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方軍隊身披的鎖子甲,東漢傳入為何在中國軍人沒有"同款"?

2021-03-05 中華冷兵器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國家覆滅、朝代更迭是十分常見的一種現象,而這些現象往往就伴隨著戰爭,有了戰爭,必須得有士兵,而士兵要想在戰場上存活下來,靠的不僅僅是武器,還有堅硬的鎧甲。所以說,中國的歷史很大一部分是戰爭的歷史,而戰爭的歷史很大一部分便是鎧甲的發展史。

鎧甲便是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謂之甲。」先秦時期的鎧甲,主要是用皮革製造,被稱作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但是皮質的仍稱甲;直到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鎧甲的發展歷史那麼長,但是有一種鎧甲絕對是最特殊的一種,這便是鎖子甲,是由西域傳入的一種鎧甲,西方十字軍東徵時期,幾乎全軍都身披鎖子甲,但是來到中國,雖然使用的時間跨度很長,直到明清時期還有著鎖子甲的記載,但是鎖子甲卻從未被軍隊大量裝備,這是什麼原因呢?

一、中國的歷史條件制約了鎖子甲的普及

1.追根溯源,鎖子甲的祖地是在歐洲,並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鎧甲

鎖子甲的起源之地是歐洲,最早是誰發明的鎖子甲爭論很大,目前隨有說服力的便是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生活存黑海北岸的卉代斯撼泰人或者是史前時代廣泛分布存歐洲的凱爾特人是鎖子甲的發明者。

東漢以前,這種鎧甲一直是在歐洲之間進行流通,直到東漢末年,中國的歷史上才出現了這種鎧甲的身影,曹植的《先帝賜臣鎧表》中有過一句「先帝賜臣鎧:黑光、明光各一領、兩當鎧一領、環鎖鎧一領、馬鎧一領。今代以昇平,兵革無事,乞悉以付鎧曹自理。」

其中的環鎖鎧,指的就是鎖子甲,這便是最早的關於鎖子甲的記載。

2.鎖子甲傳入中原而比較晚,而且屬於名貴鎧甲

鎖子甲傳入中國主要是通過絲綢之路,所以最早應用鎖子甲的便是西部地區,而中原人最早見到鎖子甲是在西藏的吐蕃族身上穿的,鎖子甲真正傳入中原地區受到統治者重視的時期是在唐朝中期,根據《舊唐書·郭知運傳》記載,唐朝將領郭知運在開元六年打敗吐蕃,獲得鎖子甲。

還有《新唐書·西域傳》也曾記載,開源六年,中亞康國也派遣使者向唐朝貢奉鎖子甲,鎖子甲這才真正的出現在中原,而在唐朝中後期已經開始逐漸出現熱武器,鎖子甲的出現較晚。

但是根據宋代《武經總耍前集》記載,鎧甲「有鐵、皮、紙三等,貴者鐵則有鎖甲」,所以說鎖子甲的擁有者只是極少數功勳卓著的高級將帥。而普通人,甚至大部分的文官都不知道鎖子甲是什麼,以至於有人將杜甫的詩句「雨拋金鎖甲」解釋為「甲拋於雨為金所鎖,有將軍不好武之意」。

所以說,在這種環境下的鎖子甲註定不能被普通士兵所使用。

二、鎖子甲的結構以及製作註定了鎖子甲不能在中國被大量裝備

1.鎖子甲結構及其複雜,而且覆蓋面積很大

鎖子甲,有時候也被叫做「鏈甲」,是一件連頭套的鎧甲,類似於現在的衛衣,只不過鎖子甲的覆蓋面積比較大。

鎖子甲與普通的鎧甲相比,士兵穿上鎖子甲作戰更為便利,利於施展,而且鎖子甲的防護效果十分可觀,據《晉書·呂光載記》所記載的鎖子甲「便弓馬,善矛稍,鎧如連鎖,射不可入」,由此可見鎖子甲的防護有多麼恐怖。但是堅硬的鎧甲背後,是十分高超的製作工藝以及極其耗費時間的製作步驟。

