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資源稀缺時,在戰區不同後勤用戶之間確定優先等級非常必要.對於作戰計劃的每個階段來說,都要為戰鬥部隊及其各自的後勤資源規定暫行優先等級。」——《戰役後勤學》
2008年8月8日,俄羅斯與喬治亞在南奧塞梯爆發了武裝衝突,軍事行動持續5天,被稱為「五日戰爭」。此次軍事衝突,對俄實施大國戰略重新崛起及俄美關係有著長遠的影響。深入研究「五日戰爭」中俄軍軍事行動後勤保障的做法,特別是後勤保障中暴露的問題,對於我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01
作戰簡要經過
(一)充分準備,快速反應。針對美軍和喬治亞軍隊舉行的「立即反應-2008」聯合軍演,俄軍於2008年7月13日—8月1日,在北高加索黑海至黑海地區舉行代號為「高加索機動-2008」的實彈實裝聯合反恐演習。參加演習的有俄軍駐北高加索地區的陸海空三軍、空降兵和邊防軍、內衛部隊。演習中重點演練了兵力投送、海上作戰、空中作戰、組織防禦、封鎖衝突地域、進攻作戰和武裝管制等課目。演習結束後,俄軍主要參演部隊沒有卸妝,一直保持高度的戰備狀態。
2008年8月8日凌晨2時,喬治亞軍隊經過長期籌劃,利用俄總理普京赴北京參加奧運會開幕式的時機,出動1.4萬兵力、120餘輛坦克,對南奧塞梯的茨欣瓦利、茲納烏裡發起突襲,攻佔了首府茨欣瓦利,至當日晚間,控制了南奧塞梯三分之二地區。
格軍軍事行動開始後,俄軍迅速做出反應。依託北高加索軍區司令部立即組建維和戰役指揮部,下轄南奧塞梯方向集團和阿布哈茲方向集團。7時40分,根據維和戰役指揮部的統一部署,剛剛參加過「高加索機動-2008」反恐演習的第58集團軍第19摩步師所屬部隊,立即組成先遣支隊,先於主力通過羅克斯基隧道,強行進入南奧塞梯,沿著利阿赫夫斯克河谷向茨欣瓦利方向推進。17時20分,俄軍先遣支隊抵近茨欣瓦利,在第一梯隊各部隊的配合下,立即向格軍發起反攻。
羅格斯基隧道(來自電影《8月8日》)
(二)聯合行動,立體推進。俄軍地面部隊到達後,在俄維和部隊和南奧塞梯地方武裝的配合下,在地面炮火的直接支援和掩護下,由北、西、東三面,對佔領茨欣瓦利的格軍採取強制驅離行動。經過近8個小時的激戰,俄軍將格軍大部驅離出城,重新奪回茨欣瓦利的控制權,至8月9日中午,將格軍全部驅趕出茨欣瓦利。
在地面部隊行動的同時,俄空軍出動60架蘇-24、100架米格-29、60架蘇-27戰機,對喬治亞三個軍事基地和石油供應基地進行空襲。8月10日上午,空降76師、98師等部隊在別斯蘭機場降落後,通過羅克斯基隧道進入南奧塞梯,開闢了西方戰線。當日下午,俄軍在茨欣瓦利擊退格軍3個機步營的進攻,並乘勢向哥裡和提比里西方向對潰退的格軍實施追擊,消滅了大部格軍。
8月11日晨,俄軍開始對喬治亞哥裡市實施密集炮火打擊。20時,俄軍第42摩步師的部隊進入哥裡,控制了喬治亞的東交通動脈。
此後,空降強擊第7師的部隊進入謝納基,原部署在該地區的格軍撤至提比里西。俄軍繳獲大量武器彈藥。8月12日,俄軍空降強擊第7師的部隊進入喬治亞港口波季,佔領了港口部分地區,繳獲格軍大量武器裝備。
地面行動開始後,俄黑海艦隊司令克列茨科夫海軍中將立即組成了以旗艦「莫斯科」號飛彈巡洋艦為首的特混艦隊,在靠近阿布哈茲海域建立了安全區,執行巡邏任務,實施海上封鎖。俄軍的海上行動不僅有效地配合了地面部隊的作戰行動,打破了格軍的海上襲擾計劃,同時也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加快了南奧塞梯問題的解決。
