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刃刀不實戰,宋朝才總被遼金吊打?不看對手鎧甲談這些是耍流氓

2021-02-08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相對於窄刃刀來說,寬刃大刀的製作工藝要求相對要低一些,但是就總有人想當然的認為寬刃刀製作工藝要求更低就代表技術倒退,窄刃刀都得兩斤多重,寬刃刀一定會更重,過於沉重所以無法實戰,只能拿來唬人。而宋代主要使用的都是寬刃刀,所以代表了宋代軍械製造工藝的倒退。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寬刃刀是否真的不實戰,宋代的軍械製造工藝是不是真的倒退。

從漢代進入鐵器時代開始,一直到唐代,軍隊制式武器的形制一直沒有什麼改變,唐代也依然使用和漢代沒有什麼太大區別的直刃環首刀。但是到了宋代,刀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北宋的兵書《武經總要》中記載了宋軍使用的八種制式刀具,除了類似方天畫戟的戟刀外,皆為寬刃刀。於是就有人認為製作精良的唐刀工藝失傳,宋代軍械製造工藝退步。如同抗戰時期民國做不出合格的刺刀只能用大刀片子一樣;認為宋代已經造不出好用的窄刃刀,只能做出更厚重的寬刃刀。所以宋代一直被各個遊牧民族吊打,就是因為武器不行。並以此類推,所有寬刃刀其實都不好用無法實戰,清代的牛尾刀更是歷史的倒退,刀頭過於厚重只能拿來嚇唬人,沒有實戰功能。

▲漢代環首刀

實際上只要對比一下各個朝代的對手就能很輕易的發現,宋代之所以軍械變化如此巨大,完全是因為宋軍的對手和以往朝代的對手都有不同。西漢名將陳湯說曾經上書說:「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這就是著名的一漢敵五胡的說法的來源。但是陳湯說的也很明確,這一名漢兵能頂五名胡兵靠的是裝備更好,匈奴的製造業完全沒有辦法和漢朝相比,漢軍使用鋼鐵製作的環首刀的時候匈奴甚至還在用青銅兵器。而後期學習了冶鐵,但是遊牧民族難以定居,就決定了製造業方面有著天然的劣勢。所以就算學了冶鐵技術,一名漢兵也能頂的上三名胡兵。

這種狀態一直到唐朝也沒有太大的改變,唐帝國的對手也大多缺少精良的盔甲,沒有什麼有記載的厲害重甲部隊。但是到了宋代,宋王朝的對手都有王牌重甲部隊,比如遼國的鐵林軍、西夏的鐵鷂子、女真的鐵浮屠、蒙古的重甲鐵騎。而無論是寬刃刀還是窄刃刀,拿去砍鐵甲都是不靠譜的,利刃類武器本就不適合去硬砍鐵甲。《宋史·曹利用傳》有段描述就很能說明問題:「利用至嶺外遇賊,武仙縣賊持健標,蒙採盾,衣甲堅利,鋒鏑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長刀破盾,遂斬首以徇。」在面對穿甲對手的時候,利刃和箭都無法起效,只能用巨斧和長刀才行。

▲南宋石刻中的持刀重步兵

所以宋代的軍械之所以發生巨大改變,就是因為宋王朝的對手都有成建制的重甲部隊。普通單手刀在面對重甲敵人的時候是很無力的。所以宋代的制式軍刀基本都採用長刀,短刀只有寬刃的手刀一種。就是因為面對重甲對手,長杆刀因為槓桿作用力臂更長,揮砍的威力也更大,對抗重甲敵人更有效。重甲對手要麼上大斧、長刀,要麼直接上鞭、鐧、錘這類鈍器,而單手刀只需要去對抗無甲或者輕甲的敵人就可以了,根本不考慮用單手刀去砍鐵甲這種事。

▲宋代手刀,刀型與石刻宋兵所持刀一致。

而宋代單手刀雖然寬度增加了,但並不是跟很多根本沒有見過實物的人腦海中自己腦補的那樣又寬又厚沉重無比,用起來很不靈活只是因為製造水平退步才被迫做成寬厚的刀刃。寬刃刀尤其是單手刀,是要考慮到使用者的力量問題的,刀刃做寬代表的是厚度降低,而非是與窄刃刀厚度一致。

上圖宋代直刃手刀,因為刀刃鏽蝕了一塊,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刀刃的厚度其實很薄,並沒有做到很厚,為了保證刀身受衝擊下的強度,刀背做的略厚,但是卻是採用的凹磨,整把刀的截面更接近T型,所以整把刀的重量其實根本沒有比窄刃刀更重。

