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在大北方戰爭中的主要對手是俄國,為什麼反而率先進攻波蘭?

2022-01-31 歷史雜貨間

大北方戰爭是標誌俄國崛起和瑞典落敗的分水嶺,後人總是強調沙皇彼得的英勇頑強,卻忽視了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面臨著不止一個敵人。在進入18世紀之前,由於瑞典的過分強大,環波羅的海地區幾乎盡在瑞典王室的直接和間接控制之下,因此處在這一地區的俄羅斯、波蘭和德意志諸邦無不對瑞典懷有敵意。在這種情況下,俄國糾集波蘭、薩克森、丹麥等國組成「反瑞同盟」,其中以俄國的戰爭潛力和軍事威脅最大,不過在戰爭開始後瑞典並沒有第一時間全力進攻俄國,反而將大部兵力投入波蘭戰場,是查理十二世不懂得「擒賊先擒王」的道理嗎?還是其中另有隱情?

少年登基的查理十二世甫一開始就表現出天才般的軍事指揮才能,他當然明白俄國是最主要的敵人,但現實條件卻決定了瑞典只能先期平定波蘭,然後再來收拾俄羅斯。從地圖上看,如果以波羅的海為中心的話,瑞典的核心區域位於北方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俄國位于波羅的海以東,當時還沒有建立聖彼得堡,沿海地區尚在瑞典的控制之下;波蘭和德意志諸邦位于波羅的海以南,溫暖的氣候和大面積的平原使得這一地區尤其適合大兵團野外作戰。

首先從戰場的選擇來看,瑞典與俄國的交界區域主要是因格裡亞和利沃尼亞(亦即今天的波羅的海三國及其以北地區),儘管今天這裡大多以高福利著稱於世,但在18世紀初期卻是不折不扣的苦寒之地。由於開發程度有限,俄瑞邊境密布著大量的冰雪、溼地和沼澤,這對於素以行軍迅速的瑞典軍隊來說相當不利。反觀波蘭的情況就好得多,較低的緯度和開闊的平原十分有利於部隊行軍和後勤運輸,這對於試圖以速決戰結束戰事的查理十二世來說無異於理想的用兵之所。

其次就是波羅的海東岸對於瑞典和俄國的意義不同,對瑞典人來說,他們只希望控制沿海的幾個重要口岸,相反對大部分滿是沼澤的土地不感興趣;而對沙皇彼得來說,奪取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打通溝通西方文明的窗戶才是戰爭的意義所在,因此瑞典人可以對這個次要戰場置之不理,但俄國人卻勢必要孤注一擲。從實力對比上看,儘管瑞典在軍力上佔有優勢,但無論人口規模還是可利用的土地面積都遠遠遜色於俄國,這也使得瑞典無法經受長時間的消耗戰,因此「速戰速決」成為瑞典軍隊的指導思想。

為了避免在與俄國決戰的時候受到幹擾,查理十二世必須首先肅清俄羅斯的軍事盟友,於是緊鄰俄國的波蘭成為首當其衝的打擊目標,當然在此之前瑞典還是同俄國打了一仗。在1700年的納爾瓦戰役中,瑞典以區區8000軍隊重創沙皇彼得的3萬大軍,然後便放棄了繼續追擊,轉而調頭進入波蘭境內。此時波蘭和薩克森同時被君主奧古斯特二世統治,此人徒有其名,在同查理十二世的對決中很快落敗,然後瑞典軍隊順勢攻克了華沙、克拉科夫和克裡索夫等多個重鎮,接下來就是同俄國決戰的時刻。

其實從地圖上也很容易看出,假如瑞典軍隊在拿下波蘭之前進攻俄國的話,其側翼和後方的安全就完全暴露在「反瑞同盟」的槍口之下,而解決了波蘭就等於消除了後顧之憂。不過這樣的戰略終究給了俄國喘息之機,在納爾瓦戰役失敗之後,沙皇彼得痛定思痛並在三年後捲土重來,而此時瑞典軍隊早已疲憊不堪,最終查理十二世在波爾塔瓦戰役當中被彼得一世擊敗,瑞典的北歐霸權被俄國取代。

