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院主管經濟成長、能源與環境次卿克拉奇17日下午率團訪問臺灣,北京時間17時23分乘專機抵達臺北。臺媒對此大肆炒作,稱這是美國國務院自1979年以來,「訪臺」最高層級官員。美國搞這麼一出,無疑給「臺獨」分子又打了一劑強心針。不過,所謂秀什麼缺什麼,臺媒大肆炒作的背後,折射出的其實是臺灣民進黨當局內心的嚴重不安和惶恐。
克拉奇17日下午抵達臺灣
如今,民進黨當局顯然將防務希望寄託於美國「協防臺灣」,甚至宣布要從「不對稱戰力」、後備動員制度以及軍隊管理制度入手,提升臺軍戰鬥能力。臺灣防務部門對於未來的防禦構想有相當多的「美國元素」。近年來,臺軍屢屢強調所謂「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整體防衛構想,其本質就是建設不對稱戰力。
以往基於「都是中國人」的原則,武裝登陸一直作為最後的手段存在,但是「臺獨」勢力不僅暗中持續「去中國化」,還把外部勢力不斷拉扯到明面上來,這擺明就是在「玩火」,而「火」玩大了,大家都知道會發生什麼。
為了玩「這把火」,從外部借點「燃料」就成了必要之選。當下,兩岸實力的天平已經發生逆轉,臺灣地區防務部門肯定也感受到這種差距,所以前幾年就把「防衛固守,有效嚇阻」,變成了「防衛固守,重層嚇阻」,這個「重層」比較有意思,按照臺有關部門的說法,「重層嚇阻」就是「阻敵於彼岸、擊敵於半渡、殲敵於灘岸」。
但是,這個「重層嚇阻」明顯忽略中國臺灣島的地形。臺灣島非常像一個「肥蕉」,西面是中國臺灣海峽,東面臨山環海。臺灣地區的防務力量大部分部署在西海岸,東海岸僅有數個戰機中隊和軍艦基地。而自「肥蕉」的北部到南部,有著延綿不絕的中央山脈,中央山脈和海岸線之間是狹長的臺東縱谷平原,這樣的「天時地利」,擺明了就是為東海岸登陸準備的。
而一旦解放軍從東海岸登陸後,就可以沿著狹長臺東縱谷平原快速推進到「肥蕉」的南北兩端,當然北端的任務更為重要,畢竟所有的「頭頭」都在那裡。一旦這個行動完成,再配合大陸沿海的解放軍,「D」型包圍就可以完成了。攻心為上,擒賊先擒王,「頭頭」都沒了,西海岸的部隊還繼續抵抗,那只能叫「蠢」。畢竟對岸在1.5米深的水域都可以讓大海「帶走」兩枚草莓(小艇傾覆),這樣的戰鬥力,一試便知。
掛載AIM-7M飛彈的臺灣F-16B
當然,有讀者肯定會說,對岸也不是紙糊的呀。的確,對岸有著嚴密的防空系統,有從美國進口的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有升級版的F-16,地下還修建有密集的地下通道,並且這個通道的深度可以抵禦大部分攻擊。在登陸時會遭遇反艦飛彈和水雷,地面推進的時候會遭遇武裝直升機、反坦克飛彈和重炮,還需要避免進入巷戰,因為那樣很可能會傷及無辜,畢竟大多數人都住在城市裡面。
但是,對岸的軍事力量就那麼點人,先進的武器裝備都是進口的,數量有限,還是簡配版;地面部隊還裝備老掉牙的M48A5和M60A3型坦克,和解放軍的裝備有著代差。所以,這就會造成在環繞「肥蕉」的防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以西海岸為主,北部城市為核心。一旦東海岸被突破,位於西海岸的力量肯定會馳援北端,而這樣的調動又會削弱西海岸的防禦,讓「重層嚇阻」變為「一層都沒有」,而這才是對岸拉扯外部力量的原因。
所以,為了「攻心為上」,「D」型包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在這之前,需要解決從「肥蕉」南端繞到東海岸航線上「阻撓」的軍艦和戰機。畢竟兩岸之間就這麼點距離,可以採取飽和式打擊,順帶解決地面的防空系統。因為對岸一直以防禦為核心,而防空系統的建設又是重中之重。在這些「阻撓」都解決後,從兩棲攻擊艦甚至是半潛船上起飛的空中突擊力量就可以搶先登陸,佔據交通要道,為後續的裝甲力量開闢通道。
臺灣曾向美國購買阿帕奇直升機(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在這個行動中,戰機也要保證制空權,畢竟對岸有地下機場,防止這些隱蔽起飛的戰機冷不丁偷襲一番。艦載防空系統也要構築起安全的「防空傘」,防止對岸反艦飛彈和火箭彈的「阻撓」。登陸成功後,充當先鋒的空中突擊力量還要警惕「毒刺」防空飛彈、AH-64和防空高炮。可以讓無人機打頭陣,「引蛇出洞」,打掉這些小而狠的威脅。而對岸的地面坦克則不用擔心,再怎麼升級,它的底子還是早已經落後時代。
當然,以上只是筆者的粗淺猜想。不過,相信祖國,倘若「臺獨」分子繼續胡鬧,這樣的行動,只是時間問題!(列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