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第五章 南沙群島最大島嶼太平島簡介
太平島在1946年12月12日由「太平號」軍艦接收以後,在2000年以前,均屬中華民國海軍代管,島上一切建設均以軍事為著眼。
一、地理介紹
太平島位於東經114度22分,北緯10度23分,在南沙群島北部的中央,系南沙的最大的島嶼,距越南金蘭灣550公裡、距胡志明市850公裡、距東沙島1185公裡、距高雄1600公裡。
太平島地處要衝,可以稱之為「南沙的心臟」,也是鞏固南海中國領土的堡壘。島呈狹長形,東北向西南長1,289米,最寬處366米,面積0.4896平方公裡。
如以世界盃足球標準比賽場地7140平方米來計算(長105米,寬68米),太平島僅約67個標準足球場,略比北京天安門廣場(0.44平方公裡)大一點。
距太平島最近的中洲礁亦列為太平島範圍,中洲島面積有3000平方米,尚不及半個足球場。
太平島平均海拔3.8米,無山、無河,地勢低平,其周邊島嶼亦同,在軍事上無險可守。低潮時四周有200至300米不等寬度的礁盤露出水面,礁盤約為棕色,如同剛整平的運動場。
太平島受西南季風影響,島礁有向東北拖曳的趨勢,經由推算拖曳量大約為1800米,依據在太平島觀察所到該島的移動速度,大約一年為3米,可以得知近600年來,太平島因長期受到西南季風的侵蝕,島礁逐漸向東北移動,由衛星圖上亦可以看出南海其他島嶼也有類似現象,因此太平島可以被稱為「一座正在移動的島嶼」。
二、海岸
太平島東端高4.2米,西端高3.5米,四周環有白色沙濱,長2850米,西南側有小船航道,滿潮時水深3米,退潮時約1米。附近有長50米防波堤,兼可靠泊船隻及登陸碼頭。水下礁盤向東延伸450米,向西延伸650米,南北各約140米,面積為本島的一倍。太平島外岸峻峭,缺乏良好錨地,岸外不遠處即是深海,不便泊船,岸邊水淺,低潮時僅2英尺,即使是小舟也無法駛入,以往船舶停泊在近岸處,登陸者必須舍舟涉水前近,水中礁石嶙峋,行經其上,非常不便,如肩負重物,尤感困難。因此,船艦均須利用小艇,再行轉駁登陸,極為麻煩。
三、名稱由來
太平島舊名黃山馬峙,日據時期稱「長島」,英文稱呼為Itu Aba Island,Itu Aba 是馬來語,意思是「那是什麼?」據推測,可能是最初開進南沙擔任測量的英國軍艦,由馬來亞檳榔嶼或新加坡出發時,僱有馬來人隨行,在汪洋大海中,初次見到這一個小島,脫口而出「那是什麼」?英人遂直譯為地名。
1946年12月12日中華民國海軍由「太平號」軍艦接收,改名太平島。
四、氣象
太平島接近赤道無風帶,屬於熱帶海洋性氣候,東北季風起於10月下旬,止於翌年3月;西南季風起於4月,止於9月。
太平島沒有明顯的四季劃分,年平均最高氣溫攝氏32.4度(5月),最低為攝氏28度(1月)。以筆者撰寫報告時的5月份為例,此時臺北午間溫度在攝氏25度時,太平島的午間溫度則已經到達攝氏38度。
太平島幾乎沒有颱風侵襲,但經常受到颱風外圍環流的影響,雨量豐沛。全年有雨日約165天,集中於5至12月,年雨量平均2211毫米。
五、海溫
在南海夏季盛行西南風時,黑潮沿越南東岸循大陸沿岸北流,經臺灣海峽入東海,水溫達攝氏28到29度。冬季盛行西北季風,親潮反向由東海經臺灣海峽流向海經越南東岸南下,到達南海南部時,水溫約在25度左右。