相關焦點

  • 大北方戰爭:瑞典的衰落與俄羅斯的崛起
    "俄國從此成為東歐最強大國家,稱霸波羅的海。瑞典喪失了幾乎全部海外領地,從此退出歐洲列強的行列。"大北方戰爭,又稱為第二次北方戰爭,是1700-1721年間俄羅斯帝國為了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及與瑞典王國爭霸的戰爭。大北方戰役有什麼影響?大北方戰爭的背景是什麼呢?
  • 大北方戰爭
    大北方戰爭大北方戰爭(俄語:великая Северная война ;瑞典語:stora nordiska kriget;德語
  • 奠定霸主基礎的北方戰爭
    隨後他加入了薩克森王國、丹麥和波蘭對瑞典的軍事同盟。1697年,十五歲的查理十二登上了瑞典王位,1700年1月波蘭的國王奧古斯都二世對瑞典宣戰,7月14日,俄土兩國在君士坦丁堡籤訂了和約,俄羅斯獲得了亞速夫和塔甘羅格,向土耳其派駐一個常駐公使。在穩定了土耳其後,8月19日,彼得立刻對瑞典宣戰,聞名世界的大北方戰爭就這樣開始了。
  • 歷史全歐雙循環聯動系統: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大北方戰爭主席團成員招募
    在西歐,西班牙王位引起了波旁和哈布斯堡兩個王朝激烈對抗,路易十四和利奧波德一世都致力於掌控伊比利亞半島來樹立無可動搖的霸權,當一心維持歐陸均勢的不列顛選擇加入反法同盟後,尼德蘭、德意志、亞平寧……這場戰爭終將席捲半個歐洲;而在早些開始的大北方戰爭中,查理十二——這位被後人稱為18世紀小拿破崙的軍事天才,先後擊潰了波羅的海沿岸各國,兵鋒直指莫斯科,新生的羅曼諾夫王朝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 【魚鷹社】大北方戰爭
    C:瑞典步兵大北方戰爭中的瑞典制服簡樸但裁剪帥氣,並且採用瑞典皇室的標著色:正藍色到深藍色的主色以及通常的黃色襯裡和飾面——它們包括了袖口、紐扣孔、口袋的滾邊以及(後來的)衣領飾面和肩帶滾邊。E:薩克森和波蘭-立陶宛軍隊大北方戰爭時期的薩克森軍隊大多穿紅色服裝,每支部隊都有自己不同的制服。波蘭-立陶宛軍隊則沒有常態化的制服,他們的「國家」派遣軍中波蘭人和立陶宛人各自穿著自己的傳統服裝。
  • 1655年:在第二次北方戰爭(大洪水時代)中,琴斯託霍瓦的光明山修道院的修士成功擊退了一個月的圍攻.
    第二次北方戰爭,也稱北方戰爭,是1655年-1661年,發生在瑞典帝國與波蘭立陶宛聯邦、俄羅斯沙皇國、布蘭登堡-普魯士、外西凡尼亞、克裡米亞汗國、神聖羅馬帝國、丹麥-挪威聯合王國之間的戰爭。波蘭在這場混戰中受創最重,雖然最後免於崩裂瓦解,但仍直接導致了國家的破敗與中衰;在這場災難的「大洪水時代」(1655–1660年),波蘭立陶宛聯邦喪失了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與大國地位。1655年,瑞典國王卡爾十世進攻波蘭立陶宛聯邦,輕易地攻入華沙,以後一些相關國家先後參戰。
  • 477 大北方戰爭(九)
    想想也是哦,打了四五年仗了,還是高強度的戰爭,能勉強維持著財政不破產,大概就是極限了吧?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俄羅斯沒錢,瑞典更他媽沒錢啊!查理十二這個敗家的玩意兒,從返回瑞典的第一天起,除了短暫地返回斯德哥爾摩清理試圖反對他的人之外,就一直在各地作戰。先是在去年年中,施特拉爾松德要塞之戰,大破三萬普魯士軍隊,獲得空前大勝。
