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探維科技」獲數千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已量產第一款固態雷射雷達

2021-02-14 Tanway探維科技
本輪融資主要用於第一款雷射雷達產品Tensor-Pro的量產交付、下一代雷射雷達的研發。36氪獲悉,探維科技宣布已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的PreA輪融資,清控銀杏是本輪獨家投資方。本輪融資主要用於第一款雷射雷達產品Tensor-Pro的量產交付、下一代雷射雷達的研發。 
探維科技成立於2017年底,成立伊始就獲得了華控基石基金過千萬人民幣的天使輪投資,主要業務專注於研發固態雷射雷達設備和圖像融合的三維環境感知解決方案,可應用於自動駕駛的車載和智慧交通等場景。 
在車載場景,探維科技的雷射雷達可裝載於汽車廠商的L3-L4級自動駕駛量產車、低速自動駕駛物流車和掃地車、港口無人車、礦用無人車、倉儲AGV等;而在智慧交通場景,其雷射雷達可以提供路側的車輛檢測、識別,行人識別等功能,為智慧交通和車路協同系統提供環境感知功能。 
探維科技創始人兼CEO王世瑋是清華大學精儀系博士、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訪問學者,在精密光學測量和微納製造方面有多年研究經驗,曾就職於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參與制定多項車載設備的國家標準;聯合創始人吳冠豪是清華大學精儀系副教授和博導,是雷射雷達領域專家,現任全國光電測量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計量測試學會計量儀器專業委員會委員,已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 20 餘項。
為什麼要做固態雷射雷達?目前,國內的禾賽科技、速騰聚創等眾多雷射雷達廠商已經出貨的機械式雷射雷達,以16線、40線、64線產品為主,並不斷往更高線束產品迭代。而雷射雷達鼻祖Velodyne早在2018年就發布了當時全球解析度最好、探測距離最遠的128線雷達。
但不可否認的是,機械式雷射雷達雖然技術相對成熟,但製造調試過程繁瑣、生產周期漫長、價格昂貴、電子元器件太多導致難以通過車規驗證、機械旋轉部件在真實行車環境下可靠性不高,難以支持主機廠等客戶實現自動駕駛的大規模量產。
因此,越來越多雷射雷達廠商開始研發固態雷射雷達,以滿足自動駕駛普及的要求:大規模、低成本、車規級。固態雷射雷達的優點包括:系統結構簡單、易於量產、成本低、環境穩定性好、對車載系統的溫度和振動的適應性強。
但目前,無論是MEMS的混合固態方案,還是Flash和OPA路線的純固態方案,絕大部分公司的技術開發仍處於樣機階段,還沒有技術成熟度高、性能好、供應鏈穩定的固態雷射雷達產品進入量產階段。
這成為探維科技切入市場的一個核心競爭點。該公司從2017年成立之初就選擇專攻固態雷射雷達,開始研發Tensor系列雷射雷達,今年4月,探維的Tensor-Pro固態雷射雷達產品就已經完成量產,陸續完成交付超過千臺,年產量也已經達到5000臺。
探維科技稱,Tensor-Pro是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16線三維固態雷射雷達,基於微振鏡掃描的技術路線,能夠對周圍目標物進行TOF測距,生成帶有位置深度信息的三維點雲,實現對周圍環境的快速、精確感知,且具有探測距離遠、測距精度高、解析度高、環境穩定性好等優點。比如,這款雷達可以識別和檢測到200米以外的車輛和100米外的行人,解析度和有效探測距離已經接近於甚至超過了32線的機械式雷射雷達。