而北京中國軍事博物館所藏的一把宋代環首直刀,於1974年5月,江蘇省丹徒縣出土,刀脊銘文14字:「兩淮制置印侍郎任內鹹淳六年造」。可以確定是南宋鹹淳六年製作的,這把刀根據北京科技大學檢測,刀身採用的是熟鐵,然後嵌入硬度更高的碳鋼作為刀刃,這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存世年代最早的嵌鋼刀實物,製作非常精良。由此可見,宋代刀並非因為工藝的退步才被迫只能做寬刃刀,宋代的製作工藝非常成熟,能做出這麼成熟的嵌鋼刀的水準,不存在製作不出窄刃刀的情況。更不用說在《武經總要》中宋代士兵還重新裝備有窄刃的單手劍。所謂宋代工藝退步只能做寬刃刀不過是無稽之談。

而也是寬刃的清代牛尾刀,由於只是捕快裝備,並非軍械,也被廣為流傳根本不實用,但是所謂不實用的說法卻是千奇百怪甚至互相衝突。有人認為牛尾刀刀頭太大過於厚重,只是看起來有威懾力,所以能拿來嚇唬人,實際上重心靠前無比笨重,無法實戰。然而這種說法不過是根本沒有見過牛尾刀實物的人自己的想像而已。

上兩張圖可以看出,牛尾刀的刀頭厚度僅為2毫米,而刀根厚度為7毫米,所以雖然刀頭看起來更寬,但實際上重心只能靠後不會靠前,重心只能比窄刃刀更靠後而不會更靠前,整體重量也絕不會比窄刃刀更重。牛尾刀之所以採用更寬的刀頭設計,主要還是因為彎刀的弧度劈砍更有利於拖割,砍中敵人後會順著刀刃弧線順勢完成拖割並收回刀進行防禦或是進攻,不容易導致刀刃被骨頭卡住一時拔不出被對手臨死反撲。但是彎刀的刀尖太彎就不利於直刺,所以牛尾刀就加寬刀頭增加弧度,並把刀尖從刀背處切的向前,這樣既能有彎刀之利,也不影響直刺,寬大的刀頭也更方便揮刀時找正刃筋。