(三)目的達成,適時收兵。8月12日,喬治亞宣布停止在南奧塞梯境內的軍事行動。至此,俄軍以陣亡64人、負傷323人、損失作戰飛機4架的代價,奪取了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全境的控制權,削弱了喬治亞的軍事潛力。同日,根據俄羅斯國防部長和俄軍總參謀長的報告建議,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宣布強制和平戰役目的達成,即日起結束戰役。15時,俄軍總參謀部下達在南奧塞梯境內停止軍事行動的命令,並命令國內準備增援的部隊停止戰備,總參謀部開始制訂撤軍計劃。
02
後勤保障主要做法
(一)戰前緊急實施後勤準備。2008年7月上旬南奧塞梯局勢出現動蕩後,俄軍總參謀部向北高加索軍區下達了舉行「高加索機動-2008」演習的預先號令,各部隊按照演習預案進行了全員全裝的演習動員。該階段,後勤指揮主要由武裝力量後勤部通過軍區後勤部進行,主要任務是進行戰役後勤準備和組織部隊開進途中的後勤保障。在後勤準備方面,重點加大了油料、野戰口糧、飲用水等儲備。
美格7月15日聯合軍事演習開始後,俄武裝力量後勤部根據總參謀部統一指令,通過開通的武裝力量後勤指揮系統,向北高加素軍區後勤部發布命令,提高了後勤部(分)隊戰備等級。並於當日出動部分軍區直屬後勤部隊(主要是油料和運輸分隊),參加以強制喬治亞和平為背景的「高加素機動-2008」實兵實裝演習,並重點演練了野戰加油、機動途中物資保障、野戰給養供應、野戰醫療救護等課目。7月21日,俄武裝力量後勤司令部向參演部隊下達戰役物資儲備標準,按照30日需標準加大了各級部隊的物資儲備。其中,部(分)隊環節的戰術儲備為6日需,軍團(兵團)的戰役儲備為24日需。
演習結束後,參演後勤部隊未返回常駐地,而是前出至邊境的郭力地區,進行戰役行動的後勤準備。為組織部隊的物資保障,北高加素軍區後勤以第2655軍事基地、第2595和第1970軍用倉庫力量為骨幹,在古達烏特、德沙瓦兩地開設了綜合保障基地群。整個戰役準備階段,俄軍物資保障兵團共開設11個油料儲備補給點、25個給養補給點、7個野戰廚房、18個野戰浴室,較好地滿足了部隊在油料、給養、洗衣洗浴方面的後勤保障需求。與此同時,後勤部隊還利用建制運力和軍區加強的運輸力量,按照規定標準建立了各類物資儲備。
8月8日凌晨,格軍對南奧塞梯軍事行動開始後,俄政府隨即做出出兵幹預的決定。武裝力量後勤司令部根據總參作戰意圖,向北高加索軍區後勤下達預先號令,並組建總部戰役後勤指揮組赴北高加索軍區指導戰役後勤準備工作。
(二)戰中實行集中後勤指揮。俄格「五日戰爭」,俄軍後勤指揮仍然沿用了傳統的模式進行,構建了包括「總部一軍區後勤」及「戰役方向後勤指揮所一集團軍後勤指揮所一師後勤指揮所一部(分)隊後勤指揮所」在內的兩段、五級指揮鏈條。
戰役實施期間,俄軍共向戰區部署後勤人員1.2萬餘名,其中北高加索地區和南奧戰區7000餘人,阿布哈茲方向4000餘人。後勤指揮主要由戰役方向指揮所通過建制後勤指揮系統實施,總部後勤則負責解決空軍、海軍部隊後勤保障協同問題,戰區後勤主要為前方部隊提供戰役支援保障。8月8口凌晨,俄軍部隊進入南奧塞梯地區,俄格戰爭正式爆發。由於考慮到北高加素軍區後勤指揮所距離交戰地區較遠,俄軍於當日抽調總部指揮組、北高加索軍區後勤司令部人員組建了戰役後勤指揮組,跟隨第58集團軍後勤指揮所一起行動,履行戰役方向後勤指揮所職能,以便及時了解部隊前出和交戰時節的後勤保障和運輸資源利用情況。師(旅)、團(營)指揮所與作戰部隊一起行動,負責戰術環節的後勤指揮事宜。8月9日下午,俄軍攻佔茨欣瓦利後,戰役方向後勤指揮所於當晚前出至該地,繼續履行戰役後勤指揮職能。8月10口下午,俄空降76師、空降98師等部隊開闢阿布哈茲戰線後,戰役方向後勤指揮所抽調人員組成戰役指揮2組,赴阿布哈茲地區指導該方向作戰部隊的後勤保障工作。
