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預約】祭奠甲午英烈 激揚抗敵鬥志――緬懷「經遠」艦和林永升艦長

2021-02-06 大連公共文化

10月19日大博講堂

我們邀請到

原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陸儒德教授

帶來專題講座

《祭奠甲午英烈 激揚抗敵鬥志――緬懷「經遠」艦和林永升艦長》

2019年3月29日,中國考古界發布了一條重要新聞,遼寧省「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入選2018年十大考古新發現。對該項目點評為:「經遠」是繼「致遠」艦之後,我國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它的發現為研究中國近代史、海軍發展史和世界海戰史等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經遠」艦水下考古項目列為2018年十大考古新發現的現實意義重大。經CCTV和各種媒體廣泛報導後,將國民視線引向大連市莊河海域,聚焦在「經遠」號沉艦,緬懷林永升等甲午英烈,弘揚英勇抗敵、血戰疆場的英雄浩氣。將會推進「甲午戰爭」研究,辯正歷史流傳謬誤,豐富甲午戰爭文化,鑄就抗敵軍魂,激勵民族愛國情操。

甲午戰爭對中華民族有特殊意義,對大連人民更有特殊意義。祭奠甲午海戰,弘揚英烈軍魂,學習」經遠」艦和艦長林永升的英雄業績,是當今學習歷史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

本次講座將從黃海海戰的發生地的辯證、客觀評介黃海海戰的勝敗、海軍將領林永升、「經遠」艦是不屈民族的英雄群體、緬懷甲午英烈,構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方面為您講述「經遠」艦及林永升艦長的英勇事跡。

陸儒德,知名航海專家、海洋學者和軍事評論員。原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教授,多次參加國家重大航海活動,在首次南極考察中榮立集體一等功,曾獲全國航海終身貢獻獎。退休後全力宣傅海洋,編著、主編海洋圖書20多部,有的入選 國家「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工程、列為」十三五"重點圖書出版、翻譯英文版參加國際書展。

講座主題:祭奠甲午英烈 激揚抗敵鬥志――緬懷「經遠」艦和林永升艦長

講座時間:10月19日(周六)10:00

報名人數:220人

講座地點:大連博物館四樓報告廳

報名方式:

1.微信報名:掃描二維碼進入報名頁面或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網上預約後憑報名信息入場。

長按此二維碼進入報名頁面↑↑↑

2.電話報名:84801052(周二至周日9:00-16:00)登記信息即可報名。

報名截止時間:10月18日16:00。

1.本次講座需提前預約,欲參加講座的觀眾須根據引導進行預約,講座當天憑報名信息入場。報名者須按報名頁面指引填寫信息,多人報名請多次提交信息,同一次報名提交多人信息者視為報名無效。