2.鎖子甲的製作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是天文數字

鎖子甲,顧名思義,就是細小鐵環連環相鎖而成,鐵環相鎖,環環相扣,鐵環的密度越大,防護性能就越好,再在外面綴上鐵甲片,可以說是真正的「鐵布衫」,但是。

但一副能保護全身的高質量鎖子甲,甚至要耗用鐵環達二十萬之巨,這每一個鐵環都要進行焊接相連,並且鎖子甲屬於軟甲類,如果想要鎖子甲的防護性能達到最好,鎖子甲需要十分契合使用者的身材,並且鎖子甲是由直徑2毫米左右的鐵絲,加熱後鍛造成直徑1釐米左右的圓環。

然後再進行敲打做成寬3毫米左右的扁環,之後在環的兩端鑽孔,孔的直徑大約在1毫米,之後用鉚釘連結,有時候在肩膀關節等地方還需要更小的鐵環,讓穿著的士兵便於活動,一個熟練的鎧甲師傅一天能完成長20釐米,寬10釐米的鐵片就算超額完成任務了。

而且鎖子甲在脖子等柔韌處還要輔以皮革,有資料記載,一整套鎖子甲的價值在十一世紀的西方相當於一個中型農場的價值,耗時耗力不說,所耗的價值也是巨大的。

中國古時候的士兵動輒十萬百萬之巨,試想如果讓這百萬軍士全部穿上鎖子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是何等巨大!

3.中國冶鐵技術以及工藝鍛造對鎖子甲有著極大的影響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農業大國,以農為本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所以說中國的冶鐵技術雖然領先於世界,但是中國所冶煉的鋼鐵大都運用在農具上,或者說是兵器上。

自古以來中國便有句諺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其器」便成了冶鐵技術的主要方向,以至於現在,我們出土的文物大都是鋒利的刀、劍、戟等士兵們所用來作戰的武器,而極少數是士兵們所穿的防具。

而鎖子甲所用鐵的量十分驚人,一套鎖子甲所用的鐵 可以鍛造出很多農具或者兵器,所以說製作者也很少把本就稀缺的鐵用在製作如此耗時耗力的護具上,並且當時古中國的鍛造水平還有待提高,很難做出如此精細的護具。

元朝時期曾經生產過鎖子甲,但是製作及其粗糙,元軍出徵時曾經穿過元朝自己批量製作的鎖子甲,結果防護效果奇差,出徵的元軍被敵人的劍射成了刺蝟,所以大規模裝備鎖子甲也就不了了之了。

三、鎖子甲製作材料單一,不適合在多變的氣候中作戰

1.中國環境的多樣性意味著士兵行軍環境的複雜多變

中國有著廣大的版圖,地跨多個氣候帶,出去青藏高原以及雲貴高原,中國內陸的氣候種類有五個之多,這就代表士兵作戰需要適應多種氣候,跨地域作戰的士兵所要應對的不僅僅是窮兇極惡的敵人,還有水土不服的症狀。

曹操最為依仗的謀士郭嘉便是在曹操徵討遼東之時因為水土不服生病病故的,而曹操在赤壁之戰時正是因為北方士兵水土不服暈船才接受了龐統的建議將船用鐵鏈連接在一起導致曹操中了周瑜諸葛亮的連環計。

2.鎖子甲是由鐵製作而成,多變的行軍天氣會讓鎖子甲難以保養

在氣候多變的行軍大環境中,不僅是士兵要適應氣候的變化,武器,尤其是鎧甲更得適合在多種氣候中作戰。

鎖子甲是由鐵環環環相扣而成,然後再在內部人體柔軟處或者關節處輔以皮革來讓鎧甲穿著更為舒適,所以說鎖子甲幾乎是由鐵來製作的,這便是鎖子甲與普通鎧甲的最大的不同之處。

普通鎧甲大多數是以皮革為內襯,然後再在外面鋪上鐵甲片來達到防護效果,清洗或者更換鐵甲更為方便,而外面點綴的鐵甲即使是有缺少也並不會引起整個鎧甲的崩潰;

