人告訴36氪,得益於技術優勢,公司產品可以實現較低價格。
  • 被特斯拉「嫌棄」的雷射雷達,現在有了32線國產貨
    車雲菌獨家獲悉,禾賽科技會在即將開幕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首次對外發布無人車及輔助駕駛可用的32線雷射雷達(LiDAR)
  • 為什麼特斯拉不使用雷射雷達LIDAR?
    現在幾乎每一家從事自動駕駛汽車的公司都使用雷射雷達。Uber、Waymo和豐田都在使用它,但特斯拉沒有。我想回顧一下這兩種競爭技術所能提供的,以及我們對未來自動駕駛汽車的期望。(埃隆·馬斯克在特斯拉自主日上)特斯拉一直嚴重依賴視覺,並反對雷射雷達傳感器。同時,所有其他公司都使用雷射雷達,似乎特斯拉並不在意。
  • 特斯拉為什麼不用雷射雷達和高精地圖
    為什麼特斯拉不用雷射雷達?混合固態雷射雷達則是用MEMS振鏡旋轉來完成雷射掃描,參考下圖中的最右。需要運動的器件少於機械式雷射雷達,所以在保證性能的情況下,更穩定,更容易滿足汽車量產要求。而特斯拉之所以不使用雷射雷達,是因為雷射雷達目前成本較高,並且能達到車規級的還不多,穩定性不高。目前多家車企,如小鵬、蔚來都號稱會在新車型中搭載雷射雷達。
  • 深度解讀人工智慧新寵---雷射雷達傳感器
    今年1月7日,上交所受理了禾賽科技的上市申請及公布了招股書,順利的話禾賽科技有可能成為國內第一家成功上市的雷射雷達公司。雷射雷達(英文Lidar),英文全稱為LaserDetecting and Ranging,即雷射探測和測距。與雷達工作原理類似,只是雷射雷達通過發射和接收雷射束來實現功能。
  • 特斯拉測試雷射雷達意欲何為?
    雷射雷達本身只是自動駕駛領域常用傳感器,但是特斯拉戴上後,總有種奇特的效果,至於原因嘛,大家都心知肚明。本文結合特斯拉近兩年關於雷射雷達的消息與對現在頭頂上的雷射雷達的型號探究,來試圖解開這些測試車的目的。2021 年 1 月 1 日前後,國外網友在矽谷拍到了一些不太多見的特斯拉車型,有Model S,有 Model Y,也有 Model X。
  • 禾賽科技:為無人車裝上「中國眼」
    雷射雷達象徵著自動駕駛汽車的科技含量,它關乎能否打贏自動駕駛爭奪戰。令人振奮的是,一家中國供應商研發出了這種最為關鍵的「武器」。在矽谷,60多家獲得無人車測試牌照的自動駕駛公司中,有超過一半都是一家中國公司的客戶——禾賽科技。禾賽研發的雷射雷達Pandar系列,累計獲得18個國家42個城市和地區的頂尖客戶的認可。
  • 自動駕駛傳感器:雷射雷達篇
    今年1月7日,上交所受理了禾賽科技的上市申請及公布了招股書,順利的話禾賽科技有可能成為國內第一家成功上市的雷射雷達公司。顯然隨著這些事件的到來,未來智能汽車的自動駕駛場景也將跨越更實質性的一步,作為傳感器之一的雷射雷達究竟你了解多少呢?自動駕駛車還有哪些傳感器呢?接下來我們會為大家開啟一輪關於傳感器的「新知」系列,而這一切,自然先由雷射雷達開始。
  • 雷射雷達:自動駕駛之眼—智能網聯專題系列一【安信諸海濱團隊】
    國內產業鏈崛起,美股迎來雷射雷達企業上市潮,禾賽科技擬登陸科創板①產業鏈方面,上遊主要包括雷射發射接收模塊、掃描器、信息處理晶片等部分,下遊包括各類測繪和導航需求,如自動駕駛等。國內公司在整機領域公司較多,例如禾賽科技、北醒、北科天繪、鐳神智能等,近年來上遊也得到了發展,芯視界微電子、靈明光子等公司紛紛得到巨頭投資。數模混合信號龍頭公司艾為電子、雷射器三優光電、精密光學元件福特科等新三板公司涉及雷射雷達產業鏈相關環節。
  • 新·知丨自動駕駛傳感器——雷射雷達篇(一)
    近幾個月,雷射雷達可謂大熱,先是去年11月小鵬汽車CEO何小鵬和鋼鐵俠馬斯克針對於雷射雷達展開了一輪口水戰,緊接著12月華為發布車規級96線中長距高性能雷射雷達,同日,北汽旗下ARCFOX諜照曝光,成為首個搭載華為雷射雷達的電動車。今年1月7日,上交所受理了禾賽科技的上市申請及公布了招股書,順利的話禾賽科技有可能成為國內第一家成功上市的雷射雷達公司。
  • 【無人駕駛】毫米波雷達PK雷射雷達 各自短板如何彌補?
    加入會員即可獲得原價3999元各行業及個股深度報告。申請加入需加微信:itouzi6(二維碼在文末),加入需備註:姓名+公司+職位來源|光電匯OESHOE編輯|獨角獸智庫 所謂的毫米波雷達,就是指工作頻段在毫米波頻段(30-300 GHz)的雷達。
  • 雷射雷達裝的多真的好嗎?丨汽車預言家
    雷射雷達又稱LiDAR,雷射雷達的工作原理是通過發射信號和反射信號的對比,構建出點雲圖,從而實現諸如目標距離、方位、速度、姿態、形狀等信息的探測和識別。雷射雷達的安裝位置一般在車頂處,雷射雷達除了傳統的障礙物檢測外,雷射雷達還可以應用於車道線檢測。在實際場景中,在極端天氣條件下,會對雷射信號有一定影響,另外對於顏色、圖案識別能力較弱,例如不能通過雷射雷達來識別道理交通指示牌等。
  • [科普]雷射雷達LIDAR工作原理
    可以說在嚴苛的自動駕駛系統中雷射雷達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傳感器。今天讓我們詳細聊聊雷射雷達LIDAR是怎麼回事。什麼是雷射雷達LIDAR雷射雷達LiDAR的全稱為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雷射探測和測距,又稱光學雷達。
  • 揭秘華為雷射雷達
    2020年7月2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國際局公布了華為的一項有關雷射雷達的專利,發明名稱為一種雷射雷達測量模組和雷射雷達。這是華為雷射雷達領域覆蓋面最廣的專利,長達52頁,大多數中文發明專利不超過20頁。華為專利申請詳細說明了雷射雷達的原理和構造。很有可能就是華為這款雷射雷達2.0的詳細介紹。
  • 重磅 |「探維科技」獲數千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已量產第一款固態雷射雷達
    本輪融資主要用於第一款雷射雷達產品Tensor-Pro的量產交付、下一代雷射雷達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