為什麼能率先實現量產?探維之所以能在短短3年內實現量產交付,與團隊過往的技術積累有密切關係。
探維科技是中國最早擁有固態雷射雷達、國產化晶片化TOF測量和硬體級圖像融合技術的企業,核心團隊來自清華大學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從2008年起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星載測繪雷射雷達項目」,開始研發雷射雷達,應用於航天系統。
「當時我們在學校做的就是完全自主研發的方案,考慮到禁運等問題,我們一開始就避免使用價格高昂的進口器件,固態方案也避免了複雜的人工裝調。這種國產化的方案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成本優勢。」吳冠豪表示。
吳冠豪告訴36氪,他們在清華大學的研發團隊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硬體級的圖像「前融合」方案,領先同行。現在學校團隊和公司在北京市科委專項的支持下,已完成原理樣機,解析度有了質的飛躍。相比之下,業內很多自動駕駛系統仍然還是採用雷射雷達和攝像頭分別感知信息,再通過後期軟體處理,進行圖像「後融合」,在效率和成本上都不及「前融合」方案。
這種成本優勢也反映在其產品定價上。王世瑋告訴36氪,根據現在的量產情況,他們固態雷射雷達的單價在得以突破到萬元以下,是同等性能機械式雷射雷達價格的一半。只有這樣的高性價比,才能讓客戶有意願用探維科技的雷射雷達替換原來使用的雷達。
目前落地成果如何?王世瑋提到,探維的Tensor系列雷射雷達,從產品設計的理念上就是要發揮其固態技術方案高性能、低成本、易量產的優勢,主打最具量產和商業化落地機會的自動駕駛應用場景。目前,Tensor系列雷射雷達已經完成大量的客戶測試和驗證,應用場景覆蓋L3級乘用車商用車、L4級低速自動駕駛、工業AGV、無人叉車和車路協同等領域。而在工業低速自動駕駛場景和新基建領域,已經有很成熟的雷射雷達量產需求,在客戶的測試車型從Demo走向量產的過程中,探維的固態雷射雷達具備明顯的價格優勢和產能優勢。


高速公路車輛檢測和無人叉車應用案例雷射點雲目標識別和SLAM效果

目前,探維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量產產線建設。憑藉Tensor系列優秀的易量產特性,探維的流水產線每20分鐘就能完成一臺雷射雷達的組裝、標定和測試,每天可向客戶交付多達幾十臺的雷射雷達設備。

雷射雷達生產和測試產線

王世瑋表示,同等條件下,這種量產效率在機械式技術路線和其他現有的固態技術路線上都是無法想像的。探維科技已經開始規劃按照車規標準建設的大規模量產產線,目標在2021年將年產能提高到50k以上,並且嚴格按照汽車行業的規範建立研發、生產、供應鏈管理和質量控制等一系列體系。

公司未來規劃是什麼?談及雷射雷達未來的價格下降趨勢,王世瑋表示,當搭載L3級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達到新車比例的5%-10%時,他們的雷射雷達交付量能達到每年10萬臺,那時候單價有望降到1000人民幣左右。
今年年底,探維科技計劃開始給客戶交付下一代的高解析度固態雷射雷達產品Scope系列,解析度可達64x1200,測距範圍達300米,精度為2釐米,視場角為25x120度,產品將在保留探維技術路線「低成本」「易量產」「車規級」特點的同時,為用戶提供更加高清的雷射點雲和更遠的目標探測距離。

王世瑋告訴36氪,探維科技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雷射雷達的批量銷售,以及雷射點雲數據處理服務,今年預計營收1500萬-2000萬人民幣,明年預計營收5000萬人民幣,並有機會實現盈利。到2022年,該公司計劃將雷射雷達產品搭載在量產車型上,並實現超過2億人民幣的收入。到2023年,營收預計可達5億人民幣。屆時,國內雷射雷達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50億-100億人民幣。

在市場規模方面,探維科技預測,2021年,雷射雷達有望搭載在3萬臺國產量產車上;到2022年,全球雷射雷達市場規模將達50億美元;到2035年,車載雷射雷達市場將突破800億美元。 

