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彈槍,是一種在近距離上以發射霰彈為主殺傷有生目標的單人滑膛武器。霰彈槍作為軍用武器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自熱兵器問世,它就開始裝備軍隊。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霰彈槍都曾發揮過較好的作用。一般最常見的霰彈槍,可分為狩獵、競技、軍事及維持治安用途。
基本信息
目錄
展開
1 簡介
2 歷史
3 結構特點
4 典型產品
5 發展趨勢
5.1 多用途徑
6 用途
霰彈槍
霰彈槍經常也被稱為散彈槍,是指無膛線(滑膛)並以發射散彈為主的槍械,一般外型和大小與半自動步槍相似,但明顯分別是有較大口徑和粗大的槍管,部分型號無準星或標尺,口徑一般達到18.2毫米。霰彈槍舊稱為獵槍或滑膛槍。
歷史霰彈槍最早在17世紀初投入使用。第一支雙筒霰彈槍出現在1873年,第一支現代無撞針泵動式霰彈槍在1904年製成。在19世紀和20世紀交替之際,它們是極為流行的武器。
起初槍械是無膛線的鳥銃,雖有膛線的早期前裝散裝彈藥的步槍精度較好,但每次重新裝彈都比滑膛槍慢,所以軍隊仍然是以滑膛槍為主力。但到了十八世紀後膛步槍和十九世紀定裝彈藥的出現,所以不論有無膛線對裝彈也沒有關係。滑膛槍才退出制式武器列裝,而專用來發射散彈的散彈槍才出現,而且只限於用來射擊快速移動空中目標,如鳥類和定向飛行泥碟靶。
(圖)裝上XM26散彈槍的M4卡賓槍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手動步槍比同期的手槍射速太慢而不太適合塹壕戰,軍隊需要一種可以手持著衝鋒或防禦陣地的槍械,其必需要能夠在極短時間內拋多個彈頭,於是散彈槍成為了一戰的單兵常用武器之一。當中泵動式設計的Winchester M1917便被美軍大派用場,並且因為其勝利使美國一次大戰結束後,推遲了接受湯普森衝鋒鎗的計劃,而改為裝備了Winchester M12。至於同期的自動步槍因為過於笨重,多用作支援進攻或陣地防禦並用作輕機槍用途。
在近距離以彈頭計算,散彈槍能一次射出多個彈頭,以一般作戰用的鹿彈每個有9至12個直徑7至8毫米級的彈丸,每個彈丸的能量相當於普通的手槍子彈。即使是發射率計算,當時的泵動式散彈槍因為只需要前後拉推動作,比使用旋轉後拉式槍機的手動步槍作戰射速仍然高很多。但散彈槍先天不適射擊單個目標,遠距離的精度較差,所以在一次大戰後有較多國家接受衝鋒鎗,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更出現了突擊步槍並被各國廣泛採用,且火力及壓制能力都比散彈槍為高,於是大部分國家也減小了散彈槍的服役數量。
二次大戰後各國警隊需要可壓制武力的武器,於是散彈槍便成為各國警察的制式裝備之一。
裝備散彈槍的波蘭警員散彈槍的大口徑可以用來發射各種非致命性彈藥,包括鳥彈、木棍彈、豆袋彈、催淚彈等,並能產生極大的槍口動能,亦可發射低初速極大的口徑的高能量實心彈頭,可用來破壞整道門、窗、木版或較薄的牆壁,使警員可以快速進入匪徒巢穴或劫持人質場所,因此成為特警隊甚至軍中的特種部隊重要的破門工具。
裝上XM26散彈槍的M4卡賓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因為開發了可容易退殼和重裝的塑料和紙制散彈殼,一些型號亦改為類似半自動步槍及左輪手槍的供彈方式,部分甚至在具有連射能力下仍保持泵動機構以適應不同彈藥,還有些使用無託結構(犢牛式)或有可摺疊或伸縮的槍託。到八十年代更推出外型與突擊步槍相似、採用可拆式彈匣的全自動散彈槍,其後亦有新式的彈藥如集束箭形彈和鎢合金彈丸問世,大大提高了散彈槍的精度和貫穿能力。近年的新設計是仿效傳統步槍下掛榴彈發射器方式,使到散彈槍和突擊步槍合一。
結構特點霰彈槍彈藥圖片現代軍用霰彈槍外形和內部結構都非常類似於突擊步槍,全槍基本由滑膛槍管、自動機、擊發機、彈倉、瞄準裝置以及槍託、握把等組成。按裝填方式多屬於半自動霰彈槍和自動霰彈槍,供彈方式有泵動彈倉式、轉輪式、彈匣式三種。(圖)霰彈槍彈藥圖片
軍用霰彈槍主要發射集束的球形彈丸(霰彈彈丸)。槍管內膛由彈膛、滑膛及喉縮三段組成,三段以錐度連接。
彈膛容納霰彈,滑膛為霰彈彈丸加速運動區段,在離膛口約60毫米區段,沿槍口方向適當縮小直徑的部位稱喉縮。彈丸在此受集束作用飛出槍口,以增加射擊密集度和射程。