當然刀頭過薄導致牛尾刀僅僅適合面對無甲的對手,面對有盔甲的對手,刀頭太薄即便直刺也很容易損壞刀頭,而面對札甲,直刺是很方便可以滑進夾縫中傷害對手的攻擊方式。這也是為什麼宋軍裝備單手劍,而單手刀則均為平頭缺乏直刺功能。宋軍的理念還是要刺不如用劍,刀就直接做寬就砍無甲對手。所以牛尾刀並沒有裝備軍隊,並不適合戰場上高強度的作戰。但作為維護治安的捕快武器,面對的都是無甲的目標,對手要穿盔甲就直接調動軍隊了,捕快是不會上的。所以在面對無甲目標的時候,更輕薄的牛尾刀也就更為鋒利,畢竟我們都知道刀刃的角度越小切砍時的壓強也越大,也就越鋒利。這種更方便把握刃筋也更鋒利的寬頭牛尾刀在砍中肢體時,也能更為輕鬆切斷肌肉筋腱,停止作用更好,有效避免歹徒臨死反撲或是跑脫,古代沒有攝像頭,歹徒拒捕再正常不過了,這些一輩子沒見過血的人總覺得自己比古代一線捕快還懂。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從《武經總要》看瞿塘關遺址博物館館藏宋代武士石刻之冷兵器
    《武經總要》中記錄的傳統格鬥兵器,仍以刀、矛(槍)為主,而劍和戟已從實戰兵器中淘汰了,其中劍還保存了兩個圖形,但註明「今不用於陣,以失其傳也」,表明它已是被淘汰的兵器。另外,出現了各種棒類兵器,表明它們是當時經常裝備軍隊用於實戰的。在刀、槍類中,為了適應各種特殊戰鬥的需要,每類下又各形成許多分支。
  • 短小精悍,貌不驚人的破甲刀,一把專門對付日本武士鎧甲,一把專克西方鎖子甲
    上圖:太刀雖說,日本歷史上的確出現過竹製鎧甲,但大多是儀仗、裝飾用品,並非實用器。日本戰國後期,一名足輕(即步兵)都可以裝備一頂鬥笠和一身胴丸、腹卷(防護軀幹、大腿),雖然未必人人都是鐵甲,但是鐵甲的比例已經相當可觀了。
  • 西洋冷兵器——刀與劍
    它有著長棒型的護手,略寬的刀身。但是在一側的刃上有著鋸齒或者格柵的設計。用來卡住對方的武器,然後用力一擰,細劍,小劍這樣的武器接可以很容易地被別斷。之後,軍刀逐漸佔據決鬥中的主流冷兵器地位之後,又出現了靠沉重的稜齒型刀背硬磕斷對方武器的獵刀型破刃劍。雖然比一般的左手短劍欠缺靈活性,但是卻直截了當地剝奪對方的戰鬥力。
  • 鎧甲防禦?一錘子砸的你爹媽不認
    T字錘往往會把錘頭的一端改造成類似鳥喙的鐵鎬,以便更好地穿透鐵質鎧甲。可以說T字錘是一種專門設計的戰鬥用錘,因此它又被稱為戰錘。為了增加打擊的威力,它還衍生出許多規格、大小、尺寸參差不齊的錘系武器。釘頭錘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的錘頭與T字錘相比,外形上顯得稍小一些。
  • 為何中國刀劍不像西洋刀劍有那麼誇張的護手?
    2,對手和用劍的靈活度都急劇增加。這兩點也可以從劍的形制上看出來,劍的形制總體來說,是越來越輕和細的,到了文藝復興及之後後,甚至出現了法國細劍這種極品奇葩。青銅劍因為材料和敵人鎧甲以及作戰方式的原因,全世界都差異不大,都是短粗形制,格不很大,羅馬短劍也差不多是這個樣子——你可以一眼分辨出這是分屬不一樣體系的武器,但他們總體外觀,其實是基本相同的。
  • 古代帶刀事小,為何私藏鎧甲卻是死罪?盔甲之厲害,歷朝不敢不禁
    從有歷史記載開始,長矛兵、弓箭手、盾牌手是步兵主力,騎兵也使用這些武器。而在武器之外,人類冷兵器戰爭的另一個主角就是鎧甲。鎧甲,也被稱為盔甲、甲冑,是用皮、木、金屬,甚至紙張製作而成的,在戰鬥中保護人體減少武器傷害的服裝。盔甲的歷史有上萬年,在新石器晚期已經有了木質、骨質、皮質的盔甲,一直到100多年前,人類才在戰場上正式脫掉這層厚重的保護。
  • 兵器譜|不開刃就能對步兵一擊必殺!實戰解析英軍最後一款騎兵刀
    這是英軍最後一款騎兵軍軍刀,也被稱為可能所有已知的軍用刀設計中最極端的騎兵軍刀。1908式騎兵軍刀是劍型直刃軍刀由英國倫敦羅伯特·摩爾父子公司(Robert Mole & Sons)於1903年設計,1908年定型製造。軍刀全長110釐米,刃長達89釐米,刃最厚處寬2.4釐米,厚0.8釐米。
  • 世界三大名刃及中國唐刀
    土耳其人作戰特別喜歡短兵相接,昔日刀劍精銳不亞於伊朗和印度,其刃體有花紋刃的,也有白鋼無花紋的,這種白鋼刀往往加入白銀,所以有白銀光。土耳其刀在佔全刃三分之一的近刃尖處刃體突然彎曲並加寬成劍形的尖,其近柄部三分之一是直形,脊背T字母狀,血槽較寬;護手十字形,中部如斜長方形;柄用黃牛角片在兩邊夾上,手柄的莖與頭成直角,柄頭是圓形,莖與頭的直角連接處突然變細是土耳其刀最大的特徵。
  • 世界三大詭怪兵器:一種投出總能命中,一種一刀了事,不費第二刀
    這些兵器長得怪,用法也很詭異,讓人捉摸不透。下面就說說世界三大詭怪兵器,一種投出去總能命中,一種打敗了才拿出來,一種暗殺一刀了事,不費第二刀。納薩卡拉飛刀。非洲納薩卡拉族使用的飛刀,使用時間為公元1850年-1900年,多見於南蘇丹。其形如帶有三個葉片的嫩樹葉,頭部的枝還有點像嫩樹芽。這種造型,可能是受了樹枝的啟發。古代非洲很落後,打仗投樹枝也是有可能的。