戰役實施過程中,空、海軍後勤指揮活動主要通過空軍第4集團軍後勤司令部、黑海艦隊後勤司令部組織實施。其中,黑海艦隊在塞瓦斯託波爾展開了後勤指揮所,並在旗艦「莫斯科」號巡洋艦上設立了編隊指揮部,利用海軍日常指揮管理系統對前方部隊進行指揮(主要包括來自第9保障船編隊、第37救生船編隊、第63修理船編隊的艦船);空軍第4集團軍向羅斯託夫一頓河的第229空軍基地派出後勤指揮組,對配置在歲斯託夫一頓河、伊戈爾累斯克、布傑諾夫斯克以及莫茲多克等地的空軍後勤力量組織實施統一指揮。
(三)靈活抽組運用後勤力量。
物資保障力量。俄北高加索軍區的物資保障兵團是本次行動的主要物資保障力量。8月8日作戰行動開始之後,保障兵團集中主要力量,在吉爾古特、郭力、德沙瓦、羅克斯基隧道一線開設了若干途中補給點,為前出部隊提供物資補給、加油、野戰飲食等聯勤保障,可以說,較好地滿足了部隊的物資保障需求。
運輸保障力量。運輸保障由參戰部隊建制運力和北高加索軍區後勤部運力共同完成,主要包括第58集團軍第533獨立汽車運輸營、第42摩步師第1獨立汽車運輸連、北高加索軍區第342、第293獨立汽車運輸營。其中,第342汽車營部署丁北高加素南部地區,主要負責南奧方向的物資前送工作;第293汽車營部署於阿布哈茲方向,負責向參戰的空降76師部隊提供運輸保障;第58集團軍、第42摩步師的運力跟隨作戰部隊行動,負責作戰物資的前接後送工作。
衛勤保障力量。此次戰爭,衛勤保障任務主要由參戰部隊衛勤力量、北高加素軍區第529特種醫療隊、烏拉爾一伏爾加沿岸軍區第183特種醫療隊、羅斯託夫一頓河市第1602軍隊醫院、弗拉季高加索第236軍隊醫院,以及加強的各種專科醫療隊來完成。隨著軍事行動的快速展開,為進一步提高傷病員救治水平,國防部軍事衛生總局先後向衝突地區派出11名勤務軍官,負責協調衛勤保障的組織實施。此外,還從軍事醫學院、基洛夫軍事醫學院、第4紅軍中央醫院、布爾堅科陸軍總醫院、第220專科醫療隊等機構,抽調外科醫生、麻醉9幣、護士等加強前線作戰部隊的衛勤力量。
(四)周密組織專業勤務保障。
物資保障。物資供應是俄格「五日戰爭」後勤保障的重中之重。據俄權威研究機構——戰略與技術分析中心主任魯·布霍夫分析,整個戰役期間,俄軍消耗各類物資價值120億盧布(不含彈藥消耗),其中油料消耗約佔總消耗的50%左右,其他物資按照消耗量排序依次為給養(含飲用水)、工程器材、衛材及被裝物資。由於準備充分,俄軍物資保障基本滿足了部隊作戰需要,為取得戰役的最終勝利創造了條件。
俄軍攻佔南奧首府茨欣瓦利後,部署于吉爾古特、德沙瓦的前進保障基地於8月11日下午前出至茨欣瓦利地區,利用南奧準軍事部隊設施和物資,建立了基本的前方油料儲備,並利用本級運力,動用油罐車、野戰加油車180餘輛,從邊境地區組織了油料的前送工作。給養保障方面,除利用野戰口糧組織各級部隊的戰場飲食供應外,各級部隊還利用固定設施及配備的新式野戰炊具,組織了戰場熱食保障。整個行動期間,共向官兵供應野戰口糧9萬餘份、熱食45萬餘份、飲用水67萬瓶。為預防傳染病的發生,還向部隊發放了淨水裝具和淨水藥品。被裝保障方面,利用制式設備開展了洗衣洗浴服務。
8月10日,空降部隊投送至別斯蘭機場卸載期間,後勤保障部門在機場開設物資補給點,為參戰部隊進行了給養、彈藥、飲用水、藥品等物資的補給,並抽調北高加索軍區第2655軍事基地、第2595軍用倉庫、第1970軍用倉庫力量,跟隨空降部隊一同進入阿布哈茲地區,隨軍組織西部戰區的物資保障活動。
8月12日,俄格雙方達成停火協議,戰區物資保障力量於8月18日開始,協助戰術後勤分隊一同組織了部隊回撤途中的物資保障活動,圓滿完成了此次作戰行動的物資保障任務。
