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臺媒2020年12月7日的報導,臺軍打造新一代巡防艦的「震海計劃」,因臺中山科學院「迅聯計劃」戰鬥系統研製進度延宕而尚未實際開工,且構型也與最初設想截然不同,連官方都有所質疑。但慣於表演「段子」的臺輿論節目,已迫不及待地將根本還未現世的「震海艦」吹捧為「臺版小神盾」,並打上「不讓對手囂張」的字幕。然而,縱使臺軍成功自造多艘「震海艦」,就能匹敵與其噸位相若的054A型飛彈護衛艦、甚至其他火力更猛烈的解放軍艦艇嗎?
坦白說,單純比較個別武器毫無意義,因為即便臺軍在極少數項目略處上風,也根本逆轉不了大陸的壓倒性優勢。何況臺還有以下劣勢:一,武備、訓練、軍紀與人員素質極為落後,與解放軍之間的代差宛若雲泥;二,缺乏支撐戰事的足夠後勤能量;三,臺灣人缺乏敢同生死拚博的勇氣與意志,這從歷次民調總顯示不願參軍抵抗的趨勢即可窺知。因此衡量軍事的差距,其實不過是再次印證了臺不可能成功「拒統」的鐵錚錚事實。
然而,有鑑於部分臺政客與媒體,仍經常通過吹捧臺軍實力來激起對抗的民粹,故仍有必要點明兩岸的對比究竟有多強烈,以免有更多臺灣人民誤信。端以臺灣海軍來說,現役艦艇無一能抵擋解放軍攻勢,其噸位最大的美制「基隆級」飛彈驅逐艦不過才區區四艘,且俱在1970年代末建造;數量最多,擔當主力的「成功級」、「康定級」與「濟陽級」巡防艦亦都是服役30年左右的老舊船隻,焉能敵得過如下餃子般數目眾多、技術又新穎的解放軍新軍艦。
如「成功級」配備的是AN/SPS-49(V)5二維對空搜索雷達,每分鐘最多12轉,效率十分低落,完全承受不住高速反艦飛彈的飽和精確打擊;又無SQR-19拖曳聲納與SQQ-89(V)2反潛作戰系統,僅有2018年成軍、自美國引入的派裡級「銘傳」與「逢甲」兩艦裝有整合了SQR-19拖曳聲納的SQQ-89(V)9反潛作戰系統,但也不是最新式的系統,故臺軍的防空、反潛能力都已跟不上現代化與智能化作戰趨勢,沒法應付日新月異的電子作戰技術、無人機機群與龐大的隱密潛艦編隊。可以說,臺軍根本是等同蒙眼拿刀矛叫板擎著火箭筒的解放軍,兩者差距實不可以道裡計。
再說現代戰爭講究的是聯合作戰,解放軍不斷錘鍊多兵種、多系統甚至跨戰區的協同戰力,但陸海空整合滯後的臺軍,豈可能單憑几艘「震海艦」便擋下解放軍?何況即使單單較量海軍,解放軍早自1950年代起便憑「飛潛快」(海軍航空兵、潛艦、快艇)的靈活戰術,相繼於一江山島戰役、八‧六海戰等衝突中擊沉或擊傷多艘臺灣大型軍艦,臺軍便喪失了對大陸沿海的制海權。接著臺灣雖繼續依賴美援軍艦勉強自保,但隨著大陸成功研發出「上遊一號」與「紅旗」系列反艦飛彈與053H型飛彈護衛艦,臺軍在大型艦艇上的表面優勢也隨之流失。
儘管臺軍於1990年代陸續引進美國技術「自造」或直接外購,成立涵蓋「成功級」等前述艦艇的較新銳艦隊,再度在紙面數據上制衡了解放軍海軍。但052B、052C型等飛彈驅逐艦的下水,很快就讓軍事天秤再度傾向大陸這側。接著054型與054A型飛彈護衛艦的問世,更是讓解放軍首度擁有具備隱身設計、能邁向遠洋、又兼具先進反潛反艦與防空功能的掠海多面手,既能獨立作戰,又可充當驅逐艦或航母編隊中的「帶刀護衛」,可謂相當優異。
尤其是054A型,配備垂直發射系統,可發射射程遠達40公裡左右的紅旗-16防空飛彈,比原先安裝射程僅12公裡的紅旗-7飛彈的054型護衛艦,反應時間與距離拓展不少。反潛方面,054A型艦艏安裝SJD-9型艦殼聲納,探測距離可達12公裡,艦尾則是TSAS-1(206型)數字式低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探測距離遠達100公裡,能同時追蹤五個目標,對核潛艇等目標的探測距離則有80公裡左右。艦上的兩組三聯裝魚雷發射管可裝填魚-7魚雷,還有兩座六聯裝反潛火箭發射裝置,共同應對起中近層反潛的責任。此外,054A型可攜帶一架卡-28反潛直升機,亦能執行遠程反潛任務。
