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經總要》看瞿塘關遺址博物館館藏宋代武士石刻之冷兵器

2021-02-23 雲根藝術

《武經總要》是北宋曾公亮和丁度創作的一部軍事著作。北宋前期,為了邊防的需要,大力提倡文武官員研究歷代軍旅之政及討伐之事,並組織編纂出中國第一部新型兵書《武經總要》。該書包括軍事理論與軍事技術兩大部分,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其後又將《孫子》等七部兵書彙編為《武經七書》,作為武學的必修課程。

中國冷兵器到了隋唐已經達到它的頂峰。北宋慶曆四年修撰成書的《武經總要》一書,便是對漢唐以來傳統的冷兵器中當時還裝備軍隊的各種類型,以及新發展的兵器及裝具,進行了總結性的記錄。

在該書前集第十三卷《器圖》中,集中記錄了當時軍隊使用的各種兵器裝備,每一件都配有插圖。還有戰船和城防工事的情況,也附有詳盡的圖像。使各種兵器裝具的具體形貌,得以展現在人們面前。從這一角度來看,《武經總要》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兵器的百科全書。 

《武經總要》中記錄的傳統格鬥兵器,仍以刀、矛(槍)為主,而劍和戟已從實戰兵器中淘汰了,其中劍還保存了兩個圖形,但註明「今不用於陣,以失其傳也」,表明它已是被淘汰的兵器。而戟這一類型,根本就沒有出現,更說明它早已從軍隊的正式裝備中被淘汰的事實。另外,出現了各種棒類兵器,表明它們是當時經常裝備軍隊用於實戰的。在刀、槍類中,為了適應各種特殊戰鬥的需要,每類下又各形成許多分支。

如刀有八種,包括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和筆刀,其中手刀是手握的短柄刀,其餘都裝有長柄。槍(矛)有九種,包括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素木槍、鴉頸槍、錐槍、梭槍、槌槍和大寧筆槍,它們分別用於裝備步兵、騎兵,還有的無刃,是用於教閱訓練用的,如錘槍。

各種棒類兵器,除一般的白棒、杆棒外,還有附加尖刃、倒鉤、釘頭等的特殊形制,如鉤棒、抓子棒、杵棒、狼牙棒等,另有一些以鏈連接幾節棒體的特殊兵器,如鐵鏈夾棒、連珠雙鐵鞭,是從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傳來的兵器類型。同樣用於砸擊的兵器還有「骨朵」,是宋代常用的新型兵器,即在直柄上安裝一個大體呈圓球形的錘頭,依形狀不同,又有「蒜頭」和「蒺藜」等名目。大量使用砸擊類兵器,可能與宋代以步兵對抗騎兵的戰鬥陣勢有關。至於遠射兵器,仍以弓箭為主,也使用弩。防護裝具有鎧甲和馬甲,以及步兵和騎兵使用的盾牌。

北方遊牧民族在南宋初期給宋軍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南宋君臣開始認知到鎧甲對軍隊的重要性,宋高宗趙構為此慨嘆:「無甲何以禦敵」,張俊亦言「近歲軍中方知帶甲之利」(《中興小記》卷十五)。所以南宋武備製作中,也開始研製相應的克制性兵器。同時,它們的出現,標誌著冷兵器已步入衰落期,並預示中國古代兵器即將發展到新的階段,那就是火器與冷兵器並用的階段。

宋代的雕塑、繪畫、考古、收藏實物都有不少各類兵器的展示。瞿塘關遺址博物館館藏的宋代武士石刻專題,展示了南宋四川地區持兵器武士形象。

瞿塘關遺址博物館館藏宋執斧武士石刻

高122釐米,寬56釐米

武士頭戴頭鍪頓項,絛帶於頦下繫結,帶端飄於兩耳之後。人物眉眼上揚,寬鼻,嘴微張,作呵斥狀,目眥欲裂,凜然若神。身披甲,足蹬靴,著戰袍,護腰革帶。雙手執斧過肩,立於基石之上。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神採奕奕,好不威風。


宋武士石刻在墓室中的位置

一般位於墓門兩側或甬道兩側

左右呼應

衣著、神態、動作都十分相似

腳踏祥雲,格外生動

執(斧)劍武士石刻

持杖(錘)武士石刻

執(弓)劍武士石刻

瞿塘關遺址博物館

館藏宋代石室墓石刻四十餘通

1982 年淳安縣出土了一批窖藏鐵兵器,共計20 件,其中刀15 件,劍1 件,形制如下:

