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打了11個電話後,美國新政府外交框架逐漸清晰

2021-03-03 中美聚焦

作者:刁大明,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正在備戰兩年來第四次選舉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最近感受到了國內輿論壓力:與四年前成為首位與新上臺美國總統通電話的外國首腦相比,截止到2月10日,即拜登政府就任整整三周卻還未等來拿起聽筒的機會。按照以色列國內媒體的預測,這可能說明拜登政府並不會將主要精力投放到中東地區,即便會保持美國使館在耶路撒冷的現狀,也不會再延續川普政府期間對以色列近乎無度的偏袒。

在貝爾成功發明有線電話的1876年,共和黨人拉瑟福德·海斯在選舉結果爭議的陰影中當選美國總統,隨後很快就在白宮內安裝了電話,但當年這項新技術只能幫助海斯聯繫到臨近的財政部。半個世紀之後的1927年,連接紐約與倫敦的跨大西洋電話成為現實。又過了一年半,美國總統柯立芝在電話中與西班牙國王阿方索三世交談,這也是美國總統首次通過電話聯絡外國領導人。

時至今日,即便在過去四年所謂「推特治國」已成為了新的政治常態,但觀察家們似乎還是對美國總統的電話情有獨鍾,特別是對新科總統走馬上任後的一波「電話秀」格外關注。客觀而言,新總統的電話雖然具有一定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但往往在時間節點和主要內容等維度上還是能傳達出一些有關未來對外政策走向的新信息,從而構成初步評估新一屆美國政府外交開局的第一眼。

78歲就任美國總統的拜登,之前在華盛頓政治核心圈工作過44年,佔其人生時光的56%以上。換言之,除了高齡紀錄外,其在華盛頓積累的工作經歷與歷練在美國總統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在國會山親歷7位總統、親自輔佐一位總統、戰勝一位現任總統的豐富生涯,也足以讓拜登再清楚不過該如何操作總統政治。當然,相比不同政策領域,曾擔任國會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民主黨領袖的12年也讓拜登在外事務上能夠展現出超越前任的專業和嫻熟。

如果以2月10日即新總統上臺三周作為一個節點進行歷史比較的話,拜登「外交老手」的特質似乎從一開始就難以掩飾。如下表1所示,在三周時間中,拜登與11個國家的首腦以及北約秘書長通了電話。歷史同期,川普與20個國家的首腦和北約秘書長通話,還接待了三位首腦的來訪;而歐巴馬則完成了與13個國家的首腦和聯合國秘書長的電話溝通。

相比而言,在同樣沒有疫情特殊因素的情況下,川普顯然更願意快速與國際社會溝通,或者說當年的國際社會似乎更有興趣或者更迫切地與川普開啟互動。一方面,特、奧兩位在三周之內都完成聯絡的國家有10國,分別為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沙特、伊拉克、哥倫比亞以及中國,凸顯了對盟友、大國以及地區關鍵國家等對美國至關重要力量的跨黨一致關注。

另一方面,川普一開始將電話打給以色列與印度而非鄰國或歐洲盟友國家,凸顯了其不走尋常路的一些考慮。在他三周內聯繫(包括接待)的23個國家中至少有8個地處中東,預示著川普政府對該地區的興趣與關注;而與印度的提前聯絡從今天看也頗有為後續的所謂「印太」埋下伏筆的意味。

相比之下,歐巴馬在前三周的電話布局相對中規中矩,在維護盟友的基礎上關注其接手的美國所面對的反恐戰爭泥潭(與沙特、與伊拉克通話)以及半島核問題(與韓國通話),將南非提上日程可能與歐巴馬作為非洲裔總統的個人色彩有一定關係,而2009年2月初第二次聯繫澳大利亞總理與該國維多利亞州的森林大火有關。當然,川普和歐巴馬分別選擇墨西哥和加拿大作為率先通話的鄰國,其中理由可能存在一定偶然性,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政治意味:比如川普顯然更為關注他承諾的所謂「邊境牆」,所以才要先跟墨西哥溝通。

