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相對於窄刃刀來說,寬刃大刀的製作工藝要求相對要低一些,但是就總有人想當然的認為寬刃刀製作工藝要求更低就代表技術倒退,窄刃刀都得兩斤多重,寬刃刀一定會更重,過於沉重所以無法實戰,只能拿來唬人。而宋代主要使用的都是寬刃刀,所以代表了宋代軍械製造工藝的倒退。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寬刃刀是否真的不實戰,宋代的軍械製造工藝是不是真的倒退。
從漢代進入鐵器時代開始,一直到唐代,軍隊制式武器的形制一直沒有什麼改變,唐代也依然使用和漢代沒有什麼太大區別的直刃環首刀。但是到了宋代,刀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北宋的兵書《武經總要》中記載了宋軍使用的八種制式刀具,除了類似方天畫戟的戟刀外,皆為寬刃刀。於是就有人認為製作精良的唐刀工藝失傳,宋代軍械製造工藝退步。如同抗戰時期民國做不出合格的刺刀只能用大刀片子一樣;認為宋代已經造不出好用的窄刃刀,只能做出更厚重的寬刃刀。所以宋代一直被各個遊牧民族吊打,就是因為武器不行。並以此類推,所有寬刃刀其實都不好用無法實戰,清代的牛尾刀更是歷史的倒退,刀頭過於厚重只能拿來嚇唬人,沒有實戰功能。
實際上只要對比一下各個朝代的對手就能很輕易的發現,宋代之所以軍械變化如此巨大,完全是因為宋軍的對手和以往朝代的對手都有不同。西漢名將陳湯說曾經上書說:「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這就是著名的一漢敵五胡的說法的來源。但是陳湯說的也很明確,這一名漢兵能頂五名胡兵靠的是裝備更好,匈奴的製造業完全沒有辦法和漢朝相比,漢軍使用鋼鐵製作的環首刀的時候匈奴甚至還在用青銅兵器。而後期學習了冶鐵,但是遊牧民族難以定居,就決定了製造業方面有著天然的劣勢。所以就算學了冶鐵技術,一名漢兵也能頂的上三名胡兵。
這種狀態一直到唐朝也沒有太大的改變,唐帝國的對手也大多缺少精良的盔甲,沒有什麼有記載的厲害重甲部隊。但是到了宋代,宋王朝的對手都有王牌重甲部隊,比如遼國的鐵林軍、西夏的鐵鷂子、女真的鐵浮屠、蒙古的重甲鐵騎。而無論是寬刃刀還是窄刃刀,拿去砍鐵甲都是不靠譜的,利刃類武器本就不適合去硬砍鐵甲。《宋史·曹利用傳》有段描述就很能說明問題:「利用至嶺外遇賊,武仙縣賊持健標,蒙採盾,衣甲堅利,鋒鏑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長刀破盾,遂斬首以徇。」在面對穿甲對手的時候,利刃和箭都無法起效,只能用巨斧和長刀才行。
所以宋代的軍械之所以發生巨大改變,就是因為宋王朝的對手都有成建制的重甲部隊。普通單手刀在面對重甲敵人的時候是很無力的。所以宋代的制式軍刀基本都採用長刀,短刀只有寬刃的手刀一種。就是因為面對重甲對手,長杆刀因為槓桿作用力臂更長,揮砍的威力也更大,對抗重甲敵人更有效。重甲對手要麼上大斧、長刀,要麼直接上鞭、鐧、錘這類鈍器,而單手刀只需要去對抗無甲或者輕甲的敵人就可以了,根本不考慮用單手刀去砍鐵甲這種事。
▲宋代手刀,刀型與石刻宋兵所持刀一致。