因此近年來,054A型飛彈護衛艦不時巡弋於臺海與南海一帶演訓或監視闖來的美軍艦艇,或是遠赴亞丁灣打擊海盜。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報導,大陸將再增建新一批次、可能多達20艘的054A型,雷達系統與起降甲板等設施俱將再予以優化,故其反潛與防空功能估計會再更上一層樓,由此可見解放軍對054A型的重視。另外需要一提的,乃054A型護衛艦上安裝了與052C、052D型驅逐艦、遼寧艦等相同的HZBJ-1作戰指揮系統,令解放軍得以實現多艦、多軍種的實時信息共享,提升智能化與信息化戰力,這都教戰鬥系統與思維落伍的臺軍所望塵莫及。因此光是面對054A型護衛艦,臺軍現役的大批陳舊艦艇便沒一艘佔得了便宜,更不用說以潛艦偷襲成功了──畢竟臺軍只有四艘潛艦,其中兩艘還是二戰時期的老古董。
至於臺當局推動的「震海艦」,是否真能成為對陣054A型的「小神盾」?恐怕這只是自吹自擂。因為光是雷達系統,臺中科院便因始終沒法順利將三面相相控陣雷達輕量化安裝到艦體上,導致迄今無從開工,臺海軍參謀長敖以智便宣稱若是此戰鬥系統無法達成目標,將尋求與外國廠商合作。這便牽涉到兩岸工業與軍事發展的最大差異:即臺缺少技術積累,幾乎所有動力、武裝、雷達等先進設備俱得仰賴美國供給。所以無論是號稱自製的經國號戰鬥機、成功級巡防艦,其構型、武器、雷達等設計全都是由美國秘密或以商售的名義轉移給臺灣,令臺成為受美國白宮與軍火商連手宰制的市場,毫無自主性可言,連兩艘二戰時期的美制潛艦「海獅」、「海虎」的技術也吃不透。
這種弊病,臺海軍中將雷學明早在生前便坦言過「當時限於國際形勢,不是我們想打什麼仗,就能獲得什麼裝備。軍備的來源是美軍軍援,美國人給什麼裝備,我們就用什麼。但美軍提供裝備,是基於他們的國家利益,有些裝備我們要,他也不給,例如我們多要登陸艦就要不到,所以也只能按他們提供的裝備進行作戰準備」。時至今日,這種可悲的附庸關係也仍在持續。因此當局雖喊出所謂「自造」的口號以壯大底氣,但也不得不仰求美國或日本的技術奧援或出口「紅區」器材,否則其浩大的自製武器計劃將只是幾句空言,連個外殼都造不出來。
然而美日縱使願意協助臺自製艦艇,也不過是出於慫恿臺成為「抗中」先鋒的政治考慮和謀取軍火利潤的商業動機,不可能提供最一流的核心科技。故臺花上大把銀子的下場,很可能只是耗費民脂民膏、徒令島內與外國少數政客和軍火商笑逐顏開、卻造出一批未必先進的艦艇,還得像吹噓F-16V戰鬥機可戰勝殲-20般地硬是胡謅,實情則是既不可能戰勝解放軍,又增添以為能抗衡大陸的臺人民的痛苦,甚至可能增加肉體與精神傷亡。
再說臺灣只評估最多建造19艘「震海艦」,但解放軍現役的054A型起碼有30艘,其餘艦隻與海軍航空兵更是不計其數。即便臺軍把號稱具備「平戰轉換」功能的海巡艦艇也搭上,也不會是擁有高超戰力的解放軍軍艦的對手。所以比「艦海戰術」臺灣比不過;比海空聯合作戰,戰機、戰艦數量、科技水平、整合程度都落後的臺灣更不可能比得過,所以臺制定這些強軍方案有何意義呢?不過是幾張自欺欺人的畫餅。因此與其鎮日圖謀「拒統」或「謀獨」,臺灣實應放棄附從美國的路線,早日偕同大陸共商謀求統一與民族復興的進程,藉以擺脫強權對己身政治、經濟與精神的剝削,又能分享大陸發展的繁榮果實,這才是兩岸人民之福。
上期精彩閱讀:
1、中國被指大規模增兵 俄媒:中印爆發衝突更符合印度利益
2、洞朗一村 衛星圖像暴露它只是冰山一角 山背後是什麼
3、印外長抱怨中國打破傳統大規模派兵邊境 中方態度強硬
4、聯合遏中再有新動作 美海軍欲購印製戰機將艦艇數增加逾60艘
5、印媒:印度失敗的國防現代化與中國躋身武器大國 對比鮮明
6、印媒稱中國武裝快艇已部署班公湖 迅速回應印特種部隊駐紮
7、中巴聯訓之際 印軍透露一兵兩用迎戰計劃
8、不丹的主權獨立 真的能倚靠印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