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1日,應上海外國語大學歐亞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以下簡稱歐亞班)的邀請,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部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松裡公孝(Kimitaka Matsuzato)以《五日戰爭和跨國政治》為題做專場講座。
本次講座為第二屆上海外國語大學俄羅斯-歐亞研究方法論訓練營第一部分「日本歐亞研究方法:田野調查案例精選」系列講座的第六講,講座由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執行院長楊成教授主持,吸引了包括歐亞班在內的海內外各大高校以及相關研究機構有志於俄羅斯與歐亞研究的師生300餘人參加。
講座伊始,歐亞班博士研究生林文昕和碩士研究生劉依首先就松裡公孝教授論文《五日戰爭和跨國政治》進行了內容介紹和簡要評論。劉依同學從論文立意和核心主題切入,隨後引出此篇論文的問題意識和假設分析,對未被承認的國家成為跨國政治活動溫床的原因和刺激因素進行了剖析,並指出松裡公孝教授在對跨國政治進行田野調查時採用了多邊訪談、組織虛擬辯論等研究方法。林文昕博士在隨後的演示中對松裡公孝教授的論文邏輯進行了細緻梳理,從俄羅斯和喬治亞誰先發動戰爭,若格先發動戰爭是否因為格時任總統薩卡什維利被困俄羅斯,為什麼俄軍隊姍姍來遲,薩納科耶夫政府是否是解決衝突的可行方案,格與南奧塞梯專家如何看待兩國未來和解的可能性,格民眾應承擔多少責任這六個問題進行了分析。此篇文章高度還原了事件細節,問題設置環環相扣。文章結論部分的表格直觀展示了格當局、格反對派、南奧塞梯和北奧塞梯對一系列相關問題的觀點,從側面印證了五日戰爭結束後持續性的跨國政治符號空間依然存在的事實。
隨後,松裡公孝教授分享了其研究構思和田野調查經歷。起初,松裡公孝教授想要研究南奧塞梯的東正教教堂,然而因為無法進入南奧塞梯,他不得不改變研究目標,開始調查採訪北奧塞梯對南奧塞梯問題持何種態度,這一轉變為這篇文章打下基礎。2009年他得以進入南奧塞梯,並且撰寫了《五日戰爭》和《南奧塞梯與東正教世界》兩篇文章。在田野調查之後,松裡公孝教授轉變思路,果斷放棄編寫有關維護和平體系文章的想法。最終,《五日戰爭和跨國政治》這篇文章得以問世。松裡公孝教授認為,學者在田野調查過程中要審時度勢,雖有可能一時受阻,但在及時轉變研究思路之後或終將迎來「柳暗花明」。
最後,營員們針對政治符號空間的定義、非政府組織、田野調查語言的使用、國家因素等問題向教授提問,松裡公孝教授與營員們積極互動,並進行了詳細解答。在場聽眾受益匪淺,本次講座圓滿結束。
歐亞班是上外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和俄羅斯東歐中亞學院兩院以及政治學學科和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兩個一級學科點協同創新合作的結果,已作為核心子項目於2019年5月入選「上海市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領項目——上海外國語大學區域國別研究特色研究生項目」。
文案:張牧可
排版:肖楊
校對:劉依
審核: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