  • 不開刃也能砍死人,解放軍65式騎兵刀真這麼厲害嗎?
    編者按:不知道從何時起,網絡上興起了這樣一種將「實戰刀劍不開刃也能砍死人」演變成「實戰刀劍不開刃」的說法,至少是「騎兵實戰刀劍不開刃」。被當成例子的,有西方騎士長劍、哥薩克的恰西克馬刀,以及解放軍當年裝備的65式騎兵刀。仿佛人借馬力,不開刃的刀劍也能砍死人。那麼事情真的如此嗎?一直以來,提起西方騎士,人們腦海中浮現的都是如同鐵罐頭一般的板甲騎士的形象,而這些板甲騎士們又大多使用大劍,這讓一些人懷疑歐洲騎士的大劍是不是不開刃只靠砸的,不然開刃大劍怎麼能砍的破全身板甲呢?
  • 你分得清戰術刀和格鬥刀的區別嗎?我問了10個人,9個人都說不知道!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梳理下現代刀具的一些分類。要了解這些分類,首先得梳理下這些刀具的歷史。咱們今天常見的刀具,基本上都是短刀、匕首之類。在古代,這些刀基本上只有兩種用途,一是作戰,二是吃飯。而且,雖然砍傷對於短刀來說不能致死,但是在實戰中劃傷對手可以有效打擊對方的士氣,並且引發疼痛影響戰鬥力,所以砍、劃的功能也要出色。
  • 世界五大類刀劍性能評比,武士刀進不了前三?
    但日本武士刀並不是一種刀,而是日本武士們所使用的各種刀的合稱,依據形狀、尺寸分為太刀、打刀、脅差、短刀、長卷、薙刀等等。不過最常見的就是打刀和太刀,這兩種刀區別並不十分明顯,功能相近,我們在這裡就不詳細區分了。
  • 刀的江湖︱說刀 練刀 用刀 奪刀
    而傘兵部隊往往裝備有適合跳傘使用的傘兵刀,傘兵刀都有專門利於切斷繩索的設計,因為跳傘之後士兵經常會被傘繩纏住,必須儘快切斷傘繩。中國的65式傘兵刀上有專門的鉤槽切割繩索,之後裝備的99式傘兵刀去掉了鉤槽設計,改用齒刃設計。因為在對越自衛反擊作戰中有人反映用此刀刺入人體後鉤槽勾住肋骨拔不出來,所以取消了這種設計。總的來說,直刀的特點是講究靜而準。
  • 西班牙皇家衛隊1895騎兵刀(實戰騎兵用刀)
    西班牙皇家衛隊1895騎兵刀(實戰騎兵用刀,原刃原磨),拿到手上有種想縱馬揮刀的衝動,極具殺氣如此完美品相的騎兵刀在國內非常少見。該型馬刀主體採用彎刀型,便於馬上揮砍,但彎曲的弧度並不大,刀尖部分採用劍型設計,便於衝刺。
  • No.277 盔甲鳥 同人合集 全身覆蓋著堅硬的鎧甲.會以時速300公裡的速度在空中飛行,並用鋒利如刀的翅膀切割對手.
  • 明代為何名刀倍出?明朝雁翎刀、繡春刀、戚家刀賞鑑
    通常以二支刀一同使用,較一般的刀為輕亦較不堅硬 。柳葉刀與雁翎刀的區別:刀身根部開始彎曲的是柳葉刀,刀身根部為直刃三分之二開始向上彎曲的是雁翎刀。柳葉弧度大,刀尖部寬,雁翎刀身弧度小,刀尖窄且略上翹。雁翎刀的實物圖,第一張為明末至清初的雁翎刀樣式,刀姿舒展,刀身血槽整齊有力,刃口鋒利,造型優美,實戰與禮儀兼備。
  • ——光漢朝鎧甲兵器就能讓外敵膽寒
    但在這些傳奇將領成功的背後,屹立著大漢發達的軍工業和許許多多默默無聞的工匠,正是他們精湛的技藝,成就了英雄們的傳奇偉業。一、環首刀提起漢朝軍隊的裝備,第一個要提的莫過於環首刀。由於自漢初以來,騎兵逐漸代替了傳統的戰車成為了軍隊的主力,因此就更需要適合騎兵揮砍的武器出現。
  • 宋朝以後無好刀?明代刀劍大賞,冷兵器之美驚豔你!
    通常以二支刀一同使用,較一般的刀為輕亦較不堅硬 。柳葉刀與雁翎刀的區別:刀身根部開始彎曲的是柳葉刀,刀身根部為直刃三分之二開始向上彎曲的是雁翎刀。柳葉弧度大,刀尖部寬,雁翎刀身弧度小,刀尖窄且略上翹。【明·雁翅刀】:①明末清初雁翅刀。
  • 每周刀談:顏值即是正義
    而特有的Tri-Ad鎖定機制,使這把刀的鎖定力量更為強大。小尺寸且不顯眼,緊急情況下可以依靠的強壯感,讓這把刀可以陪伴各行各業的使用者發揮更佳的作用!EDC,火神基本上不會是你的菜,即使它不夠主流,滿足不了大眾審美,它仍有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地方。
  • 不起眼卻威力驚人的2把短刀,一把專門對付日本武士鎧甲,一把專克西方鎖子甲
    但是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果真如此,那麼用長刀用力劈、用力刺,豈不更好,何必玩短刀破甲這種花活呢?上圖:戰國時代的足輕武士的鎧甲更為精良,防護的嚴嚴實實的。這一時期,很多高級武士甚至開始裝備南蠻胴(歐式胸板甲),其防禦效果更佳。日本也是唯一在近代裝備歐式板甲的東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