國家博物館展出宋代石雕武士

國家博物館展出宋代石雕武士

 歷史講堂

宋代石刻中的甲胄系列

古代軍戎服飾包括兩類:戎服與鎧甲。戎服是軍人在軍營內和日常生活中穿著的便服,鎧甲則是軍人作戰時用於防護的裝備。宋代的戎服是在五代的基礎上經過改造形成的,禁軍九品以上的將校軍官,通常有三種服飾:朝服、公服和時服;鎧甲亦有用於實戰和用於儀仗之分。宋時在作戰或者日常巡邏時,也穿著像戰袍這類比較輕捷靈便的軍士裝束,還有的在袍上加抱肚或裲(liǎng)襠甲。抱肚為戎服附件,成半圓型圍於腰間,是為了防止腰間佩掛的武器與鐵甲因碰擊、摩擦而相互損壞。裲襠甲是流行於南北朝時代的一種鎧甲,多用於騎兵。裲襠甲分為以保護身體前面的胸甲和保護後背的背甲兩部分,均用鐵甲片連綴而成,帶衣邊,由革制背帶連接,穿時用腰帶固定。層層搭疊起來的鐵甲片具有很強的防護力,可保護前胸、後背和膝部。
甲,指鎧甲;胄,指頭盔,甲冑結合起來亦稱盔甲。戰國之前頭盔都稱之為胄,戰國後被稱為「兜鍪」,兜鍪後部常垂有護頸,稱頓項,是古代將士防護頭部的裝具,種類多以形象設定,有虎頭兜鍪、鳳翅兜鍪,狻猊兜鍪等。甲冑作為戰士的防護性兵器,可以較大程度地保護戰士身體免遭敵方進攻性兵器的重創,進而增強戰鬥力,所以在冷兵器時代,甲冑是非常重要的軍服部分。
甲冑在歷史上的發展演變中,其形制內容極其豐富,其後逐漸發展到宋代已經相當成熟了。宋朝的盔甲也和宋朝的服飾審美一致,去掉了華而不實的外貌,趨向於更加實用和簡約的審美。

(轉自趙明老師)