六、植物
太平島上植被茂盛高大,為典型的原生熱帶海洋林相,東半部植被保存完好,可作為海岸保護林區。島上常見樹木包括:檄樹、欖仁樹、蓮葉桐、葛塔德木、椰子、草海桐、白水木、海檸檬、藤蟛蜞菊、長柄菊、長鞍藤、葛蕾草等。這些熱帶性植物的特點是葉面大,種子多靠海上漂流傳布。除原始林以外,有長兩到三層樓高的椰子樹。1994年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戴昌鳳、植物系教授黃增泉到太平島從事生態調查時,發現島上有109種維管束植物及1種菌類,其中有82種屬於原生植物,另有11種植物如海檸檬、破布子、蓮實藤、蛇尾草等,從來未在臺灣發現,這些植物在太平島的東部形成茂密的熱帶海岸漂流林,林木高度可達20米以上。
七、海生物
太平島海中生物資源豐富,計珊瑚117種、海藻120種、無脊椎動物91種,另滿布介殼、水母、海星、海膽、章魚等等。即以熱帶魚類為例,計有421種,琳琅滿目,其中42種極為罕見;在環礁範圍內形成美景,其原始自然之美,全中國任何地區均無與倫比。
太平島在2007年3月由高雄市政府海洋局列為南沙海龜繁殖保育區,以強化海洋生態保育工作。
由於《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已將綠蠵龜列為保育類動物。依據調查,南沙群島是保育類動物「綠蠵龜」的重要棲息地,一般綠蠵龜產卵高峰在7月間,在南沙較為特殊,4月份就有綠蠵龜開始產卵,每隻雌綠蠵龜每2到4年上岸產卵一次,每窩龜卵約100顆,孵化率5至7成,太平島陸域產卵棲地從沙灘至樹林外側,海域為潮間帶和低潮線至12海裡處。
為確保綠蠵龜生態環境,自海巡署接防後,首先逐次拆除環島海灘刺絲、圍籬等阻絕,以利綠蠵龜登島產卵路徑暢通;另海巡署南巡局為增加官兵保育常識,分別於2002年11月及2003年4月,邀請臺灣海洋大學教授程一駿赴島研究綠蠵龜生態及活動情形,並指導官兵營造綠蠵龜產卵環境以增進保育工作;南沙指揮部則藉各項集會時機持續實施保育宣教,配合運補實施淨灘活動,每日夜間勤務定期巡查,如發現有受困情形立即實施救援,以確保其自然孕育。
根據2003年的生態調查,太平島四周都有綠蠵龜活動,族群有30到40隻。
1961年8月救國團首次舉辦的南沙訪問隊,女學生與南沙綠觿龜合影。綠觿龜平均壽命在50歲以上
八、動物
1.鳥類51種,以侯鳥為主,短暫停留過冬。
南沙群島的形成,是由於億萬年以來,珊瑚礁的累積以及禽鳥的糞便所逐漸演化,據1946年國民黨軍隊接收南海諸島以後,迄於1970年代的各種遊記,描述以往南沙鳥群極多,多可敝天;然而近年由於各島的棲息地完全遭到破壞,據筆者所知,整個南海地區的飛鳥都已「聊聊無幾」,這是鳥類,也是人類的浩劫。
2.以往海軍陸戰隊以放養方式蓄養家畜、家禽,目的在讓海島生活能夠多樣化;近年因環保意識,僅由海巡署飼養少量的狗。
將牛帶到太平島放牧
九、土壤
太平島屬於珊瑚礁島,地表細沙為珊瑚礁風化所形成,土壤全是貝殼、珊瑚碎屑及早期海鳥糞便風化而成的白色磷灰質(鳥糞層),1980年代島上仍有甚多狀似巖石的鳥糞石,鳥糞石含有機質,是植物的營養源,下層為堅硬之礁磐。太平島四周為沙灘圍遶,北側沙灘寬僅5米,南側沙灘寬約20米,主要為珊瑚與貝殼碎屑。