與歐巴馬和川普各具特色的嘗試比較,拜登在通電話上的思路可謂十分清晰。他在三周內通電話的11個國家大多是前兩任總統的共同選擇,相比上述歐巴馬和川普在上任後三周內都聯絡過的10個國家,拜登的這個11國名單中沒有沙特、伊拉克與哥倫比亞,保留了鄰國以及在歐亞兩個方向上對美國至關重要的盟國或大國,而且在時間安排上頗給人以步步為營的架勢。

1月22日第一次拿起電話,拜登就先知會兩個鄰國,其邏輯也比較簡單:要告訴世界所謂「美國回來了」,自然要先讓過去四年對美國的變化感受最深的兩個鄰居知曉。隨後三天(23日、24日、25日)打開歐洲方向,英法德的順序符合歷史記憶與美國自身的固定認知。作為收筆,在1月26日先給北約秘書長斯託爾滕貝格去一電,重申集體安全,應對共同安全關切;然後在充分協調的基礎上馬上與作為其共同安全關切的俄羅斯通話,敲定《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續籤意向。

歐洲方向的頂層協調之後,拜登在1月27日馬不停蹄地推進亞太方向:與日本首相通電話,從而確保在上臺第一周兼顧歐亞兩個戰略方向。隨後,拜登打電話的頻率明顯放慢。箇中原因,一是相比於歐洲方向,作為未來更為關鍵方向的亞洲似乎枝節更多,所以需要更長時間理順;另一個是與俄羅斯續約的確迫在眉睫,必須快速協調好歐洲盟友,做到心裡有底後趕快與莫斯科談,隨後則可以更有章法地推進。

於是,在與日本首相通話整整一周後,拜登在2月3日與韓國總統和澳大利亞總理通話,然後將並非「那般」盟友關係的印度安排在了8日。至此,拜登本人完成了與主要亞太盟友以及特別是川普政府期間所謂「印太四國」範圍內的最高級別溝通。從白宮公開的新聞簡訊看,雖各有側重,但這些電話基本上都強調了所謂的「地區安全關切」,重申了所謂「印太戰略」以及其中的「四國框架」,並也毫不迴避地談及了中國因素。

從1月27日到2月8日,跨越了將近兩周與亞太國家的溝通,應該說被拜登政府認為完成了最初的戰略溝通與協調。在這一系列動作的基礎之上,2月10日(北京時間2月11日,農曆除夕上午)提供了拜登在接受採訪時提到的中美元首通話的「契機」。

在拜登以突出關鍵國家的方式穩步推進外交開局的同時,新政府的對外政策團隊也展開了更為活躍的行動,配合總統。如果說拜登的電話日程反映的是其相對成熟的總體外交思路的話,其團隊的對外聯絡則凸顯了在不同議題上的側重

如上表,事實上,拜登新政府的第一通涉外電話是副總統哈裡斯在1月21日打出的,對方是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其內容包括了美國停止退出世衛組織,強化國際合作抗擊疫情等。雖然在對外通話上都將疫情放在第一位,但副總統而非總統通電話,也頗有在美國疫情仍舊肆虐的情況下為自己留有餘地的感覺。另一個值得玩味的細節是,美國媒體報導哈裡斯在2月1日與加拿大總理通了電話,雙方不但討論了經貿議題,而且還提到了不少涉華內容。但這通電話卻並未被作為公開簡訊信息在白宮官網網站上出現。

隨後展開對外溝通的是1月22日就任的新國防部長奧斯汀。這位被外界認為缺乏政治歷練特別是不熟悉亞太事務的四星將軍小心翼翼地先聯絡了北約,強調了美國所領導的當今最大規模的防務同盟體系,隨後就開始跟隨總統的腳步同步推進歐亞兩個方向。截止到2月10日,奧斯汀與13個國的防長和阿富汗總統通了電話,其中六國為亞太國家,凸顯了新科防長對補足自身短板的努力乃至未來美國軍力部署的思路。