霰彈槍滑膛部分的直徑稱口徑,目前軍用霰彈槍大多數採用12號口徑,按照國際通用標準,12號口徑實際膛徑為18.5毫米。
軍用霰彈槍除了具備自動、半自動射擊方式外,一般都具備泵動式(指半自動射擊時,藉助手拉動前護木來帶動自動機完成抽殼、拋殼等自動動作,這種作用方式類似於氣筒打氣的過程)射擊方式。之所以要具備泵動式結構,是由於滑膛槍的膛內壓力較低,像催淚彈或橡皮頭彈等防暴用彈藥,由於火藥氣體產生的不足而使武器不能正常使用,這時利用泵動方式將得心應手。
為了滿足機動靈活性的要求,軍用霰彈槍全槍長一般不應超過1.1米,全槍重量應小於4.5千克,有效射程60-150米。
典型產品義大利SPAS 15 MIL戰鬥霰彈槍
SPAS 15 MIL(SPAS是特種用途自動霰彈槍的縮寫)是一種純粹的軍用武器,在設計構思和結構上都承襲了突擊步槍的衣缽,其作戰效能符合美國和義大利軍方要求。
(圖)XM-26自動散彈槍
該槍的外形有點像比利時FNC突擊步槍,內部結構也類似常規步槍。它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旋轉槍機閉鎖,開膛待擊,能半自動和泵動射擊,通過泵動握套(護木)上的一個按鈕可隨時轉換射擊方式。
美國XM1014半自動霰彈槍(義大利貝內利M4)
貝內利M4(Super 90)(英語:Benelli M4 Super 90)是一枝由義大利伯納利(英語:Benelii(firearms)公司設計和生產的自動散彈槍(戰鬥散彈槍),發射12Gauge(英語:Gauge(bore diameter)。被美軍所採用並命名為M1014戰鬥霰彈槍。
美國「奧林」(Olin)近戰突擊武器系統
「奧林」近戰突擊武器系統系由美國奧林公司和德國HK公司聯合研製。根據當時對彈藥的要求,奧林公司研製了一種直徑19.5毫米、長76毫米採用黃銅彈殼的彈藥,該彈內裝8顆鎢合金球彈丸,各重3.1克,初速為538米/秒,150米距離上可貫穿20毫米厚松木板或1.5毫米厚軟鋼板。
該槍空槍重3.7千克,全槍長764毫米,供彈方式為10發彈匣,理論射速240發/分,有效射程150米。
美國「汽錘」(Jackhammer)A2戰鬥霰彈槍
該槍是美國潘科(Pancor)公司研製的,設計非常獨特,採用了步槍的「無託」結構,藉助轉輪彈膛供彈,可以進行連發射擊。該槍全重4.57千克,全長525毫米,供彈具容量10發,理論射速240發/分,常用彈藥是標準鹿彈等。
發展趨勢發展多用途戰鬥霰彈槍的技術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使其武器的彈膛能適應發射多種彈藥的要求,使彈藥形成系列,以適應各種用途,如美國的近戰突擊武器系統CAWS。另一種是通過更換槍管、拆卸槍託及小握把等實現發射不同口徑的彈藥及全槍外形結構的改變,如英國研製的多用途防暴槍。多用途戰鬥霰彈槍可以成為軍用、警用、防暴、反恐怖的通用武器。此外,開發步/霰合一武器也是方向之一,這能彌補霰彈槍射程近的不足,又有增強步槍的火力機動性。兩槍合一帶來的問題是系統重量偏大,通過採用輕材料、步/霰槍機構合一等措施,這個難題已有望解決。
彈藥研製
(圖)裝備散彈槍的波蘭警員
由於普通型霰彈槍所使用的霰彈大都是商業型12號霰彈,有效射程一般僅為60米,這遠遠滿足不了軍用霰彈槍的射程要求。為此,大力研製殺傷力大、射程遠的彈藥就成為各國霰彈槍研製工作的當務之急。
新型彈藥的主要性能要求是有效射程要大於150米,在有效射程上要具有比較高的命中概率和良好的侵徹殺傷效果。美國近戰突擊武器系統所使用的彈藥就是一種大威力彈藥,其膛壓高達1758千克/平方釐米。初速高,有效射程在150米以上,而且命中概率高,侵徹殺傷效果好。
輕便設計
現代軍用霰彈槍基本具備了突擊武器火力猛烈、射擊準確等優點,但不足的是武器系統重量仍然偏大,使攜行不便,甚至影響戰術動作。因此,進一步減輕重量是未來軍用霰彈武器系統研製的重點之一。
用途霰彈槍
軍用霰彈槍特別適合特種部隊、守備部隊、巡邏部隊、反恐怖部隊等在下列情況下使用: (1)近距離戰鬥。由於霰彈槍的射程在100米左右,減少了因跳彈或貫穿前一目標後傷及後面目標的概率。所以霰彈槍特別適用於叢林戰、山區戰、城市戰及保護機場、海港等重要基地和特殊設施。
(2)突發戰鬥。由於霰彈槍具有在近距離上火力猛、反應迅速,以及面殺傷的能力,故在夜戰、遭遇戰及伏擊、反伏擊等戰鬥中能大顯身手。
(3)防暴行動。發射催淚、染色彈的霰彈槍可以用來驅散聚眾鬧事的人群,抓捕犯罪分子。
(4)自衛。美國副總統拜登給出美國人的自衛建議是:買把霰彈槍,不要買突擊步槍。