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經總要》是北宋曾公亮和丁度創作的一部軍事著作。北宋前期,為了邊防的需要,大力提倡文武官員研究歷代軍旅之政及討伐之事,並組織編纂出中國第一部新型兵書《武經總要》。該書包括軍事理論與軍事技術兩大部分,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其後又將《孫子》等七部兵書彙編為《武經七書》,作為武學的必修課程。
中國冷兵器到了隋唐已經達到它的頂峰。北宋慶曆四年修撰成書的《武經總要》一書,便是對漢唐以來傳統的冷兵器中當時還裝備軍隊的各種類型,以及新發展的兵器及裝具,進行了總結性的記錄。
在該書前集第十三卷《器圖》中,集中記錄了當時軍隊使用的各種兵器裝備,每一件都配有插圖。還有戰船和城防工事的情況,也附有詳盡的圖像。使各種兵器裝具的具體形貌,得以展現在人們面前。從這一角度來看,《武經總要》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兵器的百科全書。
《武經總要》中記錄的傳統格鬥兵器,仍以刀、矛(槍)為主,而劍和戟已從實戰兵器中淘汰了,其中劍還保存了兩個圖形,但註明「今不用於陣,以失其傳也」,表明它已是被淘汰的兵器。而戟這一類型,根本就沒有出現,更說明它早已從軍隊的正式裝備中被淘汰的事實。另外,出現了各種棒類兵器,表明它們是當時經常裝備軍隊用於實戰的。在刀、槍類中,為了適應各種特殊戰鬥的需要,每類下又各形成許多分支。
如刀有八種,包括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和筆刀,其中手刀是手握的短柄刀,其餘都裝有長柄。槍(矛)有九種,包括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素木槍、鴉頸槍、錐槍、梭槍、槌槍和大寧筆槍,它們分別用於裝備步兵、騎兵,還有的無刃,是用於教閱訓練用的,如錘槍。
各種棒類兵器,除一般的白棒、杆棒外,還有附加尖刃、倒鉤、釘頭等的特殊形制,如鉤棒、抓子棒、杵棒、狼牙棒等,另有一些以鏈連接幾節棒體的特殊兵器,如鐵鏈夾棒、連珠雙鐵鞭,是從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傳來的兵器類型。同樣用於砸擊的兵器還有「骨朵」,是宋代常用的新型兵器,即在直柄上安裝一個大體呈圓球形的錘頭,依形狀不同,又有「蒜頭」和「蒺藜」等名目。大量使用砸擊類兵器,可能與宋代以步兵對抗騎兵的戰鬥陣勢有關。至於遠射兵器,仍以弓箭為主,也使用弩。防護裝具有鎧甲和馬甲,以及步兵和騎兵使用的盾牌。
北方遊牧民族在南宋初期給宋軍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南宋君臣開始認知到鎧甲對軍隊的重要性,宋高宗趙構為此慨嘆:「無甲何以禦敵」,張俊亦言「近歲軍中方知帶甲之利」(《中興小記》卷十五)。所以南宋武備製作中,也開始研製相應的克制性兵器。同時,它們的出現,標誌著冷兵器已步入衰落期,並預示中國古代兵器即將發展到新的階段,那就是火器與冷兵器並用的階段。
宋代的雕塑、繪畫、考古、收藏實物都有不少各類兵器的展示。瞿塘關遺址博物館館藏的宋代武士石刻專題,展示了南宋四川地區持兵器武士形象。
瞿塘關遺址博物館館藏宋執斧武士石刻
高122釐米,寬56釐米
武士頭戴頭鍪頓項,絛帶於頦下繫結,帶端飄於兩耳之後。人物眉眼上揚,寬鼻,嘴微張,作呵斥狀,目眥欲裂,凜然若神。身披甲,足蹬靴,著戰袍,護腰革帶。雙手執斧過肩,立於基石之上。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神採奕奕,好不威風。宋武士石刻在墓室中的位置
一般位於墓門兩側或甬道兩側
左右呼應
衣著、神態、動作都十分相似
腳踏祥雲,格外生動
執(斧)劍武士石刻
持杖(錘)武士石刻
執(弓)劍武士石刻
瞿塘關遺址博物館
館藏宋代石室墓石刻四十餘通
1982 年淳安縣出土了一批窖藏鐵兵器,共計20 件,其中刀15 件,劍1 件,形制如下:
國家博物館展出宋代石雕武士
歷史講堂
宋代石刻中的甲胄系列
古代軍戎服飾包括兩類:戎服與鎧甲。戎服是軍人在軍營內和日常生活中穿著的便服,鎧甲則是軍人作戰時用於防護的裝備。宋代的戎服是在五代的基礎上經過改造形成的,禁軍九品以上的將校軍官,通常有三種服飾:朝服、公服和時服;鎧甲亦有用於實戰和用於儀仗之分。宋時在作戰或者日常巡邏時,也穿著像戰袍這類比較輕捷靈便的軍士裝束,還有的在袍上加抱肚或裲(liǎng)襠甲。抱肚為戎服附件,成半圓型圍於腰間,是為了防止腰間佩掛的武器與鐵甲因碰擊、摩擦而相互損壞。裲襠甲是流行於南北朝時代的一種鎧甲,多用於騎兵。裲襠甲分為以保護身體前面的胸甲和保護後背的背甲兩部分,均用鐵甲片連綴而成,帶衣邊,由革制背帶連接,穿時用腰帶固定。層層搭疊起來的鐵甲片具有很強的防護力,可保護前胸、後背和膝部。
(轉自趙明老師)
部分圖文資料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