但是鎖子甲則不同,因為鎖子甲是由鐵環相扣而成,人體所分泌的汗水以及潮溼的環境會引起鎖子甲的生鏽,從而導致鎖子甲的防護性能大打折扣。

而且鎖子甲的結構也就註定了鎖子甲不可以更換部件,也就是說如果鎖子甲生鏽或者有幾處鐵環斷裂,這個鎖子甲基本上就不再適合行軍作戰了,而鎖子甲的製作工程的繁瑣以及昂貴的費用讓軍隊定時更換鎖子甲的做法也就變成了天方夜譚。統治者為軍隊大規模裝備鎖子甲的念頭也就不復存在了。

四、火藥技術的發展讓鎧甲逐漸被淘汰

中國有著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造紙術、火藥、活字印刷、指南針,其中火藥是四大發明中用於軍事最多的一項。

唐朝後期便有了突火槍等熱武器,但是弓箭、刀槍棍棒等冷兵器還是處於主導地位,但是到了宋朝,隨著火藥技術的不斷提高,熱武器比如說火銃、大炮等也逐漸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元末明初至明朝洪武年間,火器得到了十分迅速的發展,最為出名的便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洪武大炮,而且到了明朝後期,火器由重型武器逐漸向輕型武器以及單兵作戰武器方向發展。

隨著熱武器的不斷更新,作為防守冷兵器的神器——鎧甲也逐漸的被淘汰,因為熱武器的規模性傷害讓鎧甲無法對士兵形成十分有效的保護,以及火器那比弓箭快無數倍的射擊速度需要士兵在戰場上更加靈活的躲避。

所以說當笨重的鎧甲無法對戰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時候,也就是它被淘汰的時候了。而鎖子甲這種本來在中國不是很普遍的鎧甲也就失去了普及的機會,淪為私人的收藏品。

每一種事物的發展與消亡都有其特定的原因,而鎖子甲這種特殊的防具更是不適合中國,中國是一個多人口的農業大國,讓每一個士兵都裝備上鎖子甲基本上是不太現實

所以說,鎖子甲在中國只能在特定的將領身上發揮特定的功能,比如說努爾哈赤在徵戰時曾經有一隻箭射到了他的喉嚨,正是鎖子甲為他擋住了這一箭,救了努爾哈赤一命,這才有了後來的清太祖。所以歸根結底,鎖子甲自身的構造以及製作工藝,便是鎖子甲在中國未大量裝備的原因。