運輸保障。南奧地區集中體現為山地地形特點,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公路網並不發達,溝谷、坡地縱橫,道路通行條件較差。尤其是北高加索與南奧接壤地帶,陸上交通僅靠一條通過羅克斯基隧道的公路連接。從戰役後方前送的物資,必須翻越兩條海拔3600米的山脊線才能運抵戰區,給運輸保障的組織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為了保證部隊機動和物資前送工作,北高加索軍區向戰區派出道路勤務部隊,在道路沿線開設交通調理點、調整哨,重點加強了羅克斯基山口附近的道路調整勤務。與此同時,為防止格軍破壞羅克斯基隧道,除派出作戰部隊加強防護外,還專門組建了道路搶修分隊部署於隧道附近。在汽車縱隊的編配上,嚴格執行危險物資運輸和武裝押運規定,加大行車間距,燃料車、彈藥車與普通運輸車輛交叉編組,並為車輛配發了三角木等防滑器材。上述措施保證了運輸保障工作的順利進行。
車輛維修方面,各型車輛技術狀態保持較好,基本滿足了部隊作戰運輸保障的需要。戰役準備和實施過程中,共有800臺次車輛出現故障,佔全部車輛(4033件,含作戰車輛)的19.8%。其中,運輸車輛201臺次,故障率為8%。800臺次故障車輛中,由於技術原因出現故障的達343臺次,佔所有參戰車輛的9%。為組織技術保障活動,俄軍在茲納烏裡、茨欣瓦利、德沙瓦、郭力等地設立了損壞車輛收集與修復點,組織受損車輛的中、小修和進一步後送工作,在古爾特綜合保障基地內展開了車輛修理所,負責車輛的中修和大修。戰役期間,共後送修理車輛400臺次,每天修復速度20 - 37臺小不等。至8月30日,完成了所有故障車輛的修復工作,共修復車輛844臺次,其中,運輸車輛190臺次。
衛勤保障。戰爭雖然儀儀持續了5天,但俄軍卻投入了陸、海、空等多軍種兵力,在迅速開闢兩條戰線的情況下,俄軍對所有傷病員實施了及時全方位的衛勤保障。
俄格戰爭中,俄軍衛勤力量的使用主要是按照區域原則來進行的。戰爭最初那段時間,衛勤保障依託參戰部隊所屬衛勤力量以及原駐紮在茨欣瓦利的維和部隊衛勤力量進行。主要衛勤機構包括參戰摩步團衛生連、師加強一線部隊的衛生中隊,以及維和部隊機動康復組(1個)、緊急醫療救護組(1個)、衛勤加強組(1個),可以提供一般外科醫療救治;複雜傷情(如胸腹外科傷員)則使用直升機後送至北高加索駐軍醫院或南奧共和國茨欣瓦利市醫院進行救治。
8月13日,作為預備力量部署於北高加素境內的各特種醫療隊先後抵達戰區後,俄軍根據戰場形勢將其區分為兩個衛勤集團,分別部署於南奧和阿布哈茲方向,從而在兩個方向形成了「部隊衛勤機構一特種醫療隊一軍隊醫院」三級救治階梯。第183特種醫療隊部署於蘇胡米,負責為阿布哈茲方向作戰部隊提供專科救治,第529特種醫療隊部署於南奧首府茨欣瓦利,負責南奧方向的專科救治工作。
第529特種醫療隊常駐地為伏爾加一頓河市。接到動員令後,該醫療隊首先利用鐵路輸送方式到達弗拉基高加索市,然後組織了150公裡的公路機動,通過弗拉季高加索一阿拉基爾一布倫—扎瓦一線進入戰區,於8月13日抵達茨欣瓦利,並在一處軍營展開。其編成包括:指揮所、分類後送組、衛生處理組、手術康復組、檢驗診斷室、藥房、野戰飲食供應站、野戰停車場、電力保障組等。根據戰場衛勤形勢,除展開40張外科床位外,還開設了擁有65張床位的傳染病和內科病房,依託野戰牙科設備,開設了口腔診室。2008年8月14日至26日,該醫療隊門診共收治患者456名(其中軍人350名),住院治療221人,後送136人。