部分圖文資料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從《武經總要》看宋朝軍事科技
    北宋仁宗時期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合編的《武經總要》以大篇幅記載了武器的製造,是北宋軍事科技的縮影。雖然宋朝在我們的印象中是經濟文化發達,軍事孱弱,但《武經總要》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宋朝軍事實力。北宋講究以步制騎,在這種背景下,弓弩的發展便成了主流,而大型弓弩兵器的極致便是三弓床弩。
  • 連阿Q都聽過的兵器,還有個要命細節?從石像看中國古代實戰鞭劍
    北京市海澱區西直門外長河北岸的五塔寺原名「真覺寺」,現在是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五塔寺創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館藏一組三尊石刻武將。這一眼便知宋元之物,怎麼會在明代的寺院裡?在上世紀90年代的前的北京動物園,一直只有在長河南岸地區,據說這三尊武將石像是北動擴建時在長河北岸修建海洋館及新象房出土的。雕像殘泐,氣勢尤在,左側是斷代為宋,右側兩尊斷代為元。
  • 第一部官修「兵書」▏《武經總要》
    《武經總要》中的九種長槍(圖片來源於網絡)最高統治者的高度重視,使得北宋初的軍械生產水平便有了很大提高,南、北作坊的武器年產量達 3萬多件。正是在軍隊的高度統一領導和軍備生產集中管理的基礎上,北宋前期誕生了一部集當時及古代兵器之大成的百科全書式兵書 —— 《武經總要》。《武經總要》是宋仁宗趙禎下令編纂的。當時距宋朝立國已有60多年。宋仁宗為防止武備鬆懈,將帥「鮮古今之學」,不知古今戰史及兵法,所以下令天章閣待制曾公亮、工部侍郎參知政事丁度等,編纂一部內容廣泛的軍事教科書。
  • 《武經總要》中國古代第一部官修兵書
    《武經總要》分前、後兩集,每集20卷,計40卷。《武經總要》詳盡記述和介紹了北宋時期軍隊使用的各種冷兵器、火器、戰船等器械,並附有兵器和營陣方面的大量圖像。中國古代的冷兵器,主要是步兵兵器,在宋代達到了完全成熟的階段。所謂「十八般兵器」,到此時已基本全部出現,且趨於定型,這些兵器在《武經總要》中幾乎都有記錄。
  • 從《武經總要》解讀唐刀為何被淘汰?
    《武經總要》是一部中國古代北宋官修的一部軍事著作。作者為宋仁宗時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兩人奉皇帝之命用了五年的時間編成。
  • 寬刃刀不實戰,宋朝才總被遼金吊打?不看對手鎧甲談這些是耍流氓
    編者按:相對於窄刃刀來說,寬刃大刀的製作工藝要求相對要低一些,但是就總有人想當然的認為寬刃刀製作工藝要求更低就代表技術倒退,窄刃刀都得兩斤多重,寬刃刀一定會更重,過於沉重所以無法實戰,只能拿來唬人。而宋代主要使用的都是寬刃刀,所以代表了宋代軍械製造工藝的倒退。
  • 每日兵器:連皇帝都是兵器迷,許多新型兵器都是在這個朝代被發明創造
    宋朝皇帝對武器製造頗為留心,以宋太祖為例,「每造兵器,十日一進,謂之『旬課』,上親閱之,作治之巧盡矣」。
  • 這種看似陌生的兵器,卻在《武經總要》中被列為長柄刀第一,一刀足以斬下馬頭!
    但是陌刀具體形制已經不可考證,今天常見的長柄戰刀,都是沿襲了宋代的形制。上圖:中間即為掉刀的確,掉刀的造型和其他長柄刀迥然不同,《武經總要》記載掉刀是「刃首上闊,長柄施鐏」。掉刀在宋代也有一些變種。比如說《武經總要》就記載掉刀有一種「兩刃山字之制」,這種形制的掉刀在今天依然常見,只不過咱們今天一般稱之為「三尖兩刃刀」,又因為傳說中的二郎神用的是這種武器,所以也稱之為「二郎刀」。也就是說,其實「掉刀」一直存在,只是在後世換了個名字,叫「三尖兩刃刀」罷了。
  • 兵器譜|鉤過來弄死你?盤點中國古代軍鉤鐮類武器
    先秦時期,軍隊常用戈戟類武器,戈戟類武器的外形與鉤鐮類武器相似,用法也有共同之處。不過在實際研究中,戈戟類武器多被單獨歸為一類,一般意義上的鉤鐮類武器,多指後世的各種勾兵。秦俑坑中出土過兩件鉤狀兵器,稱「金鉤」。金鉤外觀為弧形的彎刀狀,身柄一體鑄成,兩面開刃,可砍可鉤。有人認為金鉤不是實戰武器,而是一種禮器。
  • 中國古地圖目錄之宋朝地圖
    興慶宮是一幅宮殿園林地圖,各種建築表示的立體形象,繪畫精緻,它是宋代城市、園林地圖上唯一註明比例的地圖。 現藏於陝西省碑林博物九域守令圖 (1121年) 128×101cm 石刻。 華夷圖 南宗紹興六年(1136年)石刻 較詳細表示了中國東部的主要山川、州、府。
  • 知書︱《武經七書》
    從這個意義上說,宋代編纂的《武經七書》才是兵書中的翹楚,兵書中的經典,是中國古代兵學文化的最集中體現。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朝代,好生之德,實可欽佩;忠恕之道,垂範千秋。普通老百姓,在宋代的生活,毫無疑問,也是相對安寧愜意的。
  • 槍矛,中國古代兵器刺兵之首,在明清暮色中逐漸消亡
    明代軍事典籍《武備志》,不僅保存了宋代《武經總要》裡的槍式,更詳細記錄了明代數種槍矛的特點和形制。書中記錄了此時槍矛製作的許多細則,比如:槍桿以椆木為上品,「合木輕而稍軟次之」,而且提出在處理木材時最好劈開,而不是鋸開,因為鋸開的木料紋路傾斜,容易折斷。削竹膠合而成的柄腰太軟,北方竹子太乾燥,都不適合做槍桿,而木桿和南方的竹子卻很合用。書中還提出,制槍的工匠一定要通曉長槍的實用精神,才能制好槍。
  • 兵器譜|宋軍打不過金人竟因製作箭支不搞實名制?宋代弓箭形制鑑賞
    宋代的《武經總要》中記載有多種軍用箭支,其中用於弓的箭有點鋼箭、鐵骨麗錐箭、烏龍鐵脊箭、木撲頭箭、鳴鈴飛號箭
  • 舟山市徐正國博物館館藏清代銅戰帽
    其中盔與胄(戰帽)都是指保護頭部的防具;鎧與甲是保護身體的防具,而主要是保護胸腹的重要臟器之用。在冷兵器時代,士兵大多近戰格鬥,臉頰常常被刀劍刺砍而傷,導致一場戰鬥下來多數人的臉部、頭部出血受傷,這時候為降低傷亡率,就有了能有效防止弓箭、刀槍的攻擊的盔甲,戰帽(胄)就像今天的頭盔,能起到頭頸部的保護作用。一頂清代藍理家族武將銅戰帽現身舟山市徐正國博物館。
  • 忍者刀和武士刀有何區別?忍者刀是縮短的唐刀?
    ,日本在許多的戰爭中都要倚靠忍者和武士,所以忍者和武士算是古代日本的主流兵種了,那麼作為日本古代的主要兵種,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到了今天在日本的主流文化中,忍者和武士成了日本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看完忍者刀很多人就有以為了。這不就是短小的唐刀麼?有啥區別啊?其實忍者刀與唐刀最大的區別在於刀鐔部分,由於忍者多為執行刺殺任務,所以忍者刀需要便於攜帶。很多忍著刀為此放棄了佩刀刀鐔。
  • 新華·博物館日報(第233期):山西博物院面向全社會徵集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見證物
    然而,各館積極推出的數字產品「打破」了時空限制,南通博物苑在其官微推出線上展覽《福星高照——南通博物苑藏吉祥文物展》《流光溢彩——上海博物館藏歐洲玻璃陶瓷展》;中國審計博物館在其官網推出「虛擬漫遊」和「實景展覽」;如皋市博物館在其官微推出「足不出戶,在家看展」,線上展出《塵埃拂盡,「錢呈」似錦——館藏古錢幣專題展》……數字文博平臺的上線,讓觀眾有機會「足不出戶,遊遍全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