太平島在1946年接收時因鳥糞層太厚,駐軍無法種植蔬菜。臺灣1956年重返太平島以後,不斷由臺灣運去數以千噸的土壤。數十年經營下來,太平島上的砂土、碎石子、卵石,全系臺灣運去的「客土」與「客石」,島上的蔬菜始得彌補夏季颱風運補之不足。
十、水源
太平島地下水位高,雖有水井7口,但水質含氯鹽,除島東水質較佳外,餘均須處理後始能飲用,現有逆滲透淡化機二組,每日生產淡化水9.6噸,供各餐廳炊膳及人員日常飲用;地下水井共可蓄積9000加侖用水量,作為沐浴、清潔使用;另每日每人配發1500CC礦泉水2瓶,以充分滿足飲水需求。
1956年太平島圖
十一、電力
太平島現有10千瓦太陽能發電機組2組,200千瓦柴油發電機3部,每部機組每日發電12小時輪流供電,足供全島用電需求。太平島一直在研究以風力及海潮的波浪能提供電力。
十二、電信
以往太平島只有軍用電話可通臺灣,1995年4月臺北交通部電信總局派出一隊衛星通訊工程人員,經過近半個月安裝測試,於是年5月份接通太平島衛星通訊系統,使島上官兵的寂寞的生活,頓時趨於活躍。太平島衛星通訊系統利用太平洋上空的「國際衛星70號」為轉頻器作為接收及發射中繼,並與南沙衛星地面站構成完整的通信網路;計有8路衛星系統,包括2路一般用戶,5路直撥公用電話和1路測試電話。通訊系統成本極高,當時投資約1千多萬元新臺幣,後來陸續增加5千萬元,計次通話秒數訂為一般時段12秒臺幣1元,減價時段每20秒1元,比臺北打高雄費率還要便宜。
十三、交通
太平島地勢平坦,全島為水泥道路,房舍建在道路兩旁,如非林木,可以一眼望穿。太平島道路維護良好,步行環島一周約需30到45分鐘。南北縱貫,長0.8公裡,以往用鳥糞磷塊推成;現為水泥公路。
環島公路:沿海岸環繞全島,以往為砂石路面,現為水泥公路。
除軍用車輛外,主要交通工具為數十輛腳踏車。
十四、棧橋(碼頭)
太平島南側建有兩座棧橋,偏西一座長期使用,靠東的一座則廢棄多時,橋面塌落,只留下橋墩。棧橋突出海岸約200米,棧橋間建有一座碼頭,船隻停泊不便。橋身為鐵架,橋面設木板,由太平島中山路東端通向島外。
原有棧橋經常因颱風受損。使到岸人員與物資均須靠接駁方式到岸,十分不便,海象不佳時,有安全顧慮。
筆者1988年8月抵達太平島時,因碼頭損壞,所以登陸艦隻能錨泊在安全的外海,距岸約3000米處,再由駐島官兵派出快艇於海域戒護,靠LVT 泛水及小艇接送人員及物資。幸好全程風和日麗,海象良好,才順利上岸。由LVT舷邊望向海底,約有30米深,清可見底,珊瑚花叢及魚群清晰可見,在等待運送物資運送上岸的期間,筆者用簡單的鐵釘代替魚鉤,也能夠釣起少見的南海特有魚種。
上述藉由中型LVT的兩次轉運,近年已經改用膠筏一次接駁登島。
十五、機場
太平島自2008年1月起飛機通航,機場系將原來島上的中央道路拓寬加厚,全長1150米、寬30米,可起降C-130運輸機(不能起降戰鬥機)。機場構工時,引發臺灣環保團體極大抗議。因為興建機場,使原有七層樓塔臺、中華電信衛星電話發射臺,海巡署官兵兵舍,全部移位重建。
十六、環保