第183特種醫療隊為北高加索軍區常備衛勤力量,常駐地為葉卡捷琳堡市。接到戰爭衛勤保障任務後,該醫療隊首先派出一個機動醫療分隊,利用6架次空運力量在兩晝夜內到達作戰地域,並完成展開工作。主要力量則採用空運方式抵達阿德列爾機場,然後沿阿德列爾一普索烏—加格拉一佔達烏塔一新阿豐一蘇胡米一線實施公路機動,於8月13日晚間展開於莫斯科軍區蘇胡米療養院的營地中。該特種醫療隊編有軍官22名、準尉11名、十兵89名,裝備有各式運輸工具52臺(其中汽車31臺、掛車21輛),以及野戰淨水裝置、消毒淋浴拖車。其編成主要包括住院部、收容分類組、外科組、麻醉組、康復組、強化治療組以及藥房、口腔診室、X光室、化驗室和衛生用品處理場等。其中,外科組利用制式ⅡⅡK-01拖車展開,既可以在配置地域開展輕傷員包紮救治工作,必要時,也可以機動部署於部隊作戰地域進行急救工作。口腔診室、X光室和化驗室的工作就是利用療養院設施和人員組織實施。2008年8月12日至28日,第183獨立特種醫療隊共為115名患者(其中軍人104名)提供了醫療救護,其中包括住院治療32人、後送25人和治癒出院8人。
除加強作戰地區衛勤力量外,位於俄境內的軍隊醫院也得到了加強。作戰行動中,軍事醫學院、陸軍中央醫院向駐紮在弗拉季高加素市的第236軍隊醫院,派出了由8名醫生組成的醫療組,基洛夫軍事醫學院向駐紮於羅斯託夫一頓河市的高加索軍區第1602醫院,派出了專業醫療救護隊。
傷病員後送。傷病員的後送主要按地域實施。衝突區內由部隊配備的衛生救護車實施,俄境內由空軍第4集團軍出動直升機後送至弗拉季高加索機場,送往軍區和總部所屬醫院的傷病員則根據國防部軍事衛生總局的申請,由軍事運輸航空兵派出衛生飛機組織後續後送。8月8日至15日,俄國防部軍事醫療機構共收治傷病員237人,其中後送總部醫院10人,其餘由北高加索軍區軍事醫療機構留治。
03
暴露的主要問題
與兩次車臣戰爭相比,俄軍後勤在「五日戰爭」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近年來美英主導的幾次局部戰爭相比,其差距也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信息化指揮方面,不僅與英美等發達國家無法相提並論,而且與一些欠發達國家相比也是落後了許多。其主要原因,一方面,由於俄軍後勤在20世紀90年代錯失了將近十年的發展機遇,裝備發展嚴重落後於世界發達國家;另一方面,也與俄軍在理念上尚未充分認識信息化戰爭後勤的本質特徵有關。當今世界,主要國家軍隊都在致力於信息化後勤建設,而縱觀俄軍各種規劃文件和作戰條令,仍然固守其指揮自動化、全方位及時保障的傳統觀點,鮮有見到信息化建設的提法。理論研究的滯後、裝備發展的短板嚴重製約了新世紀俄軍後勤建設的水平,俄格「五日戰爭」中,俄軍後勤指揮尚未展現其應有的「大國」水平,出現了很多問題。
(一)信息採集能力不強,戰爭後勤保障預測欠準確。戰前,俄軍利用軍用衛星和軍事情報系統,對格軍前方情況進行了大範圍的偵察,全面了解了格軍戰役企圖及其兵力部署情況,並及時作出了出兵幹預的決策。不過在細節上,由於軍用衛星、軍事通信系統的精確性和局限性問題,俄軍尚不具備對戰場形勢進行實時掌控的能力,後勤更是如此。再加上模擬仿真技術發展滯後,俄軍後勤不可能像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那樣進行戰爭後勤保障模擬,只能根據條令要求和以往經驗進行戰爭後勤準備,在部隊各個環節建立了一個月的物資儲備。戰爭後勤保障實踐證明,這遠遠超過了部隊作戰的實際需求。