  • 三十年戰爭中迅速崛起,瑞典如何解決國家實力要素方面的問題
    瑞典是位於斯堪迪納維亞半島的一個小國,人口有限、資源缺乏,然而在17世紀,僅憑藉尚武國王的軍事才能,在三十年戰爭中迅速崛起為歐洲的軍事強國,並一度成為歐洲大陸的主導力量,直至與龐大的俄國進行較量後走向毀滅。
  • 420 大北方戰爭(八)
    這還不算,國內的貴族們之前打算擁立他妹妹當新國王,因此又帶著部隊殺回斯德哥爾摩,料理了一番內部事務,結果這也搞得瑞典人心動蕩——說句實話,目前的危局基本都是查理十二孤軍深入俄國造成的,這個鍋沒得甩——也正因為如此,查理十二實在抽不出兵力再對俄國人來一次戰略決戰,西部戰線顯然更加重要。而既然查理十二無法專心對付俄國人,那麼他們自然也就不怕了。東岸人對俄羅斯抱有敵意,這是他們早就熟知的。
  • 四次被瓜分,德國也都參與了,為什麼波蘭卻唯獨敵視俄羅斯?
    但是就像許多盛極而衰的封建王朝一樣,波立聯邦在17世紀開始逐漸衰落,內部頻繁的政治鬥爭導致波蘭政局長期不穩。波立聯邦在軍事上同樣面臨一系列的失敗,像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奪取波立聯邦的王位,進攻波蘭一度攻破華沙;俄波戰爭的結果使得波蘭最終放棄對整個烏克蘭地區的索取;而布蘭登堡-普魯士也在這個時期擺脫波立聯邦的控制邁向了強國之路。
  • 478 大北方戰爭(十)
    殘破不堪的裡加城內,也就東岸商站兼大使館看起來像點樣子了,數月的戰鬥中只挨了三發炮彈,因此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便臨時借住在這邊。當然了,查理十二並不是一個貪圖享受的人。在長期的戰爭生涯中,他早已習慣了吃冰臥雪,風餐露宿,雖貴為國王,但日常用度比士兵們好不了多少,因此非常受部下們愛戴,有著極強的個人魅力。他之所住在東岸大使館,主要還是受趙貴的邀請,與之商談一些有關兩國深入合作的事情罷了。
  • 為什麼說蘇德戰爭延遲一年後,進攻的將是蘇聯而不是德國?野心大
    蘇聯在近4年的浴血奮戰中,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蘇軍損失近3000萬人,平民損失約2000萬人,為世界的和平和正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大多數人都認為蘇德戰爭初期,德軍摧枯拉朽般的攻勢,主要在於德國在戰前的精心準備,蘇聯則在被動防禦下處處挨打。然而,事實並非這樣,戰爭爆發前的蘇軍實力不容小噓,甚至其戰爭準備完全是進攻態勢,只是德國搶佔了先機而已。
  • 《世界歷史》35 三十年戰爭(含解說詞)
    在三十年戰爭中,戰火燃遍了大半個歐洲大陸,大多數的歐洲國家都先後捲入到這場戰爭中,戰爭的發源地和主要戰場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德意志。1.鼎盛時期的哈布斯堡家族控制著大半個歐洲,從北方的波羅的海延伸到南部的亞的裡亞海,從西部的萊茵河到東部的喀爾巴阡山脈,包括現在的的德國、捷克、奧地利、匈牙利的一部分,波蘭、南斯拉夫、西班牙、義大利的部分地區和尼德蘭。
  • 世界歷史丨35 三十年戰爭(含解說詞)