1月26日,國務卿布林肯和財政部長耶倫分別通過國會參議院批准後正式就任,隨後分別展開對外電話溝通。布林肯快速進入國務卿角色,加速推動多方協調。就任當天,布林肯除了效仿拜登先聯絡加、墨兩個鄰國之外,還與日本外相與韓國外長通了電話,而拜登在27日才與日本首相通話。其後,拜登與韓、澳、印、中領導人通話之前,布林肯都與這些國家的高層預先進行了電話溝通。截止到2月10日,布林肯已與31個國家領導層以及北約、歐盟、非盟等組織領導人通電話,其中至少11國為亞太國家。與此同時,布林肯已與英、法、德、日、印度以及沙特等國外長進行了第二次電話溝通。

相對於首席外交官的活躍,耶倫的對外聯絡任務則相對並不繁重:上任一周之內,她完成了與七國集團(G7)各成員國財長的電話交流,並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領導人建立了聯絡,這些基本上都是程序性動作。此外,耶倫還與墨西哥財長進行了溝通,其目標大概應該就是她自己聲稱的要對川普貿易安排進行重新評估。

不同於需要苦等國會批准才能展開工作的內閣部長,新任總統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作為白宮幕僚可以直接就任,進而與拜登同步展開對外協調工作。但不同於拜登、布林肯或者奧斯汀的推進邏輯,沙利文的電話日程顯然是以議題為導向的:阿富汗問題、半島問題、中東事務、印太、美俄關係,其背後也可以反映出直接操作層與間接決策層之間的某些微妙區別。

橫向比較而言,沙利文、布林肯、奧斯汀三人都聯繫過的國家有阿富汗、韓國、以色列以及印度四個,其聚焦解決的問題與集中力量推動的議程可見一斑。如果再考慮到拜登也曾與韓國總統、印度總理通話的事實,其意圖也就更加不言而喻了。

至少以靜態資歷衡量,包括總統本人在內的拜登政府對外團隊算得上是頗為專業的。因而,他們在開局階段的一舉一動都應該不僅僅是試探,而更有可能是經過深思熟慮,具有指向性的。正如美國記者兼作家歐逸文在其關於拜登新書中所記載的沙利文給出的那個判斷,「不要陷入我們必須按照傳統政治計算來安排議程的思維陷阱中。他(拜登)不會考慮兩年框架,他正在考慮的是最初幾個月的框架。」這也就是拜登團隊反覆提到的那個口號即「快速且大膽」(go fast, be bold)。於是,這三周的70多通電話可以說正在快速構建出一個日漸清晰的框架。