2.本次講座現場名額有限,請預約成功的觀眾講座當天至少提前15分鐘到場,遲到的觀眾我們無法為您保證現場席位。

3.本次活動最終解釋權歸大連博物館所有。如您遇到問題可撥打大連博物館一樓服務臺電話:0411-84801052(周二至周日9:00-16:00)。

供稿 | 大連博物館

相關焦點

  • 講座預告丨陳悅:林永升與「經遠」艦
    >《林永升與「經遠」艦》1867年2月,一位名叫林永升的少年考入位於福州馬尾的船政後學堂,逐漸成長為海上健將。二十年後,1887年1月,一艘名叫「經遠」的鐵甲軍艦在位於德國斯丹丁的伏爾鏗公司問世,林永升成為艦長,從此林永升與「經遠」相伴,直到1894年血火紛飛的甲午黃海大海戰中一起為國捐軀,長眠於大連莊河海域的波濤下。11月3日上午,海軍史專家陳悅將在大連博物館為我們揭示林永升與「經遠」艦的滄桑歷史。
  • 「經遠」艦長林永升成遼寧黑島「守護神」
    當年慘烈的戰火中,北洋水師的「經遠」艦陷入日本四艦的包圍,在硬生生被炮擊了近兩小時後,管帶(艦長)林永升、大副陳榮、二副陳京瑩等所有中高級軍官先後殉國。1894年9月17日下午5時30分,這艘不屈的戰艦最終在黃海的巨浪中沉沒。如今,黑島鎮的南大山上,聳立著一座雕像,主人公正是以身殉國的閩將——「經遠」艦管帶林永升。為什麼要立雕像紀念這位閩籍英烈?
  • 繼 「致遠艦」之後,大連海域發現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
    「經遠艦」由德國伏爾鏗(Vulkan)造船廠建造,1887年底作為「致遠艦」的僚艦,入編北洋水師。著名將領鄧世昌、林永升分別出任兩艦的管帶(艦長)。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戰在黃海北部大東溝海域爆發,北洋水師戰敗,共損失戰艦四艘。其中「經遠艦」受到四艘日艦圍攻,全艦官兵不畏強敵,英勇接戰,直至最終沉沒。全艦僅有十六人倖存,管帶林永升及二百餘名官兵捐軀殉國。
  • 遼寧大連海域發現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
    ---「經遠艦」。懸掛於艦體舷側的「經」「遠」二字 國家文物局供圖「經遠艦」由德國伏爾鏗(Vulkan)造船廠建造,1887年底作為「致遠艦」的僚艦,入編北洋水師。著名將領鄧世昌、林永升分別出任兩艦的管帶(艦長)。
  • 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名字——林永升
    在格林威治海軍學院,林永升刻苦學習多門自然科學基礎課和海軍戰略戰術專業課,考試成績「在校屢列優等」,後又被派往「馬那杜」號鐵甲艦上見習,隨艦「閱歷地中海、美利堅、阿非利加、印度各洋,於行軍布陣及一切戰守之法,無不諳練」。留學監督對他的評語是「勤敏穎悟,歷練甚精」「堪任管駕官之任」。
  • 「經遠」最後航程:並非日本直接擊沉
    德國造的「經遠」號巡洋艦於1887年建成,當年9月12日和「致遠」、「靖遠」、「來遠」巡洋艦以及「左隊一號」魚雷艇結伴從歐洲回國,全程由中國官兵駕駛,經過近三個月的跨洋航行,於12月10日抵達福建廈門外海,和丁汝昌率領在彼迎候的大隊軍艦會合,編入北洋艦隊,成為這支艦隊最新的主力陣容。擔任「經遠」首任艦長的是和鄧世昌等將領有同窗之誼的福建船政後學堂駕駛班一期畢業生林永升。
  • 沉睡海底124年,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現身
    「經遠艦」水下考古成果是近現代沉艦水下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對於近代史、海軍發展史、世界海戰史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同時,「經遠艦」是德國設計製造裝甲巡洋艦的最早案例之一,它的發現為世界海軍艦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被發現
    懸掛於艦體舷側的「經」「遠」二字「經遠艦」由德國伏爾鏗(Vulkan)造船廠建造,1887年底作為「致遠艦」的僚艦,入編北洋水師。著名將領鄧世昌、林永升分別出任兩艦的管帶(艦長)。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戰在黃海北部大東溝海域爆發,北洋水師戰敗,共損失戰艦四艘。其中「經遠艦」受到四艘日艦圍攻,全艦官兵不畏強敵,英勇接戰,直至最終沉沒。全艦僅有十六人倖存,管帶林永升及二百餘名官兵捐軀殉國。
  • 「沉睡」124年的甲午海戰經遠艦被發現 當年黃海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擔任「經遠」首任艦長的是和鄧世昌等將領有同窗之誼的福建船政後學堂駕駛班一期畢業生林永升。饒有趣旨的是,北洋艦隊對這種德國造的鐵甲巡洋艦採取了和英國造的穹甲巡洋艦混編的做法,從此,「經遠」的名字便經常性地和英國造的「致遠」艦出現在一起。1894年初夏,甲午中日戰爭爆發。9月16日包括「經遠」在內的北洋海軍主力護衛運兵船到達鴨綠江口附近的大東溝一帶實施登陸。
  • 「定遠艦」沉艦遺址找到了,大型裝甲板揭甲午沉艦神秘面紗!網友緬懷致敬:英雄們,回家了!