註: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實戰兵器之鎖子甲
    二者結合才可稱為甲冑,它們是古代軍人在戰場上最可靠的夥伴。 我國鐵鎧的出現比皮甲稍晚,但憑藉出色的可加工性與防護能力,它從漢朝開始就在古代華夏軍隊的甲冑裝備史上佔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中國鐵甲製作精良,工藝完備,隨著時代發展演變出了札甲、明光甲、魚鱗甲、山紋甲、鎖子甲等代表性形制,配件也逐漸增加,其工藝水平在宋明時期達到頂峰。這其中,最具實戰價值的是札甲和鎖子甲。
  • 明光鎧與鎖子甲:東西方鎧甲在唐朝的碰撞
    《指環王》中身披鎖子甲的騎兵歐洲人使用鎖子甲歷史非常的久遠,早在公元前4世紀的凱爾特人墓葬就已經發現了鎖子甲,所以到了唐朝鎖子甲已經歷經千年,各項製作技術也比較完善。直到唐朝中期,鎖子甲才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一些中亞的國家將鎖子甲作為貢品贈與唐朝,而唐朝對這種防具始終不感興趣,而讓唐軍對鎖子甲印象深刻地是在戰爭當中。唐朝在與吐蕃的軍事對抗中,發現自己手中的弓箭居然傷不到吐蕃騎兵,唐《通典》曾經記載到吐蕃騎兵的防護能力:人馬俱披鎖子甲,其制甚精,周休皆遍,唯開兩眼,非勁弓利刃之所能傷也。
  • 鎖子甲的防禦力大揭密,面對刀劍比防彈衣還可靠?
    對於很多鎧甲愛好者,特別是喜歡自製鎧甲的發燒友來說,鎖子甲可能是他們接觸和上手的第一種鎧甲了。不過不曉得大家在研究和自製鎖子甲的時候,有沒有過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鎖子甲的防禦力到底有多強? 鎖子甲也稱為鏈甲。從目前確定的考古證據來看,公元前七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生活在黑海北岸的古代斯基泰人(Scythians),應該是鎖子甲最早的發明者。
  • 中國鎖子甲非勁弓利刃所能傷也
    關於鎖子甲起源目前有兩個說法,一說起碼在公元前五世紀,斯基泰人就發明了鎖子甲。另一種說法是鎖子甲由凱爾特人發明。隨著東漢年間絲綢之路的打通,鎖子甲跟隨胡商開始進入中國。三國年間曹植所著《先帝賜臣鎧表》中,首次出現了「先帝賜臣鎧,黑光、明光各一領,環鎖鎧一領,馬鎧一領,今代以昇平,兵革無事,乞悉以付鎧曹自理。」的敘述,在此之前中國從無鎖子甲的的記錄。
  •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鎧甲,除了鎖子甲你還聽過哪幾種?
    2018-10-07 23:06:44 來源: 神經帥正英 舉報   盔甲是古代戰爭時軍隊士兵必穿的
  • 魚鱗VS鐵皮:板甲防禦技術滿點,為何古代中國卻鍾情於鱗甲?
    《唐六典》中記有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等13種鎧甲。宋代鎧甲有鋼鐵鎖子甲、黑漆瀕水山泉甲、明光細網甲、明舉甲、步人甲等數種,仍多以皮革或鐵製,形制在繼承唐代鎧甲的風格上略有變化。明代著眼於減輕鎧甲的重量,除了有鐵製的鎖子甲外,還出現了藤甲,以及紙、絹、綿所制的紙甲和綿甲。而清朝承襲明代工藝,取長補短,鐵甲的防護能力和外觀都有進步。
  • 短小精悍,貌不驚人的破甲刀,一把專門對付日本武士鎧甲,一把專克西方鎖子甲
    在古代的戰爭中,各式鎧甲被廣泛應用於各個戰場。
  • 馬鐙與中國古代騎兵
    研究中國古代騎兵發現,馬鐙並非伴隨騎兵的出現而同時問世的馬具。最早的騎兵並沒有馬鐙的支撐與輔助。千萬別小看這一對可有可無的小小馬鐙,它對於騎兵的作戰有著非同小可的作用。其實早在秦代,騎兵就裝備了齊全的馬鞍,勒馬之具也已經完備。漢匈的百年大戰,是人類古代史上規模最大的騎兵會戰之一。漢騎兵的發展以漢武帝反擊匈奴為界,可分為兩個階段。
  • 不起眼卻威力驚人的2把短刀,一把專門對付日本武士鎧甲,一把專克西方鎖子甲
    在古代的戰爭中,各式鎧甲被廣泛應用於各個戰場。
  • 教會"三防"
    腓 3:2  猶太教的律法主義、割禮派是初期教會面臨的嚴重挑戰,他們拘守遺傳、形式與字句,妄圖把人"圈"在律法的"圍欄"裡,切斷與基督的連接。 面對腓利比教會存在的問題,保羅提出針鋒相對的措施,他讓大家防備三種人,"防備"是提醒注意,提前做好思想準備,如同守護在城樓上的哨兵,隨時關注城外的動靜,做好戰鬥防禦準備。