而宋代單手刀雖然寬度增加了,但並不是跟很多根本沒有見過實物的人腦海中自己腦補的那樣又寬又厚沉重無比,用起來很不靈活只是因為製造水平退步才被迫做成寬厚的刀刃。寬刃刀尤其是單手刀,是要考慮到使用者的力量問題的,刀刃做寬代表的是厚度降低,而非是與窄刃刀厚度一致。
上圖宋代直刃手刀,因為刀刃鏽蝕了一塊,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刀刃的厚度其實很薄,並沒有做到很厚,為了保證刀身受衝擊下的強度,刀背做的略厚,但是卻是採用的凹磨,整把刀的截面更接近T型,所以整把刀的重量其實根本沒有比窄刃刀更重。
而北京中國軍事博物館所藏的一把宋代環首直刀,於1974年5月,江蘇省丹徒縣出土,刀脊銘文14字:「兩淮制置印侍郎任內鹹淳六年造」。可以確定是南宋鹹淳六年製作的,這把刀根據北京科技大學檢測,刀身採用的是熟鐵,然後嵌入硬度更高的碳鋼作為刀刃,這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存世年代最早的嵌鋼刀實物,製作非常精良。由此可見,宋代刀並非因為工藝的退步才被迫只能做寬刃刀,宋代的製作工藝非常成熟,能做出這麼成熟的嵌鋼刀的水準,不存在製作不出窄刃刀的情況。更不用說在《武經總要》中宋代士兵還重新裝備有窄刃的單手劍。所謂宋代工藝退步只能做寬刃刀不過是無稽之談。
而也是寬刃的清代牛尾刀,由於只是捕快裝備,並非軍械,也被廣為流傳根本不實用,但是所謂不實用的說法卻是千奇百怪甚至互相衝突。有人認為牛尾刀刀頭太大過於厚重,只是看起來有威懾力,所以能拿來嚇唬人,實際上重心靠前無比笨重,無法實戰。然而這種說法不過是根本沒有見過牛尾刀實物的人自己的想像而已。
上兩張圖可以看出,牛尾刀的刀頭厚度僅為2毫米,而刀根厚度為7毫米,所以雖然刀頭看起來更寬,但實際上重心只能靠後不會靠前,重心只能比窄刃刀更靠後而不會更靠前,整體重量也絕不會比窄刃刀更重。牛尾刀之所以採用更寬的刀頭設計,主要還是因為彎刀的弧度劈砍更有利於拖割,砍中敵人後會順著刀刃弧線順勢完成拖割並收回刀進行防禦或是進攻,不容易導致刀刃被骨頭卡住一時拔不出被對手臨死反撲。但是彎刀的刀尖太彎就不利於直刺,所以牛尾刀就加寬刀頭增加弧度,並把刀尖從刀背處切的向前,這樣既能有彎刀之利,也不影響直刺,寬大的刀頭也更方便揮刀時找正刃筋。
當然刀頭過薄導致牛尾刀僅僅適合面對無甲的對手,面對有盔甲的對手,刀頭太薄即便直刺也很容易損壞刀頭,而面對札甲,直刺是很方便可以滑進夾縫中傷害對手的攻擊方式。這也是為什麼宋軍裝備單手劍,而單手刀則均為平頭缺乏直刺功能。宋軍的理念還是要刺不如用劍,刀就直接做寬就砍無甲對手。所以牛尾刀並沒有裝備軍隊,並不適合戰場上高強度的作戰。但作為維護治安的捕快武器,面對的都是無甲的目標,對手要穿盔甲就直接調動軍隊了,捕快是不會上的。所以在面對無甲目標的時候,更輕薄的牛尾刀也就更為鋒利,畢竟我們都知道刀刃的角度越小切砍時的壓強也越大,也就越鋒利。這種更方便把握刃筋也更鋒利的寬頭牛尾刀在砍中肢體時,也能更為輕鬆切斷肌肉筋腱,停止作用更好,有效避免歹徒臨死反撲或是跑脫,古代沒有攝像頭,歹徒拒捕再正常不過了,這些一輩子沒見過血的人總覺得自己比古代一線捕快還懂。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