太平島上設有小型焚化爐,用以處理一般垃圾。以往廢油、廚餘均採用海拋。自1999年以後,由於環保意識提高,凡屬車輛、船舶運轉廢油,由官兵集中在油桶內,每月約1百加侖,經運補貨輪載回臺灣處理。島上廚餘埋在地下分解,停止飼養家畜家禽,禁止採摘海底珊瑚,且定有罰則,以減少汙染,務使海灘、海岸保持原貌。
十七、補給
太平島駐軍日常生活物資全靠臺灣補給,特別在颱風時期,葉菜類、水果類不足。平時利用水耕栽植解決部份蔬菜問題。並以海水養殖提供部份肉食問題。
太平島特別注意島生植物及生長環境,以維持現有植物生態完整;海巡署南巡局曾於2002年11月及2003年4月,邀請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鳳山試驗分所系主任溫宏治率研究人員登島實施原生植物研究,並指導官兵進行植物病蟲害防治工作及種植熱帶蔬果,以增加島上植物多元性,供給官兵日常食用之需。
從1950年代臺灣軍隊從回太平島駐防開始,海運由起初2到4個月補給一次,到近年實施:
1.商船運補:每20天一個航次,單程約4天,限載乘客12名,提供民間工程人員登島進行機具檢查、維修及運補糧秣、蔬果、罐頭、油料及建材等一般性物資。約在第一天中午啟錨,第三天清晨抵達。
2.軍艦運補:每年4月及11月各一航次,由「成功級」護航驅逐艦及「新港級」運補艦執行任務、運輸物資及車輛等重型物資。1980年代以前,運補回程時尚帶有磷礦,現在回程時,則帶上述太平島環保汙染廢料。
十八、行政管轄
太平島行政區劃歸屬於高雄市旗津區,島上並無固定設籍居民。
十九、駐島人力
從1956年臺灣軍隊進駐時的一個加強排60到70人,至1980年代的200人,以後又下降到150人。近年平均駐島人員110名,氣象人員5名,醫療人員1名。1980年代以前分批換防,平均每人兩年換防一次,現為分批一年換防一次。
二十、重要建築
1.威遠樓:為紀念1956年7月「威遠巡弋」艦隊運送國軍重返太平島的建築,樓在營區廣場正中央,為太平島軍政中心。由於重返南沙是總統蔣中正的決定,因此正前方有中正門,門左側豎立石碑,上刻「南沙群島太平島」七字,廣場前立有蔣中正銅像。
2.漁民服務站:正方形3層樓房,又稱玉璽樓,為紀念前海軍總司令黎玉璽將軍1956年6月率海軍「立威巡弋」特遣部隊來島巡視所建,1960年10月31日完工。內設文康室、寢室、浴室、廁所,可供10人左右食宿、避風。太平島繫於1980年設立漁業工作站,迄1987年設立臺澎地區漁民服務站,除從事漁業研究工作外,並推展各項漁民服務工作。
太平島全島建築物多為早期海軍陸戰隊駐防時期所興建,當時條件簡陋,所採用建材多就地採用海沙,海沙缺點在於建築物使用多年以後,容易產生龜裂、漏水、鋼筋裸露鏽蝕及衛生設施破舊等現象,安全顧慮堪慮,近年正計劃逐步自臺灣運沙重建中。
3.威鎮南疆亭:原為海軍1946年接收後所建,當時將駐軍官兵姓名刻石埋於亭之地下,以茲紀念。舊亭於1955年被菲人破壞,今亭為照原式重建者。
4.永清堡:精神堡壘,為紀念海軍總司令桂永清上將派南海支隊於1946年12月12日進駐太平島所建,旁有「太平艦到此」碑刻一方。
5.觀音亭:位在島西原日軍墳場附近,1950年代由於傳聞附近經常有鬼魂出現,1959年指揮官下令興建,並將隨身攜帶之千手千眼觀音奉贈建亭,此後全島再無異狀,堪稱靈跡,1972年重修。觀音亭為官兵重要精神寄託。周圍花木成林,香火鼎盛。
