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看似陌生的兵器,卻在《武經總要》中被列為長柄刀第一,一刀足以斬下馬頭!

2021-02-13 中華冷兵器

在全世界範圍內,像中國這樣曾經大規模使用長柄戰刀的國家不多,而且這些國家大部分都是漢字文化圈國家,深受中國影響。

上圖:手持長柄戰刀的明軍士兵

在小說中,長柄戰刀是猛將最愛用的武器之一,比如使用青龍偃月刀的關羽,使用三尖兩刃刀的紀靈,《三國演義》中的「溫酒斬華雄」更是關羽、華雄兩名大刀猛將之間的巔峰對決。

上圖:明代《關羽擒將圖》,左邊便是霸氣的青龍偃月刀

在歷史上,長柄刀的歷史也非常久遠,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已經出現了綁在長柄上使用的多孔石刀。但是長柄戰刀真正的大規模使用,還是在唐朝,著名的唐刀六制之中,就有長度達一丈的陌刀。但是陌刀具體形制已經不可考證,今天常見的長柄戰刀,都是沿襲了宋代的形制。

上圖:上古時期的九龍石刀,最早的長柄戰刀

宋代是中國長柄戰刀的一個輝煌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至少七種長柄大刀:掉刀、屈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加上單手使用的短刀「手刀」,一共八種制式軍刀,合稱為北宋「刀八色」。

上圖:北宋「刀八色」

這些長柄大刀的造型,絕大多數大家都很熟悉,例如偃月刀經常在小說中提到,戟刀就是單枝畫戟的前身,其他長柄刀也多少有些面熟。唯獨這個排名第一的掉刀,卻似乎讓大家感覺到非常陌生。

上圖:中間即為掉刀

的確,掉刀的造型和其他長柄刀迥然不同,《武經總要》記載掉刀是「刃首上闊,長柄施鐏」。結合圖畫來看,掉刀開有兩刃,刃前有一個寬闊的尖,前部刀刃非常寬闊,與其說是一把長刀,倒不如說是一把長柄巨劍。

上圖:傳世明代掉刀

很多人認為,掉刀這種兩刃有尖的形制,是直接繼承了唐代的利器——陌刀。雖然沒有出土文物、傳世古董作為佐證,但是記載中的陌刀,也是刃部寬闊,長柄兩刃的形制。

掉刀在宋代也有一些變種。比如說《武經總要》就記載掉刀有一種「兩刃山字之制」,這種形制的掉刀在今天依然常見,只不過咱們今天一般稱之為「三尖兩刃刀」,又因為傳說中的二郎神用的是這種武器,所以也稱之為「二郎刀」。也就是說,其實「掉刀」一直存在,只是在後世換了個名字,叫「三尖兩刃刀」罷了。

上圖:北宋李公麟所繪《免胄圖》中手持「兩刃山字掉刀」的形象

似乎看起來,這是一種在小說和神話中才經常出現的武器。然而,掉刀卻是北宋七種長柄戰刀中唯一被《宋史》提到,在《宋會要輯稿》中更是被提到了兩次。在《武經總要》中,掉刀也被列為長柄刀中的第一,在「刀八色」中地位僅次於裝備量極大的手刀。

掉刀之所以被如此重視,首先當然是因為掉刀的威力巨大,在戰鬥中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掉刀刃部寬闊,看似重心過分靠前,實際上這也正是所有中國長柄戰刀的特點,只是掉刀將這個特點發揮到了極致。

上圖:傳世明代掉刀

重心靠前,雖然犧牲了一定的靈活度,但是劈砍力大。而且馬上使用長柄戰刀的,多為職業武學人士,在軍中不是精銳就是軍官,靈活度可以靠長期的訓練進行彌補。明末第一猛將劉綎,便可以在馬上揮舞120斤(約合今天140多斤)的長柄大刀,成為當時一絕。古代武舉考試,揮舞大刀更是必修科目,其重量有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三等。

上圖:明朝大刀

上圖:六旬道長舞動八十八斤科舉大刀

這些動輒數十斤乃至上白斤的大刀劈砍力度當然是驚人的,但是其過分的重量也註定了它們並非實用器。

但是掉刀在重量不過分的情況下,達到足夠的劈砍力,其威力足以將人攔腰斬斷。步兵列陣使用的話,將掉刀高高舉起,敵軍衝擊時瞬間落下,則足以將敵人的馬頭砍下,甚至在密集的陣型下,敵人的騎兵會連人帶馬被斬成數段。

