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眼卻威力驚人的2把短刀,一把專門對付日本武士鎧甲,一把專克西方鎖子甲

2021-02-07 龍泉寶劍

在古代的戰爭中,各式鎧甲被廣泛應用於各個戰場。有盾就有矛,出現了鎧甲,也就必然會出現破甲的武器。

在咱們平常的印象裡,破甲的武器應該長這樣:

上圖:歐洲釘頭錘

這樣:

上圖:中國特色破甲武器鐧

或者這樣:

上圖:弩和弩箭

以上這些武器,的確都是破甲的利器,而且都是些單靠模樣就能把人唬住的大傢伙。然而咱們今天要介紹的破甲武器,卻是一些短小精悍,貌不驚人的小巧武器。

他長這樣:

上圖:日式鎧通

和這樣:

上圖:中亞風格破甲刀(故宮藏品)

按理說,無論是東方的扎甲還是西方的鎖子甲,還是後來歐洲的板甲,好歹也都是鐵的。要破甲,要麼鈍擊,要麼用力刺。短刀破甲,著實有些難以想像。然而這兩種短刀,雖然貌不驚人,但在它們各自在的戰場上,都是破甲的利器。

上面那種破甲用的刀,帶有濃烈的日式風格,它也的確是日本刀的一種,被稱之為鎧通,屬於日式短刀的範疇。鎧通,顧名思義,就是用來刺穿鎧甲的刀。鎧通有多種造型,除了這種之外,還有的鎧通直接做成日式槍頭的造型,看起來比跟匕首長得差不多的普通鎧通要嚇人不少。

至於日式鎧通如何破甲,很多人解釋為日本鎧甲質量低劣,都是竹子藤條做的,拿短刀一捅就破。但是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果真如此,那麼用長刀用力劈、用力刺,豈不更好,何必玩短刀破甲這種花活呢?

上圖:太刀

雖說,日本歷史上的確出現過竹製鎧甲,但大多是儀仗、裝飾用品,並非實用器。日本戰國後期,一名足輕(即步兵)都可以裝備一頂鬥笠和一身胴丸、腹卷(防護軀幹、大腿),雖然未必人人都是鐵甲,但是鐵甲的比例已經相當可觀了。

上圖:戰國時代的足輕

武士的鎧甲更為精良,防護的嚴嚴實實的。這一時期,很多高級武士甚至開始裝備南蠻胴(歐式胸板甲),其防禦效果更佳。日本也是唯一在近代裝備歐式板甲的東亞國家。

上圖:電影《最後的武士》中的鎧甲

上圖:南蠻胴

面對這些鐵質鎧甲,日本的打刀和太刀自然是派不上用場。尤其是日本從鎌倉時代開始就流行一騎討,即兩名高級武士在陣前決鬥,身後一幫足輕吶喊助威。跟咱們中國古代的「鬥將」很像,但是中國古代多為武將騎馬決鬥,而日本常有步戰一騎討。

上圖: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的一騎討雕像

想像一下,兩個身著全面防護鎧甲的武士,在陣前拿刀砍來砍去幾十回合都砍不死人,許久不分勝負,豈不在身後的小弟面前丟臉?所以有時候他們會選擇貼身近戰,雙方都丟掉長武器,進行摔跤。這些摔跤技法也源於中國,中國古代稱之為角牴、相撲,日本人稱之為柔術,並且演化為現代的柔道。


(視頻:鎧甲柔道。ps:看到字幕我忍不住笑了)

利用摔跤技巧將敵人制服之後,鎧通便可以派上用場了。鎧甲再厚,也有縫隙,比如胳肢窩,比如尤其是古代沒防彈玻璃,眼睛那部分肯定是沒有任何防護的。

拔出鎧通,指著敵人的眼睛,識相的武將一般就此就宣示下勝利,留人一線,不捅進去傷人性命。就算敗軍之將一心求死,那就讓他切腹去,跟自己也沒關係。下次自己被人按倒在地上,也免得被人用鎧通一刀捅死。

普通士兵的武器更為低劣,武藝也比不上那些武將。如果不玩一騎討,混戰之中,一群士兵對付身穿重甲的武士,最好的辦法就是一起上前把他按倒在地,然後拔出鎧通,從鎧甲的縫隙中插進去。

類似的武器和戰法不僅日本有,歐洲在全身板甲盛行的時代,也流行這種將敵人按倒之後用短劍插入眼睛縫裡殺人的玩法。


(視頻:全身板甲防護性、靈活性、實戰演示,兩分五十秒有摔跤制敵和短劍插眼縫)

