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暴風雪號太空梭,謹以英雄的名字紀念蘇聯太空工程

2021-02-23 高尚精神

1月12日,是前蘇聯偉大的航空事業的組織者和先驅,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運載火箭的設計者、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的總設計師謝爾蓋·科羅廖夫誕辰111周年的日子,反應前蘇聯奇蹟般拯救完全失控的空間站禮炮七號的俄羅斯電影《太空救援》同日上映

目前全世界可以比較自由安心得觀看前蘇聯載人航天最後精華「暴風雪號」太空梭的地方在德國小鎮施派爾,雖然這裡僅僅是一個一般外國遊客根本不會去的小地方,但卻是全世界最大的交通及科學技術博物館,連航空航天最強國美國也少有類似的博物館可以與之相匹敵《美國八大航空航天聖地和他們的鎮館名器》

《太空救援》這個電影來自於一個故事:1985年2月,前蘇聯的任務控制中心突然失去了跟禮炮七號空間站聯繫,於是美國人計劃用挑戰者號太空梭把禮炮七號捕獲,抓取回來,於是蘇聯人緊急行動,由兩名航天員賈尼別科夫和薩維尼赫神奇修復失控的空間站,說實話,雖然故事是編的,但是拍的還挺好看,沒有豐富的航空航天經驗拍不出來

施派爾博物館用兩大板重點展示了謝爾蓋·科羅廖夫的成就,作為蘇聯航天局副局長、主任設計師和發射總指揮,除了之前那些第一之外,還有第一個月球探測器、第一個金星探測器、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名女太空人等等,他就是世界應用航天的奠基人。你能想像一個因為肅反被下到西伯利亞的人在監獄裡搞出蘇聯第一枚飛彈嗎?

施派爾是個很神奇的地方,這裡不僅僅介紹了德國的航天成就,把美國、蘇聯的航天成就都介紹得非常詳細,甚至詳細介紹了每一次中國載人航天任務《在世界最大的科技博物館感受日漸強大的中國航天》,單就航空航天來說,幾乎是最完整的科學歷程介紹,當然,肯定少不了乘坐科羅廖夫設計的東方一號飛船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尤裡·加加林

美蘇太空爭霸時期,雖然是冷戰的兩個極端,但是卻是人類科技巨幅邁進的重要時期,太空技術雖然不是實實在在得讓牛肉增產、黃金增加,但是通過太空探索技術的研究,很多邊緣科學和應用科學有了長足的進步,支撐世界的發展,像記憶金屬、真空容器、保暖材料等等都有太空技術的影子

載人航天是太空探索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在太空探索的早期,太空人真是把姓名置之度外的人,1971年,阿波羅15號登月,在月球上放置了刻有美蘇十四名遇難太空人名字的小紀念物,後來的挑戰者號爆炸《挑戰者號30周年祭,寫給我們看得見的美國航天》,哥倫比亞號爆炸《看太空梭逛派拉蒙》,上圖是太空人在太空艙裡的樣子,難受得很,楊利偉當年從太空回來落地後也是碰得一嘴鮮血

前蘇聯搞過7個禮炮號空間站,1971年,禮炮號1號兩次對接,一次失敗一次事故,禮炮2號失敗,禮炮3號兩次對接一次成功一次失敗,禮炮4號和5號沒有任何流傳出來的資料,估計是太空軍事機密,禮炮6號是實用性空間站,禮炮7號算是用的多的,還有法國太空人進去過

蘇聯真是災難片的富礦,小時候看《機組乘務員》就被唬得一愣一愣的,然後是車諾比核電站的事故等等,這次禮炮七號的搶救也是各種奇蹟交織在一起完成的神奇故事,不過電影最後處理成大力出奇蹟了。現在俄羅斯的航天事業完全就是吃老本了,雖然現在國際空間站還得靠俄羅斯人把太空人送上去或者接回家,但是這些年真的沒有任何進展

全世界只有三個地方能看到解體前最後的載人航天輝煌~蘇聯太空梭,一個是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中心MKS太空梭裝配維護綜合體,放著完成度95%的2號機和用於發射測試OK-MT全尺寸模型,一個是俄羅斯莫斯科近郊茹科夫斯基機場,一個越來越破的測試模型,品相最好的就是施派爾這個,BTS-002號驗證機

002號驗證機由「閃電」科研生產聯合體設計製造。1985-1988年試飛了3年,共試飛了25次,總共8個小時。蘇聯太空梭計劃取消之後,這架原型機先是在澳大利亞後是在巴林,最後被德國用1000萬歐元搶了回來