另外,雖然掉刀重心靠前,靈活度有欠缺,但是他的兩刃設計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普通的長刀在進行「撩」、「掛」等動作的時候,為了保證正確的刀筋(即運刀軌跡),需要將刀頭調轉方向。而兩刃的掉刀則不需如此,在劈砍之後,順勢一提便是「撩」擊,可以迅速補刀。

上圖:明代(有爭議)《二郎搜山圖》中的三尖兩刃刀

掉刀的刺擊威力更是不容小覷。在宋代的畫作《免胄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宋朝的重騎兵也裝備了掉刀。

上圖:北宋李公麟所繪《免胄圖》中手持「兩刃山字掉刀」的重騎兵形象

一般而言,長槍是重騎兵最好的武器,重騎兵用槍大多一次性,捅到目標後便會折斷,一槍換一人,倒也划算。但是,如果對付刀盾兵,一次性的長槍就有些難以招架,槍已經斷了,但是敵人最多倒地或者支撐盾牌的手脫臼,並未喪失戰鬥力。

這時候,像掉刀這種重武器便可派上用場。長長的刃部可以直插盾牌,而前寬後窄、前薄後厚的設計也方便掉刀的拔刀,不至於讓武器卡在盾牌中。寬闊的刀尖一旦刺入人體,以古代的醫療條件,必死無疑。

上圖:使用三尖兩刃刀的史進

當重騎兵衝入密集的步兵陣中,掉刀的長刃左右揮舞,可以發揮出很大的作用。在今天的三尖兩刃刀武術套路裡,依然有左右向下如同划槳的「舞花」動作,便是當初馬戰招式的演變。

而掉刀戰鬥力的發揮,和中國古代先進的工藝是密不可分的。像掉刀這類武器,刀頭過重,如果以普通竹木做成長杆,那麼無力承擔如此長的刀頭,很容易折斷和彎曲。如果加粗竹木的直徑,又會影響手感。

很多傳世長柄大刀多為鐵柄,這些都是武人矜誇自己力氣的工具,而非戰場實用器。今天的長柄武術刀多以鋼管為柄,但是古代製作鋼管所耗費的成本過於龐大,而且難以大量生產。

中國古代有獨特的「積竹木柲」工藝。這種工藝原本是以木為心材,包裹竹條、藤條的。發展到宋、明時代,已經開始嘗試以鋼為心,姑且可以稱之為「積竹鐵柲」。即刀頭之後是一根細長的鋼釺,再用竹篾、藤條包裹這根鋼釺成杆,在保證重量不會過重的情況下,儘量增加長柄的耐用度。

上圖:積竹木柲

上圖:傳世明代掉刀的鐵芯長杆

這種工藝,是鋼鐵工藝、竹木加工工藝實力的體現,擁有這項工藝,也是中國古代可以大規模裝備和使用重型長柄戰刀的原因。像掉刀這種神器,是其他國家可望而不可及的。

比如沒有充分掌握這門技術的日本,只有積竹木柲,沒有鐵芯長柄,所以只能裝備細長的薙刀,而無法裝備重型長柄戰刀。

上圖:薙刀武士

而古代歐洲壓根沒有積竹木柲的工藝,所以在長杆武器上更為落後。

在中世紀後期(相當於中國明朝),德國有長達一米七的重型雙手劍,其手柄倒有些鐵芯長杆的意思,但其造型是將長劍的柄加長,屬於極端的短兵,而非長杆武器。

上圖:德國雙手長劍

與德國雙手劍同時而稍早,瑞士裝備有長柄的戟和砍刀,但是其柄材只是一根粗木頭,其中的技術含量,遠遠不及同時代甚至更早的中國長柄武器。

上圖:瑞士大砍刀

註:本文為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原創稿件,作者毛錐,任何自媒體或公眾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相關焦點