另外,短小的刀身也讓鎧通具有較好的機械強度,不容易斷。而且鎧通的刀背本身就比一般的打刀太刀要厚重,有的鎧通簡直就是個三稜刺。真的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用鎧通奮力往敵人身上一捅,興許也能捅破。

但是鎧通沒有刀鐔,如果單單用臂力去捅,一旦手滑就回傷到手指。鎧通要是直接懟鎧甲,必須兩個手用,一般是右手反向握住刀柄,左手抵住刀柄的尾部,然後用全身的力氣和慣性進行近身刺擊。近似於下圖中的用法:

因為通常反握,所以鎧通一般佩戴在身體的右側,也與普通刀劍的方向相反(一般刀劍多懸掛在身體左側)。

之前上面第二種圖是流行於中亞地區的破甲刀,這個名字翻譯的簡單明了,就是破甲用的短刀。

中亞和西亞地區,多沙漠,要是穿個扎甲或者板甲,大夏天太陽一曬,估計脫下鎧甲人就熟透了。所以,那邊一直使用透氣性良好的鎖子甲,最多在鎖子甲上加點鐵片加固一下。

上圖:腹部加固了鐵片的鎖子甲

鎖子甲是用一個個的小鐵環編成的,大老遠一看有點像鐵絲織的毛衣。古代鎖子甲每個鐵環都有鉚釘加固,有不錯的防禦效果。鎖子甲最大的優勢就是防護全面,因為這玩意是編制的,穿在身上跟衣服一樣,可以做到幾乎100%的防護面積,除了眼睛不留任何縫隙,而且穿在身上輕便,活動靈活。

上圖:全身鎖子甲

然而鎖子甲又有一個缺陷,那就是鐵環畢竟是鐵環,還是有孔的,所以遭遇刺擊的話,防禦效果不佳。

所以中亞破甲刀的破甲方式也和日式鎧通不同,是硬碰硬的破甲。中亞地區的破甲刀多為精良的大馬士革鋼製成,刀身也細小,前尖後寬,尤其是前端的尖,非常細,而且刀身截面多為T字形。

上圖:可以看出破甲刀的T字形截面

在使用時,使用者用身體的力量將短刀捅在對方的鎖子甲上。這時,前端的細尖刺入鐵環,較厚的刀背抵住鐵環的一邊,另一邊的利刃憑藉大馬士革鋼的優良性能和慣性,切斷鐵環的一邊,到最後勢如破竹,一個個鐵環被切斷,形成一個缺口,破甲刀自然也就越陷越深,捅入敵人體內,對敵人進行殺傷。

人不可貌相,兵器也是如此,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兵器,其實都有它獨特的妙用。


龍泉寶劍

微信號:longquanbj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簡介:「萬裡橫戈探虎穴, 三杯拔劍舞龍泉」【名刀、名劍、名兵器】、【刀劍知識】、【解密鑄劍工藝】、【對話工藝師】、【強悍性能測試】、……你想知道的都在這兒~