暴風雪號跟美國的太空梭很像,機長36.37米、高16.35米,翼展23.92米,機身直徑5.6米,起飛重量105噸,這架是用於測試電子系統和所謂的「大氣層內」試飛,其中包括進近操作和降落。美國人設計的太空梭從太空回來之後基本上就是一個滑翔機,只能一次著陸成功,暴風雪按照設計要求是在大氣層內可以再飛起來的

冷戰期間美蘇兩國互相通過間諜手段,特別是照相偵查手段去判讀對方的科技成就,當時對拉明斯科耶基地拍攝的照片分析暴風雪號上面這個泡狀結構是個吸氣發動機,後來才知道只有這一款大氣內飛行訓練版本才有這個東西,包括方向舵可以開裂進行減速,這又讓我想起了B-2飛翼通過類裂開來控制左右航向偏轉

美國人一共造了7架太空梭,五架執行了任務,其中炸了兩架,Enterprise進取號用於訓練,Pathfinder探路者是地面測試模型,太空梭退役之後都被各家航天航空博物館搶了,分別待在洛杉磯、華盛頓、紐約、奧蘭多,都是各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德國的這架暴風雪也是鎮館之寶,不過美國博物館裡面那些太空梭都隔著遠遠的圍欄,這架太空梭是你可以摸得著的真實的歷史

機尾有一個小門可以鑽進去,美國那四個真心夠不到

鑽進去之後是這樣的,密密麻麻的管線,畢竟這是一架真正飛起來過的太空梭測試機,有點可惜的是,真正被叫做暴風雪號的那架蘇聯唯一一架進行過自動駕駛模式下太空飛行的太空梭,於2002年5月12日被完全拆解。

施派爾這邊展示也是很到位的,貨艙是打開的,後面綠色大罐是給四臺AL-31渦扇發動機裝燃料的,用於測試的各種設備和載荷都在,雖然現在我們看不出來是什麼東西,美國的四架,只有奧蘭多甘迺迪航天中心的「亞特蘭蒂斯」號是打開貨艙門的

駕駛艙呈現出來幽藍的顏色,8次飛行機組一直都是那兩個人

估計是買太空梭的時候順手抄回來不少東西,這個一看燒灼的痕跡就知道是進行過大氣層返回試驗,這東西很像莫尼諾中央航空博物館裡面那個蘇聯在「實驗客運軌道太空飛行器」(EPOS)計劃中考慮過的升力體,米格設計局為EPOS設計的一種有人駕駛亞音速試驗升力體——米格-105-11

歷經千辛萬苦弄回來的這架太空梭測試機,是先海運到荷蘭鹿特丹,然後再河運,再轉陸運,2008年才正式在施派爾展示

展館中還有能量號運載火箭,阿特拉斯運載火箭等很多世界各國的航空航天模型展示

以及美國人相對乾淨整潔的太空飛行器內部

最後,放一張2013年拍自茹科夫斯基太空梭全尺寸模型,空中掠過的是一架進行飛行表演的瑞士空軍F/A-18戰鬥機,那時候美國和俄羅斯關係還是蜜月期

只是不太知道為什麼暴風雪號太空梭測試機下面停著一臺敞篷奔馳,銀劍造型的大奔帥呆了,前幾天希特勒曾經使用過的一輛奔馳敞篷檢閱車拍賣,也不知道最後拍賣成功沒有

一個個英雄的名字鋪平了一條通往浩瀚太空的道路,這裡面有不是初中語文課文那麼胡扯,但依然偉大的第一名載人航天遇難太空人科馬洛夫,有1960年發射臺上火箭爆炸死亡的上百位科學家,有1971年艙內失壓遇難的聯盟11號三位太空人,還有。。。。但是人類探索太空的精神不滅,蒼穹之下,緬懷這些太空先驅