  • 這種看似陌生的兵器,卻是長柄戰刀之首,一刀就足矣斬下馬頭!
    上圖:明代《關羽擒將圖》,左邊便是霸氣的青龍偃月刀在歷史上,長柄刀的歷史也非常久遠,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已經出現了綁在長柄上使用的多孔石刀。上圖:北宋「刀八色」這些長柄大刀的造型,絕大多數大家都很熟悉,例如偃月刀經常在小說中提到,戟刀就是單枝畫戟的前身,其他長柄刀也多少有些面熟。
  • 從《武經總要》看瞿塘關遺址博物館館藏宋代武士石刻之冷兵器
    北宋前期,為了邊防的需要,大力提倡文武官員研究歷代軍旅之政及討伐之事,並組織編纂出中國第一部新型兵書《武經總要》。該書包括軍事理論與軍事技術兩大部分,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其後又將《孫子》等七部兵書彙編為《武經七書》,作為武學的必修課程。中國冷兵器到了隋唐已經達到它的頂峰。
  • 從《武經總要》解讀唐刀為何被淘汰?
    武經總要筆者翻遍了這本傑出的軍事書籍,找到了一些當時使用的一些冷兵器,非常感到驚異的是,幾乎全是及其沉重的長槍大槊,就算是刀基本都是長柄刀,只有一把手刀是短柄刀,但是那把刀和漢唐刀劍,或者後代的日本刀,完全不是一個類型,其實已經有了後世鬼頭大刀或抗戰大刀的影子。
  • 第126回 「斬艦刀」的真實歷史由來
    日本ACG作品中常見類似設定,《超級機器人大戰》(吾之斬艦刀斬無不斷)和《高達seed》裡就有各種大型機甲用來肉搏的斬艦刀;《海賊王》王下七武海之一、最強大劍豪「鷹眼」米霍克,也是個動不動就操起「黑刀.夜」劈開海賊船(索隆後來也學會了)的主;日本艦娘主題手遊《碧藍航線》和國產二次元動作手遊《崩壞3》中亦出現了斬艦刀裝備... ...二次元世界中,一把刀究竟拽不拽,能否斬艦顯然已經是個強制標準。
  • 每日兵器:連皇帝都是兵器迷,許多新型兵器都是在這個朝代被發明創造
    但民間還有樸刀這一常見兵器。這裡大概說說樸刀。在《武經總要》中是不見樸刀的。《武經總要》記載的床弩有雙弓弩和三弓弩。可見,宋代還有比《武經總要》記載更大的床弩。床弩雖有它的優點,但需用人多,行動不便,不能用於野戰。因此,南宋時著重發展踏張弩,床弩漸衰。水戰火器隨著火器的發明與發展,艦載武器在宋代也出現了重大變革。一方面以冷兵器為主的水戰兵器經過漫長的歲月發展到頂點,一方面水戰火器開始出現,裝備戰船。
  • 第一部官修「兵書」▏《武經總要》
    《武經總要》是一部官修的軍事著作。該書是中國第一部規模宏大的官修綜合性軍事著作,對於研究宋朝以前的軍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紹了武器的製造,對古代漢族軍事史,科學技術史的研究也很重要。正是在軍隊的高度統一領導和軍備生產集中管理的基礎上,北宋前期誕生了一部集當時及古代兵器之大成的百科全書式兵書 —— 《武經總要》。《武經總要》是宋仁宗趙禎下令編纂的。當時距宋朝立國已有60多年。宋仁宗為防止武備鬆懈,將帥「鮮古今之學」,不知古今戰史及兵法,所以下令天章閣待制曾公亮、工部侍郎參知政事丁度等,編纂一部內容廣泛的軍事教科書。
  • 挑選一件趁手的兵器吧! ——槍||玄派資料庫
    十八般武器,我們說了刀和劍。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槍:槍是中國古代兵器之一,是由利刃加棍棒組成的長柄刺擊兵器,外形與矛相似,柄長於刃。槍的構造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組成:槍刃、槍桿、其餘部分為槍纓和槍纂,分別有不同的用處。槍頭:也稱槍尖。
  • 從《武經總要》看宋朝軍事科技
    北宋仁宗時期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合編的《武經總要》以大篇幅記載了武器的製造,是北宋軍事科技的縮影。雖然宋朝在我們的印象中是經濟文化發達,軍事孱弱,但《武經總要》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宋朝軍事實力。北宋講究以步制騎,在這種背景下,弓弩的發展便成了主流,而大型弓弩兵器的極致便是三弓床弩。