原文標題《打了三周電話後,美國新政府外交框架日漸清晰》,文章2021年2月12日首發於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從美加電話外交看美新政府外交特色
    拜登入主白宮後的第一個電話就是打給了加拿大總理小特魯多。不僅如此,接下來新任國務卿和副總統也先後把電話打給了加拿大。美新政府三大領袖全在第一時間給加拿大打電話,可見美加關係真不一般。被美新政府如此寵幸,加拿大應當是受寵若驚了。 拜登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小特魯多。重點強調了美加關係特殊性之外,還強調了在氣候抗疫和經濟復甦合作問題。
  • 美國政策洞察 | 拜登上任一月,「電話外交」顯露出哪些外交意圖?【走出去智庫】
    走出去智庫(CGGT)觀察到,美國總統拜登入主白宮近一個月來,已與多國領導人進行通話,這些通話的記錄和先後順序反映出拜登的外交態度。在外交方面,拜登曾多次表示將聯合盟國制衡中國,歐洲會是他們的首選,這也可從其電話外交中「一窺究竟」。拜登政府「電話外交」情況如何?
  • 拜登首次全面闡述美國外交政策,釋放五個明確信號!
    2月4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國務院發表上任後首次外交政策演講,拜登在演講中全面闡釋了美國未來的外交政策,這一政策的核心是讓美國重新回歸美國的傳統價值觀,重新回歸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重新回歸聯盟集團戰略,集中力量對付中國和俄羅斯對美國地位的挑戰。拜登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在此前的吹風會上說, 拜登去國務院發表外交政策講話是為了傳遞一條清楚的信息: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將會由外交主導。
  • 輪到美國了,俄外長給中國打了一通電話後重磅發聲,話說得相當狠
    輪到美國了,俄外長給中國打了一通電話後重磅發聲,話說得相當狠近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將45家與軍方有合作的俄羅斯企業列入制裁名單,其中包括國防產品出口公司
  • 要變天了,拜登給中國打了一個電話
    昨天上午10點,拜登給中國打了一個電話。
  • 拜登上臺後與加拿大總理的首次會晤竟然在網上進行
    新政府曾表示希望通過與杜魯多第一個進行電話會談來改善與美國傳統盟友的關係,而現在則與杜魯多第一個舉行正式會晤。不過拜登執政頭幾個星期的表現表明,兩國之間的緊張局勢不會隨著總統的更換而消失。新政府已經取消了加拿大的大型油管項目,承諾在基礎設施採購中採用「購買美國貨」政策,目前尚不清楚該政策的影響範圍有多大,此外還有前總統川普對美國生產的疫苗的出口限制。
  • 丁咚│臺海首登最高級風險,拜登是否吞下川普遺毒成懸念
    在川普政府提前30年解密涉華重大戰略文件《美國印太戰略框架》兩天後,美國智庫對外關係委員會發布了一份風險預測報告,將美中在臺海問題上爆發衝突的風險
  • 26日,普京與拜登通電話,美俄一致同意續約,世界嗅到不尋常信號
    不過,隨著拜登新政府正式上任,26日俄羅斯方面傳出重要風聲,關於該條約續籤問題美俄終於意見達成一致,世界嗅到不尋常信號。據央視新聞網1月27日報導,俄羅斯總統官網消息稱,當地時間26日,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首次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普京祝賀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並指出俄美關係正常化將符合兩國的利益也符合整個國際社會的利益。
  • 美軍駐伊拉克基地遇襲1死5傷 拜登上任後迎來伊朗」大考
    在1月22日拜登正式上臺後,伊朗藉機喊話,呼籲美國新政府「無條件」解除川普對伊朗實施的制裁,挽救2015年歐巴馬任內達成的伊朗核協議。哈梅內伊更是對拜登政府解除對伊制裁發出「最後通牒」。 不過面對伊朗要解除制裁的急不可耐, 拜登也回了句「硬話", 表示美國不會為了讓伊朗重返談判桌而取消對伊朗的制裁,該措施只有在德黑蘭停止鈾濃縮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然而接下來拜登沒有放棄繼續對伊朗示好。
  • 新聞有觀點·軍事周刊丨美國國防部長上任一周,接連同日韓澳印防長通話,美新政府印太戰略將如何布局?
    新聞背景: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防衛相岸信夫1月24日與美國拜登政府新任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舉行電話會談。雙方同意繼續加強日美同盟。同一天,韓國國防部表示,韓國國防部長官徐旭與美國拜登政府的新任防長奧斯汀通話,重申韓美同盟牢不可摧,兩國國防部門將繼續保持緊密合作。
  • 美國新總統第八個電話打給菅義偉,事後發表聯合聲明,為何不一樣
    白宮在1月27日發表聲明,稱新總統拜登與日本首相菅義偉進行了視頻通話,這是拜登與第8個外國首腦進行交談。