談及本次PreA輪的投資邏輯,清控銀杏虞力博士告訴36氪,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車載、工業和車路協同的應用場景也日趨成熟,高精度三維環境感知技術面臨著進一步降低硬體成本的需求。目前雷射雷達作為系統中最為關鍵的傳感器,仍然消耗了大量的硬體成本和失效模式,傳統機械式雷達又難以達到車規和量產的要求,雷射雷達行業面臨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和機會。

「探維科技的創始團隊全部來自清華大學精密測量與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一家真正基於清華核心技術的雷射雷達創業團隊。團隊從2008年開始從事星載測繪雷射雷達系統的開發,陸續完成了固態雷射雷達系統和圖像融合技術的開發,完成了高精度的TOF測量技術,成功擺脫了對進口高端晶片的依賴,並在雷射雷達系統上實現了衛星級別的環境穩定性,為車載雷射雷達產品的開發奠定了寶貴的技術基礎。」虞力表示。

未來繼續看好探維科技發揮固態雷射雷達低成本、易量產的優勢,繼續深耕工業、物流、路側應用,布局車規級雷射雷達的升級和量產,全面完成對機械式雷射雷達的應用替代,成為國內外領先的車規級量產車載雷射雷達供應商。

相關焦點

  • 【內參資料】國內23家企業競逐雷射傳感雷達市場
    鐳神2017年12月完成B輪融資,由達晨創投領投。去年,近億元A輪融資,由招商資本領投。成立於2015年,目前已研發出五大系列共40多個型號的產品,可量產用於AGV的單線TOF雷射雷達及雷射雷達整體解決方案。華達科捷2015年巨星科技2億元收購65%的股份。
  • 獨家首發 | EAI完成數千萬A輪融資,率先實現全品類雷射雷達量產
    近日,國內領先的專業級雷射雷達廠家EAI,宣布完成A輪數千萬元融資。
  • 16家公司競逐固態雷射雷達,一場產品盛宴即將在CES 2018上演
    2016 年 10 月,北醒量產的 3D Flash 固態雷射雷達 CE30,獲得來自奧迪認可的雷射雷達,並憑藉這款產品在奧迪創新實驗室大賽獲得「人工智慧的應用」總冠軍,產品開始向汽車領域進軍。Quanergy 位於桑尼韋爾的自動化工廠已經開始生產 S3 傳感器,負責量產的則是 Quanergy 合作夥伴 Sensata 在麻薩諸塞的工廠。Quanergy 表示這是「全球首個能量產固態 3D 雷射雷達」。
  • 慧建科技:混合固態雷射雷達的樣機已經落地
    36氪獲悉,於CES2021亮相的「慧建科技」是一家雷射雷達製造商,主打高性能、低價格。該公司產品分為160線的混合固態雷射雷達、等效150線的車規級前裝雷射雷達兩類。混合固態雷射雷達的樣機已經落地,處於調參階段,下一步和自動駕駛企業洽談合作。車規級前裝式車載雷射雷達的樣機預計於今年3月落地。 公司創始人告訴36氪,得益於技術優勢,公司產品可以實現較低價格。
  • 灃揚科技觀察(20200406-20200412)
    ✦晶片/傳感器✦「⼀徑科技」獲復星銳正、松⽲資本領投7000萬元A+輪融資MEMS雷射雷達解決方案提供商「一徑科技」宣布完成7000萬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由復星銳正、松禾資本領投。公司創始人兼CEO石拓告訴36氪,本輪資金將主要用於車規級MEMS雷射雷達的量產及市場推廣。目前,MEMS中短距雷射雷達ML30/30s系列已經從技術開發、樣品階段進入到小批量試產階段,並在今年進入規模量產。光子晶片公司「曦智科技」完成2600萬美元A輪融資光子計算硬體開發公司「曦智科技」完成2600萬美元A輪融資。
  • 快訊|「幽靈」機器狗巡護美軍基地;智行者科技獲數億人民幣C+輪融資;沃爾瑪開始測試家用物品以及雜貨的無人機交付等