  • 古代戰場上,長槍和長柄大刀到底哪個更厲害呢?
    但就如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那些文章所介紹,北宋軍隊的這種配置,在面對遼和西夏的一波流騎兵戰術時沒問題,但是面對女真就悲劇了。所以後來南宋軍隊搞出了疊陣。疊陣的大體原理是最外層放拒馬,然後就是布置長槍手,然後配合弓弩手。長槍手除了保護弓弩手外,還要保護拒馬(敵兵直犯拒馬,令甲軍槍手,密依拒馬,用槍攛剌)。
  • 《武經總要》中國古代第一部官修兵書
    《武經總要》分前、後兩集,每集20卷,計40卷。《武經總要》詳盡記述和介紹了北宋時期軍隊使用的各種冷兵器、火器、戰船等器械,並附有兵器和營陣方面的大量圖像。中國古代的冷兵器,主要是步兵兵器,在宋代達到了完全成熟的階段。所謂「十八般兵器」,到此時已基本全部出現,且趨於定型,這些兵器在《武經總要》中幾乎都有記錄。
  • 中國最厲害的兩種長柄兵器,為何突然從歷史中消失?
    唐朝陌刀,是一種長柄刀,乃唐朝四式軍刀之一,主要為唐朝重裝步軍所用,個別將領也將其作為兵器,如唐朝著名的陌刀將李嗣業。
  • 世界三大詭怪兵器:一種投出總能命中,一種一刀了事,不費第二刀
    詭怪兵器,就是詭異怪誕的兵器。這些兵器長得怪,用法也很詭異,讓人捉摸不透。下面就說說世界三大詭怪兵器,一種投出去總能命中,一種打敗了才拿出來,一種暗殺一刀了事,不費第二刀。納薩卡拉飛刀。非洲納薩卡拉族使用的飛刀,使用時間為公元1850年-1900年,多見於南蘇丹。
  • 中國古今名刀種類大全,值得收藏!
    「刀」以雄渾、豪邁、揮如猛虎的風格而馳名的兵器,在十八般武器中排名第一。刀的種類:漢族環首刀:漢帝國使用當時先進的鍛鋼技術製做而成的窄身、直刃、環首長刀,簡潔明了、纖長挺直、結實鋒利、剽悍實用,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近身冷兵器。
  • 輕鬆卸下一條胳膊,讓羅馬軍隊都感到畏懼的可怕武器:色雷斯長柄逆刃刀
    在亞歷山大大帝及其後的一段時期內,長柄逆刃刀在色雷斯步兵種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使用,最後成為了色雷斯僱傭兵中的拋矛兵(peltast)的主要標誌。這種刀儘管刀身有弧度,但刀身兩邊都可以砍劈,而且威力驚人,有說法說,這種刀其實指的就是色雷斯大砍刀。
  • 揭秘中世紀歐洲的長柄兵器
    從中世紀一直到17世紀早期,手持長柄兵器的步兵密集隊形在歐洲戰場上是很常見地景象。長柄兵器用於戰鬥的部分裝在長矛的末端,是特別設計來制約騎兵並造成騎兵重傷的。此種兵器如大批量生產則成本低,且在戰場上有多種用途。
  • 原來中國這種格鬥武器的發展這麼有內涵!
    步兵用的刀主要有兩種,一種柄較長,雙手握持,柄首有環,銅護手較小,平刃。另一種為單手持握,刀柄帶護手,刃體直,在戰鬥中與盾牌配合作戰。中國原始社會便已出現石、骨、銅等材料製造的刀。夏商周時期,刀等短兵器發展緩慢,雖然刀的製作總體較為粗糙,但也不乏精美之作。西漢時,騎兵馳騁戰場,以劈砍的方式更能有效地殺敵,此前流行的劍難以適應這種需要,於是適宜劈砍的刀流行起來。
  • 中國冷兵器百科全書,還原我們血脈中的刀劍夢
    明清時流行的說法則是「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 十二鐧,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頭,十七棉繩套索,十八白打」。 其中圖片乃鑄劍六十多年的《臥虎藏龍》特聘武器鑄造師郭常喜大師,於收集2000多件兵器的「郭常喜兵器藝術文物館」館藏實拍,輔以3D動畫師結合手繪做圖,以及匯集北宋《武經總要》、明朝《練兵實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