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是前蘇聯偉大的航空事業的組織者和先驅,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運載火箭的設計者、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的總設計師謝爾蓋·科羅廖夫誕辰111周年的日子,反應前蘇聯奇蹟般拯救完全失控的空間站禮炮七號的俄羅斯電影《太空救援》同日上映
目前全世界可以比較自由安心得觀看前蘇聯載人航天最後精華「暴風雪號」太空梭的地方在德國小鎮施派爾,雖然這裡僅僅是一個一般外國遊客根本不會去的小地方,但卻是全世界最大的交通及科學技術博物館,連航空航天最強國美國也少有類似的博物館可以與之相匹敵《美國八大航空航天聖地和他們的鎮館名器》
《太空救援》這個電影來自於一個故事:1985年2月,前蘇聯的任務控制中心突然失去了跟禮炮七號空間站聯繫,於是美國人計劃用挑戰者號太空梭把禮炮七號捕獲,抓取回來,於是蘇聯人緊急行動,由兩名航天員賈尼別科夫和薩維尼赫神奇修復失控的空間站,說實話,雖然故事是編的,但是拍的還挺好看,沒有豐富的航空航天經驗拍不出來
施派爾博物館用兩大板重點展示了謝爾蓋·科羅廖夫的成就,作為蘇聯航天局副局長、主任設計師和發射總指揮,除了之前那些第一之外,還有第一個月球探測器、第一個金星探測器、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名女太空人等等,他就是世界應用航天的奠基人。你能想像一個因為肅反被下到西伯利亞的人在監獄裡搞出蘇聯第一枚飛彈嗎?
施派爾是個很神奇的地方,這裡不僅僅介紹了德國的航天成就,把美國、蘇聯的航天成就都介紹得非常詳細,甚至詳細介紹了每一次中國載人航天任務《在世界最大的科技博物館感受日漸強大的中國航天》,單就航空航天來說,幾乎是最完整的科學歷程介紹,當然,肯定少不了乘坐科羅廖夫設計的東方一號飛船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尤裡·加加林
美蘇太空爭霸時期,雖然是冷戰的兩個極端,但是卻是人類科技巨幅邁進的重要時期,太空技術雖然不是實實在在得讓牛肉增產、黃金增加,但是通過太空探索技術的研究,很多邊緣科學和應用科學有了長足的進步,支撐世界的發展,像記憶金屬、真空容器、保暖材料等等都有太空技術的影子
載人航天是太空探索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在太空探索的早期,太空人真是把姓名置之度外的人,1971年,阿波羅15號登月,在月球上放置了刻有美蘇十四名遇難太空人名字的小紀念物,後來的挑戰者號爆炸《挑戰者號30周年祭,寫給我們看得見的美國航天》,哥倫比亞號爆炸《看太空梭逛派拉蒙》,上圖是太空人在太空艙裡的樣子,難受得很,楊利偉當年從太空回來落地後也是碰得一嘴鮮血
前蘇聯搞過7個禮炮號空間站,1971年,禮炮號1號兩次對接,一次失敗一次事故,禮炮2號失敗,禮炮3號兩次對接一次成功一次失敗,禮炮4號和5號沒有任何流傳出來的資料,估計是太空軍事機密,禮炮6號是實用性空間站,禮炮7號算是用的多的,還有法國太空人進去過
蘇聯真是災難片的富礦,小時候看《機組乘務員》就被唬得一愣一愣的,然後是車諾比核電站的事故等等,這次禮炮七號的搶救也是各種奇蹟交織在一起完成的神奇故事,不過電影最後處理成大力出奇蹟了。現在俄羅斯的航天事業完全就是吃老本了,雖然現在國際空間站還得靠俄羅斯人把太空人送上去或者接回家,但是這些年真的沒有任何進展