(二)信息傳遞渠道不暢,上下溝通較困難。如前所述,為保障作戰行動的順利進行,俄軍構建了兩段、五級的後勤指揮系統。不過,作戰後勤保障實踐中,該指揮系統由於山地作戰及通信溝通不暢等原因,又被切割成若干段。尤其是營(團)一級情況,根本無法及時上報上級司令部。據俄武裝力量後勤部上報總參的「強制喬治亞和平戰役後勤指揮的組織實施」報告顯示,在整個作戰行動過程中,上傳下達的後勤指令、命令、簡報、要報等,很少能夠按照規定時限連續傳遞兩個指揮層次。以各大單位上報總參的《後勤要報》為例,上報時間普遍比規定的要晚數晝夜。其中黑海艦隊8月14日上報,晚6晝夜;空降兵後勤8月15日上報,晚7晝夜;北高加索軍區、空軍後勤雖於8月8日按時上報了本單位後勤保障情況,但上報內容缺少總部最關心的前方部情況。
(三)後勤決策不及時,後勤單位各自為戰現象較普遍。作戰行動中,由於信息溝通意識不強、信息溝通手段欠缺,致使後勤指揮機構很難掌握後勤保障的整體形勢。尤其是對基地(倉庫)、營(團)後勤環節的情況更難以掌握。正因如此,致使指揮機構無法根據戰場形勢變化,及時調整後勤保障重心,而後勤決策卻表現出遲、緩、慢的特點,帶有極強的經驗色彩。下級後勤部門受領任務時,要麼是準備時間有限,要麼是戰場形勢已經發生了極大變化。無奈之下,只能按照不合時宜的命令,匆忙組織後勤保障,後勤保障效果受到了嚴重影響。戰後,曾有士兵對戰場飲食保障進行過這樣的描述:「誰帶的野戰口糧充足,誰就不會挨餓。」
(四)信息戰能力較弱,後勤裝備受敵壓制情況較嚴重。作戰行動中,格軍使用從以色列、北約國家採購的幹擾電臺進行了大範圍的無線電壓制,對俄軍後勤指揮造成了嚴重幹擾。2008年時,俄軍戰地通信主要使用制式司令部指揮車進行,不過這種指揮車僅配備到師後勤,大部分營(團)後勤配備的仍然是老式的移動電臺(P-140、P-142)。這種電臺體積笨重,功能老化,山地通信距離嚴重不足,而且不具備抗幹擾能力。戰中,許多部隊反映,機動途中無線電臺整日整日的收不到有效信號,只有到了居民點才能依靠敷設的固定線路與上下級取得聯繫。茨欣瓦利攻城戰鬥中,第58集團軍某部甚至依靠繳獲的格軍士兵手機進行通信聯絡。
(五)戰備意識薄弱,後勤指揮程序混亂。首先,作戰文書編制不全。大部分作戰單位沒有擬制後勤工作流程圖和後勤協同計劃,很多情況下後勤命令僅以口頭形式下達,沒有形成規範文書。其次,作戰文書要素不規範。一些部隊在擬製作戰文書時,通常使用重量單位反映保障需求,很少使用計算供應單位(基數)這一術語。這既不符合戰時保障的保密要求,也給其他部門計算帶來了很大不便。後勤命令、預先號令、後勤要報中,普遍缺少對部隊保障需求滿足率的詳細描述。按照規定,需求滿足率要區分類別進行,實際工作中很多部隊僅僅給出一個大概的數值。再次,後勤指揮員自我防護意識不強。按照規定,戰時,指揮員必須乘坐司令部指揮車,配置指揮所時,只有當警戒警衛工作布置妥當後,指揮員才能走出司令部指揮車開展工作。但在作戰行動中,主要包括後勤指揮員、勤務主任在內的許多指揮員往往忽視這一點,造成嚴重的重要領導人傷亡。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外國軍事後勤》)
· END ·
「擴展閱讀」
外軍後勤研究的風險
後勤供應鏈最後一公裡保障為什麼難?
一本好書|《戰役後勤學——維持軍事行動的藝術與科學》
美軍戰區、旅、營、連各級保障部隊的職責是如何定義的?
美戰役後勤參謀培訓課程——[戰場後勤研究課程]
三場戰爭對消耗計算方法的影響
美軍對現代戰爭環境下後勤防衛的認識
美戰鬥案例分析學習指南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注「知彼外軍後勤」
「WW計劃」招募中……
「WW計劃」即What&Why計劃。該計劃旨在研究外軍後勤的表象及表象背後的關聯因素(如因果關係),研究成果將以「基於案例的外軍後勤研究報告」呈現。歡迎感興趣的朋友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