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0日,國家文物局正式證實大連莊河海域的一艘沉船就是124年前甲午黃海海戰裡壯烈沉沒的北洋水師戰艦「經遠艦」。這次的重大發現觸動起我們那段傷痛而又不失榮耀的悲壯記憶,水底沉睡百餘年的戰艦背後,是中華民族從未失去的脊梁。當時國運衰敗時刻,有一位英雄艦長,率領著他手下的231名經遠艦將士以命相搏,直至殉國,他的名字,叫作林永升。林永升有著怎樣的一生呢?
莊河黑島鎮林永升全身塑像
清鹹豐三年(1853年),林永升出生於福建侯官(今福州)。此時的中國正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洋人的堅船利炮已經叩開古老帝國的大門,即使是再保守的統治者,也能夠嗅到危險的味道。「師夷長技以制夷」,成為了時代的主題,很多聰穎好學的少年都在政府的鼓勵下進入新式學堂學習,林永升也是其中之一。同治六年(1867年),14歲的林永升考入福州船政學堂,進入輪船駕駛專業學習。此後的10年時間裡,他除了勤懇學習專業知識之外,幾乎一直都在全國各地進行實地訓練,了解各種類型的船隻,逐漸由一個懵懂的少年學子成長為精幹勇武的青年軍官,成為了當時國內一流的船政人才。但是,對於中國所面臨的危機四伏環境而言,這些還遠遠不夠,必須真正走出國門去歷練。光緒三年(1877年),林永升接到上級的指令,遠渡重洋前往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院進行深造。
林永升作為中國第一批赴歐留學的海軍生,憑藉過硬的英文功底,通過了皇家學院的考試,與英國人一起編班上課,專攻行船理法也就是駕駛理論。在格林威治海軍學院,林永升刻苦學習多門自然科學基礎課和海軍戰略戰術專業課,考試成績「在校屢列優等」,後又被派往「馬那杜」號鐵甲艦上見習,隨艦「閱歷地中海、美利堅、阿非利加、印度各洋,於行軍布陣及一切戰守之法,無不諳練」。留學監督對他的評語是「勤敏穎悟,歷練甚精」「堪任管駕官之任」。
經遠號裝甲巡洋艦
光緒六年(1880年),林永升回到了闊別三年的祖國,受到北洋大臣李鴻章的青睞與提拔,一隻矯健的蒼鷹,即將翱翔於天際。兩年後,朝鮮國內發生動亂,清政府出兵幹預,林永升在這次平亂行動中表現十分出色,被升為都司,並獲得了頂戴花翎。
李鴻章非常欣賞這位難得的將才,於是,光緒十三年(1887年),林永升接到一項特殊的任務。與鄧世昌等人一起前往英國和德國,接帶清政府重金訂購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艦,林永升負責「經遠」號。林永升和鄧世昌等在波濤洶湧的大西洋和印度洋上闖過道道難關,排除多次險情,在當年的冬季安全駕艦駛回國內。光緒十四年(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成軍,林永升繼續擔任主力戰艦「經遠」號的管帶(艦長)。
林永升兢兢業業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他把個人學來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傾心傳授給自己的部屬,日夜操勞,經遠艦的一切細節他都了如指掌。更難能可貴的是,林永升絲毫沒有軍官身上的那種驕橫之氣,非常愛護士卒,即便自己的屬下犯了錯誤,他也只是私下教育,從來不會當著眾人之面進行訓斥羞辱。這種骨子裡的溫和善良,使林永升更具威望,經遠艦上下齊心,大家都對他非常擁護。
光緒二十年(1894年),日本不宣而戰,挑起甲午戰爭。9月17日,中日海軍在黃海展開激戰,臨戰時林永升下令「盡去船艙木梯」,並「將龍旗懸於桅頭」,以示誓死作戰。經遠艦先後發炮擊中吉野、高千穗等日艦。戰至當日下午3時30分,經遠艦已中彈多處,並遭到日本吉野等四艦圍攻,林永升指揮經遠艦全艦官兵沉著應戰,奮勇摧敵。儘管敵我力量懸殊,處境危殆,但經遠全艦將士拼盡全力與敵人搏殺。吉野等四艦死死咬住經遠艦,連續攻擊,經遠艦以一敵四,毫無畏懼,爭戰良久。
由於鄧世昌的致遠艦速度快,林永升的經遠艦裝甲厚,故而在甲午海戰陣型安排時被編為一個戰術小組,以優勢互補。海戰中,兩艦更是協同作戰,並肩抗敵,當致遠艦撞擊日軍吉野艦未果而中彈沉沒後,林永升繼續命令經遠艦開足馬力撞擊敵艦,就在前進的過程中,林永升被敵方炮彈擊中,當場陣亡,時年41歲。戰後,就連日本海軍也不得不對經遠艦將士的英勇善戰表示了敬意,稱「敵軍終未升起降旗,一直奮戰,死而後已,當可瞑目海底。」
林永升在英國留學時的照片
林永升是北洋水師將領中戰死最為壯烈者,殉國之時,頭部被日軍的炮彈炸裂開。林永升為國捐軀後,滿朝上下及海軍將士無不深為痛惜。清廷以其在黃海海戰中「臨陣之勇,奮不顧身」「爭先猛進,死事最烈」,與鄧世昌一樣給予了高度褒獎,均「照提督例優恤,追贈太子少保」。
英雄之所以為英雄,就在於明知結果不可逆轉,卻依然願意踏著荊棘坦然無懼,仗劍前行,寧死也要為國家保全最後的尊嚴,在絕望的盡頭守住一絲希望。所以,我們的民族不會就此敗亡,因為會有像林永升這樣的勇士在為國而戰。
1994年的春天,在中日甲午海戰爆發一百周年之際,林永升殉國海域附近的莊河黑島鎮最高處南大山上,修築了一座莊嚴的愛國將領林永升全身塑像。今天,我們以此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他的生平事跡為後世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