    「智行者科技」獲數億人民幣C+輪融資,加速組建L4級自動駕駛車隊9月14日消息,無人駕駛大腦提供商「智行者科技」宣布完成數億人民幣的C+輪投資,投資方包括新鼎資本、華夏未名等。本輪融資主要用於技術研發、加速L4級別自動駕駛車隊的組建和落地,與車厂部署不同場景Robotaxi落地運營項目,並實現特種車的快速量產落地。此外,這筆資金還將用於自動駕駛頂級人才的招聘、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據了解,沃爾瑪已經開始通過無人機進行首次交付。該公司於本周在北卡羅來納州的費耶特維爾啟動了一個小型試點計劃。
  • 首發 | 雷射雷達公司Innoviz完成6500萬美金融資,它的中國投資人如何評價這匹黑馬
    作為 Innoviz 此輪融資唯一的中國投資方,耀途資本合伙人楊光向新智駕介紹,Innoviz 四位聯合創始人曾是以色列國防軍情報部隊精英技術部門的「戰友」,離開軍隊後各自在 Consumer Physics,英特爾,Anobit(被蘋果收購),bTendo(被意法半導體收購)和 NovelSat 等不同的科技公司、創業公司打拼,在 MEMS、光電、半導體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
  • 獨家專欄:固態雷射雷達的前世今生
    一類是以三維坐標數據合成點雲數據為重點輸出內容,如 Velodyne 的 16、32、64 線雷射雷達,還有固態單光子雷射雷達。最後一類是 2 維或 3 維圖像為重點輸出內容的雷射雷達,大多數 Flash 固態雷射雷達都是如此。
  • 價值百億的雷射雷達藍海,大家怎麼看?
    據麥姆斯諮詢此前消息,僅在剛過去的這一個月,LiDAR領域就完成了三筆融資,總額高達2.16億美元:- 以色列初創公司Oryx Vision完成了5000萬美元B輪融資,使其15個月內的融資總額達到了6700萬美元;- 另一家以色列初創公司Innoviz剛剛也完成了6500萬美元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Delphi (德爾福)和Magna(麥格納
  • 獨家專訪 | 64 線雷射雷達太昂貴?Ouster 要以五分之一的價格切入戰場
    12000 美元的 64 線產品 OS1 ,同時,還準備了 A 輪 2700 萬美元的彈藥以應對 OS1 的量產。A 輪融資助力量產和雷射雷達產品 OS1 一同公布的還有已經敲定的 A 輪 2700 萬美元融資,由 Cox Enterprises 領投,這家公司旗下有專門從事汽車業務的部門 Cox Automotive,一定程度上能為 Ouster 帶來汽車行業的潛在客戶,對其長遠戰略也會有很大幫助。
  • 民營火箭公司「天兵科技」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天龍一號」明年具備首飛條件 | 早起看早期
    「天兵科技」宣布完成了數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融資由浙大聯創領投、載合投資跟投,將主要用於天兵科技「天火」系列HCP火箭發動機全系統熱試車,「天龍」系列液體運載火箭的首飛投產和人才隊伍建設。此外,天兵科技目前已與數家衛星網際網路研製企業達成了數億元的發射合作協議。 據悉,自2019年成立以來,天兵科技已經獲得了浙大聯創、陸石投資、久友資本、英諾天使、老鷹基金、載合投資等投資機構的投資。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首次提出要將「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
  • 全固態雷射雷達設計公司簡介