相關焦點

  • 短小精悍,貌不驚人的破甲刀,一把專門對付日本武士鎧甲,一把專克西方鎖子甲
    在古代的戰爭中,各式鎧甲被廣泛應用於各個戰場。
  • 明光鎧與鎖子甲:東西方鎧甲在唐朝的碰撞
    當然好看不是工匠需要的,在戰場上能發揮作用才是有用,明光鎧像鏡子一樣可以發射陽光,在作戰時只要有太陽就能「閃瞎敵人的狗眼」,簡直是自帶buff。正是因為如此,明光鎧在被唐軍認為是正統鎧甲,《唐六典》還在甲制中將明光鎧列為第一,足見其在唐軍中的地位。製作精良也意味著成本的提高,但是唐朝有錢啊,有錢就有「鈔能力」,可以讓大部分的士兵都使用到明光鎧。根據唐朝《太白陰經》記載,唐軍的披甲率為60%,剩下的40%為披袍,按照唐朝初期60萬兵力進行計算,光披甲的士兵就有36萬,雖然不一定都是明光鎧,但數量也是驚人的。
  • 古代西方軍隊身披的鎖子甲,東漢傳入為何在中國軍人沒有"同款"?
    鎧甲的發展歷史那麼長,但是有一種鎧甲絕對是最特殊的一種,這便是鎖子甲,是由西域傳入的一種鎧甲,西方十字軍東徵時期,幾乎全軍都身披鎖子甲,但是來到中國,雖然使用的時間跨度很長,直到明清時期還有著鎖子甲的記載,但是鎖子甲卻從未被軍隊大量裝備
  • 日本武士的第三把傳統短刀大觀
    彼時日本國內的人大多為武士,因此其所使用的武器便也得到了特別的關注。隨著歲月的推移,日本冷兵器也一直在發展進步。人們口中所提到的第一把日本武士刀,無疑指的就是日本武士的軍刀。▲18世紀日本武士的老照片,身穿鎧甲多為藤甲或皮甲經考試日本文獻,日本刀最早出現於古墳時代中期,仿造中國的刀劍而呈直形,2000年前,這柄軍刀被設計為直刃型,且只有單面刀鋒,護手為橢圓形,柄端大且中空,日本人將之稱為太刀。600年後,受中國唐刀的影響,上古刀誕生。
  • 差距明顯,圖看唐朝鎧甲VS日本武士盔甲
    日本武士起源於日本的平安時代(9世紀),最初只是日本一些地方領主的私人武裝,那個時代差不多是我國的唐朝
  • 中國古代實戰兵器之鎖子甲
    隨著東漢年間絲綢之路的打通,鎖子甲跟隨胡商開始進入中國。三國年間曹植所著《先帝賜臣鎧表》中,首次出現了「先帝賜臣鎧, 黑光、明光各一領,環鎖鎧一領,馬鎧一領, 今代以昇平,兵革無事,乞悉以付鎧曹自理」的敘述,在此之前中國從無鎖子甲的記錄。鎖子甲,這種舶來品,顧名思義是由鐵絲曲環,環環相扣而成的一種柔性金屬鎧甲。鎖子甲的結構看似簡單,其實製作過程相當繁複。
  • 日本武士為什麼要帶兩把刀?真是一把砍人一把切腹嗎?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主流日本武士形象,所佩戴的兩把刀,長的一般是打刀,短的是脅差,而正如冷兵器研究所之前那篇《誰說日本武士用肋差切腹?》的文章所科普過的那樣,日本武士剖腹其實並不會用脅差。而在脅差出現之前,日本武士一般只是佩戴一把太刀。因為在早期日本武士們主要是在馬上進行戰鬥,太刀主要是作為騎兵使用的刀。
  • 中國鎖子甲非勁弓利刃所能傷也
    鎖子甲,這種舶來品,顧名思義是由鐵絲曲環,環環相扣而成的一種柔性金屬鎧甲。鎖子甲結構看似簡單,其實製作過程相當繁複。一領鎖子甲所耗費的鐵環數量不定,但一定與防護面積和編織層數成正比。而後暫時忽略剩餘未固定環,先以單個鐵環將橫杆上的左兩環扣到一起,再取另一枚單個鐵環將橫杆上的右兩環扣接,相鄰兩組必須以左壓右,右壓左的方式呈波浪式交錯連接,組成奇妙的雙層結構,這樣製成的鎖子甲網眼細密,防護性能相對單層編織結構大大提高。
  • 淺談日本短刀
    平安晚期的武士佩戴的主要武器包括弓、薙刀、長刀(太刀),以及最後的保命武器短刀。砍到9人時,因為用力過猛,砍在那人的頭盔上,刀身從把手處折斷了,幸好腰間還有一把短刀便拼死命廝殺。」,然後用自己的短刀在腹部切開兩道長長的口子,這是武士在戰敗後切腹自殺的最早例子。
  •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鎧甲,除了鎖子甲你還聽過哪幾種?
    鎖子甲是古代戰爭中使用的一種金屬鎧甲。公元前5世紀或更早,可能是黑海北部的斯基泰人首先發明了鎖子甲,早期的鎖子甲無論材質還是性能均不如後世。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不同文明地方製作材料不同。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先帝賜臣鎧表》。經過當時中國制甲大師的改良,就有《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中的最高品「鎧如環鎖,射不可入。」