相關焦點

  • 出道即巔峰:蘇聯「暴風雪」號太空梭
    蘇聯在太空梭領域只有過唯一一次的成功發射,而不久之後,蘇聯解體,這個龐大的航天項目就被迫停止,成為了歷史。1970年代早期,蘇聯不甘心自己在登月計劃中落後於美國,而後者在耗資龐大的登月計劃之後也無意再投入巨資浪費在無止境的太空探索中。尼克森總統決定製造一個可以往返太空的穿梭式飛機,一種能夠完成太空探索和國防需求的太空飛機。
  • 蘇聯航天最後的輝煌——"暴風雪號"太空梭
    但最後我們只看到美國的太空梭一飛沖天,但蘇聯太空梭卻沒能完成它真正的使命。早在冷戰之初,太空飛機的概念就已經出現。由於普通的太空飛船僅僅只能作單次使用,由此產生的巨大成本令人望而卻步。因此在人類太空事業剛剛起步時期,就產生了建造可重複使用載人飛船的想法。早在1957年,美國波音公司就推出了「X-20 Dyna Soar" 型驗證機。
  • 暴風雪號太空梭:被遺忘在荒原中的蘇聯工業巨獸
    暴風雪太空梭採用了和美國太空梭一樣的二氧化矽防熱瓦設計其實蘇聯的太空飛機的計劃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從太空軌道投放核彈1975年,蘇聯軍方得知美國的太空梭的一些細節資料,他們研究之後得出的結論是,美國的太空梭並不是單純的民用目的的太空穿梭機,而是一個有著龐大承載量的軌道戰鬥機。美國的太空梭可以滿足1200多英裡的橫向飛行能力,對於蘇聯人來說,這個飛機的存在,就好比一個懸浮在蘇聯上空的太空裡的核彈。這使得他們終於下定決心,與美國人競爭。
  • 前蘇聯最後的榮耀——暴風雪號太空梭,一個帝國興衰的縮影
    美蘇爭霸漫畫蘇聯,一個曾統領半個地球意識形態、土地和人民的超級帝國,有如它的廣闊疆域一樣,也曾誕生過許多超級科技武器即使放在現在,也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國之重器,其中就有「暴風雪」號太空梭。計劃出籠早在太空時代之前,就有人討論過建造可重複使用的飛機形太空飛行器了。如俄國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就考慮過將飛機送入大氣層以外的可能性。
  • 「暴風雪」太空梭的鋼鐵墳墓
    這真是一個巨大的諷刺,MKS作為太空梭遨遊宇宙浩瀚的出發點,如今卻變成了埋葬暴風雪號的鋼鐵墳墓……1、2015年6月2日是世界航天事業的搖籃和俄羅斯最大航天港—— 拜科努爾發射基地建成60周年的日子。多年來拜科努爾已發射了多種太空飛行器,其中的頂峰是搭載在能源號火箭上的暴風雪號太空梭。但不幸的是,蘇聯的這種太空梭還在襁褓中時就夭折了。
  • 拜科努爾的鋼鐵墳墓:2015年6月探訪前蘇聯「暴風雪」太空梭廠房
    在這幾十年當中,在它的這片土地上曾試驗過各式各樣眾多的太空飛行器,而其中的巔峰之作就是「能源--暴風雪」系統。只是歷史有著自己的路,計劃還在「襁褓」之中即夭折了。20多年前,兩架太空梭(注,後面會詳說這是哪兩架太空梭)就此與燦漫的星空隔絕開來,裝配維護綜合體沉重的滑動門最後一次被合上了。(當時)有這麼一句略微譏諷的話:生出那些本要遨遊星辰大海之人的地方,如今卻成了這些人的墳墓。
  • 代價高昂的——美國太空梭計劃
    蘇聯「史波尼克1號」人造衛星的遨遊太空,引發了美國朝野一片恐慌。高傲的美國人將其視為「奇恥大辱」,發誓要挽回面子,奪回失去的航天技術優勢。為此,艾森豪總統採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包括撥出巨款成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這一事件,也因此被後人稱為「史潑尼克危機」。
  • 美軍無人太空梭竟在太空待了2年?任務秘而不宣,返航異常低調
    這是X-37B的第五次軌道任務,也叫「軌道試驗飛行器-5」(OTV-5),對外披露的太空飛行器名稱叫USA-277,美國的機密間諜衛星,通常也用USA打頭的名字,掩蓋其真實身份,比如鎖眼-11系列光電偵察衛星,通通都叫USA-XXX系列,今年1月發射的最新一顆先進鎖眼-11(有時也叫鎖眼-12)代號就是USA-290。
  • 拖垮蘇聯的暴風雪號今何在?被遺棄20多年現狀悽慘
    暴風雪號作為蘇聯的第一艘太空梭,也代表著蘇聯追求星辰大海的頂端,不過最終卻隨著資金緊缺停工到蘇聯解體後荒廢,曾經偉大的暴風雪計劃漸漸被埋沒在塵埃之中
  • 「暴風雪」號疑雲:它究竟是否安裝了噴氣發動機?
    那麼,過去諸多文章和影像資料上提到的、安裝了噴氣發動機進行「有動力」飛行的太空梭究竟是什麼呢、究竟存不存在呢?實際上,它的確是存在的,只不過不是「暴風雪」號本身,而是它的一個動力驗證機。飛行中的OK-GLI與研發普通飛機時一樣,研發太空梭也需要製造各種「樣機」以完成不同的測試,而蘇聯為「暴風雪」號製造了8個全尺寸模型和樣機,用來為測試不同的系統。
  • 不一樣的26歲:蘇聯航天員格爾曼·季託夫