  • 【FA雜誌】車維德:重新接觸朝鮮,拜登政府處理朝核問題要輔以大膽的政治戰略 | 國政學人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是由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出版的雙月刊,被認為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外交政策雜誌之一。本文發表於美國大選結果公布後的11月底,可以視為車教授為即將履新的拜登-賀錦麗行政當局就朝鮮半島問題的建言獻策,或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新政府的半島政策,並幫助我們洞悉今後的美朝關係發展。在2016年兩屆政府交接之際,歐巴馬就告訴川普要把朝鮮作為美國最直接的安全威脅來對待。而四年過去了,當選總統拜登將發現川普留下的對朝外交依然是個爛攤子。
  • 觀點集萃∣「拜登政府臺海政策與美臺關係」 研討會
    目前來看,他們重視「管理好中美競爭關係」,重視加強美國國內能力建設以與中國展開長期競爭,不希望與中國發生直接軍事衝突,重視遏制中國在全球和地區層面的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大。其次,內政挑戰不會對拜登政府推進對華政策有太大影響。拜登上任後面臨嚴重的國內危機,但美國是全球頭號霸權國家,絕不會因內政挑戰而在外交行動上有所延緩,況且其內政很多挑戰與外交緊密相關。
  • 拜登政府叫停多項對外軍售 臺灣當局火速做出回應
    而且他的做法完全是因為美國犯了一個對華政策上的方向性錯誤,把中國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而且還採取全方位,全領域的方式向中國施壓,其甚至還加大了「以臺制華」的力度,而民進黨則試圖擠進美國「印太戰略」框架,試圖挾洋自重,倚美抗陸保「獨」,致使臺海安全與穩定遭到了極大破壞。如今,拜登已經正式入主白宮,如何處理對華關係,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
  • 美國大選後,蔡英文第一通電話打給他……
    現在傳出米歇爾·弗盧努瓦(Michele Flournoy)可能出任拜登的國防部長。他說,不論是共和黨或是民主黨,持續、長期的互動,建立彼此的互信,是發展「外交」的正途。他還聲稱「用『押寶』來挑撥『臺美』關係令人費解!」王定宇 圖源:臺媒針對這一消息,有島內網友質疑,「『押寶』賈德納出來翻盤?」「第一通電話不是向當選總統祝賀卻是打給敗選黨議員。」
  • 為針對中國,美國給哪些國家打了電話?各國態度耐人尋味
    雖然拜登政府聲稱目前聚焦國內事務,在對華政策上僅僅給出了保持「戰略耐心」這樣含糊的說法,但最近幾日拜登政府已經有所行動,在外交上四處搞小動作
  • 拜登與普京的首次通話,透露哪些信息?
    耐人尋味的是,兩國政府就通話內容發布的公告側重有所不同——克裡姆林宮強調了兩位領導人對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反應;白宮關注的則是「拜登在多個問題上對抗普京」。分析認為,此次通話反映兩個冷戰對手之間的緊張關係和微妙平衡。儘管雙方在軍控合作上邁出積極一步,但美國新政府不會改變美俄關係的基本盤,遏制俄羅斯仍是拜登對俄政策的目標,雙方結構性矛盾短期內難以解決。
  • 拜登執政頭100天,美國外交政策或將如何轉變?
    那麼,在拜登和當選副總統哈裡斯開始著手處理外交政策議程的頭100天內,美國的外交政策會開始有怎樣的轉變呢?《外交政策》刊文細數了拜登外交政策團隊上臺後面臨的10大挑戰,並對可能的政策走向做出了預測。《外交政策》預測,在拜登的領導下,此前川普對中國的強硬路線或將繼續,不過可能在態度上會略有緩和,並且增加一些雙方的協調。
  • 拜登或重返這兩個條約,華春瑩都給予了回應 | 後沙
    美國正在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準備20日的總統就職典禮,如果不出重大意外的話,拜登新政府將在明天正式開張了。拜登團隊已陸續公布了新政府的外交、國防、安全、經濟等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各國政府和媒體也正在根據這些變化來分析拜登的內外政策。
  • 奇門解析:拜登上臺後打給普京的第一個電話,預示了哪些信息?
    1月26日,拜登給普京打了一個電話,這是拜登上臺後,與普京之間的第一個電話。這次通話,可能為未來的俄美關係定了一個基調。下面,我們就通過奇門遁甲,來分析一下這次通話,俄美關係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根據美方的披露,拜登在電話裡指責俄羅斯曾試圖影響美國2016年和2020年的大選,同時還表示要反擊俄羅斯的網絡攻擊,此外還指責了俄羅斯出兵烏克蘭、對國內反對派的鎮壓等行為。但時幹辛加丁為罪人釋囚格,拜登可能施壓,要求普京釋放一些被關押的反對派人士,比如納瓦利內。辛加丁主罪人釋囚,官人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