6.土地公廟:奉祀土地公,安定軍心。
7.氣象臺、郵局、發電廠、供水系統、垃圾場等:供應基礎民生。
8.南沙醫院:由中央健保局委託高雄總醫院提供外科醫生1人,護理2人。以往緊急救治需要48到56小時海運,現可經由空運返回臺灣。
9.春暉園、南亭苑等小型公園以供休憩。
10.海生陳列館陳列漁類標本,貝殼館陳列貝類生物,並展示貝殼沙所作的沙畫。
在2001年4月7日所成立的貝殼館,展示各式貝類計86種,仍持續收集充實中;並提供研究單位參考。
11.瞭望塔:約6層樓高,可對周圍海域進行監控。
12.籃球場、彈子房、圖書室、卡拉OK間等,在威遠樓行政區旁,供官兵休閒。
廿一、周遭各島嶼環伺情況
1.敦謙沙洲:太平島東方7.1海裡處的敦謙沙洲(約0.1平方公裡)為越南所據,派有正規軍約40名駐守,為距太平島最近之威脅,島上有碼頭及相當高的瞭望塔各一座,營房數間,天線鐵塔五、六處,每月都有船隻運補,自1990年代起就有射程可達太平島的5吋砲。至於越南在南沙軍事指揮部設於南威島,有碼頭設施。
2.中業島:太平島北方35海裡處中業島(約0.33平方公裡),為南沙第二大島,亦為菲律賓所據最大島,派有正規軍駐守。1990年代就有飛機場,跑道長1500米,並在禮樂灘有石油探勘行動。
3.太平島南方11.7海裡有鴻庥島(小於0.1平方公裡),為越南所據,派有正規軍60名駐守,島上有瞭望塔、直升機停機坪各一座、營舍及砲堡。
太平島長期軍管,各項數據資料多不對外公開。1990年內政部太平島訪問團檢討會紀錄中猶提出,要求行政院經會籌組太平島天然資源調查團,建立太平島基本資料,以利開發,尤其太平島附近海洋地形、水文、生態、地理狀況、天然資源均屬模糊,述基本資料必先予以有系統、全面性的徹底調查研究,集合各學門科技專家,方可奏功。
廿二、20世紀太平島歷史
日本人在清末,就先後在東沙與西沙採取磷礦,1907年(光緒卅三十三年),和歌山人宮崎見南沙資源豐富,回到日本以後倡議「水產南進」,居住臺灣基隆之小松重利隨而附和,自是日本、琉球、臺灣的漁船相繼南下,南沙群島主島黃山馬峙被改名為「長島」,作為日人南進漁業基地。
太平島現代化經營始於1921年日本拉沙磷礦株式會社移民百餘人,開始採取磷礦,興建永久性房舍、倉庫、鐵路、碼頭、醫院、測候所與神社等,蓄意久佔。1923年續在擴大南子礁作業,與太平島相互支援,員工一度增加到3百餘人。
1929年因受世界不景氣影響,縮小磷礦開採範圍。另有一說:由於經過十年大量掘取,太平島部份地區陷低於海水平面,於是臺灣總督令飭停止工作。
1933年4月10日法國佔領太平島,趕走島上的日商與臺勞。
1939年2月28日日軍進佔海南隨即進據西沙,順勢兼併南沙,驅逐法人,1939年4月9日,以官報宣布佔領南海諸島,改名為「新南群島」,將東沙、西沙皆劃歸於臺灣總督管轄,隸於高雄州下。
1939年2月日軍重回太平島,立即將太平島營建為海軍基地與遠洋漁港,在島的東端建有數十幢營房、工廠與倉庫,由於太平島距海南島榆林港1000公裡,與榆林遙相呼應,日軍計劃在附近停泊魚雷潛艇,作為海南日本海軍根據地前哨,並控制南中國海航道與南進基地。