全世界只有三個地方能看到解體前最後的載人航天輝煌~蘇聯太空梭,一個是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中心MKS太空梭裝配維護綜合體,放著完成度95%的2號機和用於發射測試OK-MT全尺寸模型,一個是俄羅斯莫斯科近郊茹科夫斯基機場,一個越來越破的測試模型,品相最好的就是施派爾這個,BTS-002號驗證機
002號驗證機由「閃電」科研生產聯合體設計製造。1985-1988年試飛了3年,共試飛了25次,總共8個小時。蘇聯太空梭計劃取消之後,這架原型機先是在澳大利亞後是在巴林,最後被德國用1000萬歐元搶了回來
暴風雪號跟美國的太空梭很像,機長36.37米、高16.35米,翼展23.92米,機身直徑5.6米,起飛重量105噸,這架是用於測試電子系統和所謂的「大氣層內」試飛,其中包括進近操作和降落。美國人設計的太空梭從太空回來之後基本上就是一個滑翔機,只能一次著陸成功,暴風雪按照設計要求是在大氣層內可以再飛起來的
冷戰期間美蘇兩國互相通過間諜手段,特別是照相偵查手段去判讀對方的科技成就,當時對拉明斯科耶基地拍攝的照片分析暴風雪號上面這個泡狀結構是個吸氣發動機,後來才知道只有這一款大氣內飛行訓練版本才有這個東西,包括方向舵可以開裂進行減速,這又讓我想起了B-2飛翼通過類裂開來控制左右航向偏轉
美國人一共造了7架太空梭,五架執行了任務,其中炸了兩架,Enterprise進取號用於訓練,Pathfinder探路者是地面測試模型,太空梭退役之後都被各家航天航空博物館搶了,分別待在洛杉磯、華盛頓、紐約、奧蘭多,都是各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德國的這架暴風雪也是鎮館之寶,不過美國博物館裡面那些太空梭都隔著遠遠的圍欄,這架太空梭是你可以摸得著的真實的歷史
機尾有一個小門可以鑽進去,美國那四個真心夠不到
鑽進去之後是這樣的,密密麻麻的管線,畢竟這是一架真正飛起來過的太空梭測試機,有點可惜的是,真正被叫做暴風雪號的那架蘇聯唯一一架進行過自動駕駛模式下太空飛行的太空梭,於2002年5月12日被完全拆解。
施派爾這邊展示也是很到位的,貨艙是打開的,後面綠色大罐是給四臺AL-31渦扇發動機裝燃料的,用於測試的各種設備和載荷都在,雖然現在我們看不出來是什麼東西,美國的四架,只有奧蘭多甘迺迪航天中心的「亞特蘭蒂斯」號是打開貨艙門的
駕駛艙呈現出來幽藍的顏色,8次飛行機組一直都是那兩個人
估計是買太空梭的時候順手抄回來不少東西,這個一看燒灼的痕跡就知道是進行過大氣層返回試驗,這東西很像莫尼諾中央航空博物館裡面那個蘇聯在「實驗客運軌道太空飛行器」(EPOS)計劃中考慮過的升力體,米格設計局為EPOS設計的一種有人駕駛亞音速試驗升力體——米格-105-11
歷經千辛萬苦弄回來的這架太空梭測試機,是先海運到荷蘭鹿特丹,然後再河運,再轉陸運,2008年才正式在施派爾展示
展館中還有能量號運載火箭,阿特拉斯運載火箭等很多世界各國的航空航天模型展示
以及美國人相對乾淨整潔的太空飛行器內部
最後,放一張2013年拍自茹科夫斯基太空梭全尺寸模型,空中掠過的是一架進行飛行表演的瑞士空軍F/A-18戰鬥機,那時候美國和俄羅斯關係還是蜜月期
只是不太知道為什麼暴風雪號太空梭測試機下面停著一臺敞篷奔馳,銀劍造型的大奔帥呆了,前幾天希特勒曾經使用過的一輛奔馳敞篷檢閱車拍賣,也不知道最後拍賣成功沒有
一個個英雄的名字鋪平了一條通往浩瀚太空的道路,這裡面有不是初中語文課文那麼胡扯,但依然偉大的第一名載人航天遇難太空人科馬洛夫,有1960年發射臺上火箭爆炸死亡的上百位科學家,有1971年艙內失壓遇難的聯盟11號三位太空人,還有。。。。但是人類探索太空的精神不滅,蒼穹之下,緬懷這些太空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