    2010年俄羅斯郵政發行的紀念季託夫誕辰75周年的紀念郵票。2016年8月5日,為紀念季託夫首次長時間太空航行55周年,又發行了一批加印票。1935年,季託夫出生於阿爾泰州科斯亨區。而將人類送往太空,更廣泛和更深入地認識整個宇宙,充分利用太空和載人太空飛行器的特殊環境進行各種研究和試驗活動,開發太空極其豐富的資源,也是人類一直努力的目標。為了實現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前人付出了長期的努力和艱辛的汗水。20世紀60年代初期,在蘇聯試驗設計局總設計師科羅廖夫的主持下,蘇聯專家們刻苦攻關,解決了一系列難題,研發出了世界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號。
  • 「偷走」蘇聯空間站?—電影《太空救援》背後的驚天陰謀和歷史真相
    二人曾在蘇聯接受短期訪問「禮炮7號」空間站的訓練。法國太空人的加入引起了蘇聯軍事情報部門對「挑戰者號」飛行真實目標的懷疑。蘇聯軍事情報部門於2月24日正式將擔憂通告了蘇聯國防部長索科洛夫。很快蘇聯政府和太空部門官員會議決定必須要在美國下手之前,儘快執行「禮炮7號」的救援任務。
  • 賽博朋克|探訪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中心
    拜科努爾是蘇聯航天的宏大與力量體現得淋漓盡致的地方。美蘇登月大戰期間,這裡見證了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火箭之一——N1運載火箭的悲壯歷史。1964年,N-1型運載火箭測試和組裝廠房開始建設。N1被用來將蘇聯太空人送到月球,火箭高達105米,在高度,質量和有效負載上僅次於世界第一的美國土星5號火箭。但由於連續4次發射失敗,蘇聯在1976年正式取消了這項工程。
  • 一起來了解太空梭
    有觀看過航天發射的夥伴都知道,現在無論是衛星發射、載人航空還是星外探索都是利用運載火箭作為載體進行發射從而將主要部件送入太空的。但在此之前,美蘇兩大航天強國都曾有過用太空梭進行航天作業,雖然現已經銷聲匿跡,但其中很多技術都仍在運用。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它。
  • 【蘇聯主義網原創翻譯】:【39張圖+翻譯】偉大夢想的鋼鐵墳墓2——與蘇聯一同沉睡的「能源-M」火箭
    小小譯文一篇,僅供大家學習和研究所用,如果要轉跟我說下就是。這篇博客文我是前幾天才看到(現在在國內上俄網很是不方便),翻譯期間又遇到北朝被襲,所以現在才發出來。上世紀70年代末,在超重型Н1火箭(譯者注,英文是N1,我用的俄文)的項目下馬後,蘇聯開始研製另一種名為「能源」的超重型火箭。它的首次發射是在1987年,而1988年它將「暴風雪」太空梭送入了太空軌道。當這種火箭使用4個助推級時,能夠將100噸的載荷送入軌道。
  • 美國太空梭發展史
    但由於蘇聯瓦解,相關的設備由哈薩克接收後,受限於沒有足夠經費維持運作使得整個太空計劃停擺,因此全世界僅有美國的太空梭機隊可以實際使用並執行任務。組成部分  太空梭是一種垂直起飛、水平降落的載人太空飛行器,它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發射到太空,能在軌道上運行,且可以往返於地球表面和近地軌道之間,可部分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
  • 「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照片公布
    2013年,宇航局的太空梭計劃退出歷史舞臺,美國太空人只能租用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奔赴國際空間站(神秘的地球)據新浪科技(孝文):Reddit用戶公布了一組此前從未曝光的「挑戰者」號太空梭空難照片,紀念這場發生在1986年的可怕災難。當時,「挑戰者」號因其中一個火箭出現故障在大西洋上空爆炸分解,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由於這場可怕的災難,美國宇航局的航天計劃計劃幾乎終結。
  • 開戰鬥機追蹤過太空梭的飛行員如何評價 Su-57和F-35
    託爾科耶夫是俄羅斯已退休的少將,也是榮譽試飛員,並被授予俄羅斯英雄稱號。在1980年代中期,託爾科耶夫還參加了暴風雪號太空梭太空計劃,在那裡他接受了關於多用途太空飛行器載人航天飛行的完整培訓課程。託爾科耶夫,其職業生涯堪稱傳奇,曾12次遇險大難不死,還保住一架太空梭,他的故事在俄羅斯至今為人稱道。託爾博耶夫1951年5月20日出生在蘇聯達吉斯坦共和國。70年代,成為莫斯科近郊的茹科夫斯基試飛院的試飛員。
  • 光輝的一生——發現號太空梭兩億千米的太空徵程
    發現號在美國太空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1986年,由於固態火箭推進器故障引起連鎖反應,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73秒後爆炸,7名航天員喪生,這直接導致美國太空梭發射經歷了兩年半的停滯。發現號在此期間也進行了全面的安全性能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