在軍事第一的情況下,日人原擬將太平島的漁港擴建為輔助軍港。其建港計劃為:
1.擴大海港面積至1.3米,港口寬度5米,港內水深2.5米。
2.擴建防波堤,向外展伸至62米。
3.新建175米長碼頭一座。
4.擴建營房、倉庫、工廠、(輕便)鐵路、公路、醫院及其他有關設備。
5.擴建測侯所,並增設軍用通信與測向設備。
6.在叢林中多設防空壕洞、水井。
7.工程費預算98萬日圓,1941年興工,預定三年完成。
施工不久,因連年颱風,工程受阻。迨1943年各戰場盟軍大舉反攻,日軍處處潰敗,建港工程乃告停頓。日軍南進期間,太平島曾用為偵察基地,對於襲擊敵船、封鎖水道、偵測軍情、報告氣象貢獻不小,而太平島上的海產加工與罐頭廠,供應軍用食品的任務,亦扮有重要角色。
1946年12月12日國民政府海軍抵達太平島登陸後,處處斷垣殘壁,滿目瘡痍。「中業號」艦長李敦謙根據登陸搜索人員回艦報告,全島只發現一隻德國狼犬和破敗建物。當時由中央及廣東省接收人員予以實地勘查有關資料,採集標本;兩艦官兵分別清理水陸殘餘障礙,測量繪圖,設置航行標誌,歷時月餘,始告完成。
廣東省政府接收專員麥蘊瑜,回到廣州以後發表文章報導當時情形:
接收南沙兩艦,十二月十二日晨六時安抵太平島之西南方,測得水深最淺處亦有七十三公尺,而「中業」吃水不過四公尺,於是乘汽艇登陸,並即開始下列工作。
一、重立紀念碑
島之西南方,在防波堤之末端,即通入電臺大路之旁,日人建有紀念碑一座,上繪日本國徽,其下則書「大日本帝國」五字,日本海圖上亦有註明。登岸後第一步工作,即將此帝國主義遺蹟毀滅,並就原址用水泥混凝土重建我國碑石。各島所豎之國碑,高二公尺,正面上端為國徽,下書名島名,背面為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左側書「太平艦到此」,右側為「中業艦到此」。
二、測繪島圖
島之中部椰子樹、木瓜樹、蕉樹及其他矮樹頗為稠密,所用儀器系平板儀,故測量時系用多角形導線法,環島一周,比例尺為一萬分之一,周圍之環礁則用交合法,再用導線通過島之中部,測量水井、防空洞及各建物之位置,所需工作時間約十小時。
三、踏勘島上情形
太平島之日本駐軍,根據其壁上題字,繫於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廿七日始知日本帝國主義作無條件投降,故悲觀情緒及自殺遺言,見於各建築物牆壁之上。再查島上之大路小徑,均被藤類及花草所遮蔽,以此推測,則日人離島時與我國接收時間相距必在一年以上。因全島均綠草及藤類所掩蔽,故對於踏勘日人經營之痕跡,極為困難。
太平島石碑重立完竣後,即於碑旁舉行接收及升旗典禮,併集中各接收人員及駐守海軍官兵數十人,拍照紀念。
太平島駐軍經過3年餘慘澹經營,規模初具,不料因1950年5月海南撤守,太平島臺灣軍隊亦予撤離,遺留在島上的國碑、房舍及所有建築物,被菲律賓狂人克洛馬所率「探險隊」破壞殆盡,連所植花木,亦無倖免。1956年7月,臺灣軍隊重回屯守,重新建設,一面加強防務,一面改良土壤,種植花蔬、果樹、花木,並豢養家畜,放牧牛羊,日後蔬菜勉強能夠生產,花卉遍地,始成為南海堅強堡壘。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