    鼎盛時期的哈布斯堡家族控制著大半個歐洲,從北方的波羅的海延伸到南部的亞的裡亞海,從西部的萊茵河到東部的喀爾巴阡山脈,包括現在的的德國、捷克、奧地利、匈牙利的一部分,波蘭、南斯拉夫、西班牙、義大利的部分地區和尼德蘭。
  • 向海狂飆——俄國領土擴張簡史
    1700年,俄國加入了同當時北歐霸主瑞典之間的大北方戰爭,各方混戰了長達21年,最終的結果是俄國重新奪取了芬蘭灣東南部地區,彼得大帝終於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沿海地區。5年後,日俄戰爭爆發。日俄戰爭前俄國修建的東清鐵路(1903年)藍色線條是東清鐵路,綠色線條為西伯利亞大鐵路
  • 歷史上的今天11月20日,大北方戰爭,松花江水師營,光復會成立,隴海鐵路工人罷工
    黑龍江將軍衙門1889年11月20日,吉林將軍長順和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聯衙奏準建立松花江水師營,以確保松花江暢通無阻。水師營於每年開江後,在三姓,阿勒楚喀、伯都訥之間梭巡,冬季駐紮於三姓的巴彥通和賓州廳的夾板站。同時,長順奏準設立圖們江水師營,官兵48人,三板、四板船3隻,新式炮4門。夏季梭巡於圖們江上下遊,冬季駐於琿春的西步江。3、光復會成立在117年前的今天,1904年11月20日(農曆1904年10月14日),光復會成立。
  • 程傑 | 試析1812年衛國戰爭對俄國的影響
    拿破崙對戰敗的俄國給予充分的「照顧」,不僅沒有要求割地賠款,而且願意與其結盟。亞歷山大最終與拿破崙結盟,共同來瓜分世界:「西方歸拿破崙,東方歸亞歷山大」[1]31,法國則要求其參與大陸封鎖政策,不幹預俄國對土耳其和瑞典用兵,俄國的利益得到充分滿足。籤訂提爾西特和約之後,俄法雙方維持表面的結盟。俄國隨即對瑞典用兵,佔領芬蘭,後來又兼併了多瑙河兩公國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
  • 帝國的拐點——1812年衛國戰爭之開端(一)
    1812年戰爭,拿破崙的失利的原因往往被歸結於嚴寒,俄國軍隊的英勇和犧牲往往被人所忽略,通過漂流密室這一系列的連載文章,希望各位讀者能夠對於1812年衛國戰爭中的俄軍有全新的認識,對於嚴寒所帶來的影響有新的了解。
  • 冬季戰爭
    北方戰爭後的俄羅斯帝國自17世紀以來,芬蘭一直是瑞典王國的東部領土。直到1700年爆發了北方戰爭,瑞典被新興的俄羅斯帝國打敗,其強權地位被後者所取代。1809年,俄羅斯為保護其首都聖彼得堡的安全,對瑞典再度出兵,爆發了「芬蘭戰爭」。俄羅斯再度獲勝,取得了大片領土賠償,創建了「芬蘭大公國」,為瑞典至俄國間的緩衝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還給予芬蘭相當高的自主權,這也是未來後者成為獨立國家之濫觴。
  • 七年戰爭:1756-1763
    七年戰爭的主要目的是英普同盟與法奧俄同盟爭奪歐洲大陸的霸權和世界範圍內的殖民地利益。因此,主要戰場是歐洲大陸,但在世界其他地方進行的戰爭也同樣對雙方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英法之間的海上較量,本質上是英法之間為爭奪歐洲主導權和世界殖民地劃分而進行的角逐。由於大航海時代後殖民地經濟就是歐洲的主要經濟之一,因此英法之間誰能獲得更大的殖民地利益,誰就能成為歐洲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