    Quanergy的LiDAR傳感器在六大關鍵商業化指標(成本、性能、可靠性、尺寸、重量和功率效率)上均處於領先地位,同時滿足利用固態技術進行大規模部署所要求的耐久性和可靠性。Quanergy採用光學相控陣技術,在2016年發布了號稱全球首款的固態雷射雷達傳S3,其成本在200美元。官方透露,如果量產每臺成本有望控制在100美元。
  • 一文詳解固態雷射雷達的裡程計(loam_livox)
    固態雷射雷達裡程計的工作現階段還是比較少的,大疆自己出了固態雷射雷達後在LOAM的基礎上改進了一個適用於固態雷射雷達的裡程計,該系統可以用在小視場角和非重複性掃描的雷達上。需要知道的介紹固態雷射雷達的視角很小,Livox MID40的視角僅有38.4度。但是想要獲得大的視角可以使用多個固態的雷射雷達(比如MID-100其實就是3個MID-40)。掃描圖案不均勻,原來的雷射雷達規則掃描,極大的簡化了特徵提取和匹配。但是固態雷射雷達掃描不均勻Livox MID40掃描的圖案類似花瓣,相鄰的兩次掃描距離很遠。
  • 雷射雷達行業研究寶典
    從應用場景來看,雷射雷達可適用於汽車的ADAS(高級輔助駕駛,L3級)與無人駕駛(L4/L5級)、V2X、以及服務機器人等領域;其中,汽車場景的應用是核心。隨著步入L3級對應的雷射雷達逐步車規量產、性能優化/成本下降、以及L4/L5級推進,雷射雷達在汽車場景的應用趨勢或愈加明確。ADAS和ROBO是自動駕駛的主要細分市場。
  • Quanergy創始人兼CEO Louay Eldada:將在中國建立固態雷射雷達超大型生產設施 | 2018全球智能駕駛峰會
    對於Quanergy公司來說,目前的核心技術是固態雷射雷達。新智駕了解到,通過嵌入式的設計、OPA鏡片研發、最低探測距離等方面的技術研發,目前這家公司已獲得7項專利,另外8項專利申請也在進行中。事實上,與所有前瞻性技術的應用類似,雷射雷達領域同樣需要長期技術積澱。
  • 光通信器件巨頭——昂納科技重磅發布Dolphin 1550nm雷射雷達
    不過,昂納科技認為,一旦1550nm雷射雷達開始量產上車,1550nm雷射雷達的成本將隨產量的提升而相應地大幅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將逼近905nm雷射雷達。那慶林介紹,傳統採用905nm光源的雷射雷達系統要實現高重頻的探測,需要添加多個雷射收發設備,以及增加多個雷射收發模組在垂直場上進行排布以實現預期的垂直角度、解析度。
  • IPO雷達|雷射雷達第一股來了,禾賽科技能逃過特斯拉的「詛咒」嗎?
    記者 | 曹立CL編輯 | 陳菲遐1隨著無人駕駛和機器人的興起,被譽為機器人「眼睛」的雷射雷達正被廣泛應用。作為萬物互聯時代感知端的重要一環,雷射雷達是市場上玩家必爭之地。近日,國內雷射雷達獨角獸禾賽科技向上交所遞交了科創板上市申請。從招股書數據來看,禾賽科技目前技術和銷售額暫時處於第一梯隊。
  • Aurora收購Blackmore背後:調頻連續波是雷射雷達下一代技術?
    FMCW:下一代雷射雷達技術堪稱自動駕駛行業「半壁江山」的雷射雷達,目前幾乎都在依賴傳統的演繹推理方法。大部分雷射雷達公司使用的是「飛行時間」系統,雷射雷達將不連續的光脈衝發射出去,隨後測算這些光脈衝返回時所用的時間,隨後就能藉此繪製出車輛周邊的 3D 地圖。
  • 一圖了解車用雷達(截止2021年1月27日)
    根了解,博世是全球市佔率最大的廠商,法雷奧有超過10年的量產經驗,同志電子是亞洲倒車雷達OEM第一供應商,奧迪威主營產品是UPA超聲波傳感器,在中國市佔率約三成。)、SiLCTechnologies(獲戴爾投資)、Bridger Photonics(獲蔡司投資)、光勺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