    經專家論證,歷經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現已基本確認清代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沉滅位置,並出水一批沉艦遺物,這是2014年以來北洋甲午沉艦系列調查與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  (圖片來源: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本次調查區域可確認為艦體炮臺與彈藥艙附近位置,發現並提取出水文物150餘件,同類物品在此前的「致遠艦」「經遠艦」遺址調查中也有發現。
  • 緬懷 | 戰鬥英雄楊林所在連隊參戰老兵來到我縣珍寶島烈士陵園祭奠英烈
    7月5日,珍寶島戰鬥英雄楊林生前所在連隊戰友及家人,來到我縣珍寶島革命烈士陵園舉行祭奠英烈活動,深情緬懷曾經的戰友、故去的革命先烈。
  • 簡說北洋艦隊經遠號裝甲巡洋艦:沉沒前曾遭4艘日艦圍攻
    雖然知名度低,但是該級艦在軍中地位較高,如民國時期參謀本部第二廳第六處編寫的《甲午中日戰爭紀要》中將其歸類為「鐵甲炮塔艦」,與兩艘「定遠」級同列,高於其它幾艘穹甲巡洋艦的「巡洋艦」。而且相較於北洋海軍中的 「穹甲巡洋艦」, 「經遠」級裝甲巡洋艦更適合十九世紀末的海戰需求。
  • 甲午戰爭人物:林永升 . 葉祖珪
    1871年,畢業後入建威練船學習航海和槍炮。1875年(光緒元年),調揚武練船,「周曆南、北洋險要,以千總留閩,充船政學堂教習。」1877年,被選派赴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院深造。次年,登英大鐵艦馬納杜號實習。1880年,學成回國。1881年,被李鴻章調至北洋海防任職,歷任鎮中炮艦管帶、康濟練船管帶。1882年,隨丁汝昌入朝平亂。1886年,赴歐洲接收新艦。
  • 甲午一百二十年祭
    《馬關條約》讓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把中華民族推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而日本憑藉從中國勒索的巨額賠款,迅速擴張軍事實力,一躍躋身世界列強。  甲午戰爭的結果是:中國沒落,日本崛起。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120年後的今天,寫下本文,權當捧一杯酒、捧一杯淚,祭奠當年為國捐軀的忠魂,祭奠當年被殘殺的冤魂,祭奠當年所有為中國奮鬥過的人們。
  • 在甲午海戰裡怒撞日艦的致遠號找到了
    據央視新聞報導,國家考古人員去年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戰沉沒戰艦被確認為清朝北洋艦隊的「致遠」艦。  周春水領隊介紹,致遠艦和靖遠艦這兩艘姊妹艦是由英國公司設計建造的,配備的全套餐具也都是特別定製。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的這組餐具,是出自致遠艦的姊妹艦靖遠艦,在盤子中央部位標明船名「靖遠」。以此作為對比,最新發現的瓷盤碎片經過拼接後,在盤子中央出現的相同字體的「致遠」標記,就成為了鎖定致遠艦的鐵證。
  • 薦讀|回望甲午海戰:勿忘歷史,常懷憂患意識!
    與鄧世昌同為船政學堂第一期學員的,還有一個林永升,他進入船政學堂時,年方十四。  1871年,上建威號實習。1875年又被調赴揚武號,參加了中國海軍第一次遠洋航行,遍歷南北大洋。22歲時,林永升即任船政學堂教官。1877年,林永升24歲時,作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遠赴英國皇家海軍學校留學。次年上艦實習,足跡遍布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 考古 當年奮力撞向日艦的「致遠」號找到了 確定身份靠兩字
    今年8月開始,國家文物局對「丹東一號」進行了重點調查和打撈,一大批文物陸續出水。經過對這些文物進行分析發現,這艘戰艦就是甲午海戰期間沉沒的「致遠」艦。當年奮力撞向日艦的「致遠」艦終於確定了身份。  出水瓷盤碎片拼接起來看到了「致遠」字樣  經過一個多月的水下摸索,國家文物局組織的「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隊已經打撈起一百多件文物。
  • 「定遠艦」沉艦遺址找到了!昔日雄偉戰艦所剩無幾
    獲悉這一消息後網友們紛紛緬懷致敬,有句評論說:「他們是來看閱兵的吧?是吧」威海灣甲午沉艦遺址第一期調查項目考古隊員在水下搜尋本次調查區域可確認為艦體炮臺與彈藥艙附近位置,發現並提取出水文物150餘件,同類物品在此前的「致遠艦」「經遠艦」遺址調查中也有發現。
  • 網上祭奠 致敬英烈
    「看了英烈們的事跡,我深深感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才能對得起長眠地下的先烈們。」
  • 甲午風雲之最痛:「致遠」艦是這樣沉沒的
    但我有一點印象,你的爺爺鄧世昌是所有艦長中唯一的一個一直住在軍艦上的人,我們一直住在岸邊上,他很少從軍艦上下來,那時候別人家經常團聚,我非常想自己的父親,經常扒著門往外看,希望看到父親回來。什麼時候知道我的父親回來了?當遠遠看到一個人帶著一條狗慢慢走來時,我就知道我的父親回來了。」機關炮被搶「致遠」艦現在還有看似一門小炮的裝備,存在日本的橫須賀三笠公園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