  • 鎖子甲的防禦力大揭密,面對刀劍比防彈衣還可靠?
    對於很多鎧甲愛好者,特別是喜歡自製鎧甲的發燒友來說,鎖子甲可能是他們接觸和上手的第一種鎧甲了。不過不曉得大家在研究和自製鎖子甲的時候,有沒有過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鎖子甲的防禦力到底有多強? 無論孰是孰非,都說明了鎖子甲是人類發明的最古老的金屬鎧甲之一。
  • 世界最奇特鎧甲:第1德國造像鋼鐵俠,第3鎖子甲,工藝最複雜
    導語:世界最奇特鎧甲:第1德國造像鋼鐵俠,第3鎖子甲,工藝最複雜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古代戰爭都是騎兵出陣,鎧甲就是古代軍人打仗的戰衣,其用金屬片或皮革製成,是護身服裝,是士兵作戰的最佳防護工具。自從近代火器出現後,鎧甲的護身任務由防彈服所替代,現在很難看到有鎧甲的存在,所以,我們今天來認識下世界上最奇特的鎧甲源於何方。第一,騎兵甲。這件騎兵甲在德國最精銳的步卒才能穿戴,是勇士的象徵。其的興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當時受到新思想和新工藝的影響,在此條件下,騎兵甲被生產出來。該件護身甲全身鐵片打造,重量非一般人能承受,但防護能力極佳,像鋼鐵俠一樣刀槍不入。
  • 特色十足的日本武士鎧甲!
    日本的盔甲是另一種極端,也是東方國家的代表之一,基本上日本的盔甲也是職業的武士階級穿的,日本的戰爭型態主流是運動戰,而且兵不厭詐,盔甲的設計注重相當的運動性,需要輕便但有一定防護力的盔甲,所以主流是藤甲。
  • 歷史名片——古代日本武士盔甲的發展
    圖:江戸中期所製作的錣鎧兜這裡需要簡單闡述一下「錣」指作為防具使用的頭巾,採用厚布和鎖子甲製成,這是受到了歐洲鎖子甲的影響,其它部分則採用生牛皮塗漆製成的甲片以類似掛甲的方式製成,而這些組合起來就稱之為鎖具足
  • 世界5大著名鎧甲,印度的最醜,日本的最弱,中國鎧甲登頂第一!
    武器也分為進攻的和防禦的,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那些世界上最為著名的五大鎧甲,一起來看看吧!首先要說到的就是印度的鎖子甲。其實這種鎧甲的製作是十分費時的——鎧甲上的每一個小鐵圈都需要被捶平,然後讓其重疊,還要加上大大小小的鉚釘等等。最終的成品大約有著一萬七千多個鐵圈在鎧甲之上,這是讓人十分頭皮發麻的數字。
  • 明明是防禦裝備,為何歐洲鎧甲會被譽為騎士精神的象徵?
    所以一開始鎧甲的誕生就已經明確代表了階層。2、社會環境的賦予(1)國王的影響據史料記載在英王亨利二世的軍隊條例中第一條規定:「凡佔有一處騎士採邑的,應置備一副鏈甲、一頂頭盔、一面盾牌和一支長矛,每個騎士置備多少鏈甲、頭盔、盾牌和長矛,應以在自己領地內所佔有的騎士採邑多少為準」這裡就明確要求了成為騎士的準則,而鎧甲的數量也被做了要求。
  • 【魚鷹社】日本武士將領(上)
    A3:源義仲(1154-1184)源義仲是來自日本中部山區的一名武士,與出身京都的同時代人相比他被認為是粗俗的。本圖根據他下葬的大津市義仲寺的一幅生動繪畫創作。原畫非常逼真,顯示出他粗野人物的特徵。源義仲隨意地坐在一塊巖石上,而他本應坐在將軍的軍椅上。儘管如此,源義仲仍是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 全球最出名的4套鎧甲,印度的太醜,日本的太弱,中國的又強又帥
    更重要的是有效的保護部隊的有生力量,這個時候鎧甲的作用就發揮出來了。該副武器能有效的降低士兵的傷亡率,故而成為了古代戰場上必不可少的裝備。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全球最出名的4款鎧甲。1.印度的鎖子甲,這款外形難看、造型別致的鎧甲來自印度。該鎧甲與普通鎧甲最大的區別就是其構造別具一格,採用了17000個鐵環,環環相扣而成,製造工藝非常的複雜,耗時極長。
  • 真實日本武士照片,個子矮小眼神兇狠,女武士貌美如花
    ,武士階層脫離了生產,成為了新的特權階層,這樣的變化也影響了日本之後千年的歷史如今熒幕上的日本武士形象,和真實的日本武士形象,有著很大的差別的,下面就為大家帶來一組日本武士的照片,個子矮小,眼神兇狠,而女武士則貌美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