  • 從共和國到帝國的羅馬武備變遷:西班牙短劍為何取代長劍,板條甲名過其實?
    其實先有長後短的事也不少見,如中國這邊在戰國時期基本用的都是1米的長劍,但是到漢代開始用短刀,至於其長度按照(《漢長安武庫》)一書共收錄16把長刀,其中完整的長度不到70釐米,殘長多為30~40釐米。不過到東漢時期刀的長度普遍1米,而羅馬短劍到帝國中後期時候也恢復到85釐米左右,並且之後也是越來越長。為何雙方都會一段棄長用短的時期呢?這個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 中國古代最強戰甲居然是它?揭秘傳說中的宋朝步人甲!
    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防護性及重量均不如步人甲。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德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
  • 世界最奇特鎧甲:第1德國造像鋼鐵俠,第3鎖子甲,工藝最複雜
    導語:世界最奇特鎧甲:第1德國造像鋼鐵俠,第3鎖子甲,工藝最複雜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古代戰爭都是騎兵出陣,鎧甲就是古代軍人打仗的戰衣,其用金屬片或皮革製成,是護身服裝,是士兵作戰的最佳防護工具。第一,騎兵甲。這件騎兵甲在德國最精銳的步卒才能穿戴,是勇士的象徵。其的興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當時受到新思想和新工藝的影響,在此條件下,騎兵甲被生產出來。該件護身甲全身鐵片打造,重量非一般人能承受,但防護能力極佳,像鋼鐵俠一樣刀槍不入。第二,將軍鎧甲。
  • "重型獵鷹"的成功,溫哥華飛中國只要30分鐘!
    這艘火箭裡沒有裝任何探測器,取而代之的是一輛拉風的紅色特斯拉跑車,它和火箭一樣都屬於一個男人,埃隆·馬斯克。備註:"德爾塔-4"火箭是之前世界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記錄是28.8噸,被獵鷹打破。埃隆·馬斯克一直在思索,如何才能讓航天技術惠及普通人的生活,而不是國家和政府的"玩具"。如何才能降低航天的成本,讓人類大規模乘坐火箭成為可能?他發現,火箭燃料只佔發射成本的1%不到,火箭發動機和核心部件的花費是最大的。
  • 川普宣布美國進入"國家緊急狀態"
    川普宣布的"國家緊急狀態"為期一年!什麼意思?就是一年內拜登別想登上總統寶座!川普要呆在白宮不走了!川普說,是民主黨操控了放在德國的計票伺服器。川普派出特戰隊,並要求德國警察配合,一舉端掉了作弊團夥,這可是抓了個正著。接下來拜登該如何接招呢?美國選舉大片越來越好看了。你認頭川普能翻盤嗎?歡迎留言。
  • 建立屬靈的"鐵穹"防禦系統
    這幾天,巴以雙方暴發了2014年以來最嚴重的衝突,來自哈馬斯的發射的火箭彈如同煙花般照亮了夜空,旋即,以色列的"王牌"飛彈防禦系統"鐵穹"立即升空
  • 【戰意風雲錄】西方騎兵與同時期的中國騎兵差距有多大?
    板甲出現前的歐洲,騎士老爺們用的盔甲多是鎖子甲。這種甲只能擋住像日本武士刀那樣輕型冷兵器,對棍棒斧錘防禦力幾乎為零,對弓箭的防禦力更是感人。認為鎖子甲是用來擋弓箭的人,我無話可說,只能說大腦很重要。
  • 是一場劍氣如林的血戰,中國對決以美國為首的各路強敵.
    一,角力,美國不會放棄臺灣去年12月8日,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針對美國軍艦訪臺,公開放話,"當美國軍艦抵達高雄港之日,就是武力統一臺灣之時"。這是中國外交官首次對美公開亮出劍鞘,並且用了已經疑似消失在大陸官方語言上的"武力統一臺灣"。
  • 不是因為毛主席這句話,中國差點沒有原子彈!
    時間:1964年10月16日地點:羅布泊人物:中國科研人員和軍人毛主席面對美國政府三番四次的核威脅,也不得不意識到:一天沒有核武器,中國就沒有真正的和平。面對國際形勢變化的現實,隨著時間的推移,從對原子彈在戰略